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萍 劉雯張娣 康明 陳樂
(江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南昌 330046)
蜂膠中短葉松素的提取分離與含量測定*
文萍 劉雯張娣 康明 陳樂#
(江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南昌 330046)
目的:研究蜂膠中短葉松素的制備工藝及含量測定方法,并測定和比較12個產地蜂膠中短葉松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溶劑提取、大孔樹脂吸附及葡聚糖凝膠色譜和重結晶等方法進行分離純化,根據理化性質和核磁數據對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為短葉松素;用HPLC法測定蜂膠中短葉松素含量,YMC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速為1.0 m l·m in-1,甲醇-0.1%磷酸溶液(60∶40),檢測波長:292 nm。結果:所得短葉松素的純度在98.5%以上,短葉松素在8.512~425.6 μg線性關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為98.60%,RSD為0.97%,12個產地的蜂膠中短葉松素以新疆、云南、陜西三地含量較高。結論:提取分離的短葉松素含量高,可作為含量測定用對照品,含量測定方法穩(wěn)定、可靠,可作為蜂膠中短葉松素含量測定方法。
蜂膠;短葉松素;提取分離;含量測定
蜂膠具有抗過敏、抗炎、抗氧化、強化血管、抑制病毒、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保護身體健康、抵御疾病入侵的作用[1~2]。蜂膠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3]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極為豐富的藥理活性。短葉松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強化血管、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4~5],還具防止肝功能損傷、保肝護肝的作用[6],也是發(fā)揮蜂膠功效的物質基礎之一。蜂膠的分布非常廣泛,不同產地的蜂膠中各成分含量參差不齊[7]。本文采用簡單有效的方法提取分離出蜂膠中的短葉松素,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12個產地的54批蜂膠中短葉松素含量進行了測定和比較,為蜂膠質量標準的制定及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依據?,F報告如下:
1.1 儀器旋轉蒸發(fā)儀(Eyela公司),低溫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Waters 1525-2487-2707型高效液相色譜儀,TU-181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中壓液相色譜儀(Brucker公司),400 MHz和600 MHz核磁共振儀(Varian公司),M icromass Auto specultima ETOF型質譜儀,CQ-250超聲波清洗器(上海船舶電子設備研究所),MettllerTkledoAG135雙量程電子天平(十萬分之一),SimplicityTM超純水系統(tǒng)(M illipore公司)。
1.2 藥品與試劑蜂膠為課題組收集云南(樣品編號16、17)、四川(編號35、37、38)、江西(編號90、99、103、104、106)、湖南(編號110、111、117、118、119)、山東(編號128、129、142、151)、河南(編號27、28、30、43、45、46、47)、山西(編號49、50、52、57)、內蒙(編號130、134、136)、遼寧(編號53、138)、陜西(編號1、2、4、6、9)、甘肅(編號10、15)、新疆(編號31、41)、浙江(編號86、87、88、89)等地48個蜂膠及汪氏蜜蜂園有限公司提供的6批蜂膠,經江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余良忠研究員鑒定為蜜蜂Apis ceranaFabr.將采自植物的枝條、葉芽及愈傷組織等的分泌物與上腭腺、蠟腺等的分泌物同少量花粉混合后所形成的黏性物質。短葉松素對照品(自制,純度98.69%),AB-8型大孔吸附樹脂(滄州寶恩吸附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葡聚糖凝膠Sephadex LH-20、CG161型大孔樹脂(美國羅門哈斯公司),甲醇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短葉松素的提取分離參考文獻[8]稱取蜂膠原料約200 g,置于冰箱冷凍層24 h后,用粉碎機粉碎,過1號篩,加入1 000 m l的95%乙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提取4 h,濾過,回收乙醇,濃縮,真空干燥(80℃,-0.1 MPa)12 h,得蜂膠提取物。取蜂膠提取物倒入圓底燒瓶,加入200 m l 95%乙醇回流,至蜂膠提取物全部溶解。將蜂膠提取物乙醇溶解減壓濃縮至適宜濃度,濕法上樣,上大孔吸附樹脂柱。甲醇-水溶劑系統(tǒng)(1∶10、2∶10、3∶10、4∶10、5∶10、10∶0)梯度洗脫,收集各段的洗脫液2 000 m l,按極性大小分為A、B、C、D、E、F。取D洗脫液,濃縮,將濃縮液上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膠柱。甲醇-水溶劑系統(tǒng)(1∶10、2∶10、3∶10、4∶10、5∶10、10∶0)梯度洗脫,收集各段的洗脫液2 000 m l,按極性大小分為AA、BB、CC、DD、EE、FF。組分CC經硅膠柱(石油醚-丙酮2∶1)及制備液相(40%~70%)得化合物(1 g)。經高效液相色譜歸一法測定,其純度>98.5%。
2.2 短葉松素的結構鑒定淡黃色針狀結晶(甲醇)。1H-NMR(600 MHz,DMSO-d6)δ:11.89(1H,s, 5-OH),10.85(1H,s,7-OH),5.85(1H,d,J=6.6 Hz, 3-OH),7.38~7.53(5H,m,B環(huán)上的H),5.90(1H,d, J=1.8 Hz,H-6),5.94(1H,d,H-8),4.64(1H,dd,J= 11.4,6.0 Hz,H-3),5.19(1H,d,J=11.4 Hz,H-2)。13C-NMR(150 MHz,DMSO-d6)δ:83.4(C-2),72.0 (C-3),198.1(C-4),163.8(C-5),96.7(C-6),167.4 (C-7),95.6(C-8),163.0(C-9),101.0(C-10),137.8 (C-1′),128.6(C-2′,6′),128.7(C-3′,5′),129.1(C-4′)。以上數據與文獻報道[9]一致,故鑒定為短葉松素(pinobaksin)。
2.3 短葉松素的含量測定
2.3.1 色譜條件的選擇取對照品短葉松素約10 mg,精密稱定,置25 m l量瓶中,加甲醇使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得濃度為400 μg·m l-1的對照品溶液。精密吸取上述溶液1 m l于10 m 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取上述對照品溶液置紫外分光光度計上進行光譜掃描,在292 nm有明顯吸收峰。結果見圖1。色譜條件選擇YMC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速為1.0 m l·m in-1,檢測波長:292 nm,按甲醇-0.1%磷酸溶液(60∶40)進行洗脫,結果蜂膠分離峰型好,分離度滿足液相色譜要求。見圖2、圖3。
圖1 短葉松素紫外光譜圖
圖2 短葉松素對照品色譜圖
圖3 蜂膠供試品色譜圖
2.3.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蜂膠藥材約50 mg,精密稱定,至25 m l容量瓶中,加甲醇適量,超聲處理15 min取出,放置至室溫,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用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作為供試品溶液。
2.3.3 線性關系的考察取對照品短葉松素約10.64 mg,精密稱定,置25 m l量瓶中,加甲醇使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得濃度為425.6 μg·m l-1的對照品溶液。將此對照品溶液分別稀釋至1 m l含8.512、17.024、34.048、42.560、85.120 μg短葉松素的溶液。精密吸取上述短葉松素對照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中,在292 nm波長處測定其峰面積,將濃度對峰面積值進行回歸,回歸方程為Y=61 451.82X+22 195.95(R2=0.999 9),短葉松素在進樣量8.512~425.6 μg,與峰面積值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3.4 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中,重復進樣6次,在292 nm處測定其峰面積,經數據分析,RSD=1.39%。
2.3.5 穩(wěn)定性試驗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10 μl,在不同時間點0、2、4、8、12、24 h注入液相色譜儀中,分別測定短葉松素峰面積,經數據分析,RSD=1.23%,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穩(wěn)定。
2.3.6 重復性試驗取同一批蜂膠藥材共6份,測定短葉松素平均含量為0.60%,RSD=0.01%。
2.3.7 回收率試驗取蜂膠供試品約25 mg共6份,精密稱定,置25 m l量瓶中,分別精密加入短葉松素對照品溶液5 m l(1 m l含短葉松素42.56 μg),加入適量甲醇,超聲處理15 m in,取出,放置至室溫,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短葉松素含量,計算回收率。見表1。
表1 回收率試驗結果
2.4 樣品中短葉松素和咖啡酸的含量測定取54批蜂膠樣品,按上述方法測定其短葉松素含量。見表2。
表2 合格蜂膠中短葉松素測定結果
本文以蜂膠中短葉松素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提取分離技術,成功在蜂膠中分離出短葉松素。從本文表2測定結果可知,54批合格蜂膠短葉松素的含量范圍為0.95%~3.85%,平均含量為1.85%,結合本項目前期研究測得結果[10],規(guī)定蜂膠中短葉松素含量不得低于0.95%。由表2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各地蜂膠中短葉松素平均含量有顯著差異,云南2.42%、四川2.02%、江西1.48%、湖南1.77%、山東1.73%、河南2.30%、山西2.11%、內蒙1.66%、遼寧1.09%、陜西2.42%、甘肅1.63%、新疆2.66%,其中以新疆、云南、陜西三地含量最高。汪氏蜜蜂園有限公司提供的6批蜂膠中短葉松素平均含量為1.69%,也在合格范圍內。通過對12省54批蜂膠藥材中短葉松素的含量測定和比較,規(guī)定了短葉松素含量下限,為以后蜂膠質量和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1]孟曉英,王玉華,魏春琴.蜂膠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8):245
[2]蔣春紅,呂武清,胡棠洪.蜂膠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7):42-43
[3]張翠平,胡福良.蜂膠中的黃酮類化合物[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2009,21(6):1084-1090
[4]王馨.蜂膠黃酮對小鼠N2a細胞缺氧缺糖所致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理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1-10
[5]尹志華.云南蜂膠對四種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作用的實驗研究[D].昆明:昆明醫(yī)科大學.2012.24-44
[6]杜夏.蜂膠保肝活性成分的分離及其保肝機制初探[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23-33
[7]吳健全,高蔚娜,韋京豫,等.不同產地蜂膠成分含量的比較[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3,19(7):62-65
[8]呂武清,文萍,姚劍平,等.蜂膠提取物制備工藝研究[J].中草藥, 2014,45(6):791-794
[9]安寧,楊世林,鄒忠梅,等.高良姜黃酮類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 2006,37(5):663-664
[10]文萍,范婷婷,呂武清,等.RP-HPLC測定蜂膠中喬松素、白楊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2013,19(19):108-110
R284.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1.091
2016-09-27)
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41BBG70075)
#通訊作者:陳樂,E-mail:763498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