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哥
低調的隱形眼鏡
◆大拇哥
隱形眼鏡又叫角膜接觸鏡,是一種柔軟且透明的薄鏡片。人們戴著它,一般情況下,它很難被發(fā)現(xiàn)。
隱形眼鏡這么低調,你知道它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嗎?比你想象的估計早得多。
1509年的一天,達·芬奇突發(fā)奇想,把頭伸到盛滿水的半球形玻璃缸里。當往外看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本看不清的物體竟然變得十分清楚。
達·芬奇抬起頭,心想:如果能將這種“水球”直接佩戴在眼球前面,那豈不是近視人士的福音?可惜,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他只能把構想記錄下來,未能制作出樣品。
受達·芬奇想法的啟發(fā),人們想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有人提議將充滿水的軟管直接附著在眼球表面,有人提議將球面的薄玻璃片放置在角膜表面,然后在玻璃片與眼球之間注入明膠。很遺憾,這兩種方法都不可行,因為會導致人們無法眨眼。
1887年,達·芬奇的“科學幻想”終于有了夢想成真的跡象。這一年,德國的玻璃工藝師穆勒發(fā)明了一種極薄的玻璃鏡片,可放入眼內保護患病的眼球??扇藗兇魃线@種鏡片后,不到半個小時,眼睛就疼得厲害。
第二年,德國科學家阿道夫·菲克在穆勒的基礎上,制作了一副角鞏型玻璃鏡片,用于矯
正視力。這副角鞏型玻璃鏡片就是世界上第一副隱形眼鏡。
那時的隱形眼鏡雖然有“隱形”和“提高視力”兩大功能,但不好用,這都怪玻璃這種“討厭”的材質。
玻璃無法讓氧氣自由通過,所以人們戴著隱形眼鏡,眼球接觸不到空氣,角膜無法獲得氧氣的滋養(yǎng),一會兒后就會腫脹。
20世紀40年代,美國視光師凱文·托赫對隱形眼鏡進行改進。他把鏡片縮小,讓它只覆蓋住眼球,不僅能提高視力,還可以讓眼球獲得“呼吸空間”。同時,鏡片邊緣被打磨得更薄,有助于改善佩戴體驗。
1963年,捷克斯洛伐克高分子化學家奧托·特勒研制出了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材料,并用這種材料制成了軟性隱形眼鏡。這種隱形眼鏡柔軟、濡潤性好,有一定的透氣性能。
現(xiàn)在,人們佩戴的隱形眼鏡幾乎都是軟性隱形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