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卓(長沙市南雅中學K1501班)
帶不走的年味兒
文/李卓(長沙市南雅中學K1501班)
記憶中,“過年”可能是長輩塞的紅包、媽媽準備的一桌菜、穿新衣的喜悅……經(jīng)歷了歷史的積淀,內(nèi)蘊豐富的“年文化”成為我們特有的文化記憶。
“過年須要在家鄉(xiāng)里才有味道”,春節(jié)學生們往返于學校和家鄉(xiāng),離家后唯有文字可復原一二。
在離鄉(xiāng)返校之際,我們收到了無數(shù)中學生給編輯部投來的“家鄉(xiāng)的年味”稿件。感受他們用文字記錄與“年”相關的那些逝去了的儀式與情感,體味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一同尋找那些沉浸在生活細節(jié)中的濃濃年味兒。
插圖/朱苑桐(廣州二中)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傻閨女請女婿,小外孫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鬧呀鬧,跳呀跳,新年要來到。閨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一首簡簡單單的民謠,道出的是最平常的家中最真摯的歡樂。
過年、團圓、紅包、拜年,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年P鍵詞,都令我們由衷地歡喜。
豐子愷有言:“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每年總是這樣漸漸地過去,家中的老人在盼望中更加衰老,小孩在期待中拉長了身板,在外漂泊的人在家人愛的支撐中,接受著歲月的洗禮。
在一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時,喜悅自然不必分說??赡切┰陂L途客車上奔波,在狹窄的火車上只買到一張站票的人們呢?
因擁擠而感到難受所表現(xiàn)出的表情,仍還流露著一絲絲欣慰的微笑;疲憊不堪,卻還是忍不住向外四處張望,猜測著到家的距離;緊貼在身旁的大包小包,滿載著對親人們沉甸甸的掛念。
就算辛苦,就算勞累,家,那也還是要回的,只要一想到家中那棵從小摘櫻桃吃的小樹,想到圍著雞鴨狗兔的柵欄,想到滿臉皺紋但永遠慈祥微笑著的姥姥、姥爺,這些苦,這些累,就什么都不算了。年,總是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只要說起,便感受到溫情。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團圓酒?!边^年前的十來天,大人們都是忙得脫不開身,大掃除囊括屋里屋外,對聯(lián)、福字趕緊樣樣備齊,雞鴨魚肉更是把冰箱塞得不留一丁點兒縫隙。
“大圣辭年萬里河山留瑞靄,雄雞報曉千家樓閣映朝暉?!币环o舊迎新的生肖對聯(lián)彰顯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的家風、國風的滋養(yǎng)中,年就這樣永遠醇正地過下去,繼往開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就這樣一直寬容、和諧、向上,走向未來。
一切,都為那個美好的夜晚鋪墊著。整個大家庭一二十口人圍坐在大大的木圓桌前,桌上幾個分格的果盤盛滿各內(nèi)干果、零食,小朋友們更是一人捧著一瓶最愛喝的飲料,一壺香醇的甜酒擺在一旁,將整個不大不小的房間氤氳得更加溫馨。
全球共睹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就在這時開始了,在窗外此起彼伏的禮花聲中,人們有說有笑,以往產(chǎn)生的一些隔閡也漸漸打破,重歸最初的親切美好。
當人們吃著最甜蜜幸福的元宵節(jié)湯圓,卻也是要分離的時刻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只是此時,人們的心中貯藏著年所帶來的回味無窮的美好,懷著家人的愛與的希望,奔向各自的大好前程。
尚沒消去的臘肉飄香,尚未掃盡的火紅鞭炮屑,仍會紅火地亮著的中國結形的路燈;寬敞的坪地上一直咧著嘴嘻嘻哈哈的小孩,在冬日暖陽中閉目養(yǎng)神的老人……四處都還是洋溢著年味兒,但新的一歲已經(jīng)來到,時光也仍漸漸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