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美國紐約商務(wù)出版社特聘副總編,香港《華人月刊》《澳門文藝》特聘副總編,美國“汪曾祺世界華文小小說獎”終評委,蒲松齡文學(xué)獎(微型小說)評委會副主任等,在《人民文學(xué)》《香港文學(xué)》等海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過3000多篇作品,出版、主編過數(shù)百本作品集。作品譯成9種外語入選多種教材,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葉圣陶文學(xué)獎等300余個獎項。
曾心是東南亞詩歌組織的重要推手之一,多年來他大力倡導(dǎo)短小精悍的小詩,謂之“六行小詩”,并身體力行,帶頭創(chuàng)作,還出版了多本六行小詩詩集。他的身邊集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詩友。
曾心的詩,最大的特點是精短、清新、明快、雋永,而且有哲理,有寓意。
這組《廣西行》第一首《相思湖》,落點“是湖心中那枚紅豆”。我想中泰兩國的讀者都知道紅豆代表相思,在詩人的眼里,湖的形狀可能就像一枚放大了的紅豆,這個意象與題目很貼切,結(jié)尾呼應(yīng)題目,給人的感覺很完整,可以說:短而精。
第二首《船內(nèi)船外》,寫漓江泛舟的感受,神來之筆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皆醉了”——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為什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皆醉了呢?無非是漓江兩岸的風(fēng)景太美了,當(dāng)?shù)氐拿朗程煽诹?,味道太誘人了,當(dāng)?shù)氐纳礁杼珓勇犃恕?/p>
再看第三首《象山》。我因為去過桂林,一說起象山,我眼前就會浮現(xiàn)象山的圖景,那大象的長鼻子伸在清澈的水中,那也是桂林山水的經(jīng)典招牌,迷倒過無數(shù)游客。讀了曾心的詩,才知道原來大象留戀漓江的水清澈、甜美,竟忘了回家。詩人的想象力很浪漫,也很有趣味。
第四首《千年龜》,曾心用了擬人化的寫法,認(rèn)為神龜在蘆笛巖里辟谷,在修行。這個說法有點意思,懂點道家氣功的應(yīng)該知道,辟谷是養(yǎng)生方法的一種,一旦辟谷,可以幾天不吃,甚至幾月不吃,以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但這神龜厲害了,辟谷千年,修行千年,成了神了,成了仙了。于是,詩人似乎不是來參觀、來游覽,而是來“朝圣”,來求賜“龜者壽”的密碼。龜者壽是中國很古老的一種理念,而健康長壽是中國人普遍的期望。這詩也許談不上有多少深意,但此景此情,觸景生情,以發(fā)感慨,自然而然,是詩人的真性情的流露。
最后一首《竹斗笠》,詩人從景寫到物了,寫到了詩人的心境,寫到了詩人桂林行的物質(zhì)收獲,一頂圓斗笠,戴在頭上,詩人認(rèn)同自己是個桂林人了,這就是感情所致啊。詩人對桂林的好感,沒有用廉價的辭藻來形容,而是通過一頂看似不起眼的竹斗笠來表達,詩人要把他帶回泰國,要戴著它在自家的小院里侍花弄草,以回歸自然。我去過曾心家的庭院,有樹有花有水,有盆景上百盆,我可以想象曾心“當(dāng)個大自然兒子”的快樂與愜意。
這五首詩是曾心的新作,也許不算最好,不算他的代表作,但朗朗上口,可吟可頌,很有意境,很有韻味,值得一讀,值得品味。
責(zé)任編輯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