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英
山東省海陽市亞沙會展覽館
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陳列展覽的質量
孫曉英
山東省海陽市亞沙會展覽館
在二十一世紀,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強而有力地保障,日新月異的科技也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的轟炸時代。多媒體因其本身對展陳內容由淺入深的拓展和鏈接,可以滿足受眾不同時間和不同層次的需求,變化多端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了傳統(tǒng)博物館的展陳手段,行之有效的解決了視覺疲勞問題,與時俱 進的更迭性,集合了觸覺、視覺、聽覺、體感等感官上的變化,為受眾打造出科學與藝術高度結合的展覽,從而引領受眾走進博物館,走進展陳主題等傳統(tǒng)展陳手段所無法抗衡的優(yōu)勢而備受設計師和社會大眾的青睞。因此,在展覽中我們要根據(jù)展項的要求采用合適的多媒體展示手段充實展覽內容,重視觀眾的參觀體驗,增強觀眾與展品的互動交流,唯有如此才能推動陳列展覽的意義實現(xiàn),也才能發(fā)揮多媒體帶給展覽的質量所在。
博物館;陳列展覽;多媒體技術
1.1 展示信息量大而豐富
多媒體所展示的內容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對展品進行詳細解說,讓觀眾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觀看展示內容。多媒體所呈現(xiàn)的展示效果遠超過單一的實物展示,同時還可以較好地解決文物保藏與展示之間的矛盾。例如,近期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數(shù)字《乾隆南巡圖》(如圖1所示)吸引了眾多參觀者?!肚∧涎矆D》全套共十二卷,全長達154.17米,由于展示空間、文保等客觀原因決定了它不能全部實物展出,這對廣大參觀者來說是一大遺憾,但是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清明上河圖》的成功,三維動畫讓這件珍寶有了新的展示突破口,浩浩蕩蕩的金鑾圣駕、金碧輝煌的皇宮、高聳巍峨的城墻、熱鬧繁華的街道、五谷豐登的鄉(xiāng)野,重現(xiàn)了“康乾盛世”壯觀恢宏的歷史畫面。
圖1 國家博物館《乾隆南巡圖》
1.2 促進信息傳播模式的轉變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教育場所,在履行教育功能和滿足參觀者的娛樂需求時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展示的平臺越來越重視與參觀者的互動,傳統(tǒng)的展陳主要以視覺化的手段來傳遞信息,這是一種簡單的以信息傳遞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方式。當下的展陳已不再滿足于依靠視覺張力來吸引參觀者,如何讓觀眾快速便捷的獲取他們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這需要多媒體的鼎力相助,從而將展陳設計提升到“信息——人——信息”的層次。通過交互式的敘事手法,將技術進行藝術加工,在展覽中調動參觀者的情緒,從參觀者的參與和體驗、心理期待以及展示內容的亮點出發(fā),采取契合主題的正確方式與參觀者互動,在他們的精神層面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打動參觀者,帶給參觀者新的體驗。
1.3 豐富了傳統(tǒng)博物館的展陳手段
多媒體綜合了聲、圖、文、影像都多種表現(xiàn)形式,這種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靜態(tài)的、平面化的展陳方式,拓寬了展陳手段,給觀眾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的、互動的觀賞體驗,由此一來,在博物館這個大的展陳空間中,使參觀者體會到新的審美感,獲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綜合感官所帶來的多維度體驗。引領參觀者走進博物館,走進主題,感受歷史和文化的魅力。
1.4 打破了博物館展品的不可更迭性
博物館最大的特性是它的“實物性”,然而,展品一旦展出,就如同老僧入定,很難更換,常年不變的展品不僅無法滿足參觀者的觀賞需要,也使其它的展品只能繼續(xù)保存在庫房中,無緣與觀眾見面。但是多媒體的展示既不受空間限制,也不受時間限制,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參觀者利用多媒體設施便能瀏覽和查詢自己感興趣的文物,極大地滿足了參觀者和展陳的更新訴求。
1.5 順應博物館發(fā)展的新趨向“體驗時代的到來”
縱觀博物館展陳活動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時代發(fā)展的印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文化改革的深入,現(xiàn)代博物館的展陳從強調視覺之美到追求人性化的空間感受;從靜態(tài)的觀展到動態(tài)的空間體驗。人與空間、展品與空間的互為融合、互相滲透,是當代博物館展陳空間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向“體驗時代”發(fā)展的趨向。博物館里的重點已經(jīng)不再單純的只是展品,人的體驗已經(jīng)被放在了首位。
2.1 多媒體表達技術
該技術較常見的有多媒體視頻和音頻播放技術,其發(fā)展已經(jīng)成熟,目前能夠配合陳列展覽的場景需要做出必要的自動化反應。對于某些場館,還能夠依據(jù)需求來對室內的溫濕度進行控制,模擬戰(zhàn)爭環(huán)境,甚至通過氣味的釋放來加強相關場景的模擬。例如,某些墓室展館會在空氣中增加泥土和霉變的氣味,并且調暗整體燈光,調低室內溫度。對于這一方面的應用,當前更多關注在對游客的自動感知和互動方面,通過對游客進行定位和識別可控制整體表達效果。
2.2 場景以及導覽互動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場景互動和導覽互動兩種,其中前者注與游客之間的互動,一個理想狀態(tài)的互動系統(tǒng),應當能夠感知游客的行為,并且對溫度、燈光以及相關展示,甚至于自動解說做出調整。而對于導覽互動而言,主要是通過觸屏技術來實現(xiàn)人機交互,從而幫助游客自主地獲取到與陳列環(huán)境更多的相關信息。除此以外,導覽的互動同樣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將必要的信息通過網(wǎng)絡環(huán)境加載到用戶的移動端,實現(xiàn)導覽功能的完成。
2.3 手持互動裝置
手持互動裝置PDA類似于藍牙傳輸,有著極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并且很適合博物館講解員對公眾進行教育和培訓。PDA技術的引入,能夠有效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并且其可方便調集相關媒體,使之出現(xiàn)在合適的互動裝置上,不同的游客可以依據(jù)自身需求來對信息進行選擇并且實現(xiàn)個性化定制。
2.4 增強現(xiàn)實技術
在陳列展覽領域中,增強現(xiàn)實技術能夠實現(xiàn)更個性化的信息提供,通過用戶行為來自動化的選取和提供相關信息,在該項技術的支持之下已經(jīng)成為可能。雖然目前此類多媒體技術在陳列展覽的工作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并且卓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對于博物館而言,其陳列展覽的根本目標在于讓游客深入了解歷史,并且準確把握歷史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和蘊含精神,使其成為指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個人工作生活的重要武器,因此對于游客的服務,是陳列展覽本身的價值所在。而當前多媒體的應用,如果僅僅是為相關歷史物品建立數(shù)字檔案;或者是單純追求多媒體的投資而進行技術引入,而不考慮其對于紀念館陳列展覽體系本身的建設的話,那么這種引入必然會遭遇失敗。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讓大眾見識了我國科技發(fā)展的力量,動態(tài)的《清明上河圖》(如圖2所示)是此次世博會中國館陳列展覽的靚點,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前來參觀。《清明上河圖》是中國館選出代表古代中國的展品,但是《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國寶,通常只能在博物館中被小心謹慎的展示,出于保護等諸多客觀因素,短時間內,無法供數(shù)量龐大的參觀者觀賞。而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將靜態(tài)的畫作變成動態(tài)的動畫影像,還原當時的情景,原本高高在上的名畫立刻就變得親民、娛樂。這幅30倍于原作的巨大畫作,有著往來的市民、客商、駱駝、雞犬,流動的河水,飄動的船只,還可以聽到此起彼伏的潺潺水聲,小販的吆喝聲,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沿著數(shù)百米的幕墻行走,驚奇不已的觀看影像,體驗著宋代盛世的繁華。
圖2 《清明上河圖》
[1]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陳列藝術委員會.上海魯迅紀念館.2013中國人物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2]張琪.博物館展陳設計的空間形態(tài)學研究.藝術教育,2015(3):244.
[3]曼紐爾戈特朗(法).博物館建筑與空間設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