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民國文獻分類研究
胡 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民國文獻是具有較強歷史時代特色的一部分典籍。這段歷史時期內,中國經(jīng)歷了從清王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跨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蘊含著巨大的思想內容與歷史承載。這一時期的文獻內容既不同于建國后規(guī)范化的現(xiàn)代文獻,也不僅限于古籍文獻經(jīng)、史、子、集內容的撰述,具有自身的歷史特色。然而,這部分文獻的分類問題一直是學界的盲區(qū),學者也沒有達成共識。筆者從實證的角度出發(fā),在對省級公共館及高校圖書館調研的基礎上做了分析,以期對相關理論及實踐有所貢獻。
民國文獻 分類 圖書館 古籍
2011年國家圖書館開啟了“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這是繼“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之后的又一個全國性文獻保護計劃。民國文獻指的是民國元年(1911)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之間產(chǎn)生的圖書、雜志、報紙、檔案等形態(tài)的信息資源。這38年的時間對中國來講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斷代,經(jīng)歷了從清王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跨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蘊含著巨大的思想內容與歷史承載。這一時期的文獻內容既不同于建國后規(guī)范化的現(xiàn)代文獻,也不僅限于古籍文獻經(jīng)、史、子、集內容的撰述。除了記錄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外,也逐漸引入西方先進的思想技術,“師夷長技”的思想產(chǎn)生了“新學”等門類的文獻,是古籍向現(xiàn)代文獻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民國文獻成為了記錄與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中國歷史傳承不可或缺的版塊。另一方面,民國時期造紙術、印刷術水平有限,現(xiàn)存民國文獻紙張酸化、老化、脆化嚴重,國家圖書館珍藏的67萬冊民國文獻達到中度以上破損比例的占90%。民國文獻內容的重要性與紙張的破損度形成了針鋒相對的矛盾現(xiàn)狀。這樣的背景下,提出民國文獻保護計劃是必要且迫切的。
民國文獻內容既具有古籍的傳承性,又有現(xiàn)代文獻的專深性。對于民國文獻的分類,學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各民國文獻收藏單位都有自身的分類排架方法,《中圖法》、《科圖法》、《社科法》、《四部法》等分類法的使用為日后民國文獻的統(tǒng)一整理、研究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同時,給讀者的檢索、使用也造成了困難。筆者以電話調查的方式詢問了以下七家省級公共圖書館,詳細分類法使用情況見表1。
表1 省級公共館民國文獻分類法
雖然表格中所列圖書館僅包含了局部的幾個省館,但卻反映了宏觀的大問題:①各館對民國文獻的分類著錄、管理并不統(tǒng)一,七個館使用七種不同的分類法。黑龍江省圖書館使用的《科圖法》是根據(jù)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綜合性藏書范圍,以及中國科學院所屬各單位圖書館不同專業(yè)的特點而編制的一部體系分類法,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5大部,25類;吉林省圖書館所采用的《中小型圖書館分類法》也稱《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本》以類分中小型圖書館文獻為主,是適合中小型圖書館使用的分類法,與分類法詳表相比,它簡化了類目名次,更加適合中小型圖書館的分類排架;遼寧省圖書館使用的《東北分類法》是原東北圖書館編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分類法;山西圖書館使用的第五版《中圖法》此處不贅述;四川省圖書館采用的“四部分類法”是以“四分法”為基礎,參酌《四庫書目》、《書目問答》、《江蘇大學圖書館目錄》等,并結合館藏實際,增損變更,全部分為五大部,即于經(jīng)、史、子、集外增設一個總部;內蒙古圖書館則以簡單的入庫順序進行編號;湖南省圖書館采用的《人大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制的的第一部新型分類法,分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科學綜合性圖書四大部類,17個基本大類。②不同的分類理念。對于民國文獻,有些館繼續(xù)遵循古籍經(jīng)、史、子、集四分法的原則,如四川省圖書館;有些館則引入不同機構指定的新型分類法,如湖南省圖書館等;有些館依據(jù)本館特色指定自身分類法,如遼寧省圖書館。
為了驗證并得出進一步的結論,筆者再從高校圖書館的角度入手,以“學苑汲古”古籍數(shù)據(jù)庫為調研平臺展開分析?!皩W苑汲古”全稱為“高校古籍文獻資源庫”,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的特色庫項目之一,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24家全國重點高校圖書館合力創(chuàng)建,內容不僅包括各參建館所藏古文獻資源的書目記錄,而且還配有部分相關書影或全文圖象,總體規(guī)模龐大,資源品種多樣。筆者以“題名”為檢索字段,以“楚辭”為檢索詞,限定圖書館類型為“高校圖書館”,檢索結果見表2。
表2 高校圖書館民國文獻分類
通過表2可反映出,對相同文獻名甚至相同版本的文獻,各高校圖書館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索書號,有的是由漢字和數(shù)字組成,有的是由字母和數(shù)字組成,有的為單純的數(shù)字構成。按慣例,各圖書館書籍的索書號是由分類號加流水號構成,通過索書號便可窺見該館圖書館的分類方法,表2中索書號反映出各高校圖書館對民國文獻所采用的分類方法不統(tǒng)一,有的為傳統(tǒng)的四部分類,有的為各種現(xiàn)代科學分類法。同時,筆者在檢索民國文獻時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圖書館都將民國文獻混入古籍中進行分類,一并管理。
綜上,無論是公共省級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在民國文獻管理中都存在分類著錄不統(tǒng)一的問題,采用的分類標準僅能滿足本館管理工作的需要。從長遠的角度講,這種情況不利于全國民國文獻保護計劃的開展,對民國文獻的統(tǒng)籌規(guī)劃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各圖書館對民國文獻分類的重視程度不高。筆者在調研中注意到各文獻收藏單位在對館藏文獻的介紹中很少對民國文獻分類標準這一基本問題加以說明。
姚明達先生曾指出,“學術思想之分對于圖書之分類關系之密切矣。”的確,學術思想對圖書分類的影響很大。我國分類法經(jīng)歷了由體裁立類為主到內容立類為主的過渡,不得不說主流學術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六分法到“甲、乙、丙、丁”標注的四分法,再到十二分法,最后發(fā)展成為相對穩(wěn)定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學術思想貫穿始終。四部法是古籍分類的集大成之法,它適應古代書籍內容發(fā)展的形式,能對古籍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揭示,但從民國文獻分類的角度看,四部法則有其不可跨越的缺點:①該分類法的分類基點為體裁,并不是對文獻內容的科學劃分,這就會造成內容不同的書籍歸為一個類目之下,或是相同內容的書籍不能集中于一個類目之下。②相對于民國文獻而言,四部分類法立類的科學性不強,類目少,分類也界限不清,相對粗糙。③四部分類法的使用難度較大,它整個的分類體系與類目設置對現(xiàn)代的讀者很陌生,與其檢索習慣相差很大,降低了分類法對讀者文獻閱讀的引導效用。
《中圖法》以科學內容分類為基礎,根據(jù)文獻所反映的知識內容,運用概念劃分與概括的邏輯方法分類圖書?!吨袌D法》類分現(xiàn)代文獻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但對一部分民國文獻卻不太適合,如內容龐雜的一部民國文獻應入《中圖法》的哪個類目下,無論入哪個類目下都會影響該文獻的揭示利用。
總之,民國文獻具有特殊時代特色,其形式、內容等使其在分類上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用適用于古籍的四部分類法并不能準確揭示部分民國文獻的內容,如新學類書籍,同時也為讀者的使用造成了困難;用適用于現(xiàn)代圖書館分類的《中圖法》也無法類分部分民國文獻,如內容龐雜的書籍??梢姡駠墨I分類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
(1)民國文獻的分類應由全國古籍管理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制定、推出,由上而下的推廣、實施,全國古籍保護中心等機構可積極采訪、調研,吸取各單位分類的優(yōu)勢因素,并結合各分類標準的特點,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國民國文獻特色的分類法。
(2)民國文獻分類標準的制定與推廣要選取準確的時機。筆者認為應在全國性古籍文獻保護計劃后期進行最為合適,最好在編制全國性民國文獻藏書目錄時產(chǎn)生。隨著民國文獻全國普查工作的開展,全國古籍保護中心會對全國所藏的民國文獻有一個宏觀性的把握。民國文獻存在的數(shù)量與內容是具有客觀性的,這對文獻分類工作來講極為有利,這種情況下制定的分類標準將是恰當、有效的。
(3)民國文獻的分類標準應以《中圖法》為主線,融合其它分類法的優(yōu)勢,現(xiàn)代圖書館分類領域中影響最深遠的為《中圖法》,它是為適應我國各類型圖書情報機構對文獻進行整序和分類檢索的需要,為統(tǒng)一全國文獻分類編目創(chuàng)造條件而編制和發(fā)展的。經(jīng)過多次修訂《中圖法》,不斷提高對文獻整序和檢索的適應能力,并保持自身的活力?!吨袌D法》在編制的過程中也融入了部分古籍類分的因素。同時,無論是類分的工作人員還是使用者都習慣于《中圖法》這種現(xiàn)代性的分類、檢索方式。
(4)全國性民國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的構建。在推出民國文獻分類標準的同時,相關部門需著力構建民國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積極鼓勵各收藏單位的參與、共享。這樣各圖書館在重新分類、編目民國文獻時,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數(shù)據(jù)進行套錄、參照。
隨著“民國文獻保護計劃”的開展,民國文獻的保護與利用逐漸成為學界研究的熱潮,但很少有學者關注民國文獻的分類問題,相關文章甚少,而民國文獻的分類是一個關系到未來民國文獻統(tǒng)一管理與使用的大問題,具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由此筆者開展了以上研究,以期對相關理論及實踐發(fā)展有所貢獻。
[1] 秦淑貞.《中圖法》與《四部法》結合用于古籍計算機編目的嘗試[J].圖書館建設,1996 (3):68-70.
[2] 龍世彤,關富英.高校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專題庫建設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1(3):34-36.
[3] 容杰.國家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調研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4):30-34.
[4] 程積安.探討民國文獻整理工作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數(shù)字與縮微影像,2015(3):20-22.
[5] 丁登花.近十年古代圖書分類研究評述[J].文化學研究,2012(7):87-88.
[6] 王會麗.圖書館民國文獻的保護和修復探析[J].蘭臺世界,2013(8):83-84.
[7] 姚伯岳.試論中國古籍分類的歷史走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3(4):13-16.
[8] 陳桂香.近10年國內民國文獻保護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刊,2015(3):133-135.
胡 石館員,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