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2017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電視劇產(chǎn)業(yè)論壇如約而至。今年的論壇圍繞“融媒體時代電視劇的品質堅守與藝術突破”主題,邀請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行業(yè)精英共同探討。
話題一:如何看待IP?。?/p>
郭靖宇(編劇、導演):IP本身對行業(yè)是非常有意義的,但IP最大的問題是抄襲,“融?!钡茸詈蠖忌婕暗绞欠袷浅u的判斷。不僅僅是制作公司,管理部門也要非常重視。事實上,大IP在投拍之前就應該先判斷是不是抄的,不是才可以拍。
劉江(導演):IP熱是熱錢進入之后,資本撒的謊。好的創(chuàng)作是偶然性的,不是隨時掏出來就有的,但資本需要持續(xù)性穩(wěn)定增長,IP數(shù)據(jù)化,是能夠滿足資本之需的,所以要放大其功用。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IP劇大浪淘沙,IP熱是一時之鮮。
袁子彈(《歡樂頌》編?。骸稓g樂頌》并不是網(wǎng)絡上最熱門的小說,但改編后的電視劇和原著內核一致,甚至一些話題比網(wǎng)絡小說走得更深。制作團隊對待IP的態(tài)度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找到內核,找到讀者喜歡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要遵循影視制作的邏輯,將內容合理化。挑選IP的時候不要挑最熱的IP ,并注意改編的方法。
侯鴻亮(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IP就像演員,挑選IP時要考慮這個IP能否改編成電視劇,如果IP夠大,也給改編的作品加了分。從文字到影像最核心的不是IP,而是編劇。沒有好劇本,其他都是在沙灘上堆房子,一個好的編劇可以原創(chuàng),也可以改編,但是一個好的IP,不可能直接到影視公司改編成影視。
黃瀾(新麗傳媒副總裁):很多制作者沒有專業(yè)的知識,在平臺、渠道的競爭擠壓下盲目跟從市場?!安煌跣摹笔腔痉现谱鞯膬r值觀,平臺和制作方的價值觀要相符,那就不會盲目被功利化的IP所帶動。當然,去IP化、一面倒地否定也有點偏激,關鍵在自己的選擇。
王中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CEO):有些明星、經(jīng)紀人在談項目時,也會選擇大IP,而拒絕了優(yōu)秀劇本。當然,最重要的是判斷IP轉化的可能性。近兩年IP劇熱度一直很高,只是目前改編得不夠好,觀眾對它們不滿足,這就說明創(chuàng)作隊伍對影視的改編很重要。
馬中駿(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IP剛興起時很多人趨之若鶩,但收視率不好又認為是IP的問題,這些都是極端的看法。真正具備影視改編可能的文學作品才有IP的價值。編導演團隊的能力是IP改編成功的條件。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IP既不要唱得太嗨,也不要唱得太衰。IP沒有差異,更多的是好劇和壞劇的差異。IP確實有些價值,比如自帶網(wǎng)感、更加親和,但是要先找到其中跟觀眾溝通的要素,找到能夠轉換的題材,才能重新創(chuàng)作。
話題二:IP劇的改編難點在哪?
丁墨(《如果蝸牛有愛情》原著作者):一方面是整體風格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平衡書粉和電視觀眾之間的吻合。根據(jù)拍攝風格對原著做出一些調整,完全照書拍,從影視的效果出來就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馬伯庸(《古董局中局》原著作者):IP劇把原著改編成電視劇,是從文學敘事到視覺敘事的過程,這個敘事并不是找一個好編劇或者導演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原著作者和編劇等所有制作部門一起溝通,每個人進行妥協(xié)或者讓步,需要每個部門溝通和協(xié)調的機制。
張蕾(《中國式關系》編劇):小說轉化為影視視聽化的表達,涉及到作者和編劇融合的問題,二者要建立起生命體驗上的共鳴,編劇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保留原著的精髓,做到編劇和作者的優(yōu)勢互補。如何選才,如何再造情節(jié),如何推進,是特別難的。
徐昂(《法醫(yī)秦明》導演 ):一個作品當中,觀眾和讀者對人物狀態(tài)印象很深,他們不希望把這些東西遺漏,在改編過程當中被浪費掉。觀眾最后記不住故事的,他們只能記住人物。
周丹(制片人、觀達影視總經(jīng)理):劇本、制作、營銷都不能少。小說里最精華的、讀者最喜歡的點要深刻理解。我們在制作上投入的預算,可以跟海外劇較量,年輕觀眾喜歡挖劇中不專業(yè)的部分,這也反向激勵我們。同時,營銷也是不可少的一把寶劍,要把年輕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作品上來。
趙若堯(嘉行傳媒副總經(jīng)理、合伙人):要保留IP中最精髓的部分,不改變人物性格,故事的脈絡、經(jīng)典橋段都要保留,同時把影視劇合理化,把格局梳理清晰,讓故事的邏輯性更強。
話題三:90后、00后合稱“九千歲”,怎么才能找到讓年輕人滿意的元素?
郭靖宇(編劇、導演):千萬不要低估中國少年。翻拍《射雕英雄傳》,我們以為只能召回70、80后,但其實很多年輕觀眾也喜歡。創(chuàng)作者不需要去想觀眾偏愛什么,未來的少年更容易在好的故事和好的精神中找到訴求。
劉江(導演):民以食為天,首先味道要好,隨著時代和觀眾年齡的變化,器皿、飲食方式可以換,但菜的美味不能變,甚至好形式有助于進餐的情緒。同理,好故事是創(chuàng)作者需堅守的底線,我們可以尋找更新的形式,但“味道”不能變。
袁子彈(《歡樂頌》編?。簩τ趧?chuàng)作者來說,考慮太多容易盲從,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題材,不如問自己適合做什么。其實所謂90后、80后并不是一個整體,個體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人性都是共通的,好的作品可以超越年代。
侯鴻亮(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都是創(chuàng)作的死敵,創(chuàng)作的原理都是一致的。以前說要服務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觀眾,現(xiàn)在又說要服務于“九千歲”,可能創(chuàng)作者是被眼前的一些東西給遮住了。創(chuàng)作還是要有感而發(fā),這樣才能做出真正感人的作品。
黃瀾(新麗傳媒副總裁):更好服務于觀眾要做到兩點:一是尊重,二是理解。在尊重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他們的需求,要和觀眾交流學習愛情的心得,以及社會責任感,要陪伴他們一起成長。
王中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CEO):年輕人互動感、參與感特別強,影視劇類型并沒有大的變化,很多戲大火之后出現(xiàn)了很多流行詞,這些流行詞并不是計劃在營銷方案中的,而是在用戶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在的年輕人需要偶像,需要自我表達,創(chuàng)作者要去感受觀眾的特點。
馬中駿(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內容創(chuàng)作者要充分了解題材適合哪類人群,了解平臺用戶的特點,在這個基礎上,只要制作精良,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70、80后與90后的最大差別在于價值觀的差異。如今的劇與十年前以中老年為主的劇有一個巨大的轉變,那就是個體化視角:一是友情和愛情,二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以《瑯琊榜》為例,它最能體現(xiàn)這個時代價值觀的轉換,還有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需求,這與過去家國一體、家庭倫理的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
(秦霍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