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摩天大樓、川流不息的地道車和高架電車、高樓屋頂上的炫目廣告牌、生活浪漫不拘的格林威治村……這是一個彌漫著俗世繁華意象的美國,它吸引著眾多渴望來到這里一探究竟的年輕學子。民國時期,有一大批有志青年選擇赴美留學,美國社會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以及支撐這種多元文化的歷史積淀讓他們感慨不已。
賓夕法尼亞大學:見證才子佳人詩意的求學之旅
坐落在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簡稱“賓大”)是一所非常古老的大學,也是許多教育創(chuàng)新的發(fā)源地——美國第一所以“大學”命名的高校、北美洲第一個醫(yī)學院、第一個大學商學院以及第一個學生會組織都誕生在這里,它被評為全美最受歡迎的大學之一和“十大夢想學校之一”。
賓大的建筑由卡普和斯特沃森設計,兩位建筑師融合了英國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的建筑風格,在保留一些哥特式建筑古老元素的同時,創(chuàng)新并發(fā)展出了全新的校園哥特式建筑風格。校園里一棟古老而美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曾是《變形金剛》拍攝的外景地之一,住宿學院中的方形庭院是男主角的母親發(fā)飆的地方,化身為美女的機械狗也是在這個地方追趕山姆的。但遺憾的是,非賓大學生是無法進入住宿學院的內部一飽眼福的。“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睋f,民國才女林徽因在賓大讀書時就住在這棟建筑里。
這所由“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人”本杰明·富蘭克林所創(chuàng)建的大學在歷史上培養(yǎng)了沃倫·巴菲特、彼得·林奇這樣的商界巨頭,而它也因我國民國時期的一對才子佳人染上了一層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浪漫。
1924年6月,梁思成與林徽因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當時賓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沒能如愿去建筑系學習,只得就讀美術系。幸好美術系和建筑系同屬美術學院,加上梁思成在建筑系,林徽因旁聽了很多建筑課程。
聰穎的林徽因在大學生圣誕卡設計競賽中獲獎,那是用點彩技法畫的一幅圣母像,大有中世紀歐洲圣母像的蒼古感,這件珍貴的文物至今仍保存在學校的檔案館中。而梁思成常常沉迷于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看書畫圖,這在賓大也是出了名的。
威爾斯利女子學院:在慰冰湖柔美的懷里書寫浪漫
位于美國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女子學院始建于1875年,這所大學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招收中國留學生,冰心和宋美齡都在這里學習生活過。
1923年,冰心遠渡重洋,來到密林掩映下的威爾斯利女子學院。冰心十分喜歡這里優(yōu)雅美麗的環(huán)境,特別是校園里的Lake Wabsn(冰心譯為“慰冰湖”,取其對自己的慰藉之意)和宿舍BeebeHall(冰心譯為“閉壁樓”),它們觸動了她年少時關于海的記憶和對親人的思念。于是,冰心在慰冰湖畔揮筆寫作,向國內小朋友傾訴她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所見所聞和思鄉(xiāng)之情。這些新鮮的見聞和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日后集成《寄小讀者》出版,而慰冰湖的湖波也通過冰心那“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的文筆,源源不絕地流淌在中國千千萬萬讀者的心田里。
慰冰湖一邊是森林茂密的小山,一邊是大片蔥綠的草坪,紅磚小樓散落其中。陽光透過濃密的枝葉灑在湖面上,湛藍的湖水愈發(fā)清澈,漣漪一圈圈如同密紋唱盤般輕輕地蕩漾開來。
九十多年前的秋天,冰心坐在湖邊向小讀者輕輕抒發(fā)自己所見的情景:“一聲聲打擊湖岸的微波,一層層沒上雜立的潮石,直到我蔽膝的氈邊來,似乎要求我將它介紹給我的小朋友……我在湖上光霧中,低低地囑咐它,帶我的愛和慰安,一同和它到遠東去……”
事實證明,慰冰湖的靈氣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女界精英,這些杰出女性又給慰冰湖增光添彩。
閉璧樓立于高坡之上,是一幢紅磚砌墻、白石鑲角的五層樓,樓內至今懸掛著許多與海有關的圖畫。當年,初來乍到的冰心在久候家書未至之際,只能借助那些無風起浪的畫中海波來聊慰自己的鄉(xiāng)愁。
哈佛大學:常青藤下閃耀著智慧之光
查爾斯河不光隔離著哈佛大學與波士頓,也橫貫于哈佛校區(qū)。兩岸翠樹成蔭,綠草連綿,一艘艘皮劃艇劃破平靜的河面。站在橋上、河邊,映入眼簾的不是摩天大樓和擁堵的車流,而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致和兩岸古老典雅的建筑,讓人感到這里是漫步靜思和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哈佛大學作為世界第一學府,是半個校園和半個展示教育進化史、科技發(fā)展史的博物館。在不少教學樓、餐廳、圖書館前廳都有一些銘文,陳列著早期的教學科研儀器和設備。哈佛大學的名人校友輩出,在近代中國,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都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如竺可楨、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等。
哈佛大學和美國其他大學一樣,整個校區(qū)沒有圍墻,大學就是安謐小鎮(zhèn)的一部分,校長、師生儼然就是小鎮(zhèn)居民,而小鎮(zhèn)居民也自認為是哈佛的半個主人,可以和天之驕子的哈佛學子混跡在一起,自由參加哈佛大學的任何活動。除去珍視獨立品格、安謐的環(huán)境,哈佛大學也追求外在的氣質與個性,整個校園清一色常青藤覆蓋的暗紅色斜頂磚樓,構成獨特的色調和風格。群樓中間庭院式的綠地花園小徑間,隨時可以看見在一株株百年古樹下三兩個學生躺靠著,一邊看書,一邊沐浴枝葉間散落下來的暖陽。一尊尊哈佛名人石像凝視著他們曾經成長的校園,到處都透著溫馨、莊嚴和古典。
不管你是來學習還是旅游的,你一定要看一眼凌晨四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那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人們的潛力、意志、才情以及理想正在被無限地挖掘與發(fā)揮著。林語堂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一向認為大學應當像一個叢林,猴子應當在里面自由活動,在各種樹上隨便找各種堅果,在枝干間自由擺動跳躍。憑它的本性,它就知道哪種堅果好吃,哪些堅果能夠吃。我當時就是在享受各式各樣的果子的盛宴。對我而言,衛(wèi)德諾圖書館就是哈佛,而哈佛也就是衛(wèi)德諾圖書館。我的房東太太告訴我,衛(wèi)德諾圖書館的書,若是一本書頂一本書那么排起來,可以排好幾英里長。我住在赭山街五十一號,正在衛(wèi)德諾圖書館后面,只要不上課,我就到圖書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