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一雪
科普漫畫:嚴肅地搞個笑
文/袁一雪
圖/東方IC
科學工作必須是嚴肅的,但科學普及的傳播形式卻隨著傳播媒介的進步不斷進化著。漫畫、動畫、直播等創(chuàng)作形式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這些新鮮的科普模式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譬如,微信公眾號“混子曰”就在談笑間讓你迅速地了解“高大上”的科學知識。
去年初,“混子曰”的主筆——“二混子”陳磊就借助引力波的“春風”發(fā)布了漫畫《引力波就是你倆還沒開打,殺氣就噴了我一臉》,以幽默的畫風、插科打諢式的語言,將高深的引力波概念變得通俗易懂,發(fā)布當日便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
而這種畫多字少的表述方式與人們印象中以字為主、大部頭的科普書籍形象不符,卻較之后者更易讓人接受。在我國當下的科普類圖書市場,將嚴肅的科學知識通過“不嚴肅”的手段加以演繹的方式,正悄然掀起一股熱潮。
中科院大學建筑研究與設計中心教師、科普作者吳寶俊認為,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看書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圖多字少的漫畫形式迎合了當下利用碎片時間抽空學習的特點?!斑^去人們總認為漫畫是給孩子看的,而且漫畫的表現手段對于科學來說不夠嚴肅,但顯然這兩種觀點到今天都已被推翻了。因為很多漫畫的讀者群就是成人,而不嚴肅的內容反而越來越受歡迎,這算是時代烙印?!眳菍毧”硎尽?/p>
這種時代烙印在“混子曰”中體現得更淋漓盡致。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消息傳來,人們的視線瞬間被理想與情懷、國家科研制度等吸引,幾乎忘記了屠呦呦傾盡畢生精力的研究——青蒿素。
陳磊抓住了這一契機,馬上著手了解青蒿素的制備過程與藥效。在查閱了大量資料,確定每格漫畫的內容后,陳磊在公眾號上推出了《屠呦呦對瘧原蟲做了什么?》。開篇一幅少林鐵頭功撞裂一堵墻的漫畫,表示出陳磊“墻裂”的興奮,然后他從瘧疾談起,進而講到瘧原蟲,再引入青蒿素,闡述殺毒的原理。這組漫畫一經推出就激起了千層浪。有位從醫(yī)的微博博主留言說:“我已經是你的腦殘粉了,最近一直在模仿和研究混子哥你的畫風和科普模式,膜拜膜拜!”也有文科生寫道:“寫得特別好,生動有趣,連我這種文科狗也明白了?!?/p>
這也讓陳磊在科普界一炮而紅。吳寶俊對陳磊有著高度評價:“目前從事繪畫設計的人員往往缺乏理解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一般繪畫者并不愿細致地了解某個概念后再繪出?!?/p>
對于將高深的概念講解得深入淺出的過程,陳磊自己也承認“相當耗費時間”。陳磊說:“這一般會經歷至少兩周,因為包括學習、整理、創(chuàng)作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的要求都很高?!标惱诶^續(xù)解釋,科普漫畫最難的部分在于真正理解“用戶至上”的產品理念,創(chuàng)作是一項感性的活動,它很容易使創(chuàng)作者陷入自我旺盛的表達欲之中,而忘掉了你的創(chuàng)作是給普羅大眾的,只有大家都能讀懂的才叫好的科普,“科普漫畫最難的部分是知道如何把握讀者需求中的度?!?/p>
這個度的平衡點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與嚴肅的科學知識間的拿捏。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表達了相同的意思:“科普漫畫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出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科普漫畫,科普漫畫的創(chuàng)作需要更多的技能,不僅要有科學性,還要有藝術性。”
縱然有一些國內原創(chuàng)科普漫畫令人眼前一亮,但橫向對比圖書市場中暢銷的漫畫科普圖書,大部分均來自國外的翻譯類書籍,而且多半歸為少兒讀物。國內有些出版社出版的漫畫科普甚至只針對3歲至6歲的低幼兒童。
對于漫畫只是兒童專享的認知,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秘書長陳玲也覺得有些無奈:“我認為,對于科學傳播來說,不論是普通的科普書還是科普漫畫書,其本質并無不同。很多人對科普漫畫有直覺式的誤會,以為它是給小孩子看的,其實不然。日本就把漫畫按照年齡分為三個等級,3歲至12歲、12歲至18歲和18歲以上,且以成年人為對象的漫畫幾乎占到日本漫畫產值的一半?!?/p>
這種對科普漫畫刻板的定位,直接決定了國內科普漫畫的創(chuàng)作者對于受眾的定位狹窄,進而導致很多創(chuàng)作者對科普漫畫創(chuàng)作情緒不高,原創(chuàng)科普漫畫較少?!岸遥覈破章嫷恼f教痕跡較重,尤其當科普成為漫畫的創(chuàng)作目的時,不可避免地會有說教色彩,導致內容牽強、真實性差。”陳玲補充道。另外,漫畫內容與科普脫節(jié)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姚利芬認為,與國內漫畫相比,發(fā)展較成熟的國外市場中,歐美科普漫畫作家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并且強調科學含量和實用價值;日韓的科普漫畫則長于以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讀者。對比之下,“我國目前的科普漫畫在內容上仍然過于拘謹,較多地停留在‘如何正確地傳達知識’的層面上,在如何啟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方面仍然需要學習?!?/p>
“其實,科普漫畫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很多科普作家都創(chuàng)作過很優(yōu)秀的科普漫畫,比如著名漫畫家繆印堂。近年來隨著媒介形式的不斷豐富,科普漫畫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借助于以微信公眾賬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很多科普漫畫重回公眾視野?!蓖醮簌i解釋說。
不過,在吳寶俊眼中,科普漫畫形式雖吸引人,但并非科普傳播的最終方式,甚至已經不能成為最佳方式。當未來成為現在,VR、AR強勢來襲,這些高科技新媒介將很快被納入科普傳播的媒介,公眾的選擇也變得更加多元。到那時,“如何滿足公眾的各種科普需求是關鍵問題,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熱門詞匯,從這個角度來說,首先應該有一種利于科普作品產生和傳播的環(huán)境,讓公眾在需要時能獲得無所不在的科普信息,同時也應該針對不同的需求層次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科普作品?!蓖醮簌i展望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