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小波在1991到1997年大量寫作,他的小說中充滿了非敘事性話語,本文將小說中非敘事性話語分類:公開的評論、隱蔽的評論,通過形式分析其中所體現(xiàn)的王小波追求智慧、有性、有趣、的思想。
【關(guān)鍵詞】王小波;小說;非敘事性話語
王小波生于1952年,經(jīng)歷了大煉鋼鐵、文革、高考、出國后,終于將寫小說作為他畢生的事業(yè)。王小波有意追求小說敘事的與眾不同,敘述視角的轉(zhuǎn)變、敘述時間的跳躍獲得了很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小說中的非敘事性話語同樣突出,并鮮明地顯露出作者的思想觀點,卻少有人研究,我的研究將從這個方面展開。
一、小說中的非敘事性話語
胡亞敏在《敘事學》中對非敘事性話語下的定義是:“敘述者(或敘述者通過事件、人物和環(huán)境)對故事的理解和評價,又稱評論。它表達的是敘述者的意識和傾向?!备鶕?jù)她對非敘事性話語的分類相結(jié)合,我將王小波小說中的非敘事性話語分為公開的評論、隱蔽的評論。
1、公開的評論
胡亞敏認為,“公開的評論指敘述者直接出面,用自己的聲音述說對故事的理解和對人生的看法,告訴讀者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領悟作品的意義”。王小波小說中常常出現(xiàn)敘述者“我”在小說中進行寫作,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敘述其他人的事情,敘述者常常跳出所述事件,對人物或行為進行評價,進而傳達自己的思想。公開的評論是王小波最常用的非敘事性話語。議論,即敘述者發(fā)表的各種見解和看法,表達了敘述者的傾向,又分為指點、抒發(fā)和揭示。
首先,指點是對敘述形式的挑明。由于王小波經(jīng)常將王二作為小說中的敘述者,王二自然在文中要說明自己是如何構(gòu)思的。《萬壽寺》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敘述者“我”被車撞后失憶了,回到萬壽寺后閱讀桌子上自己失憶前寫的一部部關(guān)于薛松做節(jié)度使的手稿,并把手稿內(nèi)容悉數(shù)寫出,讀完后對手稿不滿意,又重寫薛松的故事,在這期間“我”不斷找尋自己的記憶,小說將薛松的故事與“我”的故事共同展開?!拔摇笨偸且槐橛忠槐榈刂貜蛯懓l(fā)生在薛松身上的每件事情,想要窮盡一切可能性。
其次,王小波大量用到了“抒發(fā)”這種方式,抒發(fā)是敘述者明確表達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感傾向。如《尋找無雙》中,同樣以“我”為敘述者,敘述王仙客尋找無雙的故事,在敘述魚玄機將要處以死刑時的思想之后,“我”評論道“像這樣的覺悟,現(xiàn)在雖不至于勒死,反正不能讓她出國進修,因為出去準要胡說八道”,然后繼續(xù)敘述接下來的事件。
最后,王小波在文章中還常常用到揭示。揭示是敘述者對人生、社會的探討和看法,它往往超越作品的范圍而具有普遍意義。長篇《紅拂夜奔》的結(jié)尾,敘述者如此陳述,“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件事能讓我相信我是對的,就是人生來有趣,過去有趣,渴望有趣,內(nèi)心有趣而假裝無趣。也沒有一件事能證明我的錯的,讓我相信人生來無趣,過去無趣現(xiàn)在也無趣,不喜歡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只能強忍著絕望活在世界上?!?/p>
2、隱蔽的評論
隱蔽的評論即“敘述者隱身于故事之中,通過故事結(jié)構(gòu)和敘述技巧來體現(xiàn)其對世界的看法,而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表明觀點”。
體現(xiàn)在王小波作品中的是戲劇性評論,這指的是“敘事者自身不出面評說,他隱身于幕后,由人物和場面顯示其見解”。在王小波的《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我的陰陽兩界》、《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中,敘述者多以過去為底色,以現(xiàn)實為重點展開故事。敘述者王二無論是回憶過去,還是描寫現(xiàn)在,都含有極大的戲劇性評論的特點,例如《革命時期的愛情》中,“我”回憶六七年的武斗,敘述者只是單純的敘述整個過程卻讓人看到生活的荒謬。修辭性評論指“敘述者通過各種敘述手段暗示其意義的方式”。在王小波的小說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比,三部長篇小說整體上古今對照的結(jié)構(gòu)就是對比,表現(xiàn)出古今并無不同。
隱蔽的評論將敘述者的觀點隱藏,這種非敘事性話語讓敘事更加含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能體會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二、非敘事性話語中蘊含的思想
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觀點,任何形式都是作家思想的表達,王小波小說中大量出現(xiàn)的非敘事性話語自然也不例外,這種敘事方式體現(xiàn)了他的文學思想。
《尋找無雙》的序中寫道“這是一本關(guān)于智慧的書?!蓖跣〔ǖ谝徊块L篇小說就描繪了智慧的遭遇。當王仙客一次次到宣陽坊尋找無雙,用了各種方法,理清了所有思路,最后終于在宣陽諸君子的口中知道了無雙的下落之后,敘述者卻說盡管主人公IQ185,但人世間困難重重,無法找到無雙。敘述者一次次說“我”與王仙客的相似之處,用非敘事性話語評論王仙客的行為、宣陽坊諸君子的思想,就是為了說明智慧在遇到愚蠢的民眾時也無能為力。
王小波的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性,他將性作為人生的追求之一,在王小波筆下,性是純潔的?!陡锩鼤r期的愛情》中,有兩個女主人公,一個是積極向組織靠攏,一直作領導的X海鷹,她對于性的理解就是強奸,是日本鬼子對婦女的迫害,這種性愛是王小波所批判的、諷刺的,這種性便是“混沌中的性”,是非正常的。與此相對比,是另一位女主人公——姓顏色的大學生,“我”與她事實上并沒有發(fā)生性行為,但是“我們”對性的理解是單純的,不摻雜社會觀念、政治理念的,這種性才是真正的性。這種隱含的評論讓讀者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觀念。王小波主張干凈的性愛。
長篇小說《紅拂夜奔》的“序”中明確說明,“這本書里將要談到的是有趣”。王小波將公開的評論、隱蔽的評論、含混的評論結(jié)合,虛構(gòu)了衛(wèi)公李靖從洛陽逃走,建造長安城的故事。李靖將長安造成了單一、無趣、方頭方腦的城市,任何事情就要按著規(guī)矩來做,甚至死亡也要申請。在雜文《思維的樂趣》中他也曾寫道:“假設歷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發(fā)現(xiàn)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發(fā)現(xiàn)了終極真理,根絕了一切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該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有趣是王小波一生的信條。
王小波無論寫歷史還是寫當下,所關(guān)注的都是人的生活,他正是將關(guān)注個體生存,對社會的反思灌注到小說當中,非敘事性話語的使用,讓他的思想更鮮明地傳達給讀者。
【參考文獻】
[1] 胡亞敏. 敘事學[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2] 王小波. 王小波全集[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徐莉茗,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