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凌濛初是晚明著名的小說家和戲曲家,出生于一個世代簪纓的官宦之家。長大后的凌濛初雖然懷抱經(jīng)世之才,卻始終沒有施展的天地。一直到崇禎七年(1634年),他才以副貢的資格,謀到了一個上??h丞的職務(署令事)。盡管職務不高,但凌濛初卻非常珍惜,特別是在辦理漕運和管理鹽場上,他表現(xiàn)出杰出的才能和治理水平。
當時的縣丞是八品官員,負責一個縣的賦糧催征和督運,以及緝捕罪犯、維護地方的治安等。
明代后期漕運弊端滋生,負責督運糧餉的官員因為不能按期完成任務,受到懲罰和制裁的很多,許多人都不愿意來上海這個地處海隅的偏僻之處。不過,凌濛初明知這個任務非常艱巨,卻知難而上。他初來伊始,便開始調(diào)查研究,摸清情況,并且親自督運、輸送糧粟入都,出色地完成了漕運的任務。
不僅如此,凌濛初還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驗,寫成了《北輸前賦》和《北輸后賦》這兩道策章,受到了上司的贊賞和嘉獎,認為可以作為“松郡良法”。最后,上司遂另外加派他管理更為棘手的海防事務。
在“署海防事”時,凌濛初發(fā)現(xiàn)當?shù)佧}政積弊甚大,灶戶、鹽商與胥吏勾結從中作弊,他針對現(xiàn)狀,決心予以整頓。經(jīng)過考慮,凌濛初創(chuàng)立了井字法,把鹽堆作九垛為一井,每一井鹽堆的大小高下如一,并且派一名鹽場官員看守清點,不但對出鹽的數(shù)量能夠確定,而且能夠掌握出鹽速度的快慢,只這一招,便使得那些奸商們無法上下其手,從中作弊。
凌濛初治下的鹽產(chǎn)量和稅收“錙銖不爽”,朝廷保證了財政稅收,鹽工也給減輕了盤剝。百姓們都拍手稱快,從此鹽政為之一清。凌濛初制定的井字法,很快就成了定法,在沿海一帶推廣流行。
凌濛初在上??h丞任上,能夠窺察端倪,興利除弊,后人對他有“海濱故老猶能稱述之”的高度評價。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