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2010年1月22日,美國華盛頓近郊的阿靈頓國家公墓正在舉行一場莊嚴而肅穆的國葬儀式。鳴槍、鳴號、七名禮兵列隊等儀式之后,身著深藍色禮服的海軍少尉甘布瑞左膝著地,代表美國總統(tǒng)和國家雙手向逝者家屬奉上了一面國旗。
逝者是名六十一歲的流浪漢雷蒙德·威維爾。一名流浪漢享有國葬的“禮遇”,在美國社會引起了一場很大的轟動。資料顯示,從1864年設立阿靈頓國家公墓以來,這里已經(jīng)安葬了超過三十萬名犧牲和過世的軍人。能夠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是在歷次戰(zhàn)爭中犧牲的美國現(xiàn)役軍人和獲得過榮譽的退伍軍人,這也是對他們逝后的一種崇高榮譽的褒獎。
威維爾曾經(jīng)在軍中服過役,但一天仗也沒打過,甚至在軍隊中也沒有留下任何榮譽記錄。退伍后,他做過機械師、焊接工,后來開始酗酒,最后家庭破裂,妻子帶著五個子女離他而去。自此,他成了一個流落街頭的流浪漢。直到六十一歲時,威維爾終于下決心戒除酒癮,并找到了一份焊接工的職位。
威維爾的人生履歷就是這么簡單,在他六十一歲之前幾乎看不到一絲閃光點。硬要往好里說,頂多只是一句——威維爾在六十一歲時終于“浪子回頭”了。
六十一歲這一年,對威維爾來說,既是他人生中的起點,又是他人生中的終點,更是他人生中的閃光點。就在他為找到一份焊接工的職位而準備大干一場時,他居住的集體寄宿公寓發(fā)生了大火。在這場火災中,威維爾前后救出了五個人,自己卻因吸入大量的煙塵,最終沒能從火場中活著出來。
“六十一年中,威維爾僅憑臨死前救出了五條鮮活生命這一點,就應該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里嗎?要知道,安葬在這里的有總統(tǒng)、將軍、大法官……都是一些有名望的人,而威維爾只是一個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流浪漢。讓一個流浪漢和這些總統(tǒng)、將軍、大法官們同眠一起,是不是有點太搞笑了?對于這樣的決定,你不覺得太輕率了嗎?”自從甘布瑞少尉申請將威維爾安葬到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想法被媒體披露出來后,社會的質(zhì)疑聲幾乎沒一天讓他的耳朵清靜過。
威維爾多年前就與親人失去了聯(lián)系,正當他的遺體要被作為無主處理的時候,曾經(jīng)被威維爾幫助過的一名義工感覺到了良心的不安,一個好人不應該就這么悄無聲息地離開。于是,這名義工就找到了朋友甘布瑞。
甘布瑞決心為威維爾做點事,首先是要找到他的親人。經(jīng)過一番周折,歷時三個多月,終于找到了威維爾的女兒伊麗莎·威維爾。伊麗莎當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所有的人都為父親的改變和作為而驕傲!”就是這一句話,更加堅定了甘布瑞將威維爾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打算。
看著甘布瑞的申請快被落實下來,一些反對之聲越來越強烈:“甘布瑞!你可知道,將一個流浪漢申請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自建立公墓的一百多年來,歷史上還沒有這個先例?!?/p>
一段時間里,反對之聲似乎占了上風。就在人們猜測甘布瑞會敗下來時,出人意料的是,一周后,甘布瑞的申請被批了下來。
對此,甘布瑞認為:“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對做出犧牲者的敬意,是對人格不分高低貴賤的一種尊重。因為沒有人會愿意被落在后面。威維爾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做出了犧牲,那么人們就不應該落下他,更不要認為他生前是個流浪漢,就將他拒于阿靈頓國家公墓之外!”
【原載《文史博覽·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