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華 陳 玲
木結構建筑在世界范圍內廣受青睞,不僅因為木材是當今三大建筑材料(鋼材、水泥、木材)中唯一可再生的天然資源,更因為木結構建筑本身有著設計靈活、抗震性強、生態(tài)環(huán)保等諸多優(yōu)點。美國的住宅建筑中,90%以上是木結構,芬蘭郊外98%的房屋和90%的單戶住宅均采用木結構,而日本民眾一直對木結構情有獨鐘,近年來,中國也積極開拓木結構建筑市場[1-2]。
與此同時,全球建筑業(yè)正提倡綠色、節(jié)能及智慧建造,其中重點突出建筑工業(yè)化即“像生產汽車一樣造房子”。具體的建筑工業(yè)化指用機械化方式生產房屋的構配件或整個房屋來加快施工速度、降低人力資源耗用,從而降低成本。建筑工業(yè)化的前提是建筑標準化,根據建筑模數制,預制出具有統(tǒng)一性、通用性的結構構件。木結構建筑的工業(yè)化發(fā)展,同鋼筋混凝土建筑一樣,是建筑模數制與預制裝配技術的綜合應用。
預制裝配式木結構建筑的特點有:
1)建造速度快,房屋質量好。構配件為輕便的木質規(guī)格材,且在工廠提前預制,縮短施工過程,節(jié)省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安裝方便有序,更確保了工程質量。
2)設計靈活、空間多樣。施工時可按需調整和更改房間布局、門窗位置等,甚至在使用過程中也可輕易地擴建和更新升級。
3)節(jié)能環(huán)保、舒適安全。采用安全無毒害、防水、防潮、防白蟻處理過的現代木質規(guī)格材,自重輕,荷載分布合理,抗震抗風性能優(yōu)越,以及抗外界噪聲干擾的同時,還能提高墻體和門窗的密封功能,節(jié)能效果明顯,全面提高了住宅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4)良好的抗震表現。木材自重輕,具有較高的強重比,震后傷害小。木結構建筑多采用釘連接,結構體系有很好的柔性,能夠在地震中吸收和耗散能量;同時為地震力提供了附加的傳力路徑。經工程設計建造的木框架建筑, 具有很好的抗側向力性能。
模數制是建筑營造技術中的重要內容,源于古希臘,當時是將模數作為統(tǒng)一構件尺寸的最小單位[3]。模數制在歷史上經歷了幾次重大發(fā)展,第一次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愛爾奈斯塔·伊范塔爾在西德“八分制”的基礎上提出的尺寸協(xié)調體系,即一個基本模數為12.5 cm或1/8 m的體系;隨后,瑞典和美國基本建立起以10 cm為基本模數的協(xié)調體系;日本的模數標準以1與2、3、5、7的倍數值自成系列,最小單位為5mm[4]。模數制的一系列尺寸構成模數數列,是建筑物及構配件尺寸設計的基準。模數數列向空間化發(fā)展形成了模數網格設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規(guī)定了以基本模數1M,擴大模數3M、6M、12M為模數網格尺寸,在這一基礎上,日本等國均對模數制中不符合ISO標準規(guī)定的部分進行了修訂。
預制化技術在木結構中是相對的概念,古代木結構中,梁和柱等主要構件也是預先加工,再進行現場搭建,實際也是一種預制加工技術?,F代木結構中,由于可進行框架的整體預制及剪力墻等大片板式構件的預制等,提高了預制率,加之機械化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了木結構建筑的工業(yè)化水平,因此出現了預制裝配式木結構的說法。木結構建筑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形式,每種結構形式下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預制裝配技術的運用。
框架式木結構即傳統(tǒng)的梁柱式結構,以中國古代梁柱式木結構為例,其在營造技術上遵循科學的模數制度。宋《營造法式》中材分模數制度由“材、分、契”三級數量關系構成,規(guī)定斷面高度為基本模數單位,并確定3∶2的高寬比。清《工程做法》中斗口模數制度以斗口寬作為建筑各部構件的度量單位,較宋有所簡化。宋材分模數制度下,構件的預制存在著明顯的數量級差,“材”是模數的基本單位,可進一步細分為“分”,分是材高的1/15,材寬的1/10,房屋的規(guī)模,各部分的比例,構件的長短,外觀形貌等全部是用分的倍數規(guī)定的。所以分就是古代的一種基本模數。從材和分派生出“契”和“足材”,“契”高6分,寬4分,1材加1契,共高21分,稱“足材”。隨著模數制度的發(fā)展,各數量級之間的換算關系逐漸簡化,至清時,確立了斗口模數制度。中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筑正是運用這些模數制度來進行梁、斗栱等建筑構件的預制,如《營造法式》卷五《柱》中規(guī)定了柱的材分,柱徑為廳堂柱兩材一契(36分),殿間柱兩材兩契至三材(42~45分),其他的柱徑在一契至兩材(21~30分)之間,對柱高僅作了最大限制,經考究[5],實際柱徑與柱高之比在1/7~1/10左右,大多在1/8~1/9左右。而卷五《椽》中則包含了椽每架的長度、椽徑及椽子排列的間距三項內容。關于鋪作部件栱、斗、昂、枋等在《營造法式》中均有其相應材分模數規(guī)定?,F在我國的建筑模數以國家制定的GBJ 2—1986《建筑模數協(xié)調統(tǒng)一標準》的規(guī)定為標準,以100 mm為基本模數數值,定位M,即1M=100 mm,根據基本模數,得到相應的擴大模數3M、6M、12M、30M、60M等和分模數1/2M、1/5M、1/10M、1/20M、1/50M、1/100M等,在這一模數制下,要求現代梁柱式木結構中柱的間距至少在600 mm以上,實際一般在1.2 m以上,方木梁還要求高寬比不宜大于4。日本現代梁柱式木結構中,根據建筑標準法,梁和柱子及桁主要使用正方材,橫截面尺寸一般為105 mm或120 mm,布置間距一般為900 mm的整數倍??梢哉f,在框架式木結構當中,無論是古代梁柱式結構還是現代梁柱式結構,預制構件的尺寸、構件間間距均按一定的模數制進行設計制作。
剪力墻式木結構是用規(guī)格材和木質結構板材,借助釘子組合搭建起墻體承重部分,再配以木擱柵構件及屋架構件等的一種結構形式。這種木結構形式流行于北美,在材料使用上主要是所謂的“規(guī)格材”,因此也稱“2×4”結構,其特點是使用了標準模數規(guī)格的木材構件,北美“2×4”結構中規(guī)格材斷面尺寸列于表1。
剪力墻式木結構的預制主要是在規(guī)格材的基礎上實現結構墻體及樓蓋、屋蓋等的預制。剪力墻結構中,考慮到板材規(guī)格因素,一般以410~610 mm的間距布置規(guī)格材來形成墻體的骨架構件,再覆以結構膠合板或定向刨花板(OSB),同時注意預留門、窗洞口。樓蓋構件的主要部件包括樓蓋擱柵、樓面板及頂棚等。擱柵一般采用規(guī)格材或工字梁,布置間距北美一般為16英寸,約合406 mm,我國按擴大模數通常為300、400、500 mm或600 mm,實際GB 50005—2003《木結構設計規(guī)范》 中注明,考慮到板材規(guī)格因素,構件間距為305、406、490 mm與610 mm與上述模數間距等同使用。屋蓋主要包括屋面板和屋架,其中屋架通常工廠預制,保證安裝間距小于610 mm。
表1 北美規(guī)格材斷面尺寸Fig.1 Cross-section dimension of North American lumber
建筑上,框架剪力墻式結構是在框架結構的基礎上,間或布置一定數量的剪力墻組成的復合結構,可以同時保證建筑物的尺寸設計靈活性和側向剛度。日本這一結構體系下,梁柱的布置按照現代梁柱式進行,即以900 mm的整數倍布置,截面按照建筑標準主要有表2中的一些尺寸。 帶“Ο”的為通用截面尺寸,目前梁柱構法中多采用105 mm×105 mm的方木。剪力墻部分的預制則與北美“2×4”結構相似,一般采用2×4(38 mm×89 mm)和2×6(38 mm×140 mm)的規(guī)格材構建承重墻系統(tǒng)的木結構框架,布置間距為400 mm或600 mm,隨后用OSB結構板和膠合板包覆以增強結構的整體剛性。
表2 木材截面尺寸分類Fig.2 Classification of timber section size
相對來說,上述三種木結構建筑形式中,后兩者的預制化程度較高,隨著預制化技術和建筑工業(yè)化的高度發(fā)展,出現了木質盒子建筑,其在設計過程中要求建筑的長、寬、高及細部尺寸都必須符合模數設計原則,再按照整體要求使用標準化構件進行組合。中國的木質盒子建筑的主體框架由50 mm×100 mm的規(guī)格材或復合木材(LVL或PSL)及膠合木按500 mm的模數間距布置構成,因此木質盒子每邊的長度都是以500 mm為模數的,即每個木盒子的平面都是以500 mm×500 mm為模數。木質盒子建筑并非一種新型建筑形式,只是在這一結構形式下,預制化程度由構件模塊水平上升到了空間模塊水平。
膠合木、復合木材等的出現使得木結構建筑不再受木材天然尺寸的限制,而人工林木材的培育和改性等又為木結構建筑提供了原料保障,基于這些原因,木結構建筑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發(fā)展,許多發(fā)達國家的木結構建筑用量相當驚人。隨著工業(yè)化建筑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納入標準化與體系化,構配件生產則實行工廠化。在這一形式下,預制裝配式木結構應運而生,而要真正實現木結構建筑的工業(yè)化,必須使其構配件設計遵循一定的建筑模數,并按建筑統(tǒng)一標準進行工廠化預制生產。
[1] 費本華, 周海賓. 現代框架式木結構住宅[J]. 世界林業(yè)研究, 2006,19(2):51-54.
[2] 劉愛霞, 周靜海. 持續(xù)發(fā)展的芬蘭木結構建筑[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 2006, 8(4):322-326.
[3] 裴琳娟, 林源. 淺析中西方建筑模數制度的差異[J]. 中外建筑,2013(7):75-76.
[4] 趙睿. 住宅產業(yè)化中的標準化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 2007.
[5] 潘谷西, 何建中.《營造法式》解讀[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