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沛娟
初一有一篇課文,叫《短文兩篇》,第一篇是《夸父逐日》。
老師說:“神話是古代人民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一種天真的解釋,里面蘊藏著古代勞動人民無盡的想象?!笨墒俏以趺匆蚕氩幻靼?,《夸父逐日》到底解釋了什么自然現(xiàn)象?
老師說:“‘夸父與日逐走體現(xiàn)出夸父勇于挑戰(zhàn)大自然的大無畏精神?!笨墒俏蚁?,夸父這不是“作死”嗎?
老師說:“‘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有力地突出夸父非凡的形象?!畻壠湔?,化為鄧林表現(xiàn)了夸父勇于追求、死而后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可是我想,夸父把黃河、渭水都喝干了,變出個桃林算個啥?難道說黃河、渭水還不如一片小小的桃林解渴嗎?
再說,夸父逐日的行為有什么意義?追上太陽又如何?追不上又如何呢?對于其他人沒有任何益處,這種逐日的行為只有愚蠢得不能再愚蠢的人才會干的,夸父不就是個“傻大個”嗎?
時間久了,這些不解被歲月封存,漸漸忘卻,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才明白。
這天晚上,月明風清,皎潔的月光溫柔地灑在我的桌案前,我正在奮筆疾書。忽然,我隱隱約約聽到“砰”一聲響,很輕,我以為我幻聽了。須臾,我好似又聽到“砰”一聲響,貌似比先前的聲音要大了一點點,我覺得可能是我最近學習壓力太大,精神恍惚了,要不然怎么老是幻聽。
我用力晃了晃腦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重重地吐出來,頓覺清醒多了,繼續(xù)埋頭于題海。半晌過去了,四周幽靜得都有些瘆人。忽然,一聲重重的聲響嚇了我一跳,我下意識順著聲源望去,只見一只長有黑色斑點的白色蛾子正撲扇著那雙幾乎透明又快要斷的殘翅向我身旁的窗玻璃撞來,其實它不知道玻璃窗的上面就是窗紗,窗紗上又有或大或小的洞,它完全不必來撞玻璃的。
也許是它愚鈍,也許是上帝要捉弄它,多次失敗后的飛蛾像發(fā)了瘋一樣地往玻璃上撞,“砰”“砰”的聲響是一個微弱生命的吶喊,它的傻氣和執(zhí)著又勾起了我對夸父的不解,如果夸父逐日是找死,那么飛蛾撲火就是自焚,我不明白它們?yōu)槭裁匆@樣做。
月光突然變得黯淡了一些,一片烏云遮住了月的光華。飛蛾的殘翅終于斷了,它再也飛不起來了。它蹣跚地匍匐前進,跌跌撞撞移到窗前,它的目光始終都沒有離開桌上的燭火。透過玻璃,我能看到它眸子中的渴望——一種對光明的向往。我好像看到一位忠誠的教徒正虔誠地向神默默禱告,不幸的是,神并不憐憫它,殘忍也許是一種保護,神不希望它引火自焚,但神估算錯了——對于飛蛾來講,自焚是它一生的追求,無論有多么困難,環(huán)境有多么惡劣,它永遠都不會放棄。
飛蛾最終死去,興許是凍死的罷。在飛蛾生命垂危的那一刻,我讀懂了夸父的“愚蠢”和“無知”。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信念,你也許不信佛,不信上帝,但你必須要相信你自己,不放棄心中的夢想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