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南林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管理辦公室主任
名人故居一般是指名人出生或較長時間居住生活過的住宅建筑,是名人在此成長和生活的見證,是保存和傳承名人信息的場所。艾思奇是一位從云南走出去、影響廣泛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云南省騰沖市和順鎮(zhèn)艾思奇故居是人們慕名探訪的旅游名勝。做好艾思奇故居的保護,對于我們更加直觀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宣傳與研究,進一步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基地的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獨具特色的云南文化、旅游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
艾思奇的故鄉(xiāng)在騰沖市和順鎮(zhèn)。騰沖是一枚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精致翡翠,早在公元前2世紀便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邊關重鎮(zhèn)。明朝正統(tǒng)十年(1445年)興建、3年后竣工的騰沖石城,即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雄偉堅固的中心城堡,被稱為“八關鎖鑰,三宣門戶”,又被譽為“極邊第一城”。騰沖是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順是中國十大魅力古鎮(zhèn)之一,它擁有中國最早、最大的鄉(xiāng)鎮(zhèn)級圖書館以及艾思奇故居兩大名勝。
艾思奇故居為磚石楸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它的建筑面積為932平方米,由客堂、居室、書房、庭園等組成。有串樓通欄、雕花格扇、西式小陽臺,正方前廳有一石砌圓形拱門,青藤纏纜,顯得古樸典雅。艾思奇故居融合了中國水鄉(xiāng)與西方陽臺的特色,為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這是他的父親李曰垓回鄉(xiāng)安度晚年時結合中西元素,參考了南京地區(qū)民居特色而修建的建筑。改革開放后,艾思奇親屬將故居捐贈給國家,政府撥款加以維修。
1984年,艾思奇故居被公布為騰沖縣文物保護單位,艾思奇故居紀念館建成,在大門頭懸有“艾思奇紀念館”匾額,正式對公眾開放。故居西樓和廳樓上陳列著艾思奇的生平事跡,內有大量圖片實物,展示了這位偉大哲學家的生平及其光輝業(yè)績。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將該故居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公布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早在公元前2世紀,騰沖便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商站,元代隨著珠寶業(yè)的興起,騰沖作為寶石翡翠加工貿易重鎮(zhèn)的地位與日俱增,以至發(fā)展到清代后葉和抗日戰(zhàn)爭前,一躍而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寶石翡翠加工貿易的主要集散地。騰沖還是云南乃至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址。明清以來,“三征麓川”“馬嘉里事件”“甘稗地之戰(zhàn)”“騰越辛亥起義”“騰沖抗日戰(zhàn)爭”等烽火,均點燃于這塊古老的土地。
古跡豐富,特色鮮明。騰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物資源,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已達57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0項、市級12項、縣級33項。國殤墓園、和順圖書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艾思奇故居、張文光墓、西山壩南詔城址、綺羅文昌宮、騰沖文廟、李根源故居、英國領事館、滇西軍都督府及疊園集刻、和順傳統(tǒng)民居建筑群、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尚文教,名人薈萃。南詔、大理國時期,內地人士便進入騰沖傳授儒學,佛教亦從印度涌入。明代軍屯制度的推行,商貿、流官等大批人民將內地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邊地,因而在騰沖形成了南詔、漢、印度文化融合交流的獨特邊地文化。元明以來經濟的發(fā)展,又為文化教育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設立司學,弘治元年(1488年)建秀峰書院,為云南首創(chuàng)的5所書院之一。此后文化教育興旺發(fā)展,騰沖人才大量涌現(xiàn),明清兩代考中舉人52名、進士6名。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到1915年的10年間,共有赴日留學生38名。其間地方鄉(xiāng)紳和旅居國外華僑倡導興建了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開創(chuàng)了民主科學文化的新風。豐沃的文化土壤、大浪淘沙的時勢,造就了大批優(yōu)秀的騰越兒女,如李珍國、左孝臣、張文光、李根源、劉楚湘、張問德等愛國先驅,李曰垓、寸樹聲、張?zhí)旆拧计?、王少巖等鼓風有聲的人物,也是騰沖人民的驕傲。
豐厚的騰越文化積淀。崇文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育和促進了騰越人開放進取的競爭精神和愛國愛鄉(xiāng)熱情。在焦土抗戰(zhàn)之國難當頭,張問德出任縣長,毅然寫下《答田島書》,文辭有力,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民族氣節(jié);以李根源為代表的一批騰籍人士之著述,則是騰沖人民引以為豪的一筆精神財富。此外,民間藝術在騰沖也是源遠流長。
積極探索不同類型文物資源的多種利用方式,頒布名人故居保護辦法。國家已相繼發(fā)布《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保護條例》等法規(guī),中宣部等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對于貫徹“搶救為主,保護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作了相應規(guī)定,但在名人故居保護等細節(jié)上仍有一些空白,如經費不足、使用功能單一、管理混亂、缺乏適用的管理辦法。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綜合調研,盡快出臺《名人故居保護認定辦法》,對于哪些是名人故居、該如何保護修繕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同時,應探索名人故居保護從原來政府單一保護變?yōu)橐肷鐣α?,采取社區(qū)居民、參觀者、政府、地產商、利用經營方等共創(chuàng)多贏、互動發(fā)展的模式。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明確主體責任。各級政府是名人故居的第一責任保護人,應加大保護資金投入,拓寬資金渠道,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參與名人故居的保護性開發(fā),爭取國內外團體和個人對名人故居保護的援助。參照國外的經驗,可對倡修名人故居的團體或有功之臣,在適當位置予以立碑紀念。當地民眾是名人故居保護的最大利益者,應調動其積極性,培養(yǎng)其良好的觀念和參與意識,真正做到從要我保護,而轉變?yōu)槲乙Wo,互惠而共贏的理想境界。
改善故居陳列展覽水平。毋庸諱言,許多故居在修繕、修復和籌辦名人陳列中,常常缺乏文物和資料。一些已開放的名人故居,僅有圖片和文字的陳列形式,展覽內容一成不變,講解服務不到位,難以吸引觀眾。同時缺乏高質量的宣傳圖冊影像資料,沒有適合觀眾的高端旅游紀念品??刹扇÷?、光、電等現(xiàn)代陳列手段,適時利用場景復原等,開設網站進行宣傳,盡可能地復原名人的生活學習與工作,做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同時,還要做好名人故居的管理與保護工作。名人故居多為木結構建筑,應絕對考慮其防火防盜安全。紀念館的藏品多系紙本,應考慮其防光、防蛀、防潮等功能,做到科學保護,永續(xù)利用。
通盤考慮名人故居與周圍山水人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并采取更生動充實的方式,吸引觀眾。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不能單純與商業(yè)結合,要努力留住田園風光,設法再現(xiàn)故居主人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生命氛圍,從而豐富故居的精神文化內涵,也就容易引發(fā)人們了解故居、了解名人的興趣。和順西南的石頭山中林木蔥郁,怪石嶙峋,魁閣隱藏其間,供奉魁星,李根源曾在其中居住半年,留下了大量碑刻、詩文;李曰垓為保護魁閣的古樹而寫的“雙杉行”至今被人傳頌。這些鮮活的實例,于當今的民族生態(tài)文化保護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