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健
自悟空隨三藏西行取經后,花果山群猴無首,權力頓現(xiàn)真空。彼時,那打獵的、砍柴的、采藥的,終日上山纏擾,想方設法捉猴兒。有的拿了去剝皮剔骨,油煎鹽炒,當作下飯食用;有的拿了去腳踏跳圈做戲,翻筋斗,豎蜻蜓,換銅子兒……
某日,花果山深潭中閃出一猴兒,只見其身穿黃金甲,頭戴紫金冠,手持金箍棒,騰云駕霧,鉆山入海,亦會七十二般變化。此乃何物?六耳獼猴是也。自六耳獼猴潛入花果山后,它一根金箍棒打得打獵的、砍柴的、采藥的無一人敢再上山捉猴兒。從那以后,花果山為六耳獼猴所占據(jù),在山頂高舉一大旗,聳入云霄,上曰:“齊天大神”。
六耳獼猴得了勝,學著悟空,跳上山頭,叫道:“小的們,出來耍子也!”群猴見那獼猴長相與大圣一般,又打殺了獵戶等一干外人,救了自家性命,一個個倒頭便拜,齊喚“大神”。
六耳獼猴登上石座,四健將率眾猴拜見。六耳獼猴道:“俺有意去西天取經,奈何不可獨行。有誰善于變化,愿與俺同往。若得了真經,必將流芳百世!”
眾猴俱抓耳撓腮,無一上前。六耳獼猴見某四猴有意上前,又不敢妄動,隨即一聲大喊:“隨吾者,必將流芳百世,為萬人所供奉!”那四猴一躍而出,道:“吾等愿往!”六耳獼猴欣喜曰:“甚好!”
自那四猴愿隨獼猴同往西天后,它便授予二猴武功,使其化為八戒、沙僧,又教一猴打坐誦經,變作唐僧,再將一猴變作白馬。此般俱已安定,唯有那變作唐僧的猴兒不改頑劣本性,經不起打坐,背不得經書。一日,那猴兒正在打坐,忽見一小猴將果子扔過來,即刻接過,扔下錫杖,甩去袈裟,與小猴耍子去了。不料卻被六耳獼猴撞見,一時火氣大生,掄起金箍棒,只往那猴頭上輕輕一磕,怒罵道:“你這個貪耍子的妖猴!汝若再耍子,定叫你死無葬身之地!”可提棒一看,那猴早已粉身碎骨了??闪J猴毫不在意,收起棒子立在那兒,眾猴俱被唬得膽戰(zhàn)心驚,未有一猴敢上前收拾尸首。六耳獼猴借機疾言厲色道:“若還有誰不聽俺之命,就來試一試俺手中這棒子!”又選一善變化、乖巧的猴兒,教它參禪打坐,化作唐僧。
事成后,六耳獼猴選了黃道吉日,整裝西行。但在此之前,這獼猴終日只知耍子,飲酒作樂,不顧眾猴生死?;ü奖姾飬s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日擔心被其棒殺。有幾只大膽的猴子,冒犯王威,俱被其一棒打去,一命嗚呼。眾猴俱是敢怒不敢言。
六耳獼猴之殘暴統(tǒng)治激起了眾猴不滿,幾欲反抗,無奈其手段堪比悟空,眾猴皆不能與之敵。如何是好?某一風雨交加之夜,眾猴牽手相扶離開花果山,一個個淚流滿面。六耳獼猴也曾威脅,怎奈抵擋不住眾猴離開之決心。未幾,六耳獼猴面對同類,放下屠刀,無奈還是挽回不了眾猴離去……
失猴心者,失花果山;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千古之恒理也!
點評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作文,有以下出彩點值得同學們借鑒:1.半文半白的敘述方式,能簡明扼要地敘述事情,給讀者帶來別樣的閱讀感受;2.設置了一個“悟空不在花果山”的情境,為下文六耳獼猴的成功“篡位”奠定基礎;3.語言、動作描寫設置巧妙,凸顯出了六耳獼猴兇狠、狡詐、好斗的性格特征,也為其他猴子的離開蓄勢;4.結尾收束全文,告訴讀者“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讀后發(fā)人深省。
(李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