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細微之處,作理性的觀察、感性的表達,正是《當代黨員》“社會觀察”欄目所呈現(xiàn)的樣子。
每次翻閱《當代黨員》雜志,雖然這個欄目只有幾頁的篇幅,卻是我最迫不及待想要“品味”的。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經(jīng)得起反復咀嚼的。
我喜歡它,是因為從這些有溫度的文字里,能夠看到別樣重慶的真實與美好。
可以看見新舊重慶的碰撞與融合。細讀《流光逐影說重慶》(2016年第9期),不得不讓人驚嘆,原來已有200余部電影在重慶取景拍攝。這些電影既有反響火爆的,又有歷史味道濃厚的;既有文藝范十足的,又有本土特色鮮明的,一景一鏡,一幀一畫,講述著重慶城的故事。透過《融入,在昨天和今天之間》(2016年第23期)的字里行間,我看到傳統(tǒng)風貌融入現(xiàn)代文明,彼此交相輝映,和諧共生。從湖廣會館到十八梯,從洪崖洞到重慶印制二廠舊址……每個獨特的樣本,都令這座城市的魅力不斷延續(xù)。
可以看見重慶文化的傳承與蝶變。鄉(xiāng)村文化該如何發(fā)展,又該怎樣延續(xù)?通過重慶區(qū)縣最鮮活的案例,《尋找鄉(xiāng)村文化繁榮的“源動力”》(2016年第22期)所詮釋的新觀念、新方式、新路徑,意蘊深遠。它告訴我們,找準方向,用對方法,鄉(xiāng)村文化同樣精彩;但同時告誡我們,未來,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任重道遠。
可以看見重慶人的底蘊與情懷。人們常說,重慶人性情火辣。是的,沒有錯,《重慶的麻辣江湖》(2016年第20期)告訴我,重慶人愛小面、愛“江湖菜”、愛火鍋,麻辣已是一種割之不去的味覺享受,由內往外透著一股子熱情。可是,《為“書蟲”營造靈魂居所》(2016年第18期)告訴我,重慶人也可以靜下來,走進一家書店,翻閱一本喜愛的書,靜謐地度過一天半天,開啟一場精神的典禮。在一動一靜、一快一慢之間,流動的是重慶人百變的生活,看到的是重慶人不一樣的情懷。
真好,原來重慶那么美,恕我不能一一道盡每篇文章、每個故事。感謝《當代黨員》為我們帶來多元的視角,期盼“社會觀察”欄目辦得越發(fā)精彩,讓更多的人走進重慶、了解重慶、愛上重慶。
(重慶市江津區(qū)機關事務管理局 鄧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