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合杰++陳志宏
摘要 論述了甘南高寒冷涼生態(tài)區(qū)秦艽無公害豐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規(guī)程,包括選地整地、培育壯苗、適時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加工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地區(qū)秦艽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秦艽;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高寒冷涼區(qū);甘肅甘南
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90-01
秦艽為龍膽科草本植物,生長周期為3年,高20~60 cm,是甘南高寒冷涼生態(tài)區(qū)常見藏中藥材。其主根粗長,形狀為長圓錐形,扭曲不直;由于具有多條須根,因此其根的形狀是一個扭結或黏結成的圓柱形。其莖斜生或直立。在其根莖部每年會分生出一個地上莖,對于生長年限較長的地上莖常呈現簇生的狀態(tài)。秦艽蒴果形狀為矩圓形,種子形狀為橢圓形,并呈現深黃色。秦艽年生育期約為100 d,一般返青始期為5月下旬,開花始期為6月下旬,種子成熟始期為8月,花期為7—8月,果期為8—10月[1]。秦艽生育期會受海拔高度和溫度的影響,在海拔較低而比較溫暖的地區(qū),其花期和果期常會延后,生長期也會相應延長。甘南高寒冷涼生態(tài)區(qū)現已整理出秦艽無公害豐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規(guī)程,而且按本規(guī)程實施可產優(yōu)質鮮品8 250 kg/hm2左右?,F將該技術規(guī)程總結如下,以期為該地區(qū)秦艽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1 選地整地
由于秦艽具有耐寒、忌強光、怕積水的特點,因此其比較適宜生長在海拔1 500~3 000 m的潮濕和冷涼氣候地區(qū),其地下部分在-25 ℃低溫條件下依然表現良好。秦艽喜歡生長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和砂壤土上,因此在育苗地和移栽地選擇上,以光照充足、通透性良好、供排水方便、土質肥沃的砂質土地為宜[1]。選好地后,進行整地,深翻細耙,施足底肥,施入農家肥15 t/hm2、磷肥750 kg/hm2,以1.2 m寬做畦面,在畦面上施入農家肥和磷肥后翻犁1次,深度30 cm左右,然后耙細整平,畦面用木板打嚴做實,澆透水1次,用2%的農用鏈霉素進行土壤消毒處理后待播。
2 培育壯苗
2.1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在春、秋2季進行。春季一般在秦艽植株萌動之前,將其根部挖出,分成小蘗(生育旺盛植株旁邊所生的子株及種根),保證每簇具有1~2個芽,然后進行栽植,具體栽植規(guī)格為行距20~30 cm、株距10~20 cm,穴深由根的大小確定。栽植時用土埋上芽,覆土厚度約3 cm,并且將土壓實;如果土壤比較干燥,要進行澆水。栽植密度為15萬株/hm2。
2.2 種子繁殖
2.2.1 種子選擇與處理。秦艽種子適宜的萌發(fā)條件為低溫,發(fā)芽適溫約為20 ℃,如果超過30 ℃,則會降低種子的發(fā)芽率。為促進種子萌發(fā),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可以采用低濃度赤霉素溶液進行浸種。秦艽種子的壽命為1年,在種子選擇上,以成熟飽滿的種子為宜,播前對其進行處理。首先用 50~150 mg/kg赤霉素溶液浸種24 h;接著用清水將種子洗凈;然后將種子與清潔的河沙進行混合,二者比例以1∶3為宜,混合好后將其放在室外低溫處理(溫度低于或維持20 ℃);最后,待種子露白后播種即可[2]。
2.2.2 適期直播。秦艽在春季和夏季均可播種,春播適宜時間為4月上旬,夏播適宜時間為6月下旬。有直播和育苗移栽2種播種方式,其中直播即采用撒播法,即直接在整好的土地上撒入選好的成熟飽滿種子。也可按照溝距24 cm、溝深1~2 cm的規(guī)格進行條播或穴播,播后覆土,輕輕鎮(zhèn)壓。為了利于遮蔭,最好加蓋1層草或地膜。播種量一般為7.5~12.0 kg/hm2,為了促進種子萌芽,播種后經常保持濕潤。育苗移栽:做畦,畦寬120~250 cm,整平畦面,并用木塊壓實,澆透水,用細砂或干凈河沙混勻后撒播在畦面上,然后用細篩均勻撒播,播種量為7.5 kg/hm2,然后覆蓋篩過的細沙或干凈河沙于畦面,厚約2 mm,再覆蓋1層干松針,如需要可搭拱架,上罩農膜,溫度保持20~25 ℃。也可采用條播,首先挖溝,規(guī)格為行距20~30 cm、深3 cm,接著在溝內均勻撒入拌細土的種子,播種后覆蓋薄層細土[3]。
2.2.3 播后管理。播種7 d后,畦面土壤發(fā)白或農膜內壁無水珠,應掀開農膜輕灑水使畦面濕潤;出苗期尤其要管理好苗床的溫度,為了防止出現燒苗現象,白天要進行通風降溫,將小拱棚兩頭打開,保持通風3~4 h,然后再將小拱棚封嚴。4片真葉時適時煉苗,先將松針去除,再慢慢打開農膜,最后撤除農膜和拱架,并及時間苗,株行距控制在5 cm×5 cm比較合理。另外,還要加強肥水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待下一年苗長出2片葉子時,選擇合適時間進行移栽。
3 適時移栽
移栽時,按株距10~20 cm、行距20~30 cm移栽。穴深視幼苗根的大小而定,覆土厚3 cm左右,壓實,澆透水。待露出2葉片后,蓋上薄膜,將苗破出,預防草害并保持土壤濕度。移栽15萬株/hm2左右。
移栽前對大田進行深耕細耙,并施入農家肥30 t/hm2、磷肥1 500 kg/hm2,確保底肥充足。移栽時間為翌年5月上旬,選擇陰天或下午,在選擇好的大田內以120~150 cm開墑,按行距20~30 cm、株距10~20 cm移栽秦艽苗。秦艽苗要現起現栽,移栽時要澆足定根水,注意剔除弱苗和病苗;深度根據根系的長短確定,移栽后最好用地膜覆蓋,地膜覆蓋
要按60 cm寬的畦面進行栽培,每畦可定植3行。在秦艽幼苗期要勤澆水,移栽時要澆足定根水,移栽后,應及時澆水或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在干旱季節(jié),易出現灼傷現象,特別是葉片,在烈日直射下易變黃和枯萎[4]。秦艽幼苗移栽定植后,要用遮陽網遮蔭,待秦艽苗完全成活后及時撤掉遮陽網。
4 田間管理
秦艽移栽成活后,在雨季來臨前,要進行1次松土除草,秦艽種植的追肥要看苗勢而定,可結合除草、追施1次稀糞水或腐熟農家肥。撒播的當苗高4~5 cm時要進行間苗,間苗規(guī)格為株行距20 cm×30 cm;當苗高6~8 cm時要進行定苗。間定苗后,為促進苗木生長,要適當澆水施肥。每年都要進行松土除草,1年進行3~4次為宜,但要注意不能碰傷幼苗及其莖葉。適時追肥,也可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施肥料以農家肥為主,可選用人糞尿或兌水的腐熟油餅,其中人糞尿用量為22.5~30.0 t/hm2,腐熟油餅用量為750~1 500 kg/hm2兌水22.5 t/hm2。也可配施化肥,最好施復合肥,用量為300 kg/hm2,一般在植株封壟降雨后或澆水時撒施。開花期間,可采用葉面噴肥的方式,多次噴施,可選用磷酸二氫鉀4.5 kg/hm2 [5]。
5 病蟲害防治
在6—8月雨季時,秦艽偶見根腐病、葉斑病和銹病。根腐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排水不良,只要在生長期注意排水,一般都可避免。防治葉斑病和銹病可用代森錳鋅5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噴霧,每隔7 d噴1次,連噴3次。
6 采收與加工
留種秦艽一般在9—10月采收種子。采收標準:種子顏色呈淺黃色;采收方法:將果實連同部分莖桿割回,并將其置于通風處。待晾干后,抖出種子,并揚凈貯于干燥處[6]。秦艽移栽后1~2年即可采收,在秋季莖葉枯萎時,全根挖起剪去莖葉。采挖時盡量不要把根挖斷,除去泥土,將挖出的秦艽曬至半干后,堆放發(fā)汗1~2 d,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干,理順根條即可包裝置于干燥處。
7 參考文獻
[1] 武小龍.中藥材秦艽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16):59.
[2] 楊繼剛.麗江秦艽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6(12):240.
[3] 任寶祥,王建軍.秦艽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5(10):53-54.
[4] 和桂軍.秦艽育苗及大田地膜移栽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6): 227-228.
[5] 張桂平,劉秀芹.秦艽高產載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2(1): 10-11.
[6] 姚寬路,王存勞.秦艽栽培技術研究[J].基層中藥雜志,2001(4):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