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立昭
馬寧:雕漆技藝運刀如筆
本刊記者 彭立昭
雕漆是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至少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2017年3月25至27日,由北京燕京八絕協(xié)會、石景山區(qū)文化委員會指導,北京燕京八絕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發(fā)起的“燕京八絕傳承大師技藝展演”系列活動,在石景山區(qū)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雕漆技藝傳承人、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馬寧,以“漆流動的色彩,凝結的是品位”為題,帶領我們走進了雕漆技藝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演過程中,馬寧不僅現(xiàn)場展示了雕漆工具,還演繹了熟稔的雕刻技法。其刀法干凈利落,游刃有余中不失沉著細膩,直觀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雕漆技藝運刀如筆的傳奇,在大漆與胎體間描繪出一幅精致典雅的完美畫卷,令人稱奇。北京燕京八絕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柏群表示,雕漆技藝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也是古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珍惜來之不易的手藝,將其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是每一位燕京八絕非遺技藝傳承人的歷史使命。
“我之所以還在堅持,就是因為我有我的民族自豪感。我覺得中國人最牛,中國的工藝最棒?!彼f。馬寧自幼酷愛藝術,對繪畫、雕刻更是癡迷。從小,馬寧的太爺就做小件雕,爺爺做核雕,到了他父親那一輩,手藝丟了。14歲那年,馬寧跟爺爺學起了核雕工藝。他對核雕工藝的癡迷非常人所想象,只要有點兒零花錢,他就買筆、紙、刻刀進行“創(chuàng)作”,有時紙一用完,他就把創(chuàng)作空間拓展到學校的墻上、門上、課桌上。大量的速寫訓練,成就了他極強的造型能力。剛開始練手核雕時,他用的是核桃,皮軟且厚,一個不小心,刻刀就奔手去了,弄得手常受傷流血不止。
后來,馬寧進入地鐵公司當上了一名列車駕駛員。其間,他對繪畫、雕刻的癡迷程度絲毫沒有減弱,一直鉆在核雕的創(chuàng)作中。然而,選購一只可塑的核桃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這對于一名普通職工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每刻壞一只,他半個月的工資就沒了,但馬寧依然堅持在核雕藝術方面不斷探索。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繪畫和雕刻技藝日臻成熟,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多次在全市職工等各項比賽中奪得大獎,北京市總工會還授予了他“職工藝術家”稱號。
2010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文乾剛藝術工作室”在全國招聘創(chuàng)作人員,以保障雕漆藝術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傳承與宏揚。幾經(jīng)篩選后,30多人的從藝材料被送到了文乾剛的手中。經(jīng)過嚴格的考核篩選,最終馬寧脫穎而出,被文乾剛收為弟子。文乾剛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有“工藝美術大師”之稱的非遺傳承人。從此,馬寧和文乾剛大師學雕漆。雕漆工藝極為復雜。要想完成一件精美的雕漆藝術品,必須經(jīng)過多達上百道的工序。即使是粗分,雕漆也分為12道工序:制漆、設計、制胎、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干、磨活、拋光、做里、上蠟等。由于工序復雜,常常要十幾個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有了核雕的基礎,學起雕漆來,馬寧自然更得心應手。馬寧介紹,雕刻是制作雕漆產(chǎn)品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雕漆產(chǎn)品的藝術性是通過雕刻技藝體現(xiàn)出來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很復雜,它不像畫家的筆那龍飛鳳舞,潑墨撒彩,揮毫自如。雕刻必須做到:層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線要規(guī)矩,錦紋均勻,一絲不茍。他說:“一方面,核雕是一個人玩的東西,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要傳承歷史文化,還是要學雕漆這樣的大件;另一方面,文大師做出來的東西氣勢恢宏,一下給我震住了:原來工藝美術作品也可以做得這么大氣?!?/p>
繪畫、雕塑、核雕、木雕,馬寧在廣泛的藝術門類中深度探求汲取營養(yǎng)。每一個創(chuàng)作細節(jié)都得到了大師的精心指導。在“2016年度北京工藝美術行業(yè)大會”上,馬寧被北京工藝美術行業(yè)協(xié)會授予“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圖片提供:北京燕京八絕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