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墨
今年是戊戌年,我來分別說說“戊”和“戌”。
戊戌是甲子紀年法,做甲子的人,據(jù)說叫大撓。
大撓是黃帝時時史官,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而成六十甲子,并將它作為紀歷之符號。
根據(jù)《五行大義》中記載,大撓“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p>
稍做解釋,當人們面對天的時候,就用“天干”,面對大地的時候,則用“地枝(支)”。
所謂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有研究者認為,十天干是對一個普通部族走向王族地位的歷程的描述。這個歷程分為十個環(huán)節(jié):
甲——部族進入天干循環(huán)。
乙——部族發(fā)展。
丙——部族定居。
丁——部族受封建國。
戊——部族擴張。
己——兼并他族。
庚——部族上升為王族。
辛——王族用鐵腕手段建立威權(quán)。
壬——王族實現(xiàn)對天下的統(tǒng)治。
癸——王族走出天干循環(huán),轉(zhuǎn)入地支循環(huán),下降為普通部族。
這一說法,可以參見《三十二個基本漢字及其相關(guān)問題》一文,載于《良渚文化論壇》(良渚文化博物館編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戊”在天干中排第五位。
“戌”在地支中排第十一位。
我們先看《說文解字》的解釋。
《說文解字》卷十四“戊部”釋戊:
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從戊。莫候切。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戊,中宮也。鄭注《月令》曰:戊之言茂也,萬物皆枝葉茂盛?!堵蓺v志》曰:豐楙于戊,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六甲者,《漢書》日有六甲是也;五龍者、五行也?!端?jīng)注》引《遁甲開山圖》曰:五龍見敎,天皇被跡。榮氏注云:五龍治在五方,為五行神?!豆砉茸印罚菏⑸穹ㄎ妪?。陶注曰:五龍、五行之龍也。許謂戊字之形,像六甲五行相拘絞也。莫候切。三部。俗多誤讀。戊承丁,象人脅。冢大一經(jīng)。凡戊之屬,皆從戊。
“戊”是天干的第五位,寓意為茂,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這個字,本來就念茂,后來在五代梁開平元年(907),避諱茂音,因而改戊字為武,后人才把戊字讀為武。
許慎的說法,可以做進一步解釋:
甲乙代表東方、春天、木;
甲骨文
丙丁代表南方、夏天、火;
庚辛代表西方、秋天、金;
壬癸代表北方、冬天、水。
那么,戊己,就自然用來代表中央和土了。
土地生長萬物,蘊藏萬物,所以代表中央和土的戊字,就有了無所不包的含義,比如“藏”這個字,我們就可以找到“戊”這個部件。
從方位上說,它屬中央,萬物最茂盛之際。
許慎說“六甲五龍相拘絞”,又是何意呢?
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就叫“六甲”;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就叫“五龍”,也叫“五辰”,前者代表天干,后者代表地支,五和六在一到十之中,如果分別乘以二,二五一十,二六一十二,就能把干支都包括進來了,因而許慎認為“戊”這個字從字形上看是五筆緊緊相鉤連,符合五行的解釋,卻不是造字本義。
戊是一個會意字。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案辍迸c“丿”聯(lián)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
本義:收在武器庫中的戈形兵器,引申義為武器、軍械、軍備、武備,轉(zhuǎn)義為武力。轉(zhuǎn)義的引申義,則為武力擴張。
因而在含有“戊”字符的漢字中,都有“武器”“武備”或“擴張”的意思。
比如“戍”是武力守備之義,“戌”是老掉牙的武器,“茂”是瘋狂蔓延生長的野草,“成”是武力守城,“戚”是按尺寸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戰(zhàn)斧。
我們再看“戌”。
《說文解字》卷十四“戌部”釋戌:
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從戊含一。凡戌之屬皆從戌。辛聿切,文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戌,烕也,九月昜氣微,萬物畢成,昜下入地也。烕,大徐作滅,非?;鸩吭?。烕、滅也。本《毛詩傳》:火死于戌。陽氣至戌而盡。故烕從火戌,此以烕釋戌之恉也?!堵蓵吩唬盒缯?、萬物盡滅?!痘茨咸煳挠枴罚盒缯?、滅也。《律歷志》:畢入于戌。《釋名》:戌、恤也,物當收斂矜恤之也。九月,于卦為剝,五陰方盛,一陽將盡,陽下入地。故其字從土中含一。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戊午合德?!短煳挠枴吩唬和辽谖?,壯于戌,死于寅,從戊一。戊者、中宮,亦土也。一者、一陽也。戊中含一,會意也。一亦聲。辛聿切。十二部。凡戌之屬,皆從戌。
葉玉森說:“予疑戌,古戚字?!?/p>
“戚”是一種兵器,斧的一種。陶淵明詩“刑天舞干戚”中的“戚”,就是兵器,有一回我在博物館中真的看到了一件標為“戚”的青銅兵器。有興趣的朋友再去博物館可以注意一下。
和“戊”比較像的,還有一個“戉”字,“戉”是大斧,象征王權(quán),一般不用于作戰(zhàn)。戚較小,輕便,可以投入戰(zhàn)斗中。
甲骨文的“咸”字,從“口”從“戌”,也就是“喊”字,因為他們拿著戚作戰(zhàn),口呼沖殺,所以是“喊”的初文。
“戌”字在早期漢字如甲骨文、金文中都是獨體象形字,其本義為當時的一種長柄兵器,頭部形似斧鉞,后來訛變?yōu)閺摹拔臁睆摹耙弧薄?/p>
從古文字的角度看,許慎并不正確。但是從五行的角度看,他的解釋又頗有意思。
在許慎看來,“戌”從時序上來說,是九月,萬物肅殺,不再繁茂,因而是由茂盛的“戊”中間含“一”,“一”代表土地,藏起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