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潔
?
淺談藝術設計教育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
熊佳潔*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430070)
審美是對具體事物和藝術、設計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進行非功利的直覺和觀照,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審美能力是指審美主體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長期審美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得并不斷發(fā)展的特殊能力。藝術設計教學呈單一、呆板、膚淺,其因原則在于忽視了藝術設計學科的多元化。美國的“DBAE藝術教學”觀點認為藝術設計教學包括: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藝術設計史、藝術設計評論、美學四個領域,并通過四個領域的學習。能在其觀賞、評價、理解過程中,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挖掘心靈,從而得到美的啟發(fā)和創(chuàng)造,讓學習輕松、愉快、豐富多彩的氣氛中進行。因此,強調學生全面審美素質的發(fā)展是藝術設計學科自身特性的需要。
審美能力;藝術教育;多元化
加拿大的環(huán)境美學家卡爾松將審美分為“淺層含義”和“深層含義”兩個層次,他說:“當我們審美地喜愛對象時,淺層含義是相關的,主要因為對象的自然表象,不僅包括它表面的諸自然特征,而且包括與線條、形狀和色彩相關的形式特征。另一方面,深層含義,不僅僅關涉到對象的自然表象,而且關系到對象表現(xiàn)和傳達給觀眾的某些特征和價值。普拉爾稱其為對象的‘表現(xiàn)的美’,以及霍斯普斯談到對象表現(xiàn)‘生命價值’”。 這就說到了審美的人文關懷,美學始終是以“美教化、變風俗”為目的的。
當代多元的文化下,物質充溢四周的環(huán)境下,社會特征變遷規(guī)模巨大、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的盛行,學生的藝術感受力被俗濫的形式磨銼得遲鈍而又麻木。然而審美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社會大眾,我們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需要擁有應付在復雜環(huán)境下誕生的產(chǎn)物的能力。
我們往往易于和樂于接受秀麗、和諧及陰柔之美,而對于崇高、陽剛及悲壯之美卻顯得無所適從,甚至產(chǎn)生抗拒感。這種現(xiàn)象表明學生在個體審美鑒賞方面還普遍地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因而,如果任其自然發(fā)展,那么這只能限制了我們的審美視野,將我們的審美價值取向朝著單一化發(fā)展,最終只會使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纖弱,從而導致個體審的美發(fā)展受到阻礙,無法成為競爭日益激烈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有用人才。
造成現(xiàn)在學生審美單一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首先,從審美主體來看。一方面,作為學生,其生理、心理結構決定我們更容易接近優(yōu)美的事物。因為具有嬌柔、小巧、輕盈、光滑等特征的事物往往會給人平和、舒適、喜悅、寧靜的感受,這是一種較為直接的快感;而具有博大、雄偉、壯觀、粗獷等特征的事物所帶給人們的則是景仰、驚喜、悲壯、豪邁等情感。這種情感卻是由痛感轉化為快感。正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所指出的:“大海給我們以無際和渺茫的無限時,人類就被激起勇氣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背绺呤且詫ψ匀灰?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掌握的艱巨姓來肯定人的本質力量為其審美特征的。這對于尚處于多夢季節(jié)的學生來說,崇高比秀美更為遙遠。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沉淀在人們的審美意識中留下深深的痕跡。在文藝欣賞過程中人們往往從善惡的觀念評價作品,特別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在內心深處,人們形成向善去惡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體現(xiàn)在審美鑒賞中就是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理期待和依賴。因而,我們難以承受“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壯與崇高。對此,魯迅先生曾經(jīng)深有感觸地指出:“偉美之聲,不震吾人之耳鼓?!?/p>
其次,從審美客體看。在我們快節(jié)奏、高速度、價值取向日益多樣的現(xiàn)實生活面前,文藝創(chuàng)作失去了其社會教化功能,彌漫著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各種文藝作品變得萎靡、柔弱、媚俗,在審美上也傾向秀麗、陰柔,而少有悲壯、崇高的振聾發(fā)聵的力作。尤其是近年來,俗風日漸,銅臭味濃,形形色色的庸俗作品充盈耳目。無疑,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學生的審美品位。
第三,從教育角度看。當前,學生的審美還沒有提到應有的位置。盡管在現(xiàn)在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中,也或多或少地進行了美育的滲透,但是,這種滲透歸結起來說,還只停留在自發(fā)的、無序的狀態(tài),并沒有科學的理性和系統(tǒng)的認識,更沒有一個比較嚴密的、科學的滲透體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個體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基于這種種原因,必須對藝術設計教育作進一步的思索:對于現(xiàn)在學生的審美單一化現(xiàn)象,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呢?我認為,我們不妨做如下一些嘗試。
(1)從理論上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指導。在肯定秀美的同時,也要著重指導學生增強對崇高之美的認識,健全和完善其審美心理結構,走出審美偏振的情感誤區(qū)。我們學生只有從根本上理解了崇高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它。這樣,通過美育,學生就會從“感覺的被動狀態(tài)”轉移到“思維和意志的主動狀態(tài)”,從而自覺地完成審美鑒賞的飛躍。
(2)在教學實踐中讓我們學生切身感受到崇高美的魅力。在教授郭沫若的《屈原》中的“雷電頌”時,不妨把它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對照。一方面是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悲壯,一方面是淡淡喜悅與哀愁下月色的秀美。通過對照,學生明確了崇高之美是一種比秀美更為強烈和尖銳的快感。而在教授關漢卿的《竇娥冤》時,教師應通過竇娥這一具有優(yōu)美心靈和堅強性格的被迫害的古代婦女典型形象,讓學生由悲傷、痛苦中獲得勇氣和力量。這樣,在教師的審美誘導下,我們學生就會對崇高之美的事物敏感起來,不再是聽雷聲而恐懼,遇狂風而憂慮。
(3)有目的地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教師應教育我們學生遠離那些格調低下、頹廢萎靡的網(wǎng)絡游戲、市井小說以及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東西;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高尚激昂的名篇佳著、觀看氣勢恢弘、健康向上的影視作品。借助相應的作業(yè)和練習,并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信息并加以指導。
審美教育可以提高人類對人生的認識。尤其是,在當前,人類對崇高的精神追求正在承受日益發(fā)達的物質文明的擠壓和沖擊,毫無疑義應該加強對我們學生的審美教育。但是這種審美教育首先應該是完美的,而不是有所偏頗的。
何為審美情感,就是指人對客觀存在的美的體驗與態(tài)度。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將自己曾經(jīng)體驗過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作品這一媒介讓其他觀賞作品者也能體驗到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審美情感就是在這種情感交流中產(chǎn)生的。審美情感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一般意義上的快感;二是痛感;三是深層次的快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體驗到快感和痛感,但是很少能夠體驗到深層次的快感,而審美情感就是深層次的快感。審美情感在大多情況下會表現(xiàn)為一種審美快感,最淺層次的審美情感僅體現(xiàn)在生理上的愉悅,中層次的審美情感體現(xiàn)在心理上的快樂,高層次的審美情感則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
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加強學生自我審美能力的訓練。教師在教學藝術設計時應當充分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個人色彩和特性,結合學生各方面的審美能力發(fā)展情況作出教學方針,督促學生能更好地培養(yǎng)審美。藝術設計教育意在幫助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文化與藝術設計之間的結合,使我們學生能從中受到創(chuàng)作靈感。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需要教師在給學生上課傳授知識的同時多注重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當今社會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當要全面發(fā)展,藝術設計教育就是全面發(fā)展中的一部分,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能夠給我們學生帶來美的享受的課程,可以幫助我們發(fā)泄情感,減少壓力。藝術設計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意義:
(1)陶冶情操:人的行為舉止通常是受情感和理智控制的,因此情感對人生實踐有著重要作用。藝術設計教育就是通過作品中詮釋出來的美來影響人的精神和心理,讓觀賞者能保有一顆真摯而豐富的心靈。
(2)藝術設計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分為兩種,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其中形象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基礎,沒有形象思維是不能形成邏輯思維的,而形象思維的基礎則是審美情感。人們只有先看到某一事物的外貌特征才能將事物在腦海中形象化,然后對形象化的事物進行邏輯性的思維考慮,所以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能幫助我們學生更好地進行思維擴展。
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如何開展以及教學內容如何安排都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仍有一部分藝術教師保持著傳統(tǒng)藝術設計的教學觀念,不關注學生情感上的培養(yǎng),只灌輸藝術知識,這樣學生難以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人情感特色的作品,學生只會局限于書本知識,很難適應日常生活的磨練,同時在這種教學觀念下我們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可能會被磨滅,影響了我們繼續(xù)學習藝術設計的興趣,最終放棄學習藝術設計。有些藝術教師過于關注自身的藝術設計的技能提升,對所謂的審美情感嗤之以鼻,認為只要技能提高可以不重視修養(yǎng),也不關心教學理論的學習,這樣長久發(fā)展下去只會導致自身教學觀念過于傳統(tǒng)不合時宜。另外,由于學校排名制度的影響,有一些學校只重視幾個專業(yè)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并未重視藝術設計教育這一審美教育,有些教師甚至認為藝術設計專業(yè)可有可無,對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很多學校都已經(jīng)將藝術設計納入別的專業(yè),別的學院。藝術設計的地位一落千丈很難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很多擴展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的活動都無法展開。
課堂氛圍過于枯燥呆板很難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難以讓學生從心里減少對藝術設計課的輕蔑,這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感點的嚴重阻力。課堂內容的過于枯燥不僅僅是源自于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還和藝術設計教材的“不通情理”有關,藝術設計教材在編制方面較少考慮到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yǎng),對學生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力缺少關注,不能夠吸引學生提起興趣進行觀賞。另外,藝術設計教材在選取素材上集中于中國本民族這一話題,對國外的素材選取較少,這就導致了教材內容單一化。藝術設計不能局限于某一時間段或某一國家,而要綜合民族、時代、歷史三方面進行選擇考慮,中外古今的美術題材都應該作為學生學習觀賞的素材。同時在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上,缺乏吸引學生的藝術設計的興趣,就不能給予學生學習藝術設計的動力。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容易讓學生對藝術設計課程產(chǎn)生厭煩心理而導致遲到早退甚至是頻繁曠課等現(xiàn)象的頻頻發(fā)生。隨著現(xiàn)代科技融入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藝術設計教學中借用了多媒體為吸引學生興趣提供了幫助,但過多使用多媒體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那就是越來越少有機會讓教師進行親身示范,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幫助,現(xiàn)在有了多媒體,教師只需要動動手指頭,對學生實際操作不會帶來任何幫助。例如藝術設計教師在講解某一設計作品時需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識,但是有了多媒體這個媒介,教師通常會選擇利用多媒體中的課件展示一些設計作品,通過“張張口”進行技巧手法的講解,認為學生就能理解,能實際掌握了,實際上學生對技巧知識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會有深入的研究。
目前想要加強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就必然要以當下實際現(xiàn)狀為主進行思考,“好鋼用在刀刃上”,目前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態(tài)度問題以及專業(yè)本身存在的缺陷都是一直以來學生不能深入學習藝術設計的重要因素。原本對藝術設計有興趣的學生在對當前藝術設計課程現(xiàn)狀感到失望甚至放棄了藝術設計的學習。首先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應當要知道藝術設計課專業(yè)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專業(yè),藝術設計教育對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非常卓越的提升效果。現(xiàn)如今,擁有優(yōu)秀的藝術鑒賞能力的人才是各行業(yè)積極追求的,想要成為設計人才勢必要對設計進行系統(tǒng)學習和深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設計技能,更能提升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認知。
隨著多媒體的廣泛使用,教師能夠將藝術設計作品體現(xiàn)的方式也由紙張、實物擴展到了網(wǎng)絡、影視。多媒體的多樣化使得好奇心較重的學生對藝術設計學習產(chǎn)生興趣。合理使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更生動形象地理解知識,也能減輕課堂枯燥的氛圍。然而多媒體的應當不適當,就會減少教師的示范職能,教師應當結合多媒體和自身示范職能,為學生更實際地掌握藝術設計技巧合理安排多媒體的使用。同時教師的審美情感對我們學生產(chǎn)生什么樣的審美情感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對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注入自己的審美情感,傳遞給學生進行感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辨別美。
想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首先應當讓學生了解藝術設計文化,文化與藝術設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只有讓學生對文化多些了解,他們才能打好設計基礎,擁有開闊的視野才能設計出優(yōu)秀的作品,才能升華自身的精神層面。學生在初次接受設計作品的熏陶時,更多的是好奇,并不能足夠深入地理解設計作品的含義,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對設計作品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深層次閱讀作品,理解作品傳遞的情感引起共鳴,要身臨其境,與作者一同體驗曾經(jīng)的情感。只有我們學生能自主地對作品進行賞析,能真正意義上理解作品,才是審美情感的提升。
想要我們學生真正讀懂一個設計作品,必然需要加強對我們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通過我們與作品之間情感的交流提升我們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給予我們的是無盡的財富,它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擁有高于他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培養(yǎng)我們學生審美情感是藝術設計課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只有學生的審美情感上去了,學生對藝術設計的認識才會變得更加深刻,才能去更好地學習與研究藝術設計這門學科,最終去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設計作品。
[1] Michael J. Parsons; H. Gene Blocker. 美學與藝術教育[M].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998.
[2] 彭鋒. 西方美學與藝術[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3] [意] Croce,B., 美學原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 廖金春. 教育美學[M]. 馥林文化出版社, 2010.
[5] [美]唐納德?諾曼著, 梅瓊譯, 設計心理學[M].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中信出版社, 2010.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mo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rt Design Education
XIONG Jiaji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beiWuhan, 430070, China)
aesthetics is the utilitarian intui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factors and imag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Art and design works, and in this process, we get a pleasa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esthetic ability is the ability of aesthetic subject to experience beauty, appreciate beauty and create beauty. It is a special ability that people gradually acquire anddevelop in long-term aesthetic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s monotonous, dull and superficial, and its principle is that it ignores the d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The idea of DBAE art teaching in the US thinks that art design teaching includes four fields: art design creation, art design history, art design review and aesthetics, and is learned through four fields. In the process of appreciation, evaluation and understanding, we can excavate the soul in a unique way, so that we can get the inspiration and creation of beauty, and let it learn in a relaxed, pleasant and colorful atmosphe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rt education; pluralism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08.040
G4 G64
A
1672-9129(2017)08-0089-03
熊佳潔. 淺談藝術設計教育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J]. 數(shù)碼設計, 2017, 6(8): 89-91.
XIONG Jiaji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mo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rt Design Education[J]. Peak Data Science, 2017, 6(8): 89-91.
2017-03-20;
2017-04-18。
熊佳潔(1993-),女,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工業(yè)設計工程,研究方向:藝術教育。E-mail:bianjibu200808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