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偉鵬
淺談廣電報如何提升新聞寫作能力
□ 羅偉鵬
廣電媒體的資源溢出讓廣電報一度風光。隨著新媒體沖擊,廣電媒體的影響力和市場地位下滑,廣電報也因此失去資源依托,其新聞寫作方面的“短板”日漸凸顯。本文認為,要增強新聞寫作能力,可以從提高新聞報道的畫面感入手;提高修養(yǎng)與拓展格局更是“治本之策”。
廣電報;畫面感;新聞寫作
廣電報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經(jīng)風行一時。時過境遷,廣電報“內(nèi)容+渠道”的優(yōu)勢已經(jīng)不復存在,層出不窮的新興媒體形態(tài)極大地改變了當下媒體競爭的格局,作為在這樣“新常態(tài)”下生存與發(fā)展的廣電報,我們又有哪些可以深挖的優(yōu)勢繼續(xù)吸引受眾?作為一名廣電報的從業(yè)者,在日常采編工作中應該從哪方面入手,讓廣電報的內(nèi)容煥發(fā)其獨有的光彩和獨特的價值?
通常而言,平面媒體更適合發(fā)揮文字鋪陳的優(yōu)勢,尤其在深度報道中盡情散發(fā)文字的沖擊力;廣電媒體由于有了聲光畫的直接呈現(xiàn),在現(xiàn)場直擊報道方面更得心應手。廣電報作為廣電媒體旗下的平面媒體,恰好可以兼取兩家之長——用文字報道曲盡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增添報道的畫面感給受眾以更直觀的信息傳達。然而長久以來,新聞寫作能力一直是廣電報記者、編輯的弱項。我們常常聽說所謂“名記者”“大編輯”往往出自主流時政類報紙,而鮮有來自廣電報的。廣電報在以往主要是依靠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向讀者提供電視頻道的版面信息和劇集簡介,以此為核心聚攏受眾。表面上,這是利用了作為廣電媒體旗下的平面媒體的信息優(yōu)勢;深層次里,卻是因為廣電媒體的強勢地位而產(chǎn)生的附加效應。換句話說,廣電報是資源導向、而非能力導向的報紙。廣電媒體的資源溢出讓廣電報一度風光。然而到了今天,廣電媒體已經(jīng)不再是受眾的唯一選擇,萬人空巷的盛況已經(jīng)過去,它們的附加效應當然也就微乎其微。失去了資源依托,廣電報需要在能力培育上下功夫。廣電報在內(nèi)容上應大幅削減照搬電視頻道內(nèi)容的比例,改之以電視內(nèi)容的延伸為主,例如熱播電視劇的臺前幕后、演員們的采訪、綜藝節(jié)目的探班、養(yǎng)生食療的菜譜、城市里的美食地圖、電視老觀眾的日常趣事等等,基本上以輕松、娛樂的資訊類、知識類、實用類內(nèi)容為主,這考驗廣電報記者、編輯的原創(chuàng)能力,歸根結底,考驗其新聞寫作能力。
新聞寫作是新聞采訪的繼續(xù)和延伸。寫作就是做事實的搬運工,將現(xiàn)場展現(xiàn)給受眾。它主要是指將采訪中采集的素材,加工成一定形式的新聞作品,然后通過新聞工具傳播出去。①新聞寫作本質(zhì)上就是用文字營造、還原新聞畫面的過程。筆者認為,要增強新聞寫作能力,可以從提高新聞報道的畫面感入手,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用比喻
文字抽象,畫面具象。讀者讀了文字,要去理解,要靠想象力轉換成能理解的畫面。所以,傳達者如果表達得越生動,畫面感越強,聽眾就越省力,文字和受眾的隔閡就越小。在明確廣電報的內(nèi)容定位和讀者定位后,我們就要在這個大范圍內(nèi)開動腦筋,如何把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更快地到達讀者腦海里并且在最短的時間里被理解?善用比喻、多用比喻就是一個有效的路徑?!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十四個字就把一幅廬山瀑布圖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尤其是比喻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使用,把瀑布的氣勢、形狀、色彩展示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比喻的妙用。在廣電報中,假如我們要寫一篇人物專訪,我們可以說“他的眼神深邃而清澈,猶如一汪清潭”,這個比喻好像采訪對象就坐在面前看著讀者;要寫一篇美食手記,我們說“餐館里干凈整潔,宛如走進了老舍筆下的《茶館》”,這個比喻借用文學名著構建的大眾化畫面想象,為讀者展示環(huán)境。總而言之,多用比喻、善用比喻是構建新聞報道畫面感最快最直接的途徑。
(二)遣詞造語
語言是抽象的,但它們卻能表達具象的畫面,深刻領悟這兩者的關系是我們廣電報記者安身立命之本;通俗地說,利用遣詞造語的本領給讀者營造畫面感是我們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見到一幅極美的畫面,我們就渴望把它記錄下來,然后傳遞給讀者;這個從畫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畫面的信息傳遞過程如何做到不失真,就極為考究我們的遣詞造語能力。來到西北戈壁,大多數(shù)人首先涌上心頭的就是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昏時刻,水天一色,好像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永遠是最恰當?shù)谋磉_;春和日暖,踏青郊游,我們也會想起王羲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是前人遣詞造語的經(jīng)典例子,在廣電報的新聞報道中,我們或許做不到如此典雅優(yōu)美,卻應該向此看齊,多用靈動的字詞,多推敲不同的表達方式,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瓣柟獯蛟谀愕哪樕?,溫暖留在我們心里。有一種力量,正在你的指尖悄悄流動,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里輕輕放出。”這句話里“打”“流動”等動詞的運用,把那種溫暖、感人、安靜的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遣詞造語的功夫在平時的積累,也在寫作時的自我高要求,這是營造畫面感的又一個關鍵。
(三)善于借用
廣電報是電視媒體內(nèi)容和功能的延伸,這是它們和其他平面媒體的一大不同。廣電報能直接接觸電視人、電視節(jié)目,是讀者和電視媒體間的一個橋梁和紐帶。我們廣電報的記者要善于利用這個優(yōu)勢,在行文中直接借用電視節(jié)目的畫面,達到“以畫面?zhèn)鬟f畫面”的“保真”效果。比如說“我們來到節(jié)目中介紹的茶餐廳,店老板正在那里悠閑地喝茶”,讀者在電視節(jié)目里已經(jīng)很熟悉茶餐廳的環(huán)境,這里直接借用就可以;還有“上期旅游節(jié)目中觀眾已經(jīng)見識到這里的山水美景,下周末我們將組織一個特別旅游觀光團,帶領觀眾身臨現(xiàn)場?!边@里旅游景點的風光與特色借用了電視節(jié)目的畫面,觀眾看什么文字描述都不如看一次節(jié)目更直接;以及“與電視劇里的角色相比,他的神情更輕松,談吐之間的臉部表情也非常豐富,猶如還處在鏡頭前的狀態(tài)”,讀者對于采訪對象的想象直接與電視劇重合即可。這些都是善于借用電視畫面的例子,廣電報在借用的過程中也要保持獨立性和特色,借用只是為了受眾快速切入新聞報道的行文敘事,吸引讀者融入新聞報道本身才是我們的目的。
上文探討了構建廣電新聞報道畫面感的幾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長遠來看,要培育新聞寫作能力,掌握“技巧”還不夠,提高自我修養(yǎng)與格局才是“治本之策”。
(一)自內(nèi)提升素養(yǎng)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除了操作性較強的方法論之外,廣電報的記者、編輯更要注重從根本上提升自我、修煉內(nèi)功,這是領會各種方法、融會貫通以致得心應手的前提。填詞人方文山說過:“寫作并不難,難的是主題。主題并不難,難的是故事。故事并不難,難的是形成自我的風格?!彼秘S富的經(jīng)歷和寫作感受建議中小學生一定要養(yǎng)成好閱讀、多閱讀的習慣,寄語大家“做好準備,勇敢追夢”,并以自己的成功經(jīng)歷告訴大家,寫作就是把腦海中想到或眼睛觀察到的畫面具象地用文字去表達,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畫面感。“尤為重要的是,你的文章一定要有辨識度。只有這樣,方能從萬千人中脫穎而出”。②方文山的填詞很有特色,其中強烈的畫面感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而他的這番話說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提升自我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厚積而爆發(fā);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時刻注重內(nèi)在素養(yǎng)的修煉,多閱讀、多學習,多寫作、多涉獵,寫出精彩的新聞報道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自外擴展格局
提升自我,是作為一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一種內(nèi)在專業(yè)素養(yǎng)的修煉;擴展格局,則是作為一個在當代文明中成長起來的人世界觀的不斷完整。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是我們的職業(yè),除此之外,我們還應將眼界放寬,不局限在廣電報這個小范圍內(nèi),也不局限在新聞傳播方面,應該做一個大格局的傳媒人、現(xiàn)代人。尤其隨著新興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即使是廣電報的忠實讀者也不會僅限于在廣電報上獲取信息和資訊,廣電報的記者如果不能跟上受眾知識面的抬升速度,跟不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知識爆炸浪潮下人們對于社會和生活的認識深度,那所謂的畫面感的構建只能直自欺欺人。只有不斷擴充自我,吸收知識,廣電報的新聞報道才會和受眾互相印證,我們構建的畫面才會和受眾重合,得到受眾的認可,真正做到“受眾本位”。
總之,提升新聞寫作能力雖有速成之法,但離不開長久之功。在業(yè)內(nèi)外競爭激烈的當下,廣電報須苦練內(nèi)功、培育核心競爭能力,方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注釋:
①吳良勤,李展.新聞寫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②戴亮,陳杰.方文山談寫作:把想到或觀察到畫面用文字具象表達[N].長江日報,2015-2-11.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