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貓
閑暇的午后,閱讀一本好書不失為一件樂事。而當(dāng)你將手中的書翻閱到最后一頁的時候,意猶未盡的感覺會牽引著你急于將它分享給周圍的人。那何不嘗試跟家人好友一起共讀一本好書呢?一同翻看熟悉的封面,一頁一頁地將你讀書時的思緒化作最美麗的“告白”,傾吐給那位隨時期待分享的TA。
1.母子共讀“告白”:重拾生命的勇氣
書名:《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作者:[美]威爾,施瓦爾貝
出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用文字還原了作家威爾。施瓦爾貝的親身經(jīng)歷。故事中的母親將閱讀看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當(dāng)她不幸被確診出癌癥晚期,她對閱讀的那份熱情也足以澆滅難言的絕望與悲傷。在病床上,母親和兒子分享著各自喜歡的書目,以及各自對文字和生命的態(tài)度與觀點。
[推薦理由]
書,是一位母親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之時,依然樂此不疲的心靈慰藉;書,也是一個母親和一個兒子編織美好回憶的媒介。雖然本書中屬于母子二人的讀書會,最終還是敗給了無情的時間和病魔,但共讀中的感動卻永遠地鐫刻了下來。即便我們無法預(yù)知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在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手捧一本書,輕輕地讀給身邊綻放親切笑顏的母親。
[精彩書摘]
書籍是帶領(lǐng)我們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讓我們可以自然地探討那些我們關(guān)心但又難以開口的話題,也一直能讓我們在焦躁緊張時有話可聊。在母親確診后的幾個月,我們聊的書也越來越多。但從《終得安全》開始,我們都意識到,我們的談話不再只是像平時那樣隨意閑聊,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創(chuàng)立了一個特別的、僅有兩名成員的讀書會。在多次讀書會中,我們的談話圍繞著書里主人公的命運以及我們自己的命運展開。有時我們很深刻地討論一本書,有時我們在談話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而其實這些與那本觸動我們的書及其作者并無關(guān)聯(lián)。
我想要更多地了解母親的一生,以及她做過的選擇,所以我總是把話題引向那里。不過她也有自己想談的內(nèi)容,就像她總是有自己的見解一樣。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發(fā)現(xiàn)這一點。
2.父女共讀“告白”:成長中需要心無旁騖的守候
書名:《為愛朗讀》
作者:[美]愛麗絲·奧茲瑪
出版:重慶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愛麗絲的父親是一個學(xué)校的圖書管理員,愛好閱讀的他喜歡將自己視如珍寶的好書分享給別人。一次偶然的機會,父女倆達成了一個名為“連勝”的讀書計劃,為了履行這個計劃,他們必須每天晚上臨睡前共讀一本書。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計劃,他們卻整整堅持了3218天。在這漫長的3218天中,愛麗絲也由一個天真懵懂的小女孩兒蛻變成了一個成熟懂事的大學(xué)生,“連勝”讀書計劃也隨著愛麗絲步入象牙塔后畫上了一個美麗的句號。
[推薦理由]
年幼時,我們總喜歡拉著父親的衣角,渴望能從博學(xué)多識的父親口中聽到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隨著年齡的增長,昔日里在你我眼中無所不能的父親或許已經(jīng)漸漸褪去了光芒。透過這本書,你將在這對可愛的父女間所發(fā)生的點滴趣事中感受到共讀的樂趣,也將在洋溢著平實與歡樂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位父親在成長中對孩子最真摯的關(guān)愛。
[精彩書摘]
我清楚記得,一切都開始于火車上。這場被我和爸爸稱為“連勝”的長達3218天的讀書馬拉松是在一列開往波士頓的火車上拉開序幕的,當(dāng)時我正在上小學(xué)三年級。幾個小時的旅途中,我們一直在讀弗蘭克,鮑姆的《綠野仙蹤之鐵皮人》,這是我心愛的綠野仙蹤系列的第十二冊。過道對面的一個女人注意到了我們,奇怪父親為什么在火車上為我讀書。我們的回答很簡單:我們一直都這么做——從我記事起,他就已經(jīng)開始每晚為我讀書了。他為我讀的第一本書是《匹諾曹》,當(dāng)時我才四歲。雖然是坐火車去度假,但是這對我們來說跟平時沒有太大區(qū)別。為什么不讀書呢?為什么不堅持讀書呢?
如果我們在假期都能堅持讀書,那么設(shè)定一個目標(biāo),然后一天不落地堅持下來該是怎樣的一件難事?于是,我向爸爸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連續(xù)100天,每天晚上都讀書。爸爸同意了我的想法。這就是我所記得的整件事情的緣起。
3.知己共讀“告白”:在“淘書”中感受難得的默契
書名:《舊書與珍本》
作者:[美]勞倫斯,戈德斯通/南希,戈德斯通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在每一個值得紀(jì)念的日子中,南希和勞倫斯這對夫妻送給對方的禮物不是什么昂貴的奢侈品,而是一本本寫滿歲月痕跡的舊書。從勞倫斯的生曰,南希淘到的一本舊的《戰(zhàn)爭與和平》開始,舊書與閱讀日益變成了這對夫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愛好,對書的那份由衷的熱愛和閱讀中萌生的細小觸動,讓兩個人的心更加貼近,成為彼此舊書共讀路上難覓的知己……
[推薦理由]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子書已不覺間變成了年輕人喜愛的“主流”。那一本本藏匿在書店角落里的泛黃紙質(zhì)舊書,漸漸成為鮮有人問津的存在。感謝這本記錄下與眾不同“淘書”經(jīng)歷的書,書中留下的有關(guān)共讀舊書經(jīng)歷的回憶,也仿佛在一瞬間喚醒了我們對逝去舊時光的惦念。
[精彩書摘]
買書當(dāng)然要先去書店看看。我們是三年前從曼哈頓搬到馬薩諸塞州的萊諾克斯的。這兒有一家書店,名字非常好記,就叫“書店”。書店的老板叫馬修,坦嫩飽姆,頭發(fā)亂蓬蓬的。他不常來書店,偶爾過來照料一下生意。他認(rèn)為店主的責(zé)任就是要為顧客提供一個寬松愉快的購書環(huán)境。
喬向辦公桌走過來。雖然她只是這里的員工,但她真的更是個精神領(lǐng)袖,老嬉皮和學(xué)究的混合。她的灰色頭發(fā)長而直,梳向腦后,姿態(tài)優(yōu)雅,嗓音低沉,表情嚴(yán)肅,舉止從容不迫。說話時有時會雙手交錯放在胸前。
“你要找什么書?”她問我。
“我在找《戰(zhàn)爭與和平》?!?/p>
“好的?!眴桃穪淼綍曜詈竺鏀[放平裝書的地方,伸手從書架底層拽出一本企鵝出版社出版的書。書很厚,像一塊磚頭。
“不是這樣的書。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本平裝書了。我一直想找一本精裝的,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勞倫斯?!?/p>
結(jié)語:
閱讀完三本與共讀有關(guān)的書,相信你也迫不及待地渴望體驗一下共讀“告白”的樂趣。其實,在與家人好友共讀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獲取的更多的是來自交流與理解上的心靈體驗。這份難得的心靈體驗也會鼓勵我們與更多喜愛閱讀的人分享,借助書本從而尋覓到更多的人生驚喜。
編輯/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