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鑫健
(吉林松原職業(yè)技術學院 138000)
人工栽培甘草技術
柴鑫健
(吉林松原職業(yè)技術學院 138000)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價值很高,栽培甘草不僅要氣候適宜,對土地的要求也很高。首先要選地整地,移栽育苗必須選擇上好的品種,要加強施肥灌水,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等田間管理,為保證甘草質量,成熟后的甘草要及時進行收割并進行初加工[1]。
甘草 栽培技術
甘草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名醫(yī)別錄》中稱為“國老”級別,東北和內蒙都稱為“甜草”。甘草以根及其根莖入藥,主要成分是三萜類和黃酮類還含有生物堿、多糖、香豆素、氨基酸及Zn、Ca、Sr、Ni、Mn、Fe、Cu、Cr等。藥典中規(guī)定,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0%。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00厘米,直徑0.6~3.5厘米。外皮松緊不一,表面一般呈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些許芽痕,斷面的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甘草除了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和調和諸藥等功效外,還用于咽喉腫痛、脾胃虛寒、消化性潰瘍、中毒等癥狀。因此甘草有“十藥九草”的稱呼。甘草是大宗出口藥材,國際市場售價在$3000/噸以上,甘草貨源穩(wěn)定,價格有小幅度波動,沒有出現暴漲暴跌現象。在歷史上,中國內蒙古的西部及陜甘寧等地所產的皮質細色紅、粉性充足,屬于優(yōu)質,因此又被稱為“西草”,但是由于我國甘草的地道產區(qū),多年的過度采挖已使當年的野生資源瀕臨枯竭,因此發(fā)展人工栽培也是勢在必行[2]。
1.1 選地
甘草屬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系發(fā)達,入土深,喜光、抗旱、抗鹽堿、怕積水,適合在沙地、草原、荒漠和半荒漠的環(huán)境中生長。因此,栽培甘草應該選擇在地下水位較低,排水良好,土壤微堿性,土層深厚和灌溉便利的沙質壤土中比較好。前作不能是豆科作物,其他植物均可,以新開地或葵花茬為最好。
1.2 整地
種植甘草選擇的土地最好在前一年的秋季進行深耕,耕深力度應不小于35厘米。春季播前結合施農家肥再深耕整地一次,然后拖平起壟。
2.1 選種及種子處理
2.1.1 選種:選用的種子要籽粒飽滿、大小均勻、無蟲蛀、純凈度應在90%以上,千粒重為10~12克的烏拉爾紅皮上等甘草種子。
2.1.2 種子處理:甘草種子的硬實度應該在92%~98%左右,種皮要光滑稠密,水分才能不易透過,且播種前必須進行處理才能保證發(fā)芽率。最好的方法是用濃硫酸進行處理:首先將選好的種子放入一個耐酸蝕的容器里面,每100千克種子加入80%的濃硫酸2500~3000毫升,然后迅速攪拌放置1小時后,觀察其顏色,當種皮上出現黑斑時即可中止處理,再將所有的種子撈出再用清水沖洗多遍后,進行曬干存放待播種,這樣做發(fā)芽率可達到90%左右。
2.2 播種
播種方法分為育苗播種和直接播種兩種方法
2.2.1 育苗播種:播種時間一般選在4月下旬至8月的上旬。播前為防治地下害蟲,按種子重量的0.2%的比例拌辛硫磷,蓋膜悶一夜后再進行播種。干旱地播種要澆底水,或雨后趁墑播種。大面積栽培采用機播,用精播機播種,播深2~2.5厘米,注意“平、淺、澆”,下種量每畝5~8千克,小面積用人工播種。東北地區(qū)適宜壟作,壟距50~60厘米,在壟上開2~3厘米淺溝,播幅10厘米[3]。
Pena等評估了低分子量的基于半胱氨酸的AAS及其對應gemini的DNA轉染率[158]。這些表面活性劑沒有顯示細胞毒性,與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相比,它們能更有效地轉染CHO-K1(中國倉鼠卵巢)細胞。
2.2.2 直接播種:這種播種方式與育苗播種基本相同,只是播種量有所區(qū)分,為2~3千克/畝。
3.1 中耕除草
3.1.1 藥劑除草:甘草播后3天左右生根發(fā)芽,7~10天出苗。當甘草6~10葉齡時雜草生長旺盛,要多次除草并追施尿素15~20千克/畝。若出現禾本科雜草,可用精禾草克、拿撲凈、蓋草能、普施特;當甘草10~15葉齡時要人工除草。
3.1.2 中耕除草:中耕是甘草增產的主要管理環(huán)節(jié),中耕應在每次灌水后進行。甘草地的除草要求鋤早、鋤小、鋤了。
3.2 追肥澆水
當甘草15~20葉齡時,地上部已有30~40厘米高,達封壟狀態(tài),追尿素5~10千克/畝。當甘草2葉齡時噴甲基托布津粉劑100克+尿素250克+水50千克/畝。次年返青后,追尿素15千克/畝,澆一次水。
3.3 間苗定苗
育苗地保苗8~10萬株/畝;直播地留苗2.5~3.5萬株/畝。
3.4 排水
雨季注意排澇。
3.5 病蟲害防治
3.5.1 病害:甘草主要有白粉病和銹病等。在播種時最好進行藥劑拌種,一般用可濕性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藥劑處理種子,按種子用量的0.5%~1%有效濃度拌種,拌藥后堆悶1~2小時即可播種。也可用50%的多菌靈處理土壤。
3.5.1.1 白粉?。何:θ~,葉正反面產生白粉,后期枯死。防治措施噴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劑2次,用量50千克/畝。
3.5.1.2 銹?。何:θ~,在葉背面產生黃褐色皰狀病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夏孢子。防治措施集中燒毀病株殘體;發(fā)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的石硫合劑或97%的敵銹鈉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間隔15天噴一次,共2~3次。
3.5.2 蟲害:甘草蟲害主要有甘草葉甲蟲、紅蜘蛛。甘草葉甲蟲,危害葉部,造成葉片枯黃、脫落,防治該蟲的最佳時期是越冬代成蟲與一代幼蟲的危害期,當甘草葉片出現少量蟲食缺口時,可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6000倍液防除[4]。
4.1 收獲
種子直播的甘草繁殖3~4年起收,根狀莖繁殖2~3年即可采收。甘草為深根性藥用植物,直播地根長達50厘米,移栽地也有30厘米。一般在秋末冬初莖葉干枯,土壤封凍前收獲。把地上干枯的莖枝割掉,用拖拉機帶一個犁鏵進行耕翻,犁的深度35厘米左右,每次犁一行,然后人工用四齒耙將犁出的甘草根清出來,再犁第二行。一臺拖拉機配6個人工,一般每天可收獲8畝左右,其根的破損率比人工收挖的要少的多,達到了收獲的要求。兩年生甘草,產量可達1000千克/畝,折干率2~ 2.5∶1,產條草250~300千克/畝,毛草300千克/畝。甘草栽后當年秋即可收獲,但以栽后第2~3年秋收獲的產量高,質量好,效益好[5]。
4.2 初加工
甘草收獲后去掉泥土,晾曬幾日后,用鍘刀將蘆頭、根尾鍘去稱為條草。條草再分級、分等,長短理順后曬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曬至全干,含水量14%以下待售。蘆頭、毛根、尾打成捆為毛草待售。用于提煉甘草浸膏。干品水分不超高12%。
甘草用途很廣,除藥用外,在食品工業(yè)上也廣泛需要,如糖果、醬油、蜜餞以及卷煙等?,F產區(qū)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及新疆已設廠就地加工,煎成甘草膏或甘草霜運輸全國各地和出口[6]。
[1] 宮莉,趙君.《甘草栽培技術》.黑龍江醫(yī)藥,2011年7月15日.
[2] 金洪榮、張雙定.《甘草栽培技術規(guī)程》.甘肅農業(yè)科技,2013年8月25日
[3] 賀長福,馬慧靜,雅奴義·多杰卓瑪,尹孝萍.《甘草栽培技術》.青海農業(yè)科技,2014年9月20日.
[4] 王香文、王佳凡.《甘草分布與人工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研究.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4年12月2日.
[5]許海元、楊文志.《甘草栽培技術》.林業(yè)科技通訊,2015年12月15日.
[6]姚日忠.《甘草種植前景及高效栽培技術》.農民致富之友,2015年12月25日.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4.013
柴鑫健,吉林省松原人,碩士,講師?,F主要從事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
通訊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qū)中山大街820號松原職業(yè)技術學院
E-mail:smile_cx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