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夢曉++李珂
摘要:本文主要從圖文關(guān)系方面來分析的是來自法國的劉易斯·里戈和阿努克·博伊斯羅伯特設(shè)計的,索菲·斯特迪寫文的最美地球繪本系列《樹懶的叢林》和《海洋上下》。
關(guān)鍵詞:立體書;《樹懶的叢林》《海洋上下》
一、立體書的時代
立體書,顧名思義,就是以3D立體的形式將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展現(xiàn)給讀者,英語表達為“a popup book”,popup原來是一種IT的用語,意為彈出,將繪本內(nèi)容表現(xiàn)為彈出的形式,不僅吸引了小孩的眼睛,也抓住了成人的眼球。
在不同的年代,立體書的服務(wù)對象和展現(xiàn)形式都是不一樣的。
1765年,羅伯特·雪爾制造了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并且真正給孩子看會活動的立體書,當時稱這種玩具書為“小丑書”。這種書運用已經(jīng)畫好插畫的“翻紙片”以向上,或向下翻的方式,來使畫面改變時,故事情節(jié)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在1800年代,玩具書(立體書)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開始從“紙娃娃”開始使用可活動紙張之后,又被擴大運用來做成書中的配件。特別是在英國及德國,他們有了多余的錢可花在昂貴的書本上,并且也有多余時間來讀書給孩子聽,在這一時期立體書達到了一個黃金的時期。
1932年代,美國芝加哥的藍絲帶出版社是第一家使用“立體書”(popup book)這個名稱登記注冊版權(quán)的公司。該公司出版了一系列頗具文化指南意義的玩具書。1994年代,安·蒙塔娜羅,她為了服務(wù)玩具書的收藏家,插畫藝術(shù)家,紙藝工程人員,圖書館員以及立體書設(shè)計公司等而設(shè)立了美國立體書協(xié)會,協(xié)會并每季發(fā)行書訊。
二、淺析最美地球繪本
在立體書這個領(lǐng)域中,不得不要提的是美國的羅伯特·莎布達,這位大師被稱作是“紙上魔術(shù)師”、“紙雕大師”和“紙的建筑師”。我看過他在1996年出版的《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不管小孩還是成人看到他的作品之后都會驚嘆于他的制作技藝。而今天我要分析的是最美地球繪本系列,同樣也是非常出色?!稑鋺械膮擦帧泛汀逗Q笊舷隆肥怯煞▏膭⒁姿埂だ锔旰桶⑴恕げ┮了沽_伯特設(shè)計的,法國的索菲·斯特迪撰寫文字的。這兩本繪本是“最美的法文書”大獎得主作品,《紐約時報》和《出版人周刊》也傾情推薦,引進的中文版是由“花婆婆”方素珍老師譯寫的。
2.1淺析《樹懶的叢林》圖文關(guān)系
《樹懶的叢林》總共有7頁,但是給人的視覺上的沖擊是巨大的,圖文結(jié)合十分密切。
翻開第一頁,一顆顆立體的樹立了起來。文字為“這是一片綠油油的熱帶叢林,大蛇纏著樹干,金剛鸚鵡和巨嘴鳥在樹上唱歌,美洲豹在樹蔭下散步,食蟻獸在默默地尋找食物。你看見了嗎?有一只樹懶,吊在樹枝上悠閑地晃動?!笨吹竭@些文字不由得湊近這片森林尋找這些小動物??墒?,仔細一找,樹懶有好幾只,確實不知道哪只樹懶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除了文字中的這些小動物,還有刺猬,人類,犀牛等許多物種。
第二頁的剪裁,只變動了最后一排樹木的場景,換上了高高聳起的大齒輪,樹木被砍掉了,殘枝到處都是。文字“有一天,叢林里突然傳來一陣噪音,那是砍樹的聲音!巨嘴鳥嚇得沖上云霄。你看見了嗎?樹懶還在樹上打瞌睡呢!”作者的第二句反問,不由得讓讀者再去找這只樹懶,然而還是沒法確定。
第三頁,作者依舊反問,不過可以確定那只樹懶在中間兩排樹中了。第四頁只剩下中間一排樹了,其余的樹都被砍光了,鳥兒們都飛走了,人類和動物們都慌亂地東奔西竄,底下的河流也變得很細,而這只樹懶還在睡覺。第五頁終于只剩下最后的樹了,河流也不見了,只留下小樹懶所在的那棵樹?!皹鋺薪K于醒過來了,它嚇得大叫:‘天哪!我的家不見了!”等到樹懶大叫,也無濟于事。樹林沒有了,那只樹懶也不見了。整幅畫面空空的,只有一個冷酷的機器準備對小樹懶和它的樹下手。與讀者結(jié)了5頁的緣的樹懶消失了,不禁讓讀者憤恨冷酷的機器,心疼那只小樹懶。
第六頁給了讀者們一個轉(zhuǎn)機“這時候,有個人出現(xiàn)了。他很想聽鳥兒唱歌,很想看見各種動物,很想感受微風吹過樹葉的美妙。于是,他耐心地修護土地并且撒下種子,希望能種出一片新的叢林。不久,小小的種子都發(fā)芽了,而且很快就長大了。你看見了嗎?那只樹懶又回來了!”左邊一頁依舊殘枝遍地,但是右邊這一頁,設(shè)計者運用了抽取的方式,讓小樹苗立起來,當然還有那只小樹懶。作者在文字中用了“有個人”,這讓讀者能夠代入自己,并且運用本人抽的方式,更能讓讀者印象深刻,教育意義很強。
第七頁一翻開,就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白底一下子變成了綠底,并且這一片森林比之前更茂盛,小動物更多,河流又恢復到以前的樣子,還有殘破的機器斜立在樹林中,作者第6次反問道:“你看見了嗎?那只樹懶又吊在樹枝上悠閑地晃動著?!边@時候讀者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只經(jīng)過大風大浪的樹懶了。最終,大自然戰(zhàn)勝了破壞樹林的冷酷無情的機器。
這本繪本的意義在于用直觀視覺來表現(xiàn)保護樹林的主題,中間不是直接變成白底的,而是綠色范圍越來越少,漸漸地變成了白色,這更能讓讀者知道沒有樹林,這個世界的蕭條和荒蕪。正如書的最后古印第安箴言“樹木撐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頂?shù)奶炜站蜁洌匀缓腿祟惥鸵黄鹚劳?。?/p>
2.2淺析《海洋上下》圖文關(guān)系
《海洋上下》的主題是探索海洋,愛護地球。一打開扉頁,就被震撼了,設(shè)計者將一頁分割成上下兩塊,這也就理解了題目的含義。設(shè)計者將比重重點放在海底下,從印度洋到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大海和天空隨著旅程,一直在變化著,天氣也一樣令人捉摸不定。
作者用一張垂直于書頁的紙張將內(nèi)容分為海上和海下,文字也是分大海之上和大海之下的。這種結(jié)構(gòu)會讓讀者自然而然的對比海上和海下的風景。并且,在不同的海域,不同的天氣時,海水的顏色也也是不一樣的。港口的海底堆積著許多垃圾,所以海水很渾濁,是臟臟的綠色;大西洋的海水一片湛藍,一直延伸到地平線;北冰洋則是淡藍色的海面;狂風暴雨時,海水變成了墨藍色;而在陽光照耀時,太平洋的海水則是寧靜的青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