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莊子人生哲學的超越性

        2017-04-14 06:27:21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劉 固 盛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論莊子人生哲學的超越性

        劉 固 盛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作為莊子思想核心的人生哲學,其要點在于擺脫物累,追求精神的自由,并表現(xiàn)出特有的超越性。莊子人生哲學的超越性可分為內(nèi)在超越、外在超越和終極超越。內(nèi)在超越針對人性與心靈的異化,外在超越針對復雜的社會,終極超越針對生命的有限性。莊子的人生哲學充分體現(xiàn)出道家生命關懷的特質(zhì)。

        莊子;人生哲學;超越性

        人生哲學可稱為莊子思想的核心,其要點即在于擺脫物累,追求精神的自由。徐復觀認為:“莊子的主要思想,將老子的客觀的道,內(nèi)在化而為人生的境界?!盵1]389鄭開指出:“逍遙代表了莊子哲學的核心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莊子》‘逍遙游’的理論本質(zhì)就是‘精神高于物外’,也可以說《逍遙游》隱含了古代哲學的自由理論?!盵2]226,228從境界、自由的角度來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非常契合莊子的思想旨趣。對人生境界的領悟,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這是自古至今莊子總是那樣持續(xù)地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原因。而莊子思想有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則與其哲學上的超越性密切相關。本文擬從內(nèi)在超越、外在超越、終極超越三個方面闡述莊子人生哲學的內(nèi)容,以期進一步認識和把握莊子思想的特質(zhì)。

        一、內(nèi)在超越

        內(nèi)在超越主要針對人性與心靈的異化而言?!肚f子》全書提到“心”有180次之多,很多時候都是從負面提及的,如《列御寇》云:“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薄洱R物論》云:“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又如《天地》篇提到的機巧之心:“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痹谇f子看來,由于自我的偏見,人際關系的強化,物欲的刺激,環(huán)境的逼仄,人的本性被異化了。針對這一問題,莊子提出了解決的方法,那就是擺脫外在的一切桎梏,重新返回原來的純真本性,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莊子認為,現(xiàn)實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無論是扶搖九萬里的大鵬,還是躍起不過數(shù)仞的斥晏鳥,都不能例外,因為無論它們飛高還是飛低,都要憑借外界的力量,所以大鵬也好,斥晏鳥也好,都是不自由的。莊子希望能夠找到一種不受外界任何條件約束的絕對自由,他把這種自由叫作“無待”?!跺羞b游》寫道: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種人能夠獲得一官半職,但難以超越功名利祿的誘惑,當然不能逍遙;還有一種人,能夠把名譽和寵辱置之度外,但仍然不能擺脫世俗的拘束,亦不能逍遙。就算列子能夠“御風而行”,也還猶有所待,要依賴風的力量。只有把名譽、功業(yè)乃至自身的一切全部舍棄的人,才能無思無慮,擺脫物累,獲得最自由的逍遙,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關于逍遙的描述,《莊子》書中隨處可見,如《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薄稇弁酢罚骸岸螣o何有之鄉(xiāng),以處壙埌之野?!薄读杏堋罚骸胺喝舨幌抵?,虛而遨游者也?!迸c“逍遙”、“游”相應的是,莊子突出了“游心”的重要性,如《應帝王》:“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薄度碎g世》:“且夫乘物以游心?!薄兜鲁浞罚骸岸涡暮醯轮汀!薄秳t陽》:“游心于無窮?!薄锻馕铩罚骸靶挠刑煊??!睂嶋H上,“逍遙”、“游”、“游心”,講的都是一種精神的自由,如陳鼓應先生所言:“我們可知莊子所謂‘游心’,乃是對宇宙事物做一種根源性的把握,從而達致一種和諧、恬淡、無限及自然的境界。在莊子看來,‘游心’就是心靈的自由活動,而心靈的自由其實是過體‘道’的生活,即體‘道’之自由性、無限性及整體性??偠灾?,莊子的‘游心’就是無限地擴展生命的內(nèi)涵,提升‘小我’成為‘宇宙我’?!盵3]231莊子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追求心靈與宇宙的合一,這是從道的高度呈現(xiàn)出來的超越精神。

        內(nèi)在超越需要擺脫自我的約束與局限,為此,莊子提出了心齋與坐忘的修養(yǎng)方法?!度碎g世》篇寫道: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被卦唬骸案覇栃凝S?”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p>

        “心齋”是莊子重要的體道方法,指排去心中的雜念,使心志專一虛靜,空明純粹,然后便能虛以應物,與道契合。《大宗師》又言: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所謂“坐忘”,就是要徹底忘掉一切,不僅忘掉了天地萬物,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從而使心靈通暢無礙,正如郭象注云:“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nèi)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后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盵4]163

        內(nèi)在超越需要培養(yǎng)內(nèi)在的德性。在《德充符》中,莊子借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說明有些人,例如哀駘它,雖然外表殘畸,無權勢利祿,但內(nèi)德充實,自然流露出一股吸引人的生命力量,因而是“才全”之人,所謂“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這是那些外表健全而內(nèi)心缺損者所無法比擬的。對此,北宋道教學者陳景元注曰:

        彼游方之外者,倏然縣解,入于大妙,故仲尼得以忘言,哀公絕其所問也。炎涼事變,晨夕不停,雖巧歷規(guī)度,莫定乎前,誰復計其終乎。靈府既虛,自然和理,閑豫通達,不滯常有,兌悅之懷,虛妙之心,未嘗間斷也。春氣茂養(yǎng),同圣賢育物之心,水停之盛,為大匠之所取法。德在內(nèi)則成身,施于外則和物,成和之理,非修莫就也。[5]卷12,259

        陳景元之注指出,莊子所謂的德,并非普通的道德或德行,而是就心靈境界或精神狀態(tài)而言,所以“仲尼得以忘言”、“哀公絕其所問”,即是指他們忘卻了寵辱貴賤、好惡是非,達到了物我俱化的精神境界。而且,陳景元通過方內(nèi)之士與方外之士即修道之士的對比,說明方內(nèi)之士受到各種限制,無法逍遙,只有方外之士才能“倏然縣解,入于大妙”,他們擺脫了外界的局限,心靈安逸自得,怡悅舒展,空虛自然,日夜沒有間斷,并隨物所在保持著春和之氣,與外界產(chǎn)生和諧的感應,從而成為“才全”的有德者。陳景元最后強調(diào),成身和物之理“非修莫就”,“修”,就是要不滯于物,使“靈府既虛”,這里還是強調(diào)了去掉物累、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意義。

        前面提到的游心,必然以內(nèi)德深厚為前提。王叔岷曾指出,莊子所謂游心,即神游之意。其乘云氣、御飛龍之說,皆喻其心所之。另莊子常有入水蹈火之說,也是喻其心而言,并不是真迫于水火。如《秋水》篇曰:“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敝恋轮瞬粦炙?,并非有超人的特質(zhì),而是內(nèi)心含德之厚①。內(nèi)德深厚的人,方能打破自身的局限,超越自我,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二、 外在超越

        外在超越針對復雜的社會而言。李澤厚認為,莊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一種精神的理想人格,就實質(zhì)說,莊子哲學即是美學,莊子“道是無情卻有情,外表上講了許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里卻深深地透露出對人生、生命、感性的眷戀和愛護。這正是莊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終于并沒有舍棄和否定它”[6]189。這是有得之見。崔大華也指出,莊子具有超世、遁世、順世三種人生態(tài)度,“當遨游在想象和理想里的莊子走進現(xiàn)實,他又主張和表現(xiàn)為與世周旋的順世態(tài)度”[7]190。莊子人生哲學的外在超越主要體現(xiàn)在其非但沒有脫離社會現(xiàn)實,相反具有很高的應世智慧,即如《天下》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在庖丁解牛的寓言中,文惠君聞庖丁之言而得養(yǎng)生之道,成玄英疏解云:“用無厚之刃,入有間之牛,故游刃恢恢,必寬大有余矣。況養(yǎng)生之士,體道之人,運至忘之妙智,游虛空之物境,是以安排造適,閑暇有余,境智相冥,不一不異。”[4]69養(yǎng)生之道不僅包括養(yǎng)護身心,還包括處世之道,即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求得周全與寧靜。《山木》篇記載,莊子在山中看見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伐木的人停在樹旁而不去砍伐它,問其緣故,伐木者說沒有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中用得以終其天年。莊子從山中出來后到朋友家里,朋友很高興,叫童仆殺一只鵝招待他,童仆問:“一只會叫,另一只不會叫,殺哪一只?”主人回答說殺那只不會叫的。第二天莊子的弟子問他,山上的樹木因“不材”免遭砍伐,主人的鵝卻因“不材”而被殺,基于這一教訓,人們應該怎樣自處呢?莊子回答說:

        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也。

        此處闡明了莊子處世的原則,也就是順其自然,不為物累,與時俱化,也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這樣也就達到了與黃帝、神農(nóng)相似的處世境界了。又如《達生》的一段文字: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shù)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釂栄啥晃岣?,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數(shù)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惛。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nèi)拙?!憋@然,整段話的中心意思就是孔子最后的一句話“凡外重者內(nèi)拙”,即主張“忘境”,不為外物所累,不為俗事所牽,如《天地》篇所言:“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p>

        褚伯秀在《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中指出,《莊子》在先秦諸子中卓然獨立,其原因不只是它立意高遠,愈出愈奇,還在于它同樣是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南華立言明道,高越九天,深窮九地,辟闔造化,鬼神莫測,及其引事物以為喻,則不出乎人間世之談,而玄機妙義隱然于中,有足以覺人心,救時弊者?!盵5]卷97,645《莊子》的主要思想,歷來被看作是超脫于社會現(xiàn)實之外的,褚伯秀卻認為莊子的本意乃出于對世道的關注,只是表述得過于深奧玄妙,以致古今抱道之士高蹈山海而不返,主張治道的人們也難識莊子之用心。褚伯秀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例如《列御寇》所載觀人之術,就足見莊子于世道人心洞察之深:

        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莊子認為人心難測,通過九種觀察考驗,可以分辨出君子小人。對此,陳景元解釋說:

        山川之險可睹,人心之險難測,有貌謹嚴而情益傲者,有貌長厚而情不肖者,有貌順急而情疏遠者,有貌堅確而情散縵者,有貌徐緩而情急悍者,其內(nèi)外相反若此,不可以一涂觀。故君子用九征之法,忠者托遠而不變,敬者密邇而不慢,能者任繁而不敗,知者應變而不窮,信者守約而不渝,仁者臨財而不欺,節(jié)者固危而不易,則者酣飲而不亂,清者溷處而不污。若不質(zhì)之行事,而以風鑒取人,未足以盡君子小人之情實也。[5]卷101,659

        情出乎心,外貌與心靈的極度不協(xié)調(diào),正是人們局限于物累的典型反映,故看人也不能只看表面,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加以考驗,才能分辨出人品的高下優(yōu)劣。

        針對復雜的社會和多變的時勢,莊子又主張達生安命?!哆_生》云:“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蓖ㄟ_生命之情的人,不會刻意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或者勉為其難、甚至無法實現(xiàn)的東西。通達生命之情,也就是要求遵循道的規(guī)律去為人處世,特別是在逆境中能夠達觀地面對人生,在困苦中求得生命的安頓。一方面,莊子主張“無用之用”以全生遠害,如《人間世》記載的匠石不砍櫟社樹,《逍遙游》中名為樗的大樹免于斧斤之患;另一方面,莊子又提倡適性而為,各盡其才,如《至樂》篇言:“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實,義設于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即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做到才無所棄,各遂其性。晉代郭象在注解《逍遙游》時提出了“適性即逍遙”的著名命題,也可以看作是對莊子達生安命思想的詮釋。郭象的這一命題常被認為是對莊子逍遙自由思想的曲解,實際上,郭象的觀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劉笑敢教授所指出的:“在現(xiàn)實的自由無可追求的時候,繼續(xù)不懈地奮斗、拼搏固然是一種從道義上值得肯定的方向和行為,但是從實際效果的角度來看,既然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無可奈何的既定境遇,那么,在無可奈何的既定境遇降臨時,有些人選擇不作唐吉訶德,不作殉難的烈士,轉(zhuǎn)而追求純個人的精神的滿足,應該是可以獲得理解或同情的,至少是不應該受到譴責的?!盵8]達生安命,適性逍遙,提示人們用一種平和、坦然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生命,對待人生中得失成敗,正如張載所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9]63

        三、終極超越

        終極超越針對生命的有限性而言。生命苦短,如《知北游》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蹦敲矗四芊癯缴挠邢扌远@得無限的自由?對此,莊子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莊子的終極超越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獨特認識論即“齊物”之基礎上的。齊物,即齊一萬物,主張萬物的平等。《齊物論》云:“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譎怪,道通為一?!边@里說明,如果從道的高度來看待世界,看待世界中的各種事物與現(xiàn)象,其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都可通而為一。因此,事物間的差距,其實是難以判斷的,如《德充符》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薄肚锼费裕骸耙圆钣^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鼻f子認為,遠近、大小之差別與轉(zhuǎn)化,都不由主觀決定,從道的層面來看,則事物之間的差別、矛盾都可忽略不計,即“萬物齊一”。

        不僅萬物可以齊一,是非也是可以齊一的,《齊物論》云:

        即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爾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這是說,辯論是不能區(qū)分是與非的,雙方無論誰勝誰負,都不能說明誰是誰非,那么到底誰是誰非,或者大家均是均非,這一切都是不可知的。能不能請第三者來判斷是非呢?莊子認為也不能,因為人都有偏見,無論他站在誰的立場上,他都不可能找到一個確切的標準來評判誰是誰非。由此看來,是非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莊子主張“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這就是“齊是非”。

        既然萬物、是非都可齊一,那么人與物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因此,莊子又提出了“齊物我”的觀點,即《齊物論》所言: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此兩句被莊學研究者譽為“千百年獨到之論”。莊子之意在于說明天地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人與物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每一個東西都比它小的東西大,比它大的東西小。如以泰山為大,則天地更大,故亦可以泰山為小;彭祖雖曰至壽,但比之天地,彭祖亦為夭矣。如果從人的角度來看,則大而天地與我并生于太虛之間,天地亦不得為大,而萬物又與我并生于天地之間,雖一草一木,一禽一獸,亦與我相類,因此,人與天地,人與萬物亦是統(tǒng)一的。《齊物論》“莊周夢蝶”的故事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與蝴蝶本應有所分別的,但從齊物的觀點來看,莊周可以為蝴蝶,蝴蝶亦可以為莊周,這就是“物化”,即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為一。將個體融入宇宙、與自然融為一體而獲得美妙體驗,這是對生命的極大慰藉。

        莊子認為,既然物我可以齊一,那么死生也可齊一,如《齊物論》所云:“方生亦死,方死亦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睘槭裁磿腥绱说慕Y(jié)論呢?這與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關。《知北游》說: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使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p>

        “通天下一氣耳”,即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構成的,萬物的消長,人的生死,都是氣的聚散而已。因此,人的生命的喪失,并沒有歸于虛無寂滅,而是在自然大化中開始了另一種形式的新生。由此可見,莊子對氣的強調(diào),既豐富了道家的宇宙論,又能使人達觀地面對生命的有限性。

        莊子認為,人生終極超越的途徑即是回歸自然。在莊子思想中,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死變化和萬物的變化一樣,都是自然的過程,如《大宗師》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把生死看作如晝夜更替,這是一種極其達觀的態(tài)度,當然也只有體道者才能如此。《大宗師》又說:“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鳖愃频囊馑家惨娭娥B(yǎng)生主》:“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卑矔r處順、順應自然、哀樂不入的境界被莊子稱為“懸解”,體現(xiàn)出莊子關于生死的超越精神。《齊物論》也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比四芴谷幻鎸ι赖淖兓?,生亦何憂,死亦何懼,因此,莊子的妻子死后,他“鼓盆而歌”?!?至樂》記載: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葑釉唬骸芭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p>

        這里再次闡明了生死一貫之理。人的生命本是氣的聚散變化,天地之間是其最好的歸宿。如成玄英疏云:“大道在恍惚之內(nèi),造化茫昧之中,和雜清濁,變成陰陽二氣;二氣凝結(jié),變而有形;形既成就,變而生育,且從無出有,變而有生,自有還無,變而為死。而生來死往,變化循環(huán),亦猶春秋冬夏,四時代序。是以達人觀察,何哀樂之有哉!”[4]360明白了生死只不過是一種如春夏秋冬一樣的自然變化,人從自然中來,又復歸于自然,也就不必要對死有過多的驚恐和憂慮。這也就是《大宗師》里所說的:“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吾善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p>

        四、結(jié)語

        內(nèi)在超越、外在超越、終極超越,從不同的層面體現(xiàn)出莊子人生哲學的超越精神。王樹人先生指出,莊子的超越精神在于開出道境的大視野和高境界,其思想層次屬于悟性,需要生命意志力的完全投入②。在道的指引下,莊子既強調(diào)追求精神的自由,又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同時主張回歸生命的本原——自然,由此獲得生命的圓滿與超越。莊子的人生哲學充分體現(xiàn)出道家生命關懷的特質(zhì),莊子思想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開辟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莊學的魅力是持久而常新的?!痘茨献印ぴ馈吩疲骸按笳煞蛱袢粺o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御,乘云陵霄,與造化者俱??v志舒節(jié),以馳大區(qū)。……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纮九野之形埒者,何也?執(zhí)道要之柄,而游于無窮之地?!边@是莊子精神的真實寫照。

        注 釋:

        ①參見王叔岷:《莊子通論》,收入《莊學管窺》,中華書局2007年版。

        ②參見王樹人:精神超越之道——散論莊子的超越精神.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7(1).

        [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2] 鄭開.莊子哲學講記[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

        [3] 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M]//道藏:第1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7]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6).

        [9]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責任編輯:高建立】

        2017-02-07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老學通史”(編號:14ZDB004)。

        劉固盛(1967—),男,湖南漣源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老莊學與道家道教文化研究。

        安繼民丁酉春末于一方樓

        B223.5

        A

        1672-3600(2017)05-0001-05

        [莊子·道家·道教研究]

        [主持人按語]

        一轉(zhuǎn)眼夏天來了,盡管真正的暑熱天氣,還在兩個月之后的夏末秋初。

        劉固盛教授在研究莊子人生哲學超越性時提出的超越三分法,似乎把外在超越理解成了橫向的社會道德(張世英 李澤厚),從而把莊子思想中包含的儒家因素凸顯了出來。周耿博士對道家自然立于獨的個性實現(xiàn)歷程的研究,深刻揭示了人的個體性方面。竊以為人的生命歷程既具備道家強調(diào)的個體自由性,又包含儒家強調(diào)社會關系性,雙重人性論使道中有儒而儒中有道,從而功能互補??紤]學界有法道互補之說,中華文明作為一個思想整體,結(jié)合目前中西馬“三國演義”的觀念戰(zhàn)場現(xiàn)狀,把人性在道儒法中的道德性與功利性,理解為個體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夢情思,與社會性分工合作、角色扮演的關系邏輯必然,在人生歷程中漸次展開,即是綜合創(chuàng)新之轉(zhuǎn)換。我研究儒道互補有年,道儒法三家構成中華文明系統(tǒng)性的本土內(nèi)核。周、劉二位有所契合,若能道同深謀,深耕熟耨,豈不使人欣喜而不自勝哉?

        美國學者孫彥彬先生從全球格局出發(fā),揭示東亞漢字文化圈內(nèi)部異同。論證莊子逍遙游,在16世紀的日本思想家松尾芭蕉為主的思想流派那里的獨特展開方式。讓我們在藝術哲學的意義上,欣賞到中日兩國由于不同的地理條件及其社會結(jié)構、人生感悟的不同,對同一思想領域的不同展開方式,生動而有趣。這種思想張力在全球化中的地緣性展開,由點到面,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展開大有裨益,產(chǎn)生積極影響。

        牛尚鵬、程紅蕾對道經(jīng)《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道藏本和敦煌本的異文例辨,分異文為四類并強調(diào)表述義理之不同,良有以也。楊杰以出土文獻與傳世本的比較為基礎,通過對《老子》“道可道”章理解考察的學術回顧,試圖從思想方法、未來展望上對劉笑敢先生的《老子古今》進一步深化拓進。后學超越前賢意味著進步,可喜可賀,但要加油噢!

        男女激情床上视频网站|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亚洲精品成AV无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文|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91热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伦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不卡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欧洲一区在线观看| 人妻秘书被社长浓厚接吻|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男吃奶玩乳尖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人妻一码二码尿失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少妇| 国产另类人妖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2022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日本特黄特色特爽大片| jizz国产精品免费麻豆|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字幕女同系列在线看一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视频在线网站 | 国产精品髙潮呻吟久久av| 日本熟妇美熟bbw|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欧美| 亚洲天堂av社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