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秦宇宏 姜樹強 王建昌 嵇慧珍 龍麗娟 王若瑾 武留信
(空軍總醫(yī)院健康體檢中心,北京 100142)
不同疾病人群血管內皮功能與頸動脈超聲檢測的關系
李 玲 秦宇宏 姜樹強 王建昌1嵇慧珍 龍麗娟 王若瑾 武留信2
(空軍總醫(yī)院健康體檢中心,北京 100142)
目的 探討不同疾病人群血管內皮功能及頸動脈超聲檢測的關系。方法 選取372例體檢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分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無上述疾病組,分別檢測血管內皮功能及頸動脈超聲。結果 肱動脈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FMD)與頸部超聲發(fā)現(xiàn)頸動脈硬化伴斑塊有良好的一致性,F(xiàn)MD與頸部超聲發(fā)現(xiàn)頸動脈硬化不完全一致,尤其是高血壓組、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組。結論 代謝性疾病人群可選擇血管內皮或超聲檢測以發(fā)現(xiàn)動脈血管病變,高血壓人群建議同時進行兩項檢測。
血管內皮功能檢測;頸動脈超聲;代謝性疾??;高血壓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一系列疾病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改變〔1〕。肱動脈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FMD)通過超聲檢測來評價血管內皮功能,在動脈硬化功能變化的早期即可檢測出內皮舒張功能受損情況,無創(chuàng)傷,具有良好的精確性〔2〕。本研究通過檢測代謝性疾病和高血壓人群FMD變化,結合頸部血管超聲檢測,全面了解血管損傷情況,為疾病的早期干預提供幫助。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4 年8月至2015年4月來空軍總醫(yī)院體檢者372人,年齡27~79歲,男185人,女187人。檢查前詢問病史。根據(jù)既往患病情況分為高血壓組、高血脂組、糖尿病組、高血壓高血脂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組及無上述疾病組,各組男女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上述疾病診斷標準按照國內現(xiàn)行的統(tǒng)一標準確定。
1.2 方法 血管內皮檢測使用UNEX EF FMD血管內皮功能檢測儀,檢查前12 h不能吸煙、喝咖啡,排除月經(jīng)周期等影響因素,精神放松,由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操作。被檢者處于安靜狀態(tài)(平臥,休息10 min),探頭置于右臂肘上,保持探頭與動脈的平行,檢測上臂血管內徑。然后以收縮壓(提前檢測)加50 mmHg的壓力止血5 min,探頭保持平行。放開袖帶約45~60 s后,觀察最大擴張內徑,連續(xù)檢測。FMD(%)=最大血管直徑(mm)-安靜時血管直徑(mm)/安靜時血管直徑(mm)×100。正常值為6%以上,<5%為血管內皮功能障礙。
頸動脈超聲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iU2,Philips公司生產(chǎn),探頭頻率為7.5 MHz。被檢者取平臥位測量頸總動脈近端、遠端、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部后壁的內膜內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離,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同時注意觀察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位置、數(shù)量及性質等。頸動脈斑塊標準:局部血管壁增厚,達到以下任意一個標準:①內膜中層厚度(IMT)≥1.0 mm;②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③IMT增厚超過(≥50%)周邊IMT。
表1 體檢者分組情況(n)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行χ2檢驗。
分別比較不同疾病組FMD與頸動脈超聲檢測結果,其中,頸動脈超聲結果分為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高血壓組、高血壓高血脂組及無上述疾病組血管內皮與頸部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脂異常組、糖尿病組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FMD與頸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6組間差異均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FMD與超聲檢測結果〔n(%)〕
血管內皮細胞的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一氧化氮、血管緊張素Ⅱ、內皮素、前列環(huán)素等血管活性物質參與此過程。許多因素可以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如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血壓、高血糖、吸煙和維生素不足等。內皮細胞功能失調引發(fā)機體功能異常的機制主要是血管的舒張能力以及屏障功能減弱,血流動力學異常、纖維蛋白溶解能力受損,產(chǎn)生大量生長因子,氧化應激增強,黏附分子的炎癥基因表達增加,最終形成病理變化,如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血栓形成、血管狹窄等,一般而言,血管內皮功能減低早于血管動脈硬化的形態(tài)學改變〔3〕。
目前有兩種血管內皮功能檢測方法——FMD、NME。FMD是在加壓等生理性刺激下,血管內皮細胞釋放內皮源性舒張因子,引起血管舒張來反映血管內皮功能情況。此方法血管內皮結構需要完整且功能正常;NMD是硝酸甘油等藥物引起血管直接舒張,此方法不需要血管內皮釋放一氧化氮等舒張因子〔4〕。近年來,F(xiàn)MD是無創(chuàng)性檢查技術,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頸動脈內膜內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離、血管斑塊情況及肱動脈血管內皮舒張功能,日趨廣泛地應用于臨床〔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高血壓組FMD檢測結果與頸部超聲發(fā)現(xiàn)頸動脈硬化不完全一致,說明對此類患者需要選擇兩種方法檢測,才能早期發(fā)現(xiàn)動脈血管硬化情況。高血壓可加重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高血壓病患者存在明顯的FMD 障礙和血管內皮內分泌功能受損。杜向青〔6〕的研究表明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是形成高血壓的主要機制和重要發(fā)病環(huán)節(jié)之一。高血壓患者由于血管搏動性血流增強和血管壁的切應力變化、血管收縮痙攣引起缺氧、缺血,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害,血管內皮一氧化氮的生成和釋放減少并且活性降低,表現(xiàn)為血管舒張反應減弱,內皮功能損傷。另外,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引起血液循環(huán)中一氧化氮和內皮素失衡,對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起重要作用。因此,高血壓患者檢測FMD有重要的意義。
血管內皮與血脂也有重要關系。劉運芳等〔7〕研究發(fā)現(xiàn)FMD 與血漿膽固醇濃度呈負相關,說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升高與血管擴張能力降低、內皮細胞功能受損有關。當高血壓患者同時合并混合性高血脂時,容易出現(xiàn)內皮功能障礙。血管內皮功能減退可促使動脈血管管壁內脂質浸潤,當發(fā)生高膽固醇血癥時更易出現(xiàn)脂質浸潤。高膽固醇血癥合并高血壓時,動脈硬化危險因素疊加,這種浸潤更加嚴重,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降低,進一步損害內皮,破壞血管內皮功能,促進炎性細胞趨化、浸潤和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又進一步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血管內皮功能更加惡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高血脂組及高血壓高血脂組,F(xiàn)MD與頸部超聲發(fā)現(xiàn)頸動脈硬化伴斑塊有良好的一致性,說明超聲發(fā)現(xiàn)頸動脈硬化伴斑塊時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同樣,F(xiàn)MD陽性時可能也存在動脈硬化伴斑塊。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組FMD與頸部血管超聲發(fā)現(xiàn)硬化或斑塊有良好的一致性。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有重要關系,血管內皮功能改變也是糖尿病其他發(fā)病機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受損和脂毒性。脂肪組織的過度釋放和骨骼肌攝入的減少導致糖尿病患者的游離脂肪酸的濃度升高〔8〕。游離脂肪酸的脂毒性對內皮功能造成損傷有幾個途徑,包括線粒體活性氧族升高、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生成增多、激活蛋白激酶C和己糖胺信號通路等。一些尚未出現(xiàn)血管慢性并發(fā)癥的糖尿病患者表現(xiàn)出血管內皮功能明顯降低,內皮功能損傷是糖尿病血管病變發(fā)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學基礎和始動因素。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檢測FMD可早期發(fā)現(xiàn)其血管并發(fā)癥。
不同類型糖尿病血管內皮功能異常的機制并不相同:1型糖尿病主要是高血糖引起代謝改變從而引發(fā)內皮功能障礙,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產(chǎn)生微血管并發(fā)癥。2型糖尿病存在一定程度的大血管管壁厚度增加和內皮功能紊亂,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1)因血糖不能被機體組織充分使用,內皮細胞易受到損害,引起血管功能障礙,影響血管活性物質的分泌,導致血管舒縮功能失調;(2)血液高糖狀態(tài)促使生成蛋白質糖化終末產(chǎn)物,致使其堆積在組織,進而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引發(fā)血管壁增厚及粗糙;(3)由于胰島素生物調節(jié)作用障礙,常伴發(fā)脂質代謝紊亂,血管壁易發(fā)生脂質沉積或浸潤以及血小板聚集,進一步可引起管壁增厚或斑塊形成〔9〕。研究表明,如果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也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10〕。因此FMD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
綜上所述,應用FMD技術檢測血管內皮功能可以較早期檢測出內皮舒張功能受損,此方法無創(chuàng)、簡便、具有較好的重復性和準確性。結合頸部動脈超聲檢查,可以更全面準確地了解代謝性疾病人群中危險因素與血管損害之間關系,協(xié)助預測疾病并發(fā)癥的風險,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治療。
1 Naka KK,Papathanassiou K,Bechlioulis A,etal.Determinants of vas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Cardiovasc Diabetol,2012;11(2):127.
2 Tomiyama H,Kohro T,Higashi Y,etal.A multicenter study design to assess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semi-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flow-mediated vasodilatat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J〕.Int Heart J,2012;53(3):170-5.
3 金修才,趙寶珍,蔣 棟.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背向散射積分及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對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的診斷作用〔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25(9):997-1000.
4 帥秀芳,鄭 慧,王邦寧,等.超聲評價早期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其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9(2):248-51.
5 田 蜜,林 萍,趙 洋,等.高頻超聲評價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功能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10):739-41.
6 杜向青.內皮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5):77-8.
7 劉運芳,趙玉霞,張 梅,等.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檢測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2;42(3):35-6.
8 張留弟,李群益,施孝金.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2型糖尿病研究進展〔J〕.上海醫(yī)藥,2014;35(23):45-52.
9 陳軍初,邱少東,鐘偉邦.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狀態(tài)對肱動脈內皮功能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1;32(17):2268-70.
10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血糖監(jiān)測臨床應用指南(2011年版)〔J〕.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1;4(5):24-34.
〔2016-10-22修回〕
(編輯 袁左鳴)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diseases
LI Ling,QIN Yu-Hong,JIANG Shu-Qiang,etal.
Health Examination Center,Air Force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142,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diseases.Methods 372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hypertension,dyslipidemia,diabetes,hypertension+dyslipidemia,hypertensions+dyslipidemia+diabetes and non-disease groups.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ere examined in each group.Results FMD of brachial artery and carotid arteriosclerosis plaque had a good consistency,while in simple arteriosclerosis group was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especially in hypertension group and hypertension+dyslipidemia group.Conclusions To find vascular lesion,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or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in metabolic diseases.Two examinations are all recommended for hypertens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Metabolic diseases;Hypertension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No.2013BAI04B01)
1 空軍總醫(yī)院老年病研究所 2 空軍航空醫(yī)學研究所
武留信(1956-),男,研究員,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研究。
李 玲(1965-),女,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全科醫(yī)學研究。
R445.9
A
1005-9202(2017)07-1718-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