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自民國初到新中國成立前,以“起靈”為名,北京及周邊大大小小的王爺墓幾乎被挖遍。這種最為特殊的盜墓活動的主角,是沒落的大清王爺的后代們。
在清代,算上追封的、革退的、加銜的在內,268年間曾先后出現了240多位王爺。這些王爺死后,幾乎都葬在北京郊外或縣鄉(xiāng),陰宅成片,形成了中國墓葬文化中十分獨特的清朝王爺墓葬文化。
“起靈”風潮
民國時,清朝王爺后代挖祖墳,有一個很好聽的借口——“起靈”。
起靈,本是過去中國民間二次葬風俗之一,是將棺材或尸骨從老墳里挖出來,另葬他地。究其原因,要么是后人移民,帶著祖宗一起遷走,圖個心安;要么是原葬地不好,請風水先生重新找塊風水好的地方安葬,圖個吉利;也有的是原墓地被占用,不得不遷走……清朝王爺的后代紛紛將自己的祖墳“起靈”,原因多與此無關,主要動機是圖財。
大清江山未倒時,這些王爺的后代威風十足。辛亥革命之后,再沒有丫鬟侍候、男仆相擁,這些人一下子沒落了。有的迫于生活壓力,要活命,干脆去蹬三輪車。如以前極受恩寵的慈禧太后娘家那一族——克勤郡王家族,最后一代郡王宴森,日子沒法過了,只好去當人力車夫,被人戲稱為“車王”,其位于門頭溝馮村一帶的祖墳,也因此而得名“車王墳”。
沒了財路,又沒有謀生的本事,這些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的富家王爺后代,便開始倒騰祖產家藏。像宴森這樣的王爺后代能自食其力的,還是不錯的。大多數人在賣光祖產后,便開始“賣祖墳”:先賣墳樹再賣地,最后便是“起靈”,直接挖出隨葬品換錢花。
京西田村北邊的克王墳,1913年(民國二年),其后人先是將墳地上的樹木放倒,接著賣掉了大部分墳地。隨后,盜墓賊很快便光顧了墳地。再后,克王的后代賣光了這里的磚瓦石片,到了1924年(民國十三年)便來了次“起靈”,把祖墳給徹底刨了。
位于十三陵區(qū)內仙人洞前的“藍旗王”墳地,是鄭親王府輔國公奇通阿次子經納亨及其后人的墳地,有“東宮”“西宮”兩處。1930年(民國十九年),昌平發(fā)生旱災,鬧起了蝗蟲,王府的一位六哥子便將墳地上的樹賣掉,后又拆墻賣磚瓦石片,最后“起靈”。
昌平縣半壁店的儀親王墳,系乾隆第八子、親王中的老壽星儀親王永璇的墓地(活了87歲)。1925年(民國十四年),后人賣了他墳地上的樹、磚和石,后又“起靈”。據說打開地宮時,看到了兩口棺材,尸體保存得很好,有許多隨葬品。
北京東直門外“十二陵”,系康熙皇帝第十二子允艓的墳地。1929年(民國十八年),鎮(zhèn)國公溥植等后人將“十二陵”地上建筑全部拆除,磚瓦和木料賣給了東直門里“窩頭劉”。接著“起靈”,挖開地宮后發(fā)現石床上放置了三口棺材,起出后埋到了小望京村,而隨葬品自然是留下了。
民國年間,這類賣樹賣地挖祖墳的事,許多王爺的后人都干過,出現了一波“起靈”風潮。特別是賣樹現象,最為嚴重。墳地上的樹木,在以前是絕對賣不得的,栽樹是為了護風水,這些樹俗稱“風水林”,砍伐便是破壞了風水。不過想想也是,清政權都倒掉了,“龍”都亡了,墳地還講什么風水。
本家盜“老屋”
在北京西郊白石橋有一處鄭王墳地,是清代鄭親王府在北京的第一塊墳地。這里最早葬入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第六子鄭獻親王濟爾哈郎,濟爾哈郎的墳俗稱“老屋”,后來的世子墳為“二屋”,再后來的敏郡王墳為“新屋”。
鄭王墳地上古樹參天,有的大樹三四個人都抱不過來。后代們生活不濟時,便開始賣樹:1926年(民國十五年),鄭親王昭煦把這里的樹賣給了木廠,他叔父樂泰不愿意要錢,放樹時每個王爺墳旁象征性地留了四棵,有兩棵上了“古樹名木目錄”的大白果樹,因此得以保存下來。
賣樹后又拆建筑材料賣:1927年(民國十六年),昭煦將馱龍碑和磚瓦石片賣給了張學良。東北軍前來拆除王爺墳時,還布置了崗哨。
1931年(民國二十年),鄭王墳地上發(fā)現有人盜墓,這些盜墓賊將葬在濟爾哈郎“老屋”附近的側福晉、庶福晉墓挖了好幾座。有人發(fā)現不對勁就報了官,警方將正在挖“老屋”的盜墓賊抓住,審問得知,原來盜墓的竟是窮窘的鄭王府本家。
“老屋”后來并沒有保住。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前,一伙便衣盜墓賊把“老屋”盜挖了。日本投降以后,國軍一名大官又派人前來盜墓,盜得許多隨葬品??磯瀾粜扪a墳頭時發(fā)現,盜墓賊是用炸藥炸開“老屋”,然后從頂上打盜洞,鉆進地宮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鄭王的后人干脆什么也不留了,來了一次“起靈”,起出的骨灰罐系青花瓷,后被北京文物部門作價收購了。
聯(lián)合官方挖祖墳
“起靈”是挖自家祖墳,但這也是容易惹麻煩的,如果讓土匪知道了,問題便會很嚴重。有的王爺后代為了“安全挖祖墳”,維持好現場秩序,防止起出的隨葬品被哄搶,竟然聯(lián)合官方參與挖掘。
在天津薊縣果香峪村附近,有三處清康熙帝第五子恒親王府的墳地,占地約十里。家道興旺時,還設有守護王爺墳的“章京”,此官職比知縣還高,同州官相當。那時,當地有“當縣官的還沒有看墳的權大”一說。最后一代章京李慶錫,人稱“三山總理”。
雖然看墳的地位很高,但清政權倒了,盜墓賊便也不怕了。1927年(民國十六年)農歷六月十五日,一伙盜墓土匪包圍了李慶錫家的大院,李家進行了頑強抵抗,僵持了幾個小時后,土匪放火燒毀了一些房屋后退走。墓地保住了,但在槍戰(zhàn)中李慶錫的侄子被土匪打死了。讓李慶錫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拼了老命保下來的墳墓,被恒親王后人自己給挖了。
1915年(民國四年),輔國公毓森生活入不敷出,把墳地上的松柏樹賣給了木廠,馱龍碑則賣給了日本商人。接著搞了一次“起靈”,由公府里管事的負責現場開挖。
因為“起靈”這事敏感,大家心知肚明其實就是盜墓,所以瞞不住人。為了防止意外,毓森在挖祖墳時,請出了當時薊縣的白姓縣長安排衛(wèi)隊警戒。
這次“起靈”挖出了豐厚的隨葬寶物,具體是哪些東西現在搞不清了。但毓森并未能獨享,縣長首先拿走了四成,主要是珠寶一類,毓森僅得六成。實際上這六成他也沒有完全到手,實得三成,管事的從中私吞了三成。
昌平縣秦城西邊有個四爺墳,系乾隆皇帝第四子履郡王永成墳地。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冬,因大辛峰鄉(xiāng)盜墓賊侯顯文勢力太大,后人鎮(zhèn)國公毓均擔心墳地不保,與其讓盜墓賊盜走,不如自己將隨葬品取出,這也可絕了盜墓賊的念想?!捌痨`”時,毓均請來小湯山警察分駐所的警察警戒。
挖開后,發(fā)現四爺墳地宮為棚板石結構,俗稱“天羅池”(很多清朝貴族墓使用這種結構。乾隆皇帝第八女在清東陵外朱華山建造的園寢,穴坑便是“天羅池”)。當中立有斷墻,內置一男一女兩口棺槨,棺旁放置柳木炭,中間用三合土夯實。
據傳,當年下葬時地宮內四角各放一錠元寶,“起靈”時本想把四角的元寶一并取出來,因發(fā)現西北角條石斷了,擔心塌方,便沒敢繼續(xù)挖?!捌痨`”后墳地留下了一個很大的廢坑。當年,有小孩從坑里撿回了幾件殮衣帶回家,家長發(fā)現后趕緊叫扔掉,說是不吉利。
“王爺后代挖祖墳”現象的出現,與時代背景是有直接關系的。除了這一特殊階層走向沒落、生活窘迫的原因外,與當時盜墓賊太猖獗是分不開的。如上述乾隆皇帝第四子履郡王后人挖祖墳,便是迫于當地盜墓賊侯顯文的勢力,不得已而為之?!芭c其讓別人盜走,不如自己來挖”,從這個角度就能很好理解王爺后代挖祖墳之風為何那么盛行了。
〔本刊責任編輯 袁小玲〕
〔原載《現代閱讀》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