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開始了,人們?yōu)榱嘶蠲?,紛紛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在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人群中,有一個老人。
這個老人牽著一頭驢,這是他家中最值錢的財產(chǎn)了。所以在逃命的過程中他也要帶著這頭驢。一天,老人和驢走了很長時間,這頭驢已經(jīng)很餓了。正好路邊有一塊地,花草繁茂。老人就讓驢去那塊地里吃草。
這頭驢到了那塊地里,真是樂壞了。吃飽了以后,他又是打滾兒,又是撒歡兒,把那塊地折騰得不成樣子。
就在這時,在地邊上坐著的老人聽到了敵人的槍聲,便讓那頭驢趕快跑。可是玩得正歡的驢不想跑,他對老人說:“為什么要跑呢?這兒多好??!敵人即使來了,又能把我怎么樣呢?他們還不是一樣讓我馱東西?對我來說,誰是我的主人都一樣。我還是留在這里吃草吧!”
老人聽了驢的話,非常生氣,便丟下那頭驢自己逃跑了。
(選自《世界經(jīng)典寓言》,伍心銘/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有改動)
[簡評]
文中的驢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白眼兒狼”——忘恩負義的人的代名詞。寓言中的這頭驢沒有信仰、沒有立場、沒有骨氣、不辨是非,貪圖一時的享受,誰能給自己好處就認誰為自己的主人。就心甘情愿地給誰干活兒,哪怕對方曾經(jīng)是敵人。社會上有些人的所作所為,與這頭驢如出一轍,奉行“有奶便是娘”,為了個人利益隨時會改變立場、翻臉不認人。歷史上那些漢奸,那些心甘情愿地做亡國奴的人,和文中的驢何其相似。
(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