余顯斌
后周世宗是個很不錯的皇帝,用史官的話說,他的“英武之材可謂雄杰”,他的虛心納諫、用人不疑就是所謂典型的賢主作為??墒?,這個賢主也有缺點:猜忌心很重。他猜忌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表妹夫、后周駙馬張永德。
原來,周世宗柴榮不是后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兒子,是內(nèi)侄。郭威當皇帝前,是后漢隱帝的樞密使。漢隱帝不信任老臣,準備派人殺掉在外征戰(zhàn)的郭威,郭威無奈,只得起兵造反。漢隱帝知道消息后做得更絕,把郭威留在京師的家屬全部誅殺。郭威的江山還未打下來,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兒三女中只有一個女兒逃得性命,因為她當時已經(jīng)嫁人,而嫁的就是名將張永德。
郭威打下京師,坐在皇帝寶座上往旁邊一看,長嘆一聲,眼淚雙流,自己雖擁有萬里江山,卻沒有男繼承人,只好把唯一的女兒封為壽安公主。按理說,皇位將來就得交給女婿張永德了。
張永德確實是個很不錯的儲君人選。首先,他品德好。年少時,他的母親被父親休掉,家里添了個后媽,張永德竟然把繼母當生母來侍奉,成為著名的孝子,贏得大家的一致稱贊。其次,他聰明能干。當初郭威起事的時候,張永德并未跟在郭威身邊,而是帶著老婆壽安公主在潞州轉(zhuǎn)悠。漢隱帝為趕盡殺絕,特意給潞州統(tǒng)帥下了一道密旨,讓他直接把張永德給殺了,永絕后患。張永德聽到消息,知道逃不掉,馬上跑去拜見潞州統(tǒng)帥,告訴他:不能殺掉自己,而是應把自己先關(guān)起來,因為自己一旦被殺,潞州統(tǒng)帥一家也就完了。
潞州統(tǒng)帥嚇了一跳,忙問為什么。張永德解釋道:“我的老丈人起兵造反,最后如果敗了,漢隱帝再下令殺掉自己也不算晚;如果我的老丈人勝了,知道女兒女婿被殺,豈能饒過你這個潞州統(tǒng)帥?”潞州統(tǒng)帥覺得有理,連連點頭,讓人將張永德嚴密地看管起來,好吃好喝地招待著。不久,郭威起事成功,一切果然如張永德所料,自己和壽安公主轉(zhuǎn)危為安。
就在后周朝野都看好張永德,覺得他很有可能會接過老岳丈的權(quán)杖時,郭威卻玩了一招大逆轉(zhuǎn):他沒有選張永德做太子,選的是自己的內(nèi)侄柴榮。
郭威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是靠著老婆柴氏的支持。雖然柴氏早逝,可郭威仍追封其為皇后,時時記著她的好,還很照顧她的家人,讓柴榮當太子便是報恩之舉。其次,柴榮自己也很有本事。他從小就隨著姑姑柴氏生活,郭威把他當成了親兒子撫養(yǎng),柴榮長大后,習武讀書,才能卓越,很得郭威的信任。他當太子也算是順理成章。
至于駙馬張永德,只擔任了殿前都指揮使、泗州防御使這兩個軍職。好在他心胸開闊,上班兢兢業(yè)業(yè),下班老婆孩子熱炕頭,當不當皇帝對他來說,并不重要。
但柴榮很在乎這一點。他登基為后周世宗之后,很不放心自己的這個妹夫,時刻提防著他,生怕一不小心,到手的香餑餑會被張永德奪去。張永德也知道這位大舅子的心病,生怕周世宗找茬殺掉自己,所以平時在朝中處處謙讓,處處恬退,到了上陣的時候則作戰(zhàn)勇敢,想以此取得周世宗的好感。
在高平之戰(zhàn)中便是如此。
高平之戰(zhàn)對周世宗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當時,周世宗剛剛登基,北漢皇帝認為這是一個侵略的良機,便帶著自己的軍隊,又向遼國借了一些軍隊,雄赳赳地打了過來。兩軍對陣后,看見周世宗的軍隊人數(shù)少,北漢皇帝得意地說:“朕帶著自己的士兵就可以搞定后周軍,何必要找遼國借兵呢!今天朕不僅能把后周軍打得滿地找牙,也能讓遼人對朕的實力心服口服!”說完,他馬鞭一揮,號角齊鳴,向后周軍發(fā)起進攻。
后周軍的兩個先鋒見狀,嚇得雙腿打戰(zhàn),轉(zhuǎn)身就逃,后周軍心隨之大亂,甚至有千余名步兵解下盔甲,高呼著“萬歲”投降了北漢。周世宗急了,拔出長劍,沖向北漢軍的槍林箭雨,親自帶著親兵去督戰(zhàn)。危急時刻,張永德和麾下的趙匡胤帶著精銳部隊拼死沖鋒,士兵無不以一當百,打得北漢士兵望風披靡。
北漢皇帝一見情況不妙,原來的雄心頓時化為云煙,喬裝成普通士兵,騎著遼國送的黃騮寶馬,帶著一百多名殘兵敗將使勁兒逃跑,抄小道逃回了太原,以后再也不敢進攻后周了。
憑此一戰(zhàn),周世宗奠定了自己的英主地位,從此朝內(nèi)朝外再也不敢輕視這個年輕人了。也因為此戰(zhàn)的勝利,周世宗才得以大展拳腳,開始實現(xiàn)振興經(jīng)濟、統(tǒng)一天下的抱負。而此戰(zhàn)的關(guān)鍵人物張永德和手下的趙匡胤也都得到了周世宗的封賞。
張永德升任殿前都檢點,并兼任武信節(jié)度使;至于趙匡胤,因為張永德特別夸獎他智勇雙全,周世宗便提拔趙匡胤當了殿前都虞侯,并兼任嚴州刺史,成為周世宗最重視的年輕將軍。
這時,周世宗、張永德和趙匡胤都沒有想到,這個任命會導致后來的巨大變故。
高平之戰(zhàn)結(jié)束后,周世宗充分認識到,士兵多了也沒用,必須是精銳的才行,否則到了大戰(zhàn)的時候,有一個士兵膽戰(zhàn)心驚、轉(zhuǎn)身逃跑,就會產(chǎn)生連鎖反應,導致軍隊潰敗。而且,當時100個農(nóng)夫繳納的稅費也未必能養(yǎng)活一個士兵,愛護民生的周世宗覺得,沒有必要竭盡民脂民膏來養(yǎng)活那么多“無用之物”,便讓臣子們不必再勸諫,而是直接下令,要求必須對士兵們經(jīng)過篩選,尤其是守衛(wèi)皇帝的殿前精兵。
篩選條件是:武藝不精的不行,身體不壯的不行,為人不誠實的不行。篩選工作就安排給了他的親信、在高平之戰(zhàn)中舍生忘死、沖鋒陷陣的趙匡胤。周世宗認為,趙匡胤功夫高,提著一支桿棒在千軍萬馬中來去自由,而且趙匡胤是自己提拔的,用著放心。
趙匡胤接到圣旨后,每日忙碌著篩選士兵,和大家一起切磋功夫,練習武藝。不久,他就挑選出一支極其精銳的軍隊,交給了周世宗。周世宗將這支精銳編入殿前軍,由張永德帶領(lǐng)。而后周軍隊經(jīng)過大篩選,戰(zhàn)斗力也變得特別強悍,攻堅克難無所不能,史書贊其“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總之,都是層層選拔、精心訓練的結(jié)果。
周世宗的手段很高明:士兵們的技能有了提高,前途也就有了保障,他們自然會對選拔、訓練自己的趙匡胤感恩,可趙匡胤不是他們的統(tǒng)帥,張永德才是他們的統(tǒng)帥,可張永德對他們沒有恩惠。如此一來,士兵和統(tǒng)帥不是一條心,自己就可高枕無憂了。
可惜,手段雖然英明,周世宗卻不知道,他給了趙匡胤挑選士兵權(quán)力的同時,也膨脹了趙匡胤的野心,以至于趙匡胤悄悄滋生出了一種“彼可取而代之”的心理—在五代時期,將軍們幾乎都抱著同一個野心,想著“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趙匡胤也不例外。
所以,殿前禁軍成立后,趙匡胤一直躲在暗處,悄悄望著殿前都檢點這個位置,琢磨著自己怎樣才能上位,從而離皇位更近一步。他在暗中細致地觀察了許久,將周世宗的心思猜了個十足十—周世宗忌憚自己的頂頭上司張永德。他便想燒一把火,把周世宗和張永德的矛盾搞大,自己才好出其不意地火中取栗。
不過機會并不容易獲得,張永德一直比較謹慎,沒什么把柄好抓,況且張永德與趙匡胤平時相處得也不錯。趙匡胤結(jié)婚時沒多少錢,還是張永德慷慨解囊,拿出金銀財帛來資助趙匡胤。但在誘人的權(quán)力面前,趙匡胤還是在幕后積極運作起來。
由于軍隊強悍,國內(nèi)經(jīng)濟也搞得很好,周世宗打南唐、敗北漢、克后蜀,寰宇之中幾乎沒有對手。然后,他又馬不停蹄地舉師北伐,準備收復燕云十六州,以便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統(tǒng)一中原,讓百姓過上安寧的日子。于是,在顯德六年(959年),汴京天氣乍暖還寒,桃花未開、柳條剛?cè)岬臅r節(jié),他再次披上盔甲,親執(zhí)干戈,帶著精銳進攻遼國。
后周軍隊經(jīng)過幾年的戰(zhàn)斗洗禮,如一把鋒利的劍,一路兵不血刃,戰(zhàn)果輝煌,在山草未出時就已經(jīng)連收三關(guān)三州,共17縣。面對此情此景,周世宗慷慨激昂,在行宮宴請諸將,準備一舉拿下當年石敬瑭割讓出去的中原領(lǐng)土??捎捎趧诶圻^度,幾天后,周世宗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無奈之下,后周軍隊只有班師回朝。
班師途中,周世宗坐在車內(nèi)一邊咳嗽一邊審閱奏章,突然在文件袋中摸到一塊硬物,抽出來一看,竟是一塊木牌,上面寫著五個字:“點檢做天子?!?/p>
這是誰寫的,又是誰放的?
周世宗首先懷疑的就是和自己一起出征的張永德。張永德是殿前都點檢,是自己妹夫,更是郭威的親女婿,和自己相比,張永德更有資格做這個天子。當年后唐明宗死去,其養(yǎng)子當了皇帝,后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就勾結(jié)遼軍,逼死新帝,建立了后晉……難道歷史又要重演?
回到朝廷,周世宗帶病上朝,下發(fā)的第一個文件就是免除張永德的殿前都檢點職位,奪去他的兵權(quán),給了他一個宰相的虛職,讓他這個武官干著文官的事,再也不能有所作為;又將殿前都檢點順手給了自己的親信將領(lǐng)趙匡胤。
然而,那塊木牌到底是誰放的?后世史學家?guī)缀醵颊J為是趙匡胤放的。
趙匡胤在高平之戰(zhàn)后踏上了一條建功立業(yè)的輝煌之路,跟隨周世宗征戰(zhàn)淮南,屢敗南唐名將,屢下南唐堅城,后又隨周世宗征戰(zhàn)大遼,戰(zhàn)功赫赫。如果周世宗活著,趙匡胤的前途也就是后周將帥而已了;但是周世宗突然病入膏肓,而儲君年幼,也就是所謂的“主少臣疑”局面,趙匡胤心里便有了想法……有了這塊木牌,本來就忌憚張永德的周世宗一定會炒了張永德,等周世宗再次選將時,無論從自己和禁軍的關(guān)系還是從軍功的大小,殿前都檢點這個關(guān)鍵職位都非他趙匡胤莫屬。
事情果然如趙匡胤所料。周世宗很快去世,殿前都檢點趙匡胤于公元960年正月初一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由于他自己是這樣發(fā)跡的,所以整個宋朝都采取虛外實內(nèi)的政策,結(jié)果始終處于對外戰(zhàn)爭的挨打地位,最終王朝覆滅了—當然,這時的趙匡胤還看不到這么遠,他只是非常得意地保持了和張永德的關(guān)系。
不明真相的張永德替趙匡胤背了黑鍋,所以張永德在宋朝一直過得不錯,雖然沒有什么大權(quán),但地位頗高,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對他都非常禮遇,趙匡胤請他入宮吃飯,從來都是尊敬地叫他“駙馬”。如果張永德能預知后周亡國和自己有這樣一層關(guān)系,不知他當初還會不會舉薦精明能干的趙匡胤呢?
編 輯/葡 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