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眉凌
四川閬中,這座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城,比起赫赫有名的麗江、平遙、歙縣,多少有些羞澀,但它是和這三座城市一起被批準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為名城中的四小花旦之一。它就像有些花含苞時間會長一些,但一旦綻放將帶給人驚艷。
對一些人來說,去閬中意味著休閑、游玩,但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意味著探密、探尋風(fēng)水和探尋春節(jié)之源,當(dāng)然,還有些人則是為了給猛張飛發(fā)放文人資格證書和形象大使邀請函。
這里有古巴國的王室貴氣,有亂世三國的壯懷激烈,有盛唐的奢華,明清的人間煙火,更有依然生活在古城的悠閑淳樸的鄉(xiāng)民,這里是人人向往的閬苑仙境。
三面江光抱城廓 四圍山勢鎖煙霞
閬中位于嘉陵江中游,江水呈U字形三面繞城,北有蟠龍山可依,南有錦屏山相望。根據(jù)風(fēng)水的理論,城市的選址和營造首先要選擇吉祥安全的地方,這其中包括地形、水流和方位的要求,地形多是馬蹄形的隱蔽地,水以曲折蜿蜒和連續(xù)的河流水最“吉”,尤其是環(huán)抱之水。嘉陵江把閬中攬在臂彎中,使這座城市從堪輿學(xué)的角度看處于理想的位置。
閬中之名,始于公元前314年,之前閬中是古巴國國都。巴王因蜀國入侵求救于秦,不曾想秦滅蜀之后,順手牽羊滅了巴國,并置巴郡和閬中縣。以后,除隋初因避文帝之父楊忠諱,有35年改閬中為閬內(nèi)縣外,閬中縣名2300多年不變。
閬中是根據(jù)古城的天然地形命名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閬”字說“閬,門高也”。不管是唐代時解釋為“閬水迂曲,經(jīng)郡三面,故曰閬中”,還是宋代解釋為“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閬中”,閬中皆因山水得名。閬中的名字,是拜大自然所賜,是最自然的名字。
覽古城探尋千年文明
前人稱閬中“前控?zé)o路之師,后據(jù)西蜀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進退自如,攻守咸宜,故閬中自古為軍事戰(zhàn)略要地,歷代為郡、州、府、軍、道治所,多以親王重臣駐守,是川東北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而享有千年的殊榮。
在南宋學(xué)者羅泌撰寫的《路史》中,記載著閬中是華胥故里的說法:“所都國有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而得名,及閬中渝水之地?!毕鄠鳎h古時代一位叫華胥的女首領(lǐng),看到了個巨大的腳印,用自己的腳踩上去比量,頓時產(chǎn)生了奇異的感應(yīng),于是懷上了人祖伏羲。
殷商時,閬中為彭國地,周時曾是巴子國國都。秦末漢初,劉邦以閬中巴人作先鋒,所向披靡,得以“還定三秦”。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閬中是蜀國的鎖鑰咽喉之地,張飛在閬中鎮(zhèn)守7年之久,并最終殞命于此。唐初,閬中為隆州治,高祖李淵之子魯王靈夔,滕王元嬰,先后任閬州刺史,明末清初,閬中還作為四川省會長達17年。
隆冬的古城,有幾分寂寥,身著更衣的更夫和“張飛巡城”的車隊,讓人仿佛走進了三國鼎立之時,可那時哪有如此祥和的心境。站在古城的軸心——中天樓上俯瞰,不能不對這座雄偉的古城發(fā)出由衷的贊嘆。據(jù)說最初閬中營建于唐代。唐初,滕王李元嬰來到閬中,他嫌任所簡陋,便按照京都宮苑的樣貌擴大修葺,以后的王孫貴族們也大興土木,廣建亭臺樓閣,一時閬中有“九井十二樓”之稱。如今,閬中保存下來的古街尚有61條,古樓有華光樓、中天樓、敵萬樓等。這些古街巷或東西貫通,或南北走向,沒有曲徑通幽,獨具恢宏大氣,街的布局如唐詩般規(guī)則,巷的長短則似宋詞的長短句,東、南、西、北直抵江邊。難怪唐朝詩圣杜甫在閬中逗留時,創(chuàng)作了60余首詩,并留下了“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的絕句。
如果說古街如線,古院則如珠。初進小城覺得房屋偏低,直至推開一扇扇獸環(huán)木門,方知這里別有洞天。閬中古城的古院之多,應(yīng)以千計了。這些古院薈萃了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的特點,每一處院落都是獨一無二的?!按椤笔?、“品”字型、“多”字型、院中有院、園中有園等,風(fēng)格迥異的建筑相映生輝,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審美匠心,堪稱“中國古建筑的百科全書”。
“風(fēng)送茶煙三徑州,月移梅影一床書?!薄鞍槲視Ь?,可人花一簾。”“雅院留客,小廬容我靜,華檐飛思,大地任人忙。”秦磚漢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蘇園韻,川渝靈性古閬風(fēng)。古院不僅有不遜于歙縣的楹聯(lián),還可以看皮影、儺戲,川北燈戲文化,讓古城溫婉儒雅充滿書卷氣。
別樣張飛,功過滕王
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形容三國煙云、盛唐奢華與閬中的關(guān)系,是再貼切不過了。而這一切,皆源于兩個人物:那就是張飛和滕王元嬰。
三國鼎立的歷史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張飛曾鎮(zhèn)守閬中古城七年,《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誕生于斯,因此這片土地綴滿了三國文化閃光的歷史碎片。
閬中一共有四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古城中只有一個,那就是張飛廟。張飛廟又稱漢桓侯祠,“漢”指的是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quán),桓侯為張飛的謚號。
提起張飛,立刻想起《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豹頭環(huán)眼,燕頜虎須,勢若奔馬,性如烈火,聲如巨雷”的形象。直到來到張飛廟,親眼看到張飛蒼勁古拙的漢八分書,又讀到朱元璋的贊譽:純正不曲,書如其人。方知猛張飛原來還頗有文采。明卓爾昌編的《畫髓元銓》也記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弊屑毾胂?,張飛應(yīng)該是一個復(fù)合型的高級人才,用時尚的話說,他還是一位多棲明星哩,能打仗、通詩畫,官也做得頗有政績,發(fā)展地方蠶絲、修建水利、除暴安良,還有一個第二職業(yè)——屠宰業(yè)總裁。難怪頗有影響力的“智聯(lián)招聘”把張飛這位五虎上將聘為超級形象代言人。臺灣臺中市福興宮組織的“張桓侯大帝祭拜團”已連續(xù)七年赴閬中舉行祭拜活動。福興宮是殺豬行業(yè)協(xié)會,這些臺灣人認為張飛是他們屠宰行業(yè)的祖師爺,所以特來祭拜。
來到張飛墓,講解員說,這里只葬了張飛的身體沒有張飛的頭。原來張飛的兩個部下范強、張達殺了張飛之后,提著張飛的頭逃往吳國,來到重慶云陽卻聽說吳國和蜀國正在議和,兩人驚慌之下把張飛的頭拋入了云陽的江水中,最后是張飛托夢給一個打漁的老翁,由老翁把張飛的頭打撈上來,并在云陽建了一座張飛廟。所以有“張飛頭葬云陽,身在閬中”的說法。
閬中人懷念張飛,不僅僅是祭拜,而且衍生成了一種地域文化。在閬中,張飛文化俯拾皆是,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張飛牛肉就像周莊的萬三豬蹄一樣,抬頭即見,還有張飛醋、張飛酒、張飛豆干、張飛絲棉被、張飛文化衫、張飛賓館、張飛諺語……
滕王元嬰和張飛一樣,也曾為這一方水土的掌權(quán)人。他因在閬中和南昌分別建了一座滕王閣,前有王勃的《滕王閣序》,后有杜甫的《滕王亭子二首》載譽神州。對閬中而言,如果沒有當(dāng)初滕王仿宮廷規(guī)格大興土木,興建亭臺樓閣,也就沒有今天獨特的閬州古城了?!伴佋贰边@個美麗的別稱便是當(dāng)時元嬰給閬中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化財富。杜甫稱贊閬中:“人到于今歌出牧,來游此地不知還。”而滕王在閬中所建的南樓,屢毀屢建,但終不能抹去滕王元嬰所建的記錄。如今,這座樓改名為華光樓。
在滕王閣,我想起唐高宗李治獎給滕王元嬰“一車麻”的故事。滕王在閬中大量收刮民脂民膏,仿皇家宮廷大造閬苑之事被高宗知曉,因此高宗在賞賜親王時,封贈其他親王的是綾羅綢緞,輪到滕王則是一車麻而已。與其說此麻是讓元嬰擰繩穿錢,不如說是讓其捆綁住自己的欲望。其實,滕王元嬰和張飛一樣,也是一個文化人,只是張飛善畫“美人”,滕王偏愛“畫蝶”,而且是在閬中滕王閣畫蝶成名的,是“滕派蝶畫”的鼻祖。如今,這一畫派還在民間流傳。
元嬰能千古傳名,不僅僅是沾了王序杜詩的光,如果他不是文化人,也不會修建滕王閣,為官的功過,淹沒不了文人的才華。
歷史是桿,神話是旗
古人講究好的風(fēng)水,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多出人才。風(fēng)水古城閬中果真滿足了先賢的企盼。在古城東門口矗立著一座狀元坊,紀念著閬中的兩對兄弟狀元,唐朝的尹樞和尹極,宋朝的陳堯叟和陳堯咨。在閬中貢院(目前是全國僅存的兩座貢院之一,另一座在南京),記錄了閬中在科舉取士1300多年間,出了115位進士、404名舉人、317名貢生。
民間流傳著:兄狀元、弟狀元、兄弟兩狀元;父丞相、子丞相、父子三丞相。宋徽宗也贊閬中:“出兄弟狀元宰相處。”狀元也好,宰相也罷,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那個叫落下閎的漢朝科學(xué)家,成了蒼穹的星辰的名稱。1996年,中國科學(xué)院國家天文臺在浩渺的宇宙發(fā)現(xiàn)了一顆新的星辰。2004年經(jīng)國際天文學(xué)聯(lián)合會在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準,將這顆星命名為落下閎星。
西漢元封年間,漢武帝準備制定一部新的天文歷法,他下詔廣征天下學(xué)士。閬中人落下閎應(yīng)征并提出改歷方案,其他民間和官方的天文學(xué)者們也提出了各自的方案,經(jīng)過激烈的爭論,形成了18家歷法。最后,落下閎的歷法脫穎而出。漢武帝宣布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稱落下閎的新歷為《太初歷》。從此,《太初歷》作為中國歷法的“樣板”,影響了中國科技發(fā)展2000年,并且逐漸被世界各國認同?!短鯕v》將正月初一那天確定為新一年的開始,人們過年的日子也就確定下來,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落下閎被當(dāng)?shù)刈鸱Q為“春節(jié)老人”,閬中也被命名為“中國春節(jié)文化之鄉(xiāng)”。
閬中春節(jié)文化氛圍濃厚,整個春節(jié)從前一年的臘月初八一直持續(xù)到新年的二月二,“臘八粥”“燃天燭”“搶銀(寅)水” “亮花鞋”“燒火舞龍”“游百病”等民俗流傳至今,獨具特色。
閬中以風(fēng)水著稱,風(fēng)水術(shù)與古代天文歷法有著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在閬中的天宮鄉(xiāng),葬著辭官歸隱閬中的唐朝古天象學(xué)家和風(fēng)水學(xué)家袁天罡和李淳風(fēng)。
據(jù)史料記載,唐貞觀年間,在西南千里之外出現(xiàn)了繚繞不散的王氣,據(jù)說預(yù)示著江山易主。唐太宗急令袁天罡測步王氣,由長安探訪到四川閬中境內(nèi)。袁天罡斷定閬中將誕生新朝天子,便在形成龍脈意向的蟠龍山龍頸處開山鑿石,鋸斷龍脈,以斷“王氣”。據(jù)說,龍頸鋸開后,王氣向北流向廣元,于是那里出了女皇武則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之后袁天罡因閬中絕佳的風(fēng)水,辭別京都長安,定居到閬中天宮鄉(xiāng)。兩年后,他的同窗民間風(fēng)水大師李淳風(fēng)也追尋“風(fēng)水寶地”,遁入閬中。相傳,當(dāng)年袁天罡步王氣來到閬中今天宮院所在地時,選中其風(fēng)水,并埋了枚銅錢作記。稍后李淳風(fēng)到閬中造訪袁天罡時,也相中了天宮院所在地的風(fēng)水,并留下一枚金針作記。后來兩人相會時提起風(fēng)水一事,都稱已選中,結(jié)果兩人挖出來后發(fā)現(xiàn),李淳風(fēng)的金針正好插在袁天罡的銅錢眼中,于是兩人在此造了天宮院。如今,天宮院已成為風(fēng)水文化景區(qū),是中國唯一以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水理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景區(qū)。
閬中不僅有遙相朝望的袁天罡、李淳風(fēng)陵墓,巴巴寺里還供奉著伊斯蘭教嘎德耶林派祖師華哲·阿卜董拉西的靈柩。閬中還是宗教文化的聚集地,道教始祖張道陵在這里旅居七年創(chuàng)立了云臺教、鑿成于唐元和四年的大佛寺,與樂山大佛一樣聞名……多種宗教共存塑造了古城的多元文化,最著名的巴渝舞,被稱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遙想當(dāng)年巴人首領(lǐng)范目率七姓巴人跳著巴渝舞,以所向披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一統(tǒng)天下,應(yīng)該是歷史上最浪漫的戰(zhàn)場了吧!
閬中,這座以青山綠水為背景,歷史煙云為底色,浪漫神話為傳承的古城需要在如煙的細雨里,在疏疏隔著霧的冬陽中細細品味。
離開閬中時,遠處傳來濕漉漉的歌曲:“古城風(fēng)生水起,勾起千秋的思緒,風(fēng)水浸潤的老街,又下起了剪不斷的雨,在這山環(huán)水繞的地方,有著難以置信的美麗,你再也不用去天涯尋覓,夢中盼你,心中想你,我在閬中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