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遭彈劾的那些領導人
2017年3月10日,韓國首位女總統樸槿惠,一夜之間淪為了韓國歷史上首位被彈劾議案罷免的總統??v觀世界文明的演進歷史,彈劾制源遠流長,還有哪些領導人也曾遭到彈劾的命運呢?
縱觀世界文明的演進歷史,彈劾制源遠流長,是人類發(fā)明的讓國家得以通過和平方式撤換不稱職的領袖的制度之一。對維護政局穩(wěn)定、限制權力作惡具有舉有重要意義。
早在古希臘時代,雅典共和國就已經誕生了粗糙的彈劾制度——陶片放逐法。在雅典城邦的公民大會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使用陶片作為工具的投票,旨在放逐那些威脅到民主制度的潛在僭主。
公元5世紀,希波戰(zhàn)爭暴發(fā)。雅典城邦的名將地米斯托克利率領艦隊在薩拉米斯重創(chuàng)波斯,贏得了無上的榮耀和雅典的最高權力。然而,地米斯托克利在執(zhí)政期間貪戀金錢、以權謀私,個人資產劇增了數十倍。為樹立個人威望,他還施展賄賂操縱輿論,想方設法在公眾面前頌揚自己。地米斯托克利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雅典公民的普遍不滿,終于,在公元前472年,地米斯托克利被陶片放逐法剝奪公職,趕出了雅典城邦。
1974年8月9日,美國華盛頓,在因水門事件而辭去總統職務離開白宮之際,尼克松在直升機門口伸出雙手做出V型姿勢
到了近代歐洲,雖然古典共和國的傳承一度中斷,但彈劾不稱職領袖的思想卻得以重獲新生。公元1626年,英國議會針對白金漢公爵的彈劾堪稱一次經典案例。當時,白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作為英王查理一世的首席大臣,深受后者的信任,是英國實際上的統治者。但他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多以失敗告終,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更引起議會的強烈不滿。
1626年2月,議會剛一開幕,馬上就有下議院的議員對白金漢公爵提出彈劾,但在英王查理一世的阻撓下半途擱淺。
3月,議會再度召開,議員們決定先重點調查白金漢政府的財政開支情況,結果發(fā)現白金漢公爵“貪污腐敗,收受賄賂,安排親信,出售官職,侵吞東印度公司財產”。查理一世仍想袒護白金漢公爵,又下令休會。
1627年,為了籌措對法戰(zhàn)爭的軍費,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開議會。然而會議剛一開始,白金漢公爵就成了眾矢之的,受到議員們的猛烈抨擊。查理一世顯然認為白金漢執(zhí)掌國政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因此對議會的彈劾嗤之以鼻,干脆解散了議會。直至1628年3月,議會仍在以執(zhí)政過程中的失敗和腐敗為由彈劾白金漢公爵。但不久后公爵遇刺身亡,歷時2年的彈劾案這才宣告結束。
針對白金漢公爵的彈劾反映出君主和議會之間尖銳的權力矛盾。國王當然不希望自己任命的大臣受到議會的制約,那將會讓統治的權威性朝議會傾斜。但任何政府的統治者,在執(zhí)政失誤時都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外界對其統治合法性的質疑。統治者如果既不能解決問題,又不愿直面這些質疑,就必然會引起政治動蕩。查理一世的專橫跋扈果然在1642年引發(fā)英國內戰(zhàn),并在戰(zhàn)敗后被處以死刑。
當然,針對領導人的彈劾也并不總是那么光明正大。例如,美國1868年2月由眾議院發(fā)起的一次針對美國第十七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的彈劾議案,就是黨派斗爭的產物。
安德魯·約翰遜是亞伯拉罕·林肯的副總統,在1865年4月林肯遇刺后得以繼任總統一職。時值南北戰(zhàn)爭剛剛結束,雖然約翰遜出身于南方,但他在政治上卻反對美國分裂,深受林肯的信任。
上任后,約翰遜總統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置戰(zhàn)敗的南方各州。為維護美國統一,他采用了相對懷柔的政治策略,并未過分剝奪南方的自治權。然而,這種做法卻遭到共和黨激進派的強烈反對。他們提出更具侵略性的議案來“重建南方秩序”,并利用國會中的多數席位向總統施壓。
1868年2月,眾議院通過決議,對總統約翰遜提出彈劾。3月,參議院開始審訊約翰遜,首席大法官主持了彈劾審問會議,眾議院列數約翰遜“違反官吏任職法”、“陰謀策劃武裝叛亂”等十一條罪狀。因為國會通過了一項否定總統對內閣官員有解職權的法律后,約翰遜仍兩次下令免去陸軍部長斯坦頓的職務。
此案表面上看似乎源于總統約翰遜無視國會的權威,背后實質上是總統和國會在政見上的暗中角力。所幸的是,在投票彈劾的關鍵時刻,一部分共和黨人從理性而非派系的角度出發(fā),選擇支持約翰遜總統,致使彈劾案僅以1票之差未能得逞。當然,除了這次未獲通過的彈劾案,在美國歷史上,有兩次真正通過并進入彈劾程序的彈劾案。就是我們熟知的尼克松水門事件和克林頓“拉鏈門”事件。但這兩次彈劾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1972年6月17日,5名共和黨員在華盛頓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辦公室進行竊聽活動,被警方當場逮捕。審訊結果證明他們是為共和黨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工作的。為不影響連任,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施加壓力下令掩蓋事實。
11月7日,尼克松在大選中獲勝實現連任。正當尼克松和助手們彈冠相慶、得意忘形的時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門事件還有隱情。民主黨占優(yōu)勢的國會,決定成立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總統競選活動進行徹底調查。
在民意的推動下,眾議院決定對總統進行彈劾。尼克松決心頑抗到底,他一面銷毀錄音帶中對他不利的內容,一面繼續(xù)強調行政特權,表示“將遵循從華盛頓到約翰遜歷屆總統所遵循與捍衛(wèi)的先例,決不做任何削弱美國總統職位的事情”。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xù)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點35分致信國務卿基辛格宣布將于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可以說,水門事件中,彈劾方大獲全勝。
1998年,克林頓同白宮女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的性丑聞被曝光,受到司法部門調查。
共和黨并在國會提出了彈劾議案,但定罪未獲通過??肆诸D一開始否認跟萊溫斯基有染。在公開的場合以及宣誓作證的情況下他都斬釘截鐵地宣稱自己和萊溫斯基沒有性關系。但是錄音帶以及萊溫斯基的詳細日記迫使他把事實和盤托出,而萊溫斯基所提供的證據又證明總統說了謊。
最關鍵的證據是一件沾有總統精液的藍色洋裝,萊溫斯基原想把它留作紀念,沒想到卻留下了總統的DNA證據。當化驗結果出爐,總統不得不對全國發(fā)表講話,向人民道歉,承認自己和萊溫斯基有不正當的交往。
1998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因萊溫斯基緋聞案遭到美國眾議院彈劾。
1998年12月19日,美國眾議院以簡單多數通過了對克林頓總統的兩項彈劾條款:在萊溫斯基緋聞案中作偽證和妨礙司法,隨后提交參議院審理??肆诸D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被彈劾的總統。
按照美國憲法規(guī)定,對總統的控罪在參議院進行審判,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擔任法官,全部參議員作為陪審團,眾議院則派出15名眾議員擔任檢察官。必須有23參議員投贊成票,控罪才能成立。
結果是,投贊成票的參議員甚至沒有過半數,總統的控罪不成立。整個事件才終于落幕。在這次彈劾中雖然彈劾案通過并進入了彈劾程序,但最后的裁決結果卻是彈劾不成功。
究其原因,“拉鏈門”事件雖然展現了克林頓道德層面的污點,但畢竟還是私德有愧,并不是在國家事務中作惡,民主黨依舊能將這一點作為維護克林頓的有力武器。比起尼克松在水門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克林頓案彈劾不成功也并不出意料。
(《半島都市報》、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