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鎩羽”一詞出自《淮南子》中的“飛鳥鎩羽,走獸廢足”,意為“翅膀被摧毀”。
宋朝鮑照的《拜侍郎上疏》,載有“鎩羽暴鱗,復見翻躍”,用“鎩羽暴鱗”比喻人不得志,處境極為困難。
南朝劉孝標的《與宋玉山元思書》說,“是以賈生懷琬琰而挫翮,馮子握玙璠而鎩羽”。以“挫翮”“鎩羽”表現(xiàn)擁有驚世之才的賈誼和馮衍的不得志。
字里故事:
著名哲學家桓譚曾在西漢、新(王莽)、東漢三朝做官。東漢光武帝時,桓譚上疏,指出人才對皇帝的輔佐是治國的根本。國家用人才,猶如長了翅膀,一定可以騰飛。
但此時光武帝正沉迷在一種傳說里——“讖記”是能預言未來的文字圖錄。他遇到疑難事物時,總會靠讖記來解決。
有一回,光武帝準備修建觀測天象的靈臺,召集大臣們?yōu)殪`臺選址。他告訴大臣們,自己想用讖記來決定地址。當他問到桓譚的意見時,桓譚沉默了一會兒,說:“臣不讀讖。”意思是,他對讖不感興趣。
光武帝追問其中的緣故?;缸T答,儒家的傳統(tǒng)是以仁義正道為根本,而不是這些奇異虛妄的事物。既然孔子都很難對天道性命說出所以然,他的七十二位賢人更不會了解這些,后世的普通儒生又怎么會精通于此呢?所以今天的讖記,不過是一些投機取巧的人編造的迷信把戲罷了。
這一番話惹得光武帝勃然大怒,指責他“非圣無法”,下令將桓譚貶為六安郡丞。
桓譚受此打擊,憂郁成疾,在赴任途中病逝,終年七十余歲。后人便用“鎩羽”形容他的這番遭遇,為這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股肱老臣扼腕嘆息。
出處:《東觀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