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洪生+姜國申
摘 要:《蠱》卦將“蠱亂”分為兩種,一為父輩所留,一為母輩所留。父輩所留之“蠱亂”多為社會政治方面之問題,母輩所留之“蠱亂”多為家族內(nèi)部之問題。站在君王方面考慮,治理“蠱亂”須抓“大”(父蠱)放“小”(母蠱),注重民心向背。上九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帛書》句末多一“兇”字,故上九爻應(yīng)解讀為:不侍奉王侯,自以為行事高尚,很危險。
關(guān)鍵詞:周易;蠱;振民育德;拯弊治亂
蠱,《說文》云“腹中蟲也”,《左傳·昭公元年》云“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從文字構(gòu)造看,上蟲,下皿,杯中有水,日久生蟲。蠱,主要指器皿中、肚子里生蟲所造成之亂象。卦名來自于卦象,下巽 山風(fēng)蠱,山下有風(fēng),流通不暢,反復(fù)撞擊將草木吹亂?!缎M》卦是用自然亂象比喻政治中產(chǎn)生之亂象?!靶M”字“一身二任”,除“動亂”義外尚有“治理”之義,面對蠱亂就要進(jìn)行治理。中國早期文獻(xiàn)中一字往往有二義,譬如“息”字,既指“止”(如“休息”),又指“生”(如“消息盈虛”);再如“亂”字,既指“混亂”(如“蠱亂”),又指“整理”(如《離騷》末之“亂曰”,王逸注“亂,理也”)。因此研究早期文獻(xiàn),須將具體字放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如此才不致出現(xiàn)舛誤。
《蠱》卦主要講亂象叢生之時該如何處理。
卦辭云: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元亨,利涉大川”乃古代臣子之“主文譎諫”的語言藝術(shù),諷諫君上之時,須先巧言悅其耳,后再加以引導(dǎo),如此方能起到勸諫之效果?!袄娲蟠ā?,“大川”即“大河”,“涉大川”為“渡過大河”。沒船之時,涉大川為困難之事,若有本卦之智慧,則前往有“利”?!吨芤住坟载侈o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涉大川”之比喻,出現(xiàn)時一般有兩種情況,大部分情況為卦象中有“水”或“木”,木漂在水上。最初之船就是受到卦象之啟發(fā),刳木為舟,把木頭掏空就是獨木舟。也有一部分情況,無“水”無“木”,則與卦的整體比較合,崇尚剛健拼搏之精神。
此處山風(fēng)蠱,巽既可象征風(fēng),也可象征木。“山風(fēng)”不是水,若將九二、九三看作一爻,那么初六、九二、九三、六四可構(gòu)成一個互卦坎 。坎為水,木在水上漂,這就是“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九五亦有相似論述,云“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古代經(jīng)學(xué)家一般將之解釋為“事物之發(fā)展周期”,取其“終則有始”之旨。開始與結(jié)束“始卒若環(huán)”,就像在一治一亂中行進(jìn),又如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復(fù)。比如“先甲三日”,假如發(fā)生動亂,動亂發(fā)生之后治理了、平息了,然后不久又發(fā)生了,終則有始。甲為天干之首。程頤云“甲,數(shù)之首,事之始也”,又云“先甲,謂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謂后于此,慮其所將然也”①?!凹住笔菃栴}的發(fā)生、治亂的開始?!跋燃兹铡保冈谥种卫韥y象之前,應(yīng)考察、分析亂象產(chǎn)生之原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根據(jù)原因制定相關(guān)政策?!昂蠹兹铡保冈趫?zhí)行政策之過程中,不斷跟蹤微調(diào),謹(jǐn)慎治理?!跋燃住?、“后甲”頗有“殷鑒不遠(yuǎn)”之意味。
《彖辭》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剛上柔下”是從符號而言,三爻構(gòu)成一卦,艮 也是剛上(二陽爻)柔下(一陰爻),故從卦象符號看,可理解為“剛上柔下”。另,從上下兩卦性質(zhì)分析,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故艮 為陰卦、義為順。上“陽”下“陰”即“剛”上“柔”下,既巽又止,剛?cè)嵯酀绱朔綖橹巍靶M”良策。
從當(dāng)時宗法等級制度看,“剛”為“君”、為“夫”、為“男”,“陰”為“臣”、為“妻”、為“女”,“剛上柔下”符合當(dāng)時社會制度之要求。這是“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君上臣下,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同時,這也是治亂,治亂須先從分清等級開始。上文所言及的山風(fēng)蠱,用山下之風(fēng)吹亂了草木來比喻亂象。由此可見,面對同一天象,從不同角度感悟,可感悟出完全不同之意義?!吧较掠酗L(fēng)”為“亂”產(chǎn)生之原因,“剛上柔下”則為治亂之舉措。“巽而止蠱”亦是如此,從卦德角度看,“巽”之卦德為“謙遜、低調(diào)”,“艮”之卦德為“止”,“巽而止蠱”意味消除蠱亂之時,莫要操之過急,須謹(jǐn)慎、低調(diào)?!百恪敝罱K目的為“止”,拯弊治亂。這在《周易》中是很典型的一卦,既可從卦象解釋亂象產(chǎn)生之原因,又可從上下兩卦性質(zhì)與卦德角度講“如何治亂”,從正反兩面皆可感悟。讀《周易》重在具備“格物”之能力,《周易》并非邏輯學(xué)與科學(xué),多以類比聯(lián)想思維思考事物。西方科學(xué)建立在數(shù)學(xué)計算、邏輯推理與反復(fù)科學(xué)實驗的基礎(chǔ)上,結(jié)果可以反復(fù)驗算,《周易》之貞卜結(jié)果則不允許驗算,《蒙》卦卦辭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古人認(rèn)為“再三占筮”是對神靈的褻瀆。與西方科學(xué)相比,兩種思維方式只能說是各有特色。《彖辭》又曰: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跋燃兹眨蠹兹铡?,終則有始,天行也。
“蠱”本為“亂”,面對亂象不能順其自然,要主動治理。逢亂象不治,則涉及“民心向背”之問題?!袄娲蟠ā保鉃椤扒巴惺隆?,“治亂”乃為君主之重要職責(zé),“事”指“好事”,此處為勉勵之辭?!靶M亂”若“大川”,“拯治”則如“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亂象產(chǎn)生本為常態(tài),終而復(fù)始、始卒若環(huán),如此則警示君王莫要貪圖安逸,應(yīng)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疤煨幸病保艘嗍恰疤臁敝\行規(guī)律。在把握“蠱亂”產(chǎn)生規(guī)律之基礎(chǔ)上,拯治弊亂還須“鑒前戒后”?!跋燃兹铡保确治隹疾?、制定政策,“后甲三日”,執(zhí)行政策之時不斷跟蹤調(diào)整?!跋燃住薄昂蠹住奔仁且?guī)律又是解決問題之方法。
《大象》曰:山下有風(fēng),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象》不管符號卦德,一律從“象”之角度格物。山下有風(fēng),程頤云“風(fēng)遇山而回,則物皆散亂”,風(fēng)將草木吹亂,以此比喻社會亂象。君子面對亂象,該如何做?“君子以振民育德”。振,《說文》云“舉救之也”,《釋文》云“濟也”,“振”即為“振濟”?!坝隆眲t為“培育道德”。“振民”為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育德”為精神文明建設(shè),中國古代文化講究“先富后教”,首倡導(dǎo)者為孔子?!墩撜Z·子路》篇記載: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②
孔子去衛(wèi)國,看到人口眾多,冉有問“人口眾多怎么辦?”,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問“富裕之后怎么辦?”,孔子說“讓他們受教育”。先富后教,先解決物質(zhì)溫飽問題,再解決精神溫飽問題。中國文化,面對不同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則有不同感悟。對君王來說,自己的溫飽已不成問題,則應(yīng)將“精神文明”放在前面,提高道德智慧;面對老百姓,則首先應(yīng)解決他們吃、穿、住、用、行的問題。“振民育德”,“治亂”先從“振濟百姓”開始,解決衣食問題后再進(jìn)行“道德培育”。所謂“倉廩實而后知禮節(jié)”,面對人民,須先使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以養(yǎng)父母妻子,然后再“謹(jǐn)庠序之教”,進(jìn)行精神文明建設(shè)。此亦是孟子所言之“仁政”,孟子思想與《周易》智慧一脈相承。
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干”,《廣雅·釋詁一》云“正也”,朱熹云“如木之干,枝葉之所附而立之者也”③,亦即“匡正”?!靶M”為“蠱亂”,“干父之蠱”則意為“匡正父親留下之蠱亂”?!缎M》卦將“蠱亂”分為兩種,一為父輩所留,一為母輩所留。兩者有何不同?父輩所留之“蠱亂”多為社會政治方面之問題,母輩所留之“蠱亂”多為家族內(nèi)部之問題。站在君王方面考慮,治理“蠱亂”須抓“大”(父蠱)放“小”(母蠱),應(yīng)著力匡正父輩遺留之政治方面的蠱亂。
“有子考無咎”,此句舊說未臻一致。尚秉和依據(jù)《逸周書》及《左傳》孔疏,證“考”訓(xùn)“成”,云“能正父蠱,故曰‘有子考”,“即謂有子能成就先業(yè)也”④。黃壽祺、張善文亦主之。“有子考”一說表明應(yīng)具備長遠(yuǎn)眼光,做好打持久戰(zhàn)之準(zhǔn)備。父輩解決不了,留給后代繼續(xù)解決,此說可通。
另一說將此句句讀為“有子,考無咎”,有能夠匡正父輩留下蠱亂的兒子,其父輩便無過錯。兒子糾正父輩遺留之蠱亂,使父輩無憾,乃是“孝”之體現(xiàn),更是“光宗耀祖”之行。此說將“干蠱之行”提升至倫理之“孝”的層面認(rèn)知,突出匡正父蠱之重要意義。這不僅對國家、人民有利,對父輩之歷史評價亦有利。此說相較前說似更為恰切。
“厲,終吉”,“厲”乃過程,在糾正父輩遺留蠱亂之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多種困難,因“干蠱之行”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最終結(jié)果是“吉祥”的。此句表明干蠱之行“過程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小象》曰:“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此言“子承父愿”,繼續(xù)治亂。還有一說,訓(xùn)“考”為“成”,猶言“成就”,“意承考”,則為“承繼前輩之成就”。仔細(xì)思量,此說不通,父輩遺留本為“蠱亂”,則“成就”何來?由是觀之,《小象》之“考”當(dāng)訓(xùn)“父”,意為“子輩匡正尊上之弊,以成就先輩德業(yè)”。
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不可貞”,此乃證明“貞”不為“道德正固”之有力證據(jù)!《周易》之性質(zhì)本為占卜,占卜之人最關(guān)心什么?占卜結(jié)果?!安豢韶憽?,貞卜結(jié)果不可以這么做。“母輩”遺留之“蠱亂”多為家族內(nèi)部問題,君王應(yīng)當(dāng)“抓大放小”,將主要精力放在匡正社會政治層面的問題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謂“清官難斷家務(wù)事”,母輩遺留之后宮問題,均為家族利益,各自站在各自立場之上。若將精力用于拯治母輩留下之蠱亂,則不利。
九三:干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匡正父輩留下之政治蠱亂,過程稍有悔恨,卻也在意料之中。九三陽爻居陽位,陽剛居正,上又無應(yīng),故有悔恨;然直道遽行,雖有小悔,終無大咎??镎感M,阻力甚大,卻也是“不可不為”之大事。韓愈曾云“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剛正不阿,拯治前弊,似為本爻喻象寫照。本爻旨在鼓勵君主積極治理父輩遺留之“蠱”。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往見吝”,繼續(xù)前往會致吝惜,最終結(jié)果并不好?!霸!敝浮皩捲!?,劉氏彌邵云“怠而委事為裕”,“裕父之蠱”即“治理蠱亂寬緩不急”。面對父輩遺留之蠱亂,寬裕處置,蠱將日深,裕之愈久,民心愈背!本爻還是鼓勵積極治理父輩遺留之蠱亂,不能寬裕,不能拖延,如此方能“往見吉”。
六五:干父之蠱,用譽。
“譽”指“受人稱譽”,“干父之蠱”乃“受人稱譽”之行。六五陰居陽位,并不當(dāng)位,為何反受“稱譽”?只因六爻之中“五位”最好,從等級上看為帝王之位。如果九五既中且正,則大部分爻辭都好。六五在治亂過程中應(yīng)如何治理?“巽而止”。五為中位,治亂之時既不能拖延,亦不能矯枉過正,要有“度”?!都狻芬魉唬骸绑w和應(yīng)中,承陽有實,用斯干事,榮譽之道也?!雹菘镎篙呥z留蠱亂之時絕不能操之過急,須用陰柔之法,以使各階層之人均能接受。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前一“事”為動詞,猶言“從事”;后一“事”為名詞,猶言“行為”。本爻歷代皆從正面闡釋,云“不從事王侯之事業(yè),高尚其格,逍遙物外”。如程頤云“賢人君子,不偶于時而高潔自守”,并舉伊尹、太公望、曾子、子思為例,認(rèn)為此類人“不屈道以徇時”“自善其身”“守其志節(jié)”,乃“進(jìn)退合道”之行。⑥可能受本爻熏染過深,古代很多人皆崇尚“功成身退”之行。李白一生最渴望學(xué)魯仲連,為人排患解難而分毫不取,功成之后再學(xué)范蠡,泛舟湖上。歷代一般均按此解,《小象》亦不例外,云“不事王侯,志可則也”,“則”即“效法”“法則”。
然而,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之《帛書周易》在本句爻辭之后多一“兇”字,云“不事王矦,高尚亓德,兇”,這更為符合《周易》爻辭前“象”,后加占斷辭之體例?!稘h書·藝文志》云:“劉向以中《古文易經(jīng)》校施、孟、梁丘經(jīng),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jīng)與古文同。”⑦今本或衍脫“兇”字,如此則完全顛覆幾千年來之解釋。歷代皆從好的方面闡釋,“治亂”本為王侯之事,我不當(dāng)官,便可逍遙物外。然而多一“兇”字,則完全不同。從帝王方面看,如若帝王高高在上,不做帝王分內(nèi)之事,不將“治亂”進(jìn)行到底,則終致“兇”;從臣子角度看,為臣者亦應(yīng)輔佐君王治亂,否則,最終結(jié)果為“兇”;從“有行之士”角度看,有識者亦應(yīng)關(guān)注時事,“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楊萬里云“畎畝不忘君,江湖存魏闕”,正為的語。讀《周易》須有變通能力,同一件事可從不同角度闡釋。
《蠱》卦之旨,主于除弊治亂?!靶M”,亂象,象征君主處在亂象橫生之時期?!吨芤住犯嬖V我們,面對亂象,不要驚慌失措,要去治理。同時要分清各類亂象之性質(zhì),分清哪些是父輩遺留之政治層面的蠱亂,哪些是母輩遺留之家族內(nèi)部的問題,抓大放小,莫要本末倒置。不要治理對社會發(fā)展無意義的亂象,應(yīng)把精力放在能夠決定“民心向背”之事上,放在能夠決定國家民族發(fā)展之大事上。而且不能拖延,要盡快治理,不能指望留給后人解決。
《蠱》卦的智慧對后世多有影響?!度嫛返诙挥嫛督鹣s脫殼》即源自《蠱》卦,云“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寒蟬蛻變之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掛在枝頭,給人造成假象,令其產(chǎn)生蠱亂。這不是消極驚慌失措地逃跑,而是保留形式迷惑敵人。當(dāng)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撤走之時,向姜維秘授退兵之計,讓工匠模仿自己模樣雕個木頭人,羽扇綸巾,穩(wěn)坐車中,而且大張旗鼓,軍容整齊。司馬懿多疑,一看不敢貿(mào)然行動,于是姜維迅速安全轉(zhuǎn)移。這即是“金蟬脫殼”的典型應(yīng)用。
【 注 釋 】
①③⑥李光地:《周易折中》,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121頁。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53頁。
④⑤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113頁。
⑦冉昭德、陳直主編:《漢書選》,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9頁。
(編校:龍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