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安潮
音樂資訊 Music News
民族情 人民意 軍旅心
——張千一音樂創(chuàng)作的史學研究
文/王安潮
2016年10月12日,由國家大劇院與四川廣播電視臺聯(lián)合承辦的交響套曲《長征》在國家大劇院的首演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恢弘的音響將人們帶入了曾經(jīng)的崢嶸歲月,并將2016“長征”勝利會師80周年紀念活動推向高潮。由104人的交響樂團、90人的合唱團、80人的童聲合唱團及獨唱者阿魯阿卓、黃訓國、吳靜、徐晶晶等組成的龐大演出陣容,堪稱國家大劇院舞臺演繹史上的極盛者之一,而這種整場的大型交響樂音樂會是張千一近年來的常態(tài)。他精心設計的《送親人》《血戰(zhàn)湘江》《山歌情》《征途》《勇士/飛奪瀘定橋》《彝海情深》《雪山草地》《紅軍到咱羌寨來》《大會師》九個樂章畫卷式的描繪了《長征》曾經(jīng)的歷史豐碑,飽含對國家民族及人民大眾的深情厚誼,用軍旅音樂工作者特有的體悟將音樂鋪展開來,精彩的作品令人流連忘返。當晚的作曲家張千一一身戎裝,萬眾矚目,成為舞臺上明星匯集的最亮者。
創(chuàng)作思考(1980)
張千一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位在純器樂作品、聲樂作品、舞臺作品、影視作品等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曲家,自己編號的主要作品就有數(shù)百部之多,是數(shù)量多、質量高、影響大的當代作曲家中的代表。他被譽為作曲家中的“鬼才”,其作品手法多樣,總有出其不意之舉,精彩紛呈。在器樂作品領域里,他創(chuàng)作的交響音畫《北方森林》、交響組曲《云南隨想》、交響曲《大提琴協(xié)奏曲》,交響合唱《國旗和太陽一起升起》《同樂---為交響樂隊與童聲合唱而作》《長城》,室內樂《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A調弦樂四重奏》《大提琴協(xié)奏曲》《別——為鋼琴、長笛、單簧管、中提琴及打擊樂而作》《吟——為長笛、豎琴而作》《瓷樂》等,在全國各類比賽中屢次獲獎,成為舞臺上常演曲目,也有部分作品成為錄音中的受寵者。在聲樂作品領域,他創(chuàng)作的《青藏高原》《嫂子頌》《女人是老虎》《在那東山頂上》《走進西藏》《相逢是首歌》《傳說》等,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和新奇的韻味,在中國乃至世界廣為流傳。在影視作品領域里,他創(chuàng)作的電影《紅色戀人》《益西卓瑪》《哦,香雪》、電視劇《紅十字方隊》《大染房》《孔繁森》《成吉思汗》《女子特警隊》《光榮之旅》等,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他的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多(約三十余部電影、百余部[近千集]電視?。?,質量高(獲得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一次、“金雞獎”最佳音樂提名獎三次、電影“童牛獎” 優(yōu)秀音樂獎一次、電視“飛天獎”最佳音樂獎二次、電視“飛天獎”最佳音樂提名獎一次、電視“金鷹獎”優(yōu)秀音樂獎一次、電視“金星獎”優(yōu)秀音樂獎一次、電視“金鷹獎”優(yōu)秀歌曲獎一次),這在中國當代影視作曲家中是非常突出者。在大型舞臺作品中,他創(chuàng)作的歌劇《我心飛翔》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jié)上獲“文華大獎”、“文華作曲獎”及第八屆全軍文藝匯演作曲一等獎,歌劇《太陽之歌》在第八屆中國戲劇節(jié)上獲“紫薇杯”大獎優(yōu)秀音樂獎,小歌劇《紅燈籠》獲第二屆“曹禺戲劇節(jié)”優(yōu)秀作曲獎,歌劇《太陽雪》獲第九屆全軍文藝匯演(2009)音樂創(chuàng)作一等獎、第十屆中國戲劇節(jié)(2009)大獎及優(yōu)秀音樂(第一名)獎、第九屆中國藝術節(jié)(2010)優(yōu)秀劇目獎及“文華”音樂獎、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劇目”獎(2010),說唱劇《解放》獲2010-2011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劇目”獎(2012)、中宣部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2012)、文化部第十四屆文華音樂獎(2013),舞劇《月上賀蘭》獲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劇目”獎(2010)、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音樂金獎(2012),舞劇《大夢敦煌》獲2003-2004年度國家十大舞臺藝術精品第一名(2004)及第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作品比賽音樂金獎(2000)、文化部“國家優(yōu)秀保留劇目”大獎(2009),舞劇《霸王別姬》獲第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作品比賽金獎(2004)等。作品獲獎數(shù)不勝數(shù),簡直就是“獲獎專業(yè)戶”,令人驚嘆。在舞蹈音樂中,《壯士》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并成為總政歌舞團的經(jīng)典保留劇目,《千手觀音》不僅在雅典殘疾人奧運會閉幕式“中國八分鐘”的演出中獲得巨大的國際性成功,還在2005年央視春晚上通過殘疾人藝術團21位殘疾人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迅速走進中國及海外億萬觀眾的心里。
另外,作為軍人的他,其軍事題材作品影響深遠,如舞蹈《壯士》《英雄兒女》《勇士》,電影《我的長征》《井岡山》《浴血太行》,電視劇《趙尚志》《天路》《紅十字方隊》《女子特警隊》《驚濤》《光榮之旅》《走向喜馬拉雅》《曹操》,歌曲《相逢是首歌》《向遠方》《女兒行》《從前有座山》《諾言》《感謝生活》等,不僅在全國、全軍獲獎,而且通過舞臺演出及電影播放、電視播出在國內、軍內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作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曲家,他為弘揚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不遺余力,通過音樂讓中國乃至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風采,如:交響音畫《北方森林》(鄂倫春族),交響采風《香格里拉》(云南少數(shù)民族),舞劇《月上賀蘭》(回族),電影《益西卓瑪》(藏族)《金戈鐵馬》(新疆)《伊犁河谷》(哈薩克族)《穆斯林的葬禮》(回族),電視劇《天路》(藏族)《孔繁森》(藏族)《明月出天山》《紅旗漫卷西風》(新疆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地阿里郎》(朝鮮族)《成吉思汗》(蒙古族)《茶馬古道》(藏族.白族.納西族等少數(shù)民族),題材廣泛,部部優(yōu)秀。在歌曲創(chuàng)作方面,他創(chuàng)作的藏族題材歌曲《青藏高原》《走進西藏》《在那東山頂上》《雅魯藏布》《格薩爾》《拉薩之夜》,蒙古族題材歌曲《傳說》《大草原》《蒙古包》,朝鮮族題材歌曲《長白頌》《阿拉哩喲》,裕固族題材歌曲《家園》,彝族題材歌曲《嘎呦拉》《哪個舍得你》,納西族題材歌曲《玉龍情歌》,白族題材歌曲《風花雪月歌》,哈薩克族題材歌曲《我的阿勒泰》,鄂倫春族題材歌曲《只因為有了共產(chǎn)黨》等,不僅深受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喜愛,還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藉此,2005年5月28日,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少數(shù)民族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他榮獲“全國少數(shù)民族先進個人”稱號。展現(xiàn)出軍旅作曲家服務部隊官兵與人民大眾,取材廣泛而又能放眼國內外的開闊藝術視野。
張千一出生于沈陽的一個音樂世家,作為雙簧管演奏家的父親很小就注意培養(yǎng)他音樂方面的興趣與技能,六歲起學習小提琴,十二歲起學習大管,并經(jīng)常帶他觀賞文藝演出,培養(yǎng)他的音樂感覺。十三歲起,在遼寧省藝校(后并入沈陽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他開始參加校樂隊的合奏訓練,并受啟發(fā)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樂隊配器訓練(以自修為主的作曲學習)。他畢業(yè)后到陸軍第三十八軍112師宣傳隊成為了一名演奏員和創(chuàng)作員,便開始更多地進行編配實訓。這段時間的學習雖不系統(tǒng)、無規(guī)律,屬于興趣培養(yǎng)和實踐摸索階段,但樂隊實踐給他創(chuàng)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感性體驗機會,這使他作品獲得了有效的實戰(zhàn)歷練。這個期間(1976~1979),他編創(chuàng)了百余件作品,但由于多種原因而很少留存下來,回想起來頗感遺憾。
1、令人羨艷的《北方森林》
1979年,張千一來到北京發(fā)展,并得以進入軍委工程兵文工團成為一名創(chuàng)作員,這使張千一的作曲之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80年,全國下發(fā)的交響樂作曲比賽通知給了他展露才華的機遇,他沒有辜負團領導和家人、師長的厚望,深入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地區(qū)體驗生活45天,歷經(jīng)千辛萬苦,感受了北方森林中光影的變幻和人們絢爛的生活圖景,鄂倫春地區(qū)(阿里河)優(yōu)美的民族音樂深深地打動了他,由此奠定作品以鄂倫春民間音樂素材為主的主題構思。他創(chuàng)作前采風、體驗的傳統(tǒng)在后來一直被沿用,之所以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正是得意于他的采風。作品寫作持續(xù)了七個多月,在寫作和初稿排練過程中,年輕的張千一得到了許多專家和前輩的指點。交響音畫《北方森林》在1981年全國交響樂比賽中榮獲一等獎,作品深深地感動了評委和聽眾。當時,中央樂團指揮家韓中杰聽完作品后激動得連說:“好!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好!”美國紐約樂團副指揮吉爾伯特連贊:“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新影樂團首席指揮姚關榮也發(fā)文稱贊這部作品是雅俗共賞的佳作①。音樂家賀綠汀和丁善德更是急著找到張千一,除了夸贊作品的出色外,還決定破格錄取他到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
《北方森林》是一部標題性交響樂作品,作曲家在每一段落都有形象的題名來展示音樂的發(fā)展。音樂素材上選用東北林區(qū)鄂倫春民間音樂為素材,但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變化,民間曲調融化為核心音調貫穿作品始末。作品內容以鄂倫春地區(qū)人們一天的生活圖景轉換為線索而展開,光影變化為其色彩主要表現(xiàn)對象,音樂風格也借鑒晚期浪漫樂派和德彪西印象派音樂的手法,民族情韻濃郁,音響所塑造的光影變幻使作品的線條清晰,音樂形象鮮明生動。
作品為奏鳴曲式結構(如下)。
引 子——“夜晚”
呈示部——“森林”(主部,d小調)、“晚霞”(連接)、“山歌(上山)”(副部,F(xiàn)大調)
展開部——“大自然與動物”、“午后”和“晚霞”
再現(xiàn)部——“山歌(下山)”
尾 聲——“入夜”
作品在主題音調的選用上抓住了鄂倫春音樂的特點,那就是建筑在切分節(jié)奏上的四度上行的核心音調(a)和在四度環(huán)繞之后三度下行的核心音調(b),形成了主題的第一句旋律(A)②,由雙簧管在中音區(qū)抒情柔婉地吹出;再模進而形成A’句,由圓號以同樣的感情奏出(見譜1),顯示作曲者發(fā)展旋律的特有技巧。“森林主題”是用《生長在興安嶺上》和《黃驃馬的乳汁》兩首鄂倫春民歌的音樂素材綜合、提煉、發(fā)展而來。在旋法上,音樂始終在綿延的旋律模進中發(fā)展,但改變了西方模進的手法而采用民族旋律發(fā)展手法中的漸變原則,使音樂的發(fā)展旋律感極強,而不斷更新的旋律(包括音區(qū)、音色)使作品始終保持著清新的氣質。副部主題保留了四度切分節(jié)奏的音調(譜2),在長笛上吹奏了歡快、明朗、充滿舞蹈性主題句,加上調性的變化,與主部主題性格形成對比。副部主題也帶有鄂倫春民歌音調的旋律特點,節(jié)奏、節(jié)拍變化多樣,伴奏音型輕捷活躍③,表現(xiàn)了林區(qū)人們歡悅的生活。
舞劇《大夢敦煌》德國漢堡首演
除了旋律線條的新穎外,這部作品突出的一點還有和聲的運用。張千一以晚期浪漫樂派及印象派和聲為其手法特點,將之與光影場景的變幻相協(xié)調,構筑了作品和聲色彩變化的特點。全曲采用縱合化五聲性和聲功能體系為基調,作品追求和聲明亮而濃郁的色彩,其中有些片段是頗具有感染力的,例如向“朝霞”過渡的一段音樂(第50-58小節(jié))。在這一段音樂里綜合使用了復合調性色彩旋律的呼應、色彩七和弦的平行進行、低音部的半音進行和內聲部旋律所造成的外音色彩感等等。在由c小調色彩轉向D大調色彩時,小號旋律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了非常輝煌的效果。在走向“朝霞”處用經(jīng)過增六和弦向C大調的轉調(等音轉調)也使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在有些地方還使用了三和弦的平行進行、色彩的復合和弦(如120小節(jié)處的根音相差半音的兩個減七和弦的疊置)等④。這些地方所展現(xiàn)和聲手法既有鮮明的五聲性民族和聲特征,又反映出作品突破傳統(tǒng)和聲的羈絆而積極結合印象派注重色彩變化的手法特點,提高了和聲色彩轉換的表現(xiàn)力。
在配器手法上,也配合作品的表現(xiàn)主題的轉換而變化。如表現(xiàn)再現(xiàn)部的“山歌主題(下山)”的明暗色彩變化,主題用小提琴兩次奏出后,音樂由明亮的色彩逐漸變?yōu)榘档?。當單簧管、雙簧管和小提琴共同奏出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森林的主題”時,音樂又出現(xiàn)了朦朦朧朧的伴奏音型,這是樂曲的尾聲,音樂把人們帶到寧靜的森林夜色之中。隨后,在弦樂碎弓輕奏襯托下,圓號、短笛、長笛再次奏出第一主題的旋律片段,接著單簧管,圓號和大管斷斷續(xù)續(xù)奏出這一片段的前面兩個音。最后,這旋律輕輕隱入朦朦朧朧的伴奏音型中。逐漸,朦朦朧朧的伴奏音型也聽不見了,夜色籠罩下的森林漸漸地消失⑤。這樣層層展開的配器手法和作品光影色彩轉換的表現(xiàn)內容相吻合。
《北方森林》在結構發(fā)展過程中的轉換、變化、對比、推動、高漲、高潮、緩和、消失……等明晰的標題性段落,展現(xiàn)出作品縝密的整體性構思,而主題旋律及和聲上體現(xiàn)出的敏感細膩則是其學術思考與自身感悟所得。在旋律上,選用濃郁鄂倫春民間核心音調,作品巧妙地抓取了森林中富有特點的場景,運用民族音調,用鮮活的音樂形象把北方森林的景致精煉地呈現(xiàn)在作品中,給人留下了親切而深刻的印象。作品在藝術手法和藝術形象的結合上以綿延不絕的旋律(包括中段的復調手法)與北方山林中綿延不斷的森林、山脈、云霧等具象形成審美上的通感,使這部作品藝術形象鮮明集中、韻味悠長。在和聲上,結合晚期浪漫派手法運用變和弦而進行的民族性縱合化發(fā)展。1981年全國交響樂比賽獲獎后,作品在音樂舞臺上成為常演曲目并錄音發(fā)行,還及時地出版了樂譜。而它在30年后的“北京現(xiàn)代音樂節(jié)”上的上演仍能令人為之歡呼,足見這部作品影響力之深遠。作品還成為多種形式的音像制品,它已經(jīng)成為高校教學的重要案例材料??梢哉f,這部作品在作曲家藝術生涯初期是一個難得一見的高起點,使他較早地成為作曲界的關注對象,發(fā)展的機會也隨之增多。
2、上海音樂學院時期的傳統(tǒng)技法創(chuàng)作
在賀綠汀、丁善德兩位教授的極力舉薦下,被破格錄取的張千一于1981年秋學期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開始正規(guī)、系統(tǒng)的作曲及其理論的學習,陳鋼、桑桐、施詠康等教授不僅給與了他作曲技術上的訓練,還傳授了民族音樂現(xiàn)代發(fā)展的理念,陳鋼的旋律線條構建思維、桑桐的五聲性縱合化和聲技法、施詠康中西融合的配器觀念等,對他的作曲之路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些訓練不僅提升了張千一全面的作曲技術,而且培養(yǎng)了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闊的藝術視野。他潛心向每一位師長學習,使他具備了融合諸家之長的涵容并舉的能力。筆者在2007年上音校慶期間遇到小提琴曲《牧歌》的作曲沙漢昆教授,沙教授仍能記起張千一學習時的勤奮之景,并贈送了新作《旋律寫作教程》。張千一坦言,沙先生的旋律寫作之法對他啟發(fā)也很大。在對新銳音樂技法研習之時,張千一不忘基礎學科如民歌的學習。2009年,當?shù)狡竭b采風為籌備說唱劇《解放》的創(chuàng)作時,他還能用方言背唱《桃花紅,杏花白》《買菜》等民歌,足見他當年修習黃白教授民歌課的認真,而《解放》的大獲成功自然與此次采風和積累有關。
張千一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代表性作品有《管弦樂素描六首》(1982)、《A大調弦樂四重奏》(1982)、室內管弦樂《牧歌》(1982)、為琵琶和樂隊而作的《隨想曲》(1982)等,這類作品主要以晚期浪漫樂派的技法為主,可看作《北方森林》技術手法的延續(xù);第二階段的代表性作品有室內樂《別》(為鋼琴、長笛、單簧管、中提琴及打擊樂而作,1983)、《第一銅管五重奏》(1983-1984)、長笛獨奏《吟》(1984)、《□》(為月琴與小提琴而作,1984)、《銅管四重奏》(1984)、《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大提琴四重奏》)(1984)、三弦獨奏《幻想曲》(1985)、《冤怨---為簫與女高音而作》(1985)等,這類作品在新技法的探索上做出了積極地努力,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專業(yè)“技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的展現(xiàn),這些可看作是他“現(xiàn)代性”的系列作品。
《管弦樂素描六首》濃郁的管弦樂思維、清晰的聲部線條是之前創(chuàng)作手法的延續(xù),但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張千一駕馭管弦樂隊的嫻熟技術,入選1982年“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既是對其探索的肯定,也激起了他更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室內管弦樂《牧歌》也是這類手法的進一步嘗試,展示了他交響樂室內樂化追求的純音樂思維?!禔調弦樂四重奏》屬于“轉折”之前的作品,也是這一時期代表性作品,它獲得1985年第四屆全國音樂比賽(室內樂)比賽二等獎并得以出版⑥。樂曲運用多調性、多調式的手法,給人以深刻的沉思。第一樂章開始處的多調和弦集中呈現(xiàn)給全曲定下了哲理性的基調,隨后的音樂在伴奏聲部稍快的單純節(jié)奏型襯托下,第一小提琴奏出幽怨的旋律主題。這種極富“歌唱性”的旋律隨后在其他樂器上逐步展開,尤其是大提琴聲部復調的對答主題在他調上的發(fā)展給了音樂縱深化的發(fā)展(見譜3)。樂曲中部進入慢板,音樂運用短小的主題音型啟發(fā)人們進入“深思”??焖俚牡谌糠謳в泻軓姷慕豁懶运季S,突出了波瀾起伏的音樂片段。樂曲根據(jù)樂思的發(fā)展以速度統(tǒng)領全篇的手法也給人很深的印象。第二樂章“慢板”,大提琴延續(xù)沉思的主題動機,一提上奏出極富北方民族化舒展的音調,隨后即進入稠密的復調織體段落,四條歌唱性的旋律纏繞在一起,在不同的調上呈現(xiàn),音響或濃郁或恬淡,逐漸消逝,將聽賞者引入深刻的沉思。第三樂章以歡快的民族化的節(jié)奏型,半音碰撞的打擊樂音響,主調化的寫法使樂思漸趨明朗,小提琴演奏的主題旋律不斷發(fā)展變化,而伴奏音型的鏗鏘有力更突出了主題樂思的明快與清麗(見譜4)。隨后音樂逐漸加濃,在明快的主題音調上結束。這部弦樂四重奏在民族化主題音調的發(fā)展上,在復調化思維的縱深運用上,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手法的結合諸方面,給當時的純音樂創(chuàng)作以嶄新的啟迪。
上音研究生會紹興采風活動(2004)
3、上海音樂學院的現(xiàn)代技法探索
在探索現(xiàn)代作曲技法上,張千一總有著自己的獨特視角或想法,他善于將技法融入到自己所擅長的意境描繪中去,在無調性等技法中,將旋律的吟誦注入到看似繁亂的音響中,使之融為一體,給人以既陌生又似曾相識、既“形散”又“神聚”的散文化筆觸。作為張千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一個轉折點的作品是《別》,它充分挖掘了標題音樂所賦予的人文涵義,使用了自己所擅長的旋律歌唱性手法并將之融入到哲理性思考的現(xiàn)代技法中。在作品的手法創(chuàng)新上,對無調性與序列技術的借鑒、對人聲非常規(guī)演唱的發(fā)揮、對器樂特殊演奏法的開發(fā)、織體的繁復性等,其中鋼琴聲部的演奏者在高潮處用腳猛踏地板的做法,當年曾引起聽眾的強烈的反應?!兑鳌肪哂幸欢ǖ摹爸饕簟钡囊馕?,強調、刻畫某一個單音在時空中出現(xiàn)、生長與消失的完形過程,豎琴伴奏以調音板子零零星星的撥弦,以突顯各個單音的生發(fā)與消亡過程為主要切入點。倒是樂曲后半段持續(xù)的音型化擊打豎琴琴板,隱約給人以朝鮮族長鼓舞的意韻。
單樂章的《大提琴四重奏》是張千一這一時期為業(yè)內人士所熟知的作品之一,獲得1985年第四屆全國音樂比賽(室內樂)比賽二等獎并以單行本出版⑦。作品在整體結構上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散、慢、中、快、散”的特點,以散板開始,呈示主題后,速度逐漸加快,但中間有隨性所需的漸慢或慢板,可見其音樂散文化的特點。在音色音響上,在發(fā)揮大提琴傳統(tǒng)音響上著意于空間的構建,還通過新設的非常規(guī)演奏法的開發(fā)來探索新奇而多樣的音色(書中扉頁有非常規(guī)演奏法注解)。在主題構建上,核心音集為F、 E、bC、D四音,在獨奏樂器呈示后,主題材料被移位、倒影、逆行而給予衍展,四樂句的結構完成了主題的第一階段呈現(xiàn)。(見譜5a)作為室內樂,它在主題線條的縱向空間中以嚴謹?shù)囊舾呓M織來發(fā)展樂曲,或主調或復調(還有微復調),其中運用有控制的偶然對位等對主題進行多聲部發(fā)展、跨度較大的跳進音程所形成的奇特聲部關系、整體性聲部關系的設計等,使作品帶有當時新潮音樂的印記,使張千一也與同時代的探索者如許舒亞、郭文景等一樣,在追新獵奇上展現(xiàn)著個性特色(見譜5b)。
隨后,張千一帶著他的“新潮音樂”作品參加了一些音樂節(jié),逐漸讓學術界見識了他的風采。如《冤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現(xiàn)代作曲家音樂節(jié) ”(1986,F(xiàn)irst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osers Festival)的演出,《幻想曲》參加了英國的“現(xiàn)代中國作品音樂節(jié)”(1987,Modern Chinese Music Festival in England),還參加了“布拉格之春”音 樂 節(jié) (Prague Spring Festival,1987)、“漢城音樂節(jié)”(Seoul Music Festival, 1987)、“香港世界大學生夏令營音樂節(jié) ”(Hongkong world university summer camp music festival,1988)等國際音樂節(jié)。他從國內走到了國際,在28歲時就完成了作為世界級作曲家的奮斗目標,不能不感嘆他作為作曲家的起點之高。
張千一高起點的創(chuàng)作初期階段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其天賦異稟之使然,他對音樂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二是執(zhí)著地拼搏之使然,他在困難境地的堅持(赤峰),在機會面前的奮力把握(北京),在優(yōu)越環(huán)境里的勤奮突破(上海),他的學習探索之路是勵志的典范;三是抓住了改革開放后難得的音樂發(fā)展時機,經(jīng)過“文革”禁錮,中國音樂界給予新人新作以寬松的發(fā)展空間,長期的積淀迎來春天般的勃發(fā),所以才有楊立青、譚盾、郭文景、陳其綱、瞿小松、葉小綱、陳怡、何訓田、許舒亞、周龍、盛宗亮、于京軍、陳曉勇等一代新潮音樂弄潮兒的大量涌現(xiàn)。與他們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張千一卻在之后選擇了不一樣的發(fā)展之路,他在1979年備考中央音樂學院時遭受了“不招生”的窘境,滯留北京的他堅韌地從舞蹈音樂編配做起,這樣的音樂訓練和艱難生活磨礪,使他有了不一樣的藝術人生軌跡,自學與勤學、體悟與廣聞,他從自身的點滴積累到機遇的到來并排除萬難地緊緊抓住良機,挖掘自己潛力,廣開求學門徑,終于走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的前沿。
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機遇好像對張千一還是眷顧有加,也為其藝術轉型,多元化發(fā)展之路奠定基礎。他調入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歌舞團成為一名創(chuàng)作員(1984—1988),后又因成就突出而調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文工團成其創(chuàng)作員,后又成長為創(chuàng)作室主任、副團長(1988—2000)。因其在歌劇、舞劇等舞臺作品方面成就突出,又被調入總政歌劇團任編導室副主任(2000-2007),在其功成名就之時,卻選擇重新“回爐鍛造”——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跟隨著名作曲家楊立青教授攻讀博士學位,這在當時國內作曲界產(chǎn)生了轟動性影響⑧。在這期間,他不斷嘗試各種音樂體裁的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的轉型,從一名新潮音樂探索者、試驗者逐漸成長為扎根部隊、服務軍民而又能彰顯個性音樂風格的文化創(chuàng)造者,建設者。
歌舞劇《雪花窗花山丹花》音樂會演出謝幕(2015)
1、舞臺作品
張千一到戰(zhàn)友歌舞團后就接到舞劇《神州武魂》(1985)的創(chuàng)作任務,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大型舞臺作品,雖然只有一個章節(jié)(第二幕),但卻開啟了他作為中國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大戶的人生之旅。其后,《人參女》(1989)、交響舞蹈詩《太陽頌》、舞蹈《映山紅》《泉》(1991)、音舞詩畫《哨所四季》、電視舞蹈《夢》、舞蹈《英雄兒女》(1992)、舞蹈《壯士》《貴妃醉酒》(1995)、舞蹈《勇士》(1996)、舞蹈《龍騰虎躍》《白鷺群》(1997)、《花淚》(1998)、舞劇《野斑馬》(1998)、《大夢敦煌》(1999-2000)、《霸王別姬》(2004)等,從小型作品如《千手觀音》到大型舞劇《大夢敦煌》,這些多成為舞臺領域的典范之作,獲得大獎者也有多部。張千一的舞蹈音樂既有性格鮮明的律動,又有內蘊豐厚的詩意,它們總能給舞蹈家們豐富的表現(xiàn)空間并樂于與其合作,這是其舞蹈音樂眾多、精品不斷的藝術根源。作品能抓住不同的藝術主題進行相應音樂主題的塑造,形成與舞蹈織體語言相映成輝而又自成體系的藝術語言,如取材于敦煌壁畫的舞蹈《千手觀音》(2004),其音樂塑造了兩個主題,一是意在表現(xiàn)古代形象的端莊、飄逸,二是其對比主題,意在表現(xiàn)靈動、緊張的現(xiàn)代意味,音樂形象的鮮明生動為舞蹈的表現(xiàn)營造了空間,指引了方向。善于以新穎的音樂創(chuàng)設而引領舞蹈的新空間發(fā)展,也是其舞劇吸人眼球之處,《大夢敦煌》以青年畫師莫高與大將軍之女月牙的感情歷程為線索,微縮了敦煌藝術千年的歷史風塵,以凄美的愛情主題和飽滿的整體音樂構思,塑造了具有歷史傳奇而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國新一代舞劇音樂,它的藝術影響力不僅拯救了一個瀕臨破敗的歌舞團,還以數(shù)十個中國城市、多個國家巡演一千余場次的紀錄成為中國舞蹈界的一個奇跡,是甘肅省繼《絲路花雨》之后又一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名片。
張千一進入音樂戲劇創(chuàng)作領域較晚,但為總政歌劇團創(chuàng)作的小歌劇《紅燈籠》(2000,編?。厚T柏銘)一經(jīng)推出就獲得了成功,該劇獲2001年度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優(yōu)秀作曲獎。為蘭州軍區(qū)戰(zhàn)斗歌舞團創(chuàng)作的歌劇《太陽之歌》(2002,編劇:鄧海楠)獲2003年第八屆中國戲劇節(jié)(“紫薇杯”)大獎、優(yōu)秀音樂獎;歌劇《我心飛翔》(2002,編?。厚T柏銘、黃威若)獲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jié)“文華大獎”、文華作曲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屆文藝匯演作曲一等獎。這些作品的成功一是之前創(chuàng)作的大量聲樂、器樂的成功作品,那些較為單純類型化的作品為這一綜合音樂體裁做好了技術準備;二是作曲家藝術特長所致,張千一是一位善歌者,朝鮮族血統(tǒng)的他能在充分挖掘聲樂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又能挖掘與生俱來的戲劇結構張力;三是對題材的精準認知,上述三部作品均是家國情懷的大愛之作,需要宏闊的音樂氣勢,更需要觸動心靈的抒情之筆,《我心飛翔》中“江南主題”、“飛翔主題”以及機械式的場景音樂、具有美國特色的爵士樂等的塑造,其中“江南”主題以通俗女聲溫婉的手法來表現(xiàn)(見譜6a),而表現(xiàn)國家大愛的“飛翔主題”(見譜6b)以美聲男高音大開大合的旋律來表現(xiàn),都較為恰當使作品絢爛色彩的“紅色題材”在直觀地表達基礎上,又能惹人喜愛的音樂之緣。
解放軍歌劇院《太陽雪》劇照
譜6a:“江南主題”
譜6b:“飛翔主題”
2、影視作品
1985年,張千一接受了電影《喜怒哀樂》音樂的創(chuàng)作任務。初戰(zhàn)告捷,其成功使張千一迅速成為中國電影音樂界的新寵,這也是80年代中后期快速發(fā)展起來的中國電影工業(yè)的使然。其后,《直奉大戰(zhàn)》(1985-986)、《山里頭的一個女人》(1986)、《大偵探》(1987)、《多夢時節(jié)》(1988)、《警界英雄》(1989)、《江湖八面風》《哦,香雪》(1990)、《天堂回音》(1992)、《棺材鋪》《井岡山》(1993)、《炎帝傳奇》(1994)、《金戈鐵馬》(1995)、《浴血太行》《非常愛情》(1997)、《紅色戀人》(1998)、《益西卓瑪》(1999)、《一輪明月》(2004)、《我的長征》(2006),年均一部的創(chuàng)作量,使張千一成為中國電影音樂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少F的是,他的精品意識強烈,這使他的作品不斷斬獲多項大獎,如第三屆長影“小百花”獎優(yōu)秀音樂獎(《直奉大戰(zhàn)》)、第三屆中國兒童電影“童牛獎”最佳音樂單項獎(《多夢時節(jié)》)、第41與42屆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兒童片大獎(《哦,香雪》《天堂回信》)、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益西卓瑪》)及最佳音樂提名獎(《紅色戀人》、《一輪明月》、《我的長征》)等。這些電影音樂或有著悠長、恢弘的氣息,令色彩斑斕的畫面更顯得跌宕起伏、蕩氣回腸,具有渲染畫面的藝術效果(如《紅色戀人》、《我的長征》);有的則是秀麗雋永,民族色彩濃郁,音樂的線條與色彩與電影構圖協(xié)調發(fā)展,音樂成為畫面的情感的催化劑,發(fā)揮了電影音樂三方面效能:烘托、渲染、深化。
1987年,他又以《三色世界》開啟了電視劇音樂的創(chuàng)作領域,《趙尚志》(1991)、《野草灣》(1992)、《隱形伴侶》《東北王張作霖》(1993)、《天路》(1994)、《孔繁森》《李叔同》《明月出天山》(1995)、《戰(zhàn)地阿里郎》《巴掌大的地方》《長河入?!贰缎〈逯{》《李潤五》《重探案組》《黃家醫(yī)圈》(1996)、《大漠豐碑》《大命運》《紅十字方隊》《曹操》《紅旗渠的故事》《人間煙火》《紅旗漫卷西風》(1997)、《抉擇》《情感的守望》(1998)、《女子特警隊》《成吉思汗》(1999)、《驚濤》《光榮之旅》《永遠的非洲》《大東北剿匪記》(2000)、《李克農》《走向喜馬拉雅》《風暴眼》(2001)、《大江之夢》《世紀之約》《乾隆王朝》(2002)、《大染坊》(2003)、《黑槍》《大清官》《如此多嬌》(2004)、《茶馬古道》《軍中紅舞鞋》《紅十字星座》(2005)、《大航?!罚?006)、《蒼天圣土》《大槐樹》(2007)等,此外,還有電視藝術片《中國仙話》(1990)、《歌從黃河來》(1991)、《格薩爾》(2002)等。張千一的音樂為電視畫面注入了畫外延伸的藝術空間,在或抒情或緊張的情景中渲染的藝術主題,其音樂也借助電視的廣泛傳播而飛進千家萬戶,如《嫂子頌》、《青藏高原》、《走進西藏》、《相逢是首歌》、《傳說》、《阿拉哩喲》、《感謝生活》等,作品獲得觀眾熱捧的同時,也獲得了專業(yè)領域的最高獎“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金鐘獎”和中國電視“飛天獎”最佳音樂獎,尤其《青藏高原》不僅成為改變通俗唱法,成就“民通”唱法之流派的劃時代力作,也是中國近幾十年來唯一享譽國際的經(jīng)典歌曲。作品廣受歡迎的原因,一是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劇情,成為電視劇的點睛之筆;二是充分展現(xiàn)了歌曲本身的藝術之美,挖掘了詞的韻味與空間,詞曲之配相得益彰;三是較好地展現(xiàn)了演繹者的技藝特長,《嫂子頌》展現(xiàn)了李娜淳樸而富有質感的嗓音特色,《青藏高原》挖掘了李娜高亢悠遠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張力,《在那東山頂上》展現(xiàn)了初出茅廬的譚晶清理高雅的嗓音之魅,《傳說》呈現(xiàn)出騰格爾蒼涼悲愴的嗓音特色,《相逢是首歌》拓展了俞靜清新溫婉的嗓音親和力……
3、純音樂作品
在進入上述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的同時,張千一的器樂作品創(chuàng)作技法與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他一改在院校學習階段對新潮音樂中的無調性、怪異音響追逐的熱情,而逐漸演變?yōu)閮A向于創(chuàng)作可聽性更強的、普適性更廣的作品,如《大提琴協(xié)奏曲》(1987-1988)、《一首鋼琴詩——為鋼琴與管弦樂隊而作》(1989)、《對稱——為室內樂隊而作》(1991)、《同樂——為童聲合唱與管弦樂隊而作》(1994)、交響合唱《長城》(1998-1999)與《希望》(2001)、《瓷樂》(2003-2004)、民族管弦樂《尼西的青稞架》(2005)、交響采風《香格里拉》(2004-2006)等。從《大提琴協(xié)奏曲》到《香格里拉》表現(xiàn)出的趨勢是逐漸以大眾可感的音樂語言表達出作曲家心中深厚的情感,民族風情是其中的基礎,民族文化是其中的倚重,大眾審美是其追求的目標,而人聲作為器樂中的重要配器元素之一,是張千一此中的特色方法之一。即使像《瓷樂》這樣的略顯新奇的室內樂,也表現(xiàn)出親切可感的一面,它用人們生活中的飲食器皿為“樂器”,挖掘看似居于視覺層面的杯皿以聽覺藝術的特有魅力,用敲擊而出的長短節(jié)奏表現(xiàn)的是生活的藝術化,作曲家希望以共同體會音樂構成的兩個重要元素(音樂材料和音響材料)中音響材料來表現(xiàn)生活中的瓷器杯碗所能賦予的特殊的音樂美感(見譜7)?!断愀窭锢芬栽颇厦袼住⒃济窀杷夭?,有的甚至直接“拼貼”而入,在表現(xiàn)多彩云南美麗風情的同時,也在表達人們心中對“香格里拉”式的純美世界的追求,而其音樂在“敘說”中的一波三折,將結構統(tǒng)一的交響音畫委婉地逐一呈現(xiàn)⑨。
譜7:《瓷樂》中音樂材料和音響材料所表現(xiàn)的音樂美感
4、轉型之妙
處在創(chuàng)作生涯旺盛的中期,張千一在藝術實踐中不斷轉換身份,謀求轉型期,其作品眾多,體裁廣泛,內容豐富,是其技法上變化最多的探索期??上驳氖?,他總能抓住對象的特質,為之精耕細作,賦予每一部作品優(yōu)秀的品質,都有為大眾喜愛的潛質。其中在聲樂體裁上的大獲成功,也使他走出象牙塔的苑囿,走進千家萬戶的心田。其轉型之妙體現(xiàn)如下:
其一是出奇制勝,他常能抓住作品的新穎的視角,或能在看似常見的題材中找到突破之處。如《女人是老虎》,以敘事歌的手法,他將謠唱腔調的歌唱部分平實地逐一陳述,但在間奏的器樂段上,卻以詼諧幽默的腔調,把老和尚訓導小和尚以及小和尚自己取得為之相反的對山下“女人”的感受進行了巧妙的表達,聽來令人為之驚喜,老和尚的善意謊言和小和尚的真實感受以跳躍的音調新穎地表現(xiàn)開來。
其二是大眾審美,他將創(chuàng)作對象由學院派的自我轉變?yōu)榇蟊?,在此基礎上再融入個性化的、時代審美,他認為這些并不是互相對立的矛盾體,作曲家也是普通人,與大眾同飲一江水,同在藍天下。而在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之時,他將這一契合予以較好地利用;在藝術作品中,也力圖追求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講好大眾故事,《尼西的青稞架》以云南少數(shù)民族粗獷的音調和節(jié)奏表現(xiàn)夜晚歡騰的善歌舞的民俗風情,表現(xiàn)豐收夜晚的喜樂情景,旋律中的“頂真格”以及主題的反復變奏⑩,都是其質樸、動人、親和的藝術審美特征,它被各類樂團經(jīng)常上演,就是其大眾喜歡的例證。
其三是民族情韻,張千一對中國各民族民間音樂有著特殊的眷戀,在運用漢族及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音樂元素進行的推展方面不遺余力,他曾數(shù)次去西藏、新疆、內蒙、云南、貴州、四川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內地邊疆采風,深入到少數(shù)民族人群生活和民間音樂豐富腹地,與村民、寨民進行心靈的交流,亦是其作品飽含煙火味的根源。
其四是軍旅情味,張千一作為一直工作在部隊文藝戰(zhàn)線一線的音樂家,始終保持著對部隊題材的濃厚熱情,合作的對象也以軍旅藝術家為主,從小型作品如《壯士》(與張繼剛合作)到大型作品如《我心飛翔》(與馮柏銘、黃威若等合作),而作品為官兵而演也是其音樂風格意在表現(xiàn)軍旅情味的原因之一。
當張千一以學位作品室內樂《瓷樂》、民族管弦樂《尼西的青稞架》、交響采風《香格里拉》及學位論文《碰撞、對話與交融——就尹一?!暗诙豁憳贰闭撈浜笃趧?chuàng)作思維的主要特征》答辯通過并獲得文學(音樂學)博士學位后,上音“有史以來的最高分”(林華語)是其藝術征程的新起點與動力。之后作品的高度、深度、精度,都較之于之前有了質的變化。
大型交響套曲《長征》國家大劇院演出現(xiàn)場
譜8:《去拉薩的路有多遠》的第二副歌
1、延續(xù)之前的創(chuàng)作選題
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在2007年后明顯少了很多,如電影《青藏線》(2007)《超強臺風》《雪囡》(2008)《伊犁河谷》(2015),電視劇《遠山的紅葉》《浦江之東》(2010)《年畫》(2011)《茶頌》(2012),但其中推出的音樂作品還是很有傳唱度,如《去拉薩的路有多遠》《你是一片紅葉》《年畫》《風花雪月歌》等。如《去》以藏族音樂素材而作,音樂采用逐層遞進的音響層次,其第一部分是吟唱的主歌部分,第二部分是抒情的副歌部分,按說這一部分已經(jīng)較好地提升了歌曲的意境,但出其不意的是,歌曲還以第二個副歌再行增強音樂的張力,在音區(qū)上進一步提高,最高音到#g2,它屬于通俗女聲極高音區(qū),從而能以極具穿透力的音色呈現(xiàn)響徹高原的云霄般的聲音,將富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放送出來,將《青藏線》帶給藏族生活的影響以藝術化極強的聲調彰顯出來。它的藝術效果是《青藏高原》后藏族題材歌曲中的翹楚者,其廣受人們的喜愛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一時期的歌曲創(chuàng)作選題多以專題為主,如聲樂套曲《感悟<道德經(jīng)>》(2008-09)、云南題材系列《我在騰沖等著你》(2009)等。前者是張千一懷著對老子和《道德經(jīng)》的深重敬念,以虔誠平和的心緒,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而成,套曲有《老子》《道法自然》《螢火蟲》《月光》《知足》《山谷》《道不空空》《一字歌》《人生當如水》《為而不爭》等十首曲目,或獨唱或童聲,音調清雅脫俗,每首曲目都意在闡述了一個老子的思想,聽來令人心靜冥想。套曲的特點之一在于有破有立,它打破固有歌曲結構、主題的羈絆,甚至還打破旋律起伏而區(qū)分歌曲的層次的做法,而意欲立起一種古樸嫻靜的音調風格,似說似唱,以念白式手法為主,多以一字一音行腔,音調素然,如《道法自然》的后段,四字或三字一句多是在一個小節(jié)內完成陳述,每一句“移步換景”(見譜9)。其二是整體性構思,十首歌速度、音調同中有異,聽來自然流淌,宛若一體,但并不像西方藝術歌曲那樣,過多追求對比,而是在大體風格接近之中在微妙之間轉換,這是作曲家技術嫻熟、觀念成熟時細膩表達的一種高境界,化技術于無形之中。而這,正是老子《道德經(jīng)》的境界。聽了這部套曲,相信很多人會更易于理解文字形式的《道德經(jīng)》,或可能吸引更多人閱讀之。
譜9:《道法自然》的后段
云南題材聲樂作品是張千一近年來頗為得意的聲樂專題之一,在2009年左右,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以“井噴式”勃發(fā)態(tài)勢而為學界關注。有20余首作品產(chǎn)生,每首作品形態(tài)各異,特色鮮明,精彩連連,表現(xiàn)了作曲家在20余年的云南各地采風過程中的思考?!稅墼谪羯健贰段以隍v沖等著你》《今生有緣》《在銀杏樹下》《不依不饒》《騰沖在我懷抱里》《夢佤山》《真情序言》《歌唱自己》《祝福的聲音》《夢尋高黎貢》《天下和順》《心不遠路就不遠》《我們的故事》《春歸人未還》《這一天》《相約騰沖》等,這些歌的詞作者多為在云南(尤其是騰沖)長期感悟風土人情的羽翼先生,他的語言簡練,風格質樸,韻味淳厚,形象鮮明,充滿哲理與智慧,而且曲家與詞家的跨專業(yè)、跨行業(yè)的真情交流,為這種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光彩,這一基于真情的鮮活特質的“混業(yè)創(chuàng)作模式”也引起了業(yè)界的關注?。張千一的音樂語言簡樸、情境設計巧妙、技法運用妥帖,展現(xiàn)了他在歌曲創(chuàng)作領域的身心投入。如彝族、布依族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的《不依不饒》輕松俏皮、清麗可愛,其主題以“角-羽”的五度音程為核心材料,跳進的音程使音樂充滿活力。在此基礎上,旋律依據(jù)表述之需而靈活切換五拍子、四拍子、六拍子、二拍子等節(jié)拍律動(見譜10),自然順暢地表達了男女不依不饒的互相依戀之情,音樂設計之巧妙,令人擊節(jié)叫好。還以對唱形式及情緒的跳躍感,而使音樂充滿靈動與情趣。
譜10:《不依不饒》的混合節(jié)拍
參與大型專題是張千一這一時期又一創(chuàng)作方向,如參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序曲《我的家園》(2009)、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序曲《和諧歡歌》(2010),還有其它的如舞劇《英雄格薩爾》的主題歌《格薩爾》(2011)、礦工之歌《大地之子》(2010)、歌曲《大上?!罚?010)《響屐之歌》(2011)等。雖然多是歌曲,但是有的表現(xiàn)出綜合構思的宏大氣勢,如前二者;有的則是對專題創(chuàng)作的深入思考,如《格薩爾》。對大型活動的參與,對歷史和自然的深情表達,使得此類作品不落俗套,馥郁芳華。如《和諧歡歌》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間插古曲《梅花三弄》的素材,將世博會的和諧歡暢主題進行了宏闊地表達,尤其是配器中大型銅管樂的運用,與童聲的天籟之聲與通俗男女聲的鏗鏘有力形成的色彩對比,較好地表達了大會的四海歡歌的主旨。
2、大型舞臺作品的涌現(xiàn)
大型舞臺作品的不斷涌現(xiàn)是這一時期張千一創(chuàng)造力旺盛、藝術風格成熟的表現(xiàn)之一。2008年4月首演的《大唐賦》將大唐古典風韻進行了交響化、現(xiàn)代化的多角度地展開;隨后首演的舞劇《云水洛神》將伊洛河古文明、神話傳說進行曼妙而凄美的表現(xiàn);信天游風格的歌舞劇《山丹丹》幾經(jīng)打磨亮相于國家大劇院,將陜北風情進行了悲壯愛情故事的新詮釋,其中的《想你哩》的旋律風格性強,成為陜北新民歌風的又一力作;舞劇《王昭君》(2009)亮相于第九屆中國藝術節(jié)并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該劇在展現(xiàn)王昭君的心路歷程、情感裂變和命運轉折中采用獨特視角,清新脫俗的鄉(xiāng)野、瑰麗華貴的漢宮、孤寂蒼茫的大漠等,都在音樂的特性主題烘托下予以顯現(xiàn),它融合古典舞和民族舞,借鑒了芭蕾舞和現(xiàn)代舞的某些技巧賦予作品以豐富性,尤其是輕柔細膩的土家族舞、粗獷豪邁的蒙古舞和匈奴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國家大劇院委約創(chuàng)作的舞劇《馬可·波羅》(2010)融會中國西域、蒙古、宮廷、江南及歐洲等音樂素材,展現(xiàn)了中國兼容并舉的文化情懷,其中,運用民族舞蹈表現(xiàn)的生活場景鮮活動人,面食、算盤、針灸、騎馬舞等符號式藝術語言在相應音樂的烘托下,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古典藝術形象。向古典與民俗取材,是張千一這一時期舞蹈音樂表現(xiàn)民族情韻的旨趣及追求,它的符號化、直觀性的人物主題形象的塑造,吸引了大眾視聽,《大唐賦》中的唐詩吟誦樂令人耳目一新,《云水洛神》的愛情主題被認為能比肩“梁祝”,《山丹丹》將陜北民俗進行了大開大合地表現(xiàn),《王昭君》與《馬可·波羅》的古典音樂雅韻令人回味。
說唱劇《解放》(2009)登陸國家大劇院連演7天,場場滿座,李長春評價說,體裁新、題材新、音樂與舞蹈美,該劇將山西民歌進行了現(xiàn)代化、交響化的多種形態(tài)的發(fā)展?,取得了新穎獨特的舞臺藝術效果,至今已演出近800場次,獲得了大眾、專家、官方的普遍贊譽,獲得了2010-2011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劇目獎、中宣部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2012)、文化部第十四屆文華音樂獎(2013),劇中在民歌傳承上的新探索也成為典范之法。歌劇《太陽雪》運用藏族、江南等地音樂素材,打破唱法之限,開創(chuàng)性地將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靈活運用,表達了革命樂觀主義的藝術審美,是純美情懷的酣暢抒懷,推出了《向遠方》、《是你》、《你走了》等為大眾喜愛唱段,深入地體現(xiàn)了歌劇以音樂為主導的綜合藝術美,塑造了純情的音樂美感空間?,這是張千一在探索宣敘調的寫作上近年來的集大成之作。歌劇《太陽雪》因其出色的音樂創(chuàng)作而獲得國家和軍隊多項藝術大獎,是此類作品中獲獎最多者。
3、大型器樂作品
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而為深圳交響樂團創(chuàng)作的具有起承轉合結構特點的四樂章《慶典交響曲》(2008),在注重儀式感的基礎上較好地挖掘了可聽性,其中聲樂份額的增加的做法是將人聲器樂化的有效嘗試,為音樂新鮮的主題旋律的構建,作品中運用了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和云南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元素材,在使音樂色彩豐富之時,也使音樂形象更有特點,易于給人留下記憶感。其中,抒情慢板的第二樂章《同樂》以形式活潑的呼應關系,運用活潑歡快的動感節(jié)奏而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大事與喜事連連的景象,而慢速而抒情的第三樂章《同心》強調了歌唱性和旋律美。交響曲在意境的關聯(lián)哲理性上亦有一定程度的展開,是新世紀以來雅俗共賞的交響力作之一。
民族交響樂《泰山》以全新的民樂演奏形式和創(chuàng)作理念,表現(xiàn)泰山文化的絢麗色彩和典雅的風格,張千一負責的第二樂章《封禪大典》(2009)挖掘了古典文化的儀式性,古樸厚重,寫意之美被予以新的詮釋。9月19日,在中宣部、文化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國》交響音樂會上,張千一的交響組曲《云南隨想》以云南白族、藏族、佤族等少數(shù)民族音樂為素材,蝴蝶泉情歌、尼西的青稞架、六月中旬、佤山打歌的四樂章一靜一動,民歌旋律隱約其間,展現(xiàn)了或深情歌唱或熱烈舞蹈的情景,展現(xiàn)了作曲家多次到云南采風、體驗生活的創(chuàng)作所得。作品是在原七樂章的交響采風《香格里拉》基礎上凝練而成。作品的主題性格鮮明,可聽性強;每一部分的結構清晰,以主題結構每一個層次。以云南民族民間音樂為題材的交響樂作品,張千一的另一部大型管弦樂作品《春萊虹瀚·云南隨想》于2015年11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該作也是全球首部茶主題交響樂,其藍本來自于吳遠之原創(chuàng)故事《鳳凰求茶傳奇》。作曲家說,作品中大量運用泛音旋律,營造出類似木葉的聲音;用大提琴、小提琴還有獨奏的撥弦,模仿布朗族、傈僳族的一些樂器的音色,讓聽眾通過這個作品能夠感受到云南的風格特色,感受到茶是一種真正有生命的東西?!
在云南瀾滄縣拉祜族山寨采風
2011年10月21日在解放軍歌劇院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交響樂團演出的“張千一交響樂作品音樂會”是張千一近年來的新作擇優(yōu)匯聚,有管弦樂組曲《云南隨想》(2006-2009)、交響詩《英雄兒女》(2010-2011)、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序曲《我的家園》--為室內樂隊而作(2009)、“小丑圓舞曲”--選自舞劇《馬可?波羅》(2010)、交響組曲《歷史撥動的心弦》(2006)等。其中,交響詩《英雄兒女》是受1964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制作的、講述抗美援朝烽火歲月的同名電影啟發(fā),交響詩音樂主題取材于特定的歷史歌曲,如在《遙遠的記憶》中由童聲唱出的《英雄戰(zhàn)歌》(劉熾曲)主題,其后的《情深意長》、《硝煙戰(zhàn)火》、《英雄戰(zhàn)歌》都設計有特定(見譜11)。巧妙的主題音樂不僅易于創(chuàng)造特定的主題形象,還在于作曲家意在以此而極具指向性地歌頌那些雖然已經(jīng)逝去卻又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千千萬萬個祖國的英雄兒女們,敬重那些為為國出力、流血的先輩們,這種情懷其實以人文主義的情懷謳歌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回味曾經(jīng)的烽火歲月,表達心中大愛的家國情懷。
譜11:《英雄兒女》中的四個主要主題
a、遙遠的記憶中的“英雄兒女”原型
b、“記憶”主題
c、情深誼長主題
d、“硝煙戰(zhàn)火”中的“號角”主題
2013年5月,張千一為紀念總政歌舞團建團60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交響隨想曲《我們的歲月》在慶典音樂會中深情上演,曲中飽含對團隊特有的深厚、綿長的情味。作品以“記憶如歌”、“青春舞步”、“歲月交響”的慢-快-慢三章分別代表歌舞團的團隊建制中的“歌隊”(合唱、獨唱隊伍)、“舞隊”、“樂隊”等三者的歷史成就與技藝風采,以三個富有寓意而又構思精巧的主題分別貫穿發(fā)展而成,三各部分既獨立又以拼貼式結構相連為一體?!案琛敝黝}在手風琴上以思索、回憶的情緒呈現(xiàn),它被不斷變奏而發(fā)展,伴奏織體附加的律動變化與配器變換賦予的色彩轉換,使悠長的音樂主題被不斷渲染,“歌”唱的特點被多樣展現(xiàn),仿佛把我們帶回到染白了的那身老式軍裝的五六十年代;充滿朝氣、跳躍的“舞蹈”主題首先在銅管樂聲部熊健有力地呈示,它隨后被不斷變奏,中間還引入抒情主題予以對比,再現(xiàn)后的“舞蹈”主題被不斷加速,展現(xiàn)了“舞”的生機與熱烈歡快?!皹贰敝黝}舒展、悠長,從弦樂低音區(qū)逐漸升騰、漫延到其它聲部,并以復調手法交織發(fā)展,意在通過交響樂隊豐富的音響來展現(xiàn)總政歌舞團這支光榮而偉大的團隊六十年來所走過的絢爛多彩的歲月(見譜12)。樂曲主題形象指向明確,簡潔生動,律動與色彩變化多樣,或回憶思索,或輕盈活躍,或綿延悠長,展現(xiàn)了張千一長期在軍隊工作中的深厚而真摯情感,是一部觸動心靈的煽情之作。
譜12:《我們的歲月》中的不同音樂主題
a、“歌”之主題
b、“舞”之主題
c、“樂”之主題
在近期逐漸增多的大型純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張千一更愿意以簡潔有效的形式來表現(xiàn)或深重或悲壯的主題,它們都與民族的歷史與命運有關,對這些重大主題的眷顧,是作曲家在以個性來講好中國故事,表現(xiàn)家國情懷,讓聽眾在“能指”的親切音樂語言中了解作曲家的“所指”?,他是在回歸“音樂是用來聽的”這一本原中做出的選擇,而非僅為哲理性思考或炫技性的音響堆積而作的“展品”。這種回歸是“避免形式的空洞”而“強調意義的充實”的創(chuàng)作觀念之反映,是他在長期的審美選擇中做出的基于純美意趣的探索。正如同民歌的旋律簡單,但它們卻奠基民族文化大廈的基石,是民族品格的符號化表征。
擔任青歌賽評委(2008)
張千一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還在繼續(xù),而且還保持著旺盛的勢頭,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及的交響套曲《長征》的上演那樣,他在以更為嚴謹?shù)膽B(tài)度、更為深入的思考、謹慎的選題而探索其新的創(chuàng)作征程。據(jù)悉,他的新歌劇正在創(chuàng)作排演之中,新的交響樂和舞劇作品也在構思之中,精致的聲樂作品隨時都在思考,參與重大活動的藝術創(chuàng)造也常有小中見大的妙筆。在其成熟的創(chuàng)作觀念形成之際,對看似技術簡單的純真情愫的歌曲與厚重筆觸的交響樂特別的鐘情,而對于相比較更能賺錢的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卻逐漸減少。此外,在2013年總政歌舞團建團60周年的紀念系列活動中,張千一展現(xiàn)出的宏觀調控指揮能力,以及對作品精雕細琢的鉆研態(tài)度,讓同行為之側目,開展的國家大劇院演出周、中國劇院演出季等系列演出活動,出版音像制品等,都具有歷史的典藏意味,并將為中國當代音樂史留下珍貴的史料。如總政歌舞團建團60周年交響音樂會《我們的歲月》(2013年5月15日)、大型演唱會《名家與經(jīng)典》(8月22日至24日)、大型歌舞晚會《以青春的名義》(8月28日至29日)、交響合唱音樂會《軍旗下的歌聲》(9月3日至4日)、舞蹈專場晚會《燃燒的舞步》(9月8日至9日)、中國歌劇《木蘭詩篇》(9月13日至14日)、大型紅色經(jīng)典舞劇《鐵道游擊隊》(9月20日至21日)等,場場演出都引起了圍觀,演出的每部作品都是已被歷史證明過的經(jīng)典;出版上述演出的光碟及《總政歌舞團建團60周年音樂舞蹈文集》(莫蘊慧主編)等。這是張千一從2012年上任團長以來主抓的重大活動,展現(xiàn)了他作為音樂社會活動家、大型活動指揮官的全面、開闊的視野和收放有度的調控能力,這種能力當然也與其創(chuàng)作密切相關,是其宏觀與微觀思維縝嚴的別樣體現(xiàn)。
由上可見,張千一在探索為民族文化創(chuàng)作屬于其個性特色的大作品而傾力,這是他站在自身發(fā)展的深度和時代文藝精品戰(zhàn)略的高度所做的深入思考。而一直以來支撐這些創(chuàng)作的核心的“純美”情感觀念沒有變,也就是真摯的情感、敏銳的內心感悟和民族文化情韻的準確表達。其樂“發(fā)于內而形于外”,或簡筆或宏構;其思,“創(chuàng)于心而源于行”,既謹慎又奇絕。與同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潮作曲家們相比,他的起點高,磨礪多,體悟深,轉型快。他更愿意成為為表現(xiàn)民族的情感,為滿足大眾需求的“大我”,而非“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孤芳自賞的“小我”。這或與他作為一名軍人的職業(yè)苑囿有關,其實更多地是與他聽從于內心、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審美取向有關,也與他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他在“小眾”與“大眾”的創(chuàng)作對象間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他從人民的需求中選擇創(chuàng)作的契機與視角,以服務國家的強烈責任意識,實現(xiàn)自我價值,展現(xiàn)個性品格。立德,立功,立言(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博施濟眾,其樂不朽。
聲明:
本文照片均為作曲家張千一提供,僅限本文使用,未經(jīng)作曲家同意,不得轉載它用!
《音樂天地》(音樂創(chuàng)作版)
注 釋
①桑葉松.生活的哺育——記音樂新秀張千一[J].中國民族(1982.05);②趙行道.關于交響音畫《北方森林》的隨想[J]. 人民音樂(1982.12);③宋申.中外名曲欣賞指南[Z].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④趙行道.關于交響音畫《北方森林》的隨想[J]. 人民音樂( 1982.12);⑤丘岱安.令人神往的林中一日——介紹交響音畫《北方森林》[J];⑥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評獎獲獎作品.弦樂四重奏曲選[C].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⑦張千一.全國第四屆獲音樂作品評獎二等獎《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⑧楊建國.音樂名家回爐充電 張千一等紛紛考入上音[N].新民晚報(2002.09.05);⑨王安潮.從中國原聲音樂中展開樂思——交響采風《香格里拉》音樂結構思維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⑩王安潮.“尼西的青稞架”評析[N];音樂周報(2007.08.01);?王安潮.混業(yè)創(chuàng)作模式研究[J].樂府新聲(2016.01);?王安潮.說唱劇《解放》音樂解析[J].人民音樂(2010.01);?王安潮.營造音樂的純美世界——析朝鮮族作曲家張千一的音樂創(chuàng)作[N].文藝報(2010-08-06);?姜芷若.茶樂人情——管弦樂組曲《春萊虹瀚·云南隨想》評析[J].人民音樂(2016.04);?能指和所指是語言學上的一對概念,能指意為語言文字的聲音,形象;所指則是語言的意義本身。按照語言學家或者哲學家們的劃分,人們試圖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叫"能指",而語言實際傳達出來的東西叫"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