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菲,林建群,朱 遜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建筑學院,哈爾濱150006;2.青島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因子分析
陳 菲1,2,林建群1,朱 遜1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建筑學院,哈爾濱150006;2.青島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為使嚴寒城市公共空間具有高活力度,根據(jù)對嚴寒城市典型公共空間進行的現(xiàn)場勘察與訪問,確定28項活力影響因子.通過問卷調(diào)研獲得了影響因子對人們活動影響程度的相關數(shù)據(jù),利用因子分析對該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保留其中26項影響因子,并將其歸類為5項活力因子,分別為自然活力因子、區(qū)位活力因子、空間活力因子、設施活力因子和文化活力因子.基于該分類,針對26項影響因子,制定了優(yōu)、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五級評價標準.分析結(jié)果表明,提升26項影響因子的活力度評價等級,有助于提高嚴寒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程度.
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嚴寒城市中高活力度的公共空間設計能夠增強對人們進行戶外活動的吸引程度,更多的戶外活動交流,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如何評價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度需要從兩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一是對活力影響因子的選擇;二是對評價方法的選擇.不同學者根據(jù)各自研究的對象,選擇了相應的活力影響要素類別及因素,使用不同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完成了對其研究對象的評價.Lee等[1]利用體力活動資源評價工具(PARA)對鄰里公園進行了評價研究;Saelens等[2]利用公共休閑空間環(huán)境評價工具(EAPRS)對公園和游樂場進行了評價研究;Dillen等[3]利用綠色空間預測模型(GSPM)對城市綠色空間進行了評價研究;Gidlow等[4]利用鄰里綠色空間測量工具(NGST)對鄰里綠色空間進行了評價研究;趙春麗等[5]利用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質(zhì)量評價工具(PSPL)、汪海等[6]利用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工具分別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了評價研究.上述學者對公共空間活力的研究包含了對人們活動能夠產(chǎn)生影響、較為全面的要素,但目前尚沒有針對嚴寒氣候公共空間進行分析的相關研究.本文將上述分析與嚴寒城市季節(jié)特點相結(jié)合,選擇對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具有重要影響的相關要素,填補目前在該方面研究的空白.
1.1 公共空間活力的界定
公共空間活力是指與公共空間相關的各類型要素能夠吸引人進行高頻率、長時間活動的能力,該能力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表現(xiàn).主觀性表現(xiàn)以滿足人們需求的文化要素為主,如人們對城市文脈特征表現(xiàn)的滿意性、公眾對各類型活動的可體驗性和可參與性,以及對各類重大事件響應的及時性;客觀性表現(xiàn)以可視、可聽、可觸的物質(zhì)要素為主,如安全的環(huán)境、舒適的微氣候和設施環(huán)境、美好的視覺和聽覺環(huán)境,以及適合步行、停留、嬉戲和鍛煉的環(huán)境.上述表現(xiàn)的可持續(xù)性和健康性是公共空間具有高活力度的保證[7].
1.2 調(diào)研地點的選擇
選擇調(diào)研地點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嚴寒城市范圍內(nèi),二是在對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內(nèi).基于諾曼·普萊斯曼[8]、劉德明[9]對嚴寒城市的定義,本文界定的嚴寒城市為位于N42°~48°、W112°~135°、日平均氣溫在0℃(32℉)以下的時間連續(xù)為3個月以上、1月份平均溫度低于-10℃、冬季非常寒冷、夏季涼爽的城市,在該定義界定的范圍內(nèi),將本文研究區(qū)域確定為中國建筑氣象區(qū)劃圖Ic區(qū)域,主要調(diào)研城市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吉林省長春市.哈爾濱市的調(diào)研范圍為主城區(qū),即由達康路、禧龍街、哈東路、南直路和江畔路圍合的區(qū)域,長春市的調(diào)研范圍同樣為主城區(qū),即四環(huán)路以內(nèi)圍合的區(qū)域.
研究涉及的公共空間需要能為市民免費提供休閑、娛樂、健身等活動提供場地,利用谷歌衛(wèi)星地圖、實地考察、馬路募集和空間內(nèi)訪問等方式,從兩座城市的71處公共空間中篩選了33處空間作為調(diào)研地點,這些空間均為訪問人群多、使用頻率高,且廣受公眾喜愛的空間.但由于兩座城市內(nèi)廣場數(shù)量很少,僅有6處,為使市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更加全面、準確,增加了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鐵人廣場和時代廣場作為補充.因此,實施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調(diào)研的公共空間共35處,分別為哈爾濱市的21處、長春市的12處和大慶市的2處.
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影響因素的選取需要3個步驟.首先,結(jié)合以往研究,初選與本調(diào)研相關的影響因素;其次,到公共空間現(xiàn)場進行實際觀察與訪問,篩選具有嚴寒特色的影響因素;最后,通過焦點小組的方式,對影響因素進行討論,優(yōu)選最適宜的影響因素,并將其作為調(diào)研問卷的主要內(nèi)容.
2.1 影響因素的初選
結(jié)合以往學者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的較為成熟的研究(見表1),從舒適性、吸引性、適宜性、可達性等[13]21個角度對微氣候、植物、邊界、活動等景觀要素類別進行歸納,共有62項影響因素對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內(nèi)的活動有較大影響,如微氣候類別中的溫度、風速、日照、空氣質(zhì)量、濕度等影響因子;植物類別中的植物種類、植物覆蓋率等影響因子;在邊界類別中的邊界形式、圍合方式和材質(zhì)等影響因子.
表1 研究城市公共空間的代表人物及公共空間的影響要素
2.2 影響因素的篩選
通過實地觀察法、認知地圖法和現(xiàn)場訪談法,掌握公共空間內(nèi)人群分布地點、經(jīng)常進行的活動類型和活動時的訴求,總結(jié)人們訪問公共空間的目的、原因和需求,獲得影響人們在公共空間內(nèi)活動時的因素.
實地觀察法是利用客觀觀察的方法,掌握公共空間內(nèi)人群分布、活動類型和人群組合方式,歸納和總結(jié)影響人們活動的因素.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城市公共空間中常見的活動類型有9種,分別為曬太陽A1、散步A2、玩冰雪水A3、陪孩子玩A4、健身A5、休閑活動A6、參加團體活動A7、觀看活動A8和欣賞景色A9.常見的人群組合方式有10種,分別為獨立個體C1、老老組合C2、老幼組合C3、青幼組合C4、青青組合C5、三代組合C6、<5人組合C7、5~10人小團體C8、10~20人中團體C9和>20人大團體C10.表2是以哈爾濱市尚志公園為例,對四季中人群分布情況、常見的活動類型和人群組合方式的記錄,并分析了其所涉及到的影響因素.
認知地圖法是了解人們?nèi)绾伟盐湛臻g和空間要素的方法[14].現(xiàn)場訪問法是通過直接訪問的方式掌握人們對事物的偏好和看法的方法.通過對所有公園分區(qū)的整理,發(fā)現(xiàn)嚴寒城市公共空間分區(qū)大致可分為9類,分別為廣場類休閑區(qū)、樹林類休閑區(qū)、健康步道、兒童游樂區(qū)、運動設施區(qū)、運動場地區(qū)、娛樂設施區(qū)、水景休閑區(qū)、景觀特色觀賞與體驗區(qū).本研究將認知地圖法和現(xiàn)場訪問法同時進行,以長春市兒童公園為例,利用一對一形式對公園內(nèi)34位訪問者進行調(diào)研,讓受訪者在事先準備好的平面圖上選擇自己經(jīng)?;顒拥目臻g(如圖1(a)所示),并寫下自己感興趣的景觀要素.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選擇廣場休閑區(qū)的人數(shù)最多,其次是運動設施區(qū)和樹林休閑區(qū)(如圖1(b),(c)所示),主要的活力影響因素包括充足的日照、舒適的風速、充足的座椅、充足的硬質(zhì)鋪裝和豐富多樣的活動等.
經(jīng)過對35處公共空間的逐一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人們在戶外空間中活動時更多地關注于微氣候類、活動類、植物類和公共空間位置等54項活力影響因素.
表2 哈爾濱尚志公園內(nèi)4個季節(jié)中人群分布、活動類型、人群組合方式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圖1 以長春兒童公園為例優(yōu)選景觀要素
2.3 焦點小組優(yōu)選
焦點小組法是一種收集或?qū)σ咽占臄?shù)據(jù)進行優(yōu)選的方法,小組成員以互動式討論的方法獲得最適宜的數(shù)據(jù).在本研究中,建立了6個焦點小組.每個小組由6位受訪者和1個主持人組成,進行1.5~2.0 h的討論.為確保小組樣本特征的全面性和可溝通性,焦點小組員由相近的社會地位、教育背景和輩分的人員組成,將小組間年齡、職業(yè)和家庭情況等方面進行區(qū)分.討論以“嚴寒城市公共空間中哪些因素能夠使空間受到人們的歡迎”為議題進行,結(jié)合嚴寒城市的季節(jié)變化,以及由于季節(jié)變化導致人們戶外方式變化等方面.討論結(jié)果將原有影響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的54項影響因子縮減至28項,它們分別為S1溫度、S2日照、S3風速、S4空氣質(zhì)量、S5植物覆蓋率、S6自然水景觀、S7周邊用地性質(zhì)、S8周邊人口密度、S9交通系統(tǒng)、S10步行系統(tǒng)、S11空間尺度、S12入口圍欄、S13鋪裝面積、S14地形變化、S15園路通暢、S16路面安全、S17休憩設施、S18指示系統(tǒng)、S19夜間照明、S20商業(yè)設施、S21兒童設施及場所、S22運動設施及場所、S23藝術小品、S24視覺審美、S25環(huán)境潔凈、S26管理維護、S27地域元素和S28活動事件.
2.4 調(diào)研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采用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收集評價數(shù)據(jù),該數(shù)據(jù)將成為使用因子分析法提煉主要活力因子的信息源.問題的設置是問卷的核心部分,本文中問卷的設計包括3部分內(nèi)容:1)公共空間的景觀環(huán)境特征.通過受訪者選擇的28項景觀要素對其活動的影響程度,了解公共空間內(nèi)公共空間活力因素及其活力度.該部分問題中影響程度級數(shù)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制定,5分評價等級最高,表示該因子對公共空間活力評價的影響程度最大;1分評價等級最低,表示該因子對公共空間活力評價的影響程度最小.2)受訪者個人特征.通過性別、年齡、家庭情況等個人特征了解受訪者的個人社會屬性.3)受訪者活動特征.通過活動的時段、時長、頻率等信息了解受訪者的活動時間特征;通過訪問公共空間的原因和活動類型了解受訪者的活動主觀特征,見表3.
問卷調(diào)研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實施,時間的選擇涵蓋了嚴寒城市的4個季節(jié),調(diào)研對象為35處公共空間內(nèi)進行活動的人群.調(diào)研問卷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發(fā)放,發(fā)出2 213份,收回2 213份,有效問卷為1 948份,有效率為88.02%.
表3 問卷問題設定范圍與設置目的
2.5 樣本統(tǒng)計
樣本統(tǒng)計是針對所有樣本進行的個人特征、活動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進行的統(tǒng)計,以了解各類特征人數(shù)比例的差異情況.個人特征差異中,訪問公共空間男、女性別比例相近,60~69歲是人數(shù)比例最大年齡段,兩口之家的群體比例最高,退休者人數(shù)比例最高,低收入群體人數(shù)比例最高,步行是選擇比例最多的交通方式.活動時間特征差異中,5~9月份是訪問公共空間人數(shù)比例最多的月份區(qū)間,周末是人數(shù)比例最多的訪問日期,上午是人數(shù)比例最多的訪問時段,2~3 h是人數(shù)比例最多的訪問時長,1次/天是人數(shù)比例最多的訪問頻率.在活動主觀特征方面,空間位置是選擇比例最多的訪問原因,如圖2所示,散步是選擇比例最多的活動類型.在對環(huán)境特征影響度的評分方面,從圖3可以看出,環(huán)境清潔程度的平均分值最高.
因子分析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計算.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能對多項數(shù)據(jù)進行降維處理的方法.它能簡化復雜性問題,常用于簡化變量成分.在對上述28項因子進行分析過程中,利用統(tǒng)計學SPSS軟件,通過效度檢驗、共同因素提取、因子旋轉(zhuǎn)、因子命名和信度檢驗5個步驟,分析調(diào)研問卷中獲得的評價分值,最終歸納提取出影響公共空間活力評價的5個活力因子.
圖2 不同訪問原因使用者人數(shù)比例
3.1 問卷效度檢驗
問卷效度檢驗是用于檢驗數(shù)據(jù)是否能夠進行因子分析的重要步驟.該步驟通常對數(shù)據(jù)的兩個方面進行檢驗,一是檢驗因子間的相關性程度,二是檢驗取樣適當性量值與顯著性水平.
首先,采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shù),檢驗28項影響因子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在378對相關系數(shù)中,有215對存在相關性,占多數(shù),說明該28項影響因子存在一定相關性,符合實施因子分析的要求.其次,利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檢驗取樣適當性量值和顯著性水平,見表4.從表4能夠看出,KMO值為0.689,大于0.6,性質(zhì)為“適中的”,表明變量間存在共同因素;Bartlett球形檢驗中,P值為0.000,達到0.05顯著水平,符合實施因子分析的要求.通過效度檢驗可知,該問卷數(shù)據(jù)能夠進行因子分析.
圖3 28項影響因素得分平均值比較
表4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3.2 共同因素提取
解釋的總方差中共同因素的初始特征值能反映共同因素對總信息的貢獻程度,見表5.在因子分析中通常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表5中成份1~9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故提取9個共同因素.
3.3 因子旋轉(zhuǎn)
由于因子載荷矩陣中的系數(shù)不能突顯各響因子的關聯(lián)程度,不能很好地解釋影響因子的關系和共同因素分類,因此有必要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zhuǎn).
因子旋轉(zhuǎn)采用正交旋轉(zhuǎn)法(orthogonal rotations)中的最大方差法(varimax).通過兩次因子旋轉(zhuǎn),影響因子S4和S14與其余因子關聯(lián)性過小,無法顯示其共同因素所代表的意義,故刪除該兩項因子.表6是第3次影響因子旋轉(zhuǎn)計算獲得的載荷矩陣.通過該表可以發(fā)現(xiàn),各主成分包含的影響因子都具有共同因素存在,有較高的共同性,且該載荷矩陣可作為確定主成分數(shù)量和命名的基礎.
表5 解釋的總方差
注:提取方法為主成分分析法;已刪除初始特征值小于1的共同因素
表6 第3次影響因子旋轉(zhuǎn)載荷矩陣
注:已刪除S4和S14兩項影響因子;已刪除絕對值≤0.300的載荷系數(shù)
3.4 因子命名
從表6可以明顯看出計算后的主成分為8個,但根據(jù)行為相關性、自然季節(jié)相關性、設施相關性、位置和到達方式相關性與公共空間本身的關聯(lián)性,最終將26項影響因子共歸納為5類活力因子,分別為自然活力、區(qū)位活力、空間活力、設施活力和文化活力(見表7).
表7 影響因子分類與命名
3.5 信度檢驗
所謂信度檢驗就是對量表一致性或穩(wěn)定性的檢驗.α系數(shù)越高,代表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越佳.從表5可以看出,除設施活力層面α系數(shù)較低以外,其余各層面α系數(shù)均高于或等于0.700,證明該數(shù)據(jù)及因子分析結(jié)果均具有較高的可信性(見表8).
表8 量表信度檢驗
4.1 自然活力因子
自然活力是指公共空間能夠使人們感到舒適微氣候和高美景度,且能夠進行高頻率、長時間活動的能力.其中,適宜的溫度、日照和風速形成的舒適的微氣候環(huán)境能夠吸引人們更多地訪問公共空間.充足、美觀的植物和自然水景觀既能調(diào)節(jié)微氣候環(huán)境,還能對人們的視覺產(chǎn)生吸引.在嚴寒城市,冬季里日照少、溫度低、風速快,惡劣天氣很容易阻礙人們在戶外進行活動;植物和水景的枯敗,從視覺上更無法吸引人們.但當茂密的樹木遮擋住大風、且有日照時,可為活動人群帶來相對溫暖的感受,其形成的較為舒適的微環(huán)境便會吸引人們進行活動.同時,生活在嚴寒城市的人們對綠色植物的渴望與喜愛遠超過生活在南方的人們.因此,上述自然活力因子對人們的戶外活動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依照嚴寒城市氣候特點,在對自然活力影響因素進行評價時可按照表9進行.
表9 自然活力因子評價基準表
4.2 區(qū)位活力因子
區(qū)位活力是指公共空間在城市中的位置、周邊環(huán)境和交通方式能夠吸引人進行高頻率、長時間活動的能力.多樣性的土地性質(zhì)和高密度的人口環(huán)境會吸引大量的人前往,300~400 m范圍內(nèi)便捷的步行距離和通暢的步行環(huán)境是合適的[15].在嚴寒城市,尤其在冬季,由于溫度低、降雪多,使人們在戶外出行時短時間內(nèi)就會感到寒冷和疲憊,人們更多的希望能夠前往步行范圍內(nèi)就可到達的空間內(nèi)活動,當感到寒冷時可及時地返回出發(fā)地,故嚴寒城市公共空間周邊的步行系統(tǒng)的合理性和便利性設置尤為重要.依據(jù)嚴寒城市不同季節(jié)人們的出行習慣,對區(qū)位活力類影響因素進行評價時,可按照表10進行.
表10 區(qū)位活力因子評價基準表
4.3 空間活力因子
空間活力是指公共空間自身的規(guī)模、布局、園路、鋪裝等屬性能夠滿足人們需求,并能夠吸引人進行高頻率、長時間活動的能力.空間大小影響因素反應的是公共空間對人們活動時間和活動類型產(chǎn)生的限制,入口位置和數(shù)量的合理設置,既能起到指示作用,又能方便使用者的出入;圍欄設計主要包括公共空間周邊和用于區(qū)分亞空間的圍欄樣式特點,適宜的圍欄既能夠讓人們感到空間的與外界分隔的圍合感,又能讓人感到與空間外界的相互安全感.鋪裝面積直接影響到人們行走的路線、活動的類型和規(guī)模,園路通暢程度會對散步、快走、跑步等休閑健身方式的使用者能否順利進行活動產(chǎn)生影響.道路安全主要指地面鋪裝材質(zhì)的安全和地形變化的安全,是活動者安全性需求的必要保證.在嚴寒城市中,冬季到公共空間訪問難度相對其他季節(jié)會高些,空間出入口的便利性設計能夠縮短人們訪問空間的路程,減少人們由于在空間外行走容易滑倒和汽車碰撞的危險;地面材質(zhì)的安全性選擇,能夠減少因冰雪路面導致人們摔傷的風險.通過分析顯示,嚴寒城市空間活力因子中包含的影響因素對人們使用公共空間均會產(chǎn)生影響,地面材質(zhì)和空間入口尤為重要.依據(jù)嚴寒城市在不同季節(jié)中人們到公共空間內(nèi)活動分布的不同,評價該類影響因素可依據(jù)表11進行.
表11 空間活力因子評價基準表
4.4 設施活力因子
設施活力是指公共空間內(nèi)各類設施和專項場地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且能夠吸引人進行高頻率、長時間活動的能力.其中,休憩設施、指示系統(tǒng)、夜間照明和商業(yè)服務4項影響因素,均是為人們在公共空間內(nèi)活動提供便利和人性化服務的客觀需要,配置安全的兒童游樂場地和形式多樣的運動場地,也必將會豐富人群類型和活動樣式,增加公共空間對人們的吸引力.在嚴寒城市冬季,公共空間中休憩設施和商業(yè)服務尤為重要.由于冬季溫度低,極易感到寒冷,設置在戶外取暖器和提供室內(nèi)取暖屋等休憩設施,以及提供售賣熱飲和熱餐的商業(yè)服務,會減少人們的寒冷感覺,增加活動的時間;同時,寒冷的感覺會增加衛(wèi)生間的使用次數(shù)和頻率,溫暖、潔凈的衛(wèi)生服務設施同樣會提高人們的舒適感和滿意度.因此,設施活力因子在嚴寒城市景觀評價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據(jù)不同季節(jié)中人們對設施需求的差異,評價設施活力因子時可按照表12進行.
4.5 文化活力因子
文化活力是指公共空間與人的主觀意識相關聯(lián)的因素能夠吸引人進行進行高頻率、長時間活動的能力.適宜的藝術小品和視覺美景可以用來點綴和美化環(huán)境,滿足活動人群的審美享受.環(huán)境清潔、視覺美景和維護及時的公共空間是吸引人們訪問空間的基礎.地域元素的展現(xiàn)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空間的獨特性,增加空間的魅力,各種活動事件是吸引人們投入戶外活動的重要原因,活動中人與人形成的溝通交流,將會慰籍人們的心靈,激發(fā)人們投入戶外活動的熱情.對于嚴寒城市的人們,由于冬季寒冷,人們到戶外活動通常以動態(tài)形式為主,如快走、跑步、跳舞等,動態(tài)活動能夠使人們的身體產(chǎn)生熱量,不會短時間內(nèi)就感到寒冷;除此類動態(tài)活動外,參加各種冰雪娛樂項目也是具有吸引力的、擁有特色的活動形式.因此,有效的組織和開展多種活動形式對提高嚴寒城市冬季公共空間活力有重要推動作用.依據(jù)嚴寒城市季節(jié)變化的特征,評價該類因子活力度是可依據(jù)表13進行.
表12 設施活力因子評價基準表
表13 文化活力因子評價基準表
1)通過調(diào)查問卷法和因子分析法,獲得對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具有重要影響的26項影響因子.
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影響因子進行歸納分類,獲得影響嚴寒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的5個活力因子,分別為自然活力因子、區(qū)位活力因子、空間活力因子、設施活力因子和文化活力因子.
3)結(jié)合嚴寒城市實際氣候特點和人們行為方式,分析影響嚴寒城市冬季公共空間活力的關鍵性因素,制定了符合嚴寒城市特點的影響因子活力度評價依據(jù).上述結(jié)論為嚴寒城市設計高活力度的公共空間提供了參考和依據(jù).
[1] LEE R E, BOOTH K M, REESE-SMITH J Y, et al. The Physical Activity Resource Assessment (PARA) instrument: Evaluating features, amenities and incivilit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sources in urban neighborhoods [EB/OL]. (2015-08-16). http://www.ijbnpa.org/content/2/1/13. DOI:10.1186/1479-5868-2-13.
[2] SAELENS B E, FRANK L D, AUFFREY C, et al. Measuring physical environments of parks and playgrounds: EAPRS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06, 3: 190-207. DOI: 10.1123/jpah.3.s1.s190.
[3] VAN DILLEN S M, DE VRIES S, GROENEWEGEN P P, et al. Greenspace in urban neighborhoods and residents’ health: Adding quality to quantity[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12(66):e8. DOI: 10.1136/jech.2009.104695.
[4] GIDLOW C J, ELLIS N J, BOSTOCK S. Development of the neighbourhood green space tool(NGS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2, 106(4):347-358.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2.04.007.
[5] 趙春麗, 楊濱章, 劉岱宗. PSPL調(diào)研法: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方法——揚·蓋爾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理論與方法探析(3)[J]. 中國園林, 2012, 28(9): 34-38.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2.09.007. ZHAO Chunli, YANG Binzhang, LIU Daizong. PSPL survey: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life ——the study on jan gehl’s theory and method for public space design (Part 3)[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 28(9): 34-38.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2.09.007.
[6] 汪海, 蔣滌非. 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研究[J].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2012, 9(1): 56-60.DOI: 10.3969/j.issn.1672-7029.2012.01.011. WANG Hai, JIANG Difei.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 on vitality of urban public space[J]. 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 9(1): 56-60.DOI: 10.3969/j.issn.1672-7029.2012.01.011.
[7] 揚·蓋爾, 拉爾斯·古姆松. 新城市空間 [M]. 第2版.何人可, 張衛(wèi), 邱燦紅, 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3: 23, 33, 44, 47, 56.
[8] 徐蘇寧. 創(chuàng)造符合寒地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間——以哈爾濱為例[J]. 時代建筑, 2007(6): 27-29.DOI: 10.3969/j.issn.1005-684X.2007.06.007. XU Suning. Create public spaces proper to cities in frigid zones harbin as an example[J]. Time+Architecture, 2007(6): 27-29.DOI: 10.3969/j.issn.1005-684X.2007.06.007.
[9] 劉德明. 寒地城市公共環(huán)境設計[D].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2.
[10]克萊爾·庫珀·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 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 第2版. 俞孔堅, 孫鵬, 王志芳, 等譯. 北京: 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1: 254-255.
[11]WILSON L A, GILES-CORTI B, TURRELL 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neighborhood features and walking for transport in mid-aged adults[J]. Local Environment, 2012, 17(2): 131-146. DOI:10.1080/13549839.2011.646965.
[12]DYCK D, SALLIS J F, CARDON G, et al. Associations of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with active park us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wo cities in the USA and Belgi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es, 2013, 12: 26. DOI: 10.1186/1476-072X-12-26.
[13]HEFFERNAN E, HEFFERNAN T, PAN We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active frontage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public spaces[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14, 19 (1): 92-102. DOI: 10.1057/udi.2013.16.
[14]戴菲, 章俊華. 規(guī)劃設計學中的調(diào)查方法5——認知地圖法[J]. 中國園林, 2009(3): 98-102.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09.03.033. DAI Fei, ZHANG Junhua. The survey method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5——cognitive map[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3): 98-102.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09.03.033.
[15]凱瑟琳·沃德·湯普森, 彭妮·特拉夫羅. 開放空間——人性化空間[M]. 章建明, 黃麗玲, 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1: 57, 7.
(編輯 張 紅)
Factor analysis on public space activity evaluation of winter cities
CHEN Fei1,2,LIN Jianqun1,ZHU Xun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6,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 266033, Shangdong, China)
To make public space of winter cities with high activity, 28 activity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scene investigation and visit to the typical public space of winter cit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lated datum ab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degree of people’s activity was obtained, and 26 of these factors were retained with factor analysis calculation. These fact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5 activity factors, which were natural activity factor, location activity factor, space activity factor, facility activity factor and cultural activity factor,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data, fiv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ons of 26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developed, such as excellent, good, medium, qualified and unqualified. The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public space activity of winter cities with enhancing the evaluation level of the 26 factors.
winter city; public space activity; evaluation; facto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10.11918/j.issn.0367-6234.201510075
2015-10-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108114);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E2016053)
陳 菲(1982—), 女, 博士,講師; 林建群(1950—), 男, 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 遜,zhuxun@hit.edu.cn
TU985.1
A
0367-6234(2017)04-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