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萬順 李作華 牟明?!∞r(nóng)建刊2 周維德
摘要:龍木錯鉛鋅礦成因類型前劃認熱液滲濾充填疊加改造型鉛鋅礦床,2014年經(jīng)過進一步的勘查和綜合研究分析對比,龍木錯鉛鋅礦化賦存于志留系龍木錯下組細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中,并受層間斷層控制。沉積環(huán)境為礁后海灣,含礦層頂部為夾硅質的炭泥質,含礦巖性中白云質碎裂并具有藻體和泥質,礦床成因類型分析為沉積—改造型。遠景預測達中—大型。
關鍵詞:龍木錯;鉛鋅礦;成因類型;沉積—改造型;遠景
1. 研究區(qū)成礦地質背景
1.1 地層
研究區(qū)出露地層單一,僅出露志留系龍木錯組地層、古近系螞蟥山組及第四系。
上志留統(tǒng)龍木錯上組:該組上部主要為灰黃色、灰、青灰色礫巖、巖屑石英砂巖、鈣質泥巖,下部為一套灰、灰黃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炭質頁巖,并見有石膏。該組地層與下伏地層成角度不整合接觸。
下—中志留統(tǒng)龍木錯下組:巖性主要為灰—青灰色薄—中層微晶生物屑灰?guī)r、泥灰?guī)r夾含炭鈣質頁巖、細晶白云巖夾含生物屑細粒石英砂巖,其中細晶白云巖為研究區(qū)的主要含礦圍巖。具水平層理、平行層理、沖刷現(xiàn)象及粒序層理。含腕足、雙殼、珊瑚及海百合莖等。
古近系螞蟥山組:出露于研究區(qū)北部,分三段:下段為灰,灰黃色厚層礫巖,長石石英砂巖,頁巖;中段,灰色厚層微晶灰?guī)r,泥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夾砂巖;上段:紫紅色,灰色中厚層含礫石英砂巖,泥巖,粉砂巖,礫巖。志留系上統(tǒng)龍木錯上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厚度>2636m。
第四系:出露于地勢低凹處及溝谷內,主要為坡積、殘積、洪積及湖積物。
1.2 巖漿巖
研究區(qū)未見巖漿巖,但研究區(qū)東南角外圍地區(qū)分布有花崗巖,主要為云母二長花崗巖,以巖基、巖株形式產(chǎn)出。巖體侵位于志留系龍木錯組地層中。
1.3 構造
研究區(qū)構造形跡主要表現(xiàn)為研究區(qū)南部的褶皺構造、北部及南部的斷裂構造,斷裂構造主要發(fā)育北東的區(qū)域斷裂及近東西向含礦構造破碎帶,均與礦床關系較為密切。
褶皺位于研究區(qū)南部,地面特征不是很明顯。褶皺沿北東—南西向展布,區(qū)內長約8.0km,寬3.0km~5.0km,軸面較緩,樞紐較平緩,微向西傾伏,兩翼地層為龍木錯下組灰色砂巖及微晶灰?guī)r、生物灰?guī)r及白云巖。白云巖及構造角礫巖Pb、Zn含量分別高達1493×10-6、2557.8×10-6及3313.6×10-6、4853.3×10-6。
受構造活動影響在褶皺核部白云巖層內沿軸向發(fā)育有構造破碎帶,該構造破碎帶是研究區(qū)礦床的主要控礦構造和容礦構造。斷裂分布于研究區(qū)北部,斜貫全研究區(qū)而延出測外,區(qū)內全長大于10km,為多期活動正斷層,該斷裂活動與成礦有一定關系。
1.4 區(qū)域變質與圍巖蝕變
研究區(qū)主要變質作用為區(qū)域變質作用、接觸變質作用及動力變質作用等,形成多種類型的變質巖。
研究區(qū)近礦圍巖蝕變一般較強,主要發(fā)生在含礦層間構造破碎帶中,圍巖蝕變類型主要依次有泥化、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
2. 礦床地質
2.1 礦體
現(xiàn)在研究區(qū)內圈出一呈東西向展布的主礦化帶1條,在帶中圈定鉛鋅礦(化)體6個,礦化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賦礦巖石為碎裂泥灰?guī)r、碎裂白云巖及構造角礫巖;對其中3個主要礦體(Ⅰ、Ⅱ、Ⅴ)進行資源量估算,探獲Pb+Zn(332+333+334)資源量達中型規(guī)模。
編號自東向西為Ⅰ、Ⅱ、Ⅲ、Ⅳ、Ⅵ、Ⅶ,各礦體簡要特征如下:
Ⅰ礦體:呈東西向脈狀展布于礦區(qū)東南部,控制長度850m,地表出露標高5310m~5406m,探槽揭露礦體水平厚度6.97m至32.87m之間,平均水平厚度11.00m。礦體產(chǎn)狀145°~210°∠60°~85°。地表其風化較強,賦礦巖石主要為黃色碎裂粉晶白云巖及少量碎裂泥灰?guī)r。礦化特征地表鉛鋅礦化弱,深部則以鋅礦化為主,鉛礦化弱。礦體中少見夾石。礦體產(chǎn)狀與斷層破碎帶一致,與頂?shù)装鍑鷰r的界線漸變過渡。礦化蝕變較強,可見鉛鋅礦化、碳酸鹽化、硅化及少量的黃鐵礦化等。
礦體平均厚度14.9m,平均品位Pb3.35%、Zn3.21%。
Ⅱ礦體:該礦體位于Ⅰ正西邊,控制長度200m,標高5151m~5348m,地表礦體厚度1.40m~54.63m之間,平均厚度28.74m,礦體傾向315°,局部南傾,傾角接近直立。呈大脈狀、透鏡狀及網(wǎng)脈狀產(chǎn)出,走向上顯尖滅再現(xiàn)特征。礦化沿破碎帶中后期壓扭性的斷層的節(jié)理中充填,主要成細脈狀或網(wǎng)脈狀,脈長1m~5m不等,脈寬1cm~5cm;鉛、鋅礦化不均勻。
礦體平均厚度27.97m,平均品位Pb5.62%、Zn0.5%。
Ⅲ礦體:礦體位于礦化帶中部,出露標高5375m,礦體走向北東東—南西西,礦體產(chǎn)狀170°∠80°。礦體水平厚度為4.02m,品位Pb4.13%,Zn2.83%,Ag1.90g/t,礦化以不規(guī)則的細脈、網(wǎng)脈狀產(chǎn)出,脈寬0.2cm~2cm。
Ⅳ礦體:該礦體位于礦化帶西段,呈脈狀,控制長度200m,出露標高5279m~5335m,礦體平均水平厚度(TC119~123之間)4.97m。該礦體總體北傾,礦體產(chǎn)狀6°∠62°;地表平均Pb、Zn分別為8.5%、1.93%,其中單樣Pb品位變化大,礦化不均勻,Zn品位變化較小,礦化較均勻。礦體走向、傾向均未控邊。礦體厚度較穩(wěn)定,地表、深部變化不大,整個礦體體現(xiàn)為兩端薄中間厚的現(xiàn)象。礦體頂、底板巖石主要為碎裂泥灰?guī)r,富礦與貧礦、圍巖的界線不清,普遍具漸變過度特征。
礦體平均厚度8.11m,平均品位Pb2.95%、Zn0.27%。
礦化在地表受地形的影響,產(chǎn)狀變緩,甚至反傾。
Ⅴ礦體:礦體位于礦區(qū)西部,與Ⅳ隔溝相對,礦體呈脈狀產(chǎn)出,出露標高5398m,控制長度為500m,礦體產(chǎn)狀150°∠72°。賦礦巖石為碎裂灰?guī)r,礦體頂、底板巖石主要為碎裂泥灰?guī)r,礦體水平厚度為4.92m,品位Pb14.52%。
Ⅵ:位于礦化帶最西端,空間位置上與Ⅴ呈平行向北錯開,錯動距離約100m,控制長度約500m,出露標高5364m~5421m,礦化不均勻,呈脈狀產(chǎn)出,走向近東西,產(chǎn)狀350°~10°∠56°~78°。
2.2 礦石結構構造
研究區(qū)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其次為他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見少量殘余結構、反應邊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放射狀結構、內部環(huán)帶結構等。
研究區(qū)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浸染狀、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其次為星散浸染狀、脈狀(網(wǎng)脈狀)等。
2.3 礦石礦物
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斜綠泥石、方解石、白云石、矽線石、絹云母、堇青石、綠簾石、重晶石和炭泥質等。
3. 成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類型
3.1 研究區(qū)鉛鋅礦化特征
研究區(qū)成礦地質5個典型特征:
(1)研究區(qū)沉積環(huán)境具海侵—海退—海侵特征。
(2)含礦巖性沉積環(huán)境具礁后的海灣特征。
(3)含礦巖性中具有藻體和泥質特征。
(4)含礦巖性中具有碎裂的白云質特征。
(5)含礦層頂部具炭泥質并夾硅質,為蓋層特征。
3.2 龍木錯鉛鋅礦床成因類型
礦體(礦化)賦存在區(qū)域主干斷裂兩側的次級斷裂(平行或斜交的次級斷裂)。礦體(化)賦存于泥炭質和碳酸鹽巖的接觸界面,受層位和角礫巖帶的控制。這種與礦化有關的角礫主要是構造角礫,礦化伴隨有硅化和白云巖化,鉛鋅礦化呈膠結狀構造,構造角礫巖和碳酸巖化指示成礦作用與構造和熱液活動的偶合密切相關。盡管該區(qū)鉛鋅礦主要賦存于碎屑巖與碳酸鹽巖的過渡帶,但礦化的形成條件必須是斷裂破碎帶+透水層(碎屑巖)+不透水層(碳酸鹽巖)組合,再加上褶皺核部和斷裂交切部位的控制,才能構成后期改造成礦的必要條件間。
綜合2014年研究區(qū)龍木錯鉛鋅礦的勘查成果,結合上述特征,厘定龍木錯鉛鋅礦成因類型為沉積—改造型。
4. 結論
(1)研究區(qū)龍木錯鉛鋅礦礦床成因類型沉積—改造型。
(2)礦床遠景預測規(guī)??蛇_大型。
(3)礦床進一步的勘查和研究具有區(qū)域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加文. 西藏阿里空卡鉛鋅礦床特征及找礦分析[J]. 西部探礦工程, 2011, 23(3):135-137.
[2] 陳瑞文. 西藏空卡鉛鋅礦控礦條件及成因分析[J]. 華東科技, 2013:328-330.
[3] 西藏阿里沃爾鑫礦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西藏日土縣空卡研究區(qū)鉛鋅礦詳查報告[D].2010,07.
本文在編寫中主要依據(jù)2014年勘查成果及研究區(qū)以往成果。感謝在勘查中公司的大力支持,并致謝參加勘查的王建奎、王嘉、楊軍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