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莉 閆振華 李蔚 戴寶生 張華崇 趙樹琪
摘要:于2014年和2015年在黃岡市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示范園,通過利用新型內生拮抗細菌—枯草芽孢桿菌Jaased1菌劑育苗拌土及在苗期對棉花進行灌根處理。結果表明:枯草芽孢桿菌Jaased1菌劑對預防棉花黃萎病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促進棉花的生長,提高棉花的產量。
關鍵詞:棉花;黃萎?。豢莶菅挎邨U菌;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62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43(2016)06—0058—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6.06.012
0引言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但近年來,黃萎病的發(fā)生在我國各大植棉區(qū)呈逐年加重趨勢,嚴重制約著棉花的高產穩(wěn)產。棉花黃萎病是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維管束病害,具有分布廣、寄主范圍寬、傳播途徑多、植物體外存活時間長和危害重等特點。目前,棉花黃萎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抗病品種、噴施化學藥劑等,但是防病效果不夠理想。因此,生產上迫切需求能夠有效控制棉花黃萎病的新技術、新手段。
據研究,植物內生細菌由于本身存在于植株體內,容易占據有利的生態(tài)位,經受住植物自身的防衛(wèi)反應,能夠在植株體內定殖,產生抗菌物質,并具有誘導抗性,對于防治黃萎病這類土傳維管束病害具有獨特優(yōu)勢。枯草芽孢桿菌Jaased1不僅能夠產生豐富的抗菌物質,有效地抑制真菌、細菌、病毒和病原體等,而且它又能產生激素類物質,促進植物生長,對棉花黃萎病菌和枯萎病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和概況
供試棉花品種為岡雜棉0623,Jaased1菌劑藥劑為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試驗分別于2014年和2015年在黃岡市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示范園棉花黃萎病試驗田進行。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播種方式為營養(yǎng)缽小拱棚育苗,打穴定株,小苗移栽。試驗按菌劑拌營養(yǎng)缽土、移栽前2天潑澆苗床和移栽后15天灌根的不同分設3個處理。處理1為空白對照(cK),不用菌劑拌土,移栽前2天用清水潑澆苗床,移栽后15天用清水灌根;處理2為育苗時用菌劑拌土,制備營養(yǎng)缽,移栽前2天用菌劑稀釋5倍潑澆苗床,移栽后15天用清水灌根;處理3為育苗時用菌劑拌土,制備營養(yǎng)缽,移栽前2天用菌劑稀釋5倍潑澆苗床,移栽后15天用菌劑稀釋50倍灌根。Jaased1菌劑拌營養(yǎng)缽土的比例為2%,移栽前2天潑澆苗床的溶液量為5L/m2,移栽后15天灌根的用量為50 mL/株。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試驗區(qū)行長10.0 m,平均行距1.0 m,4行區(qū),株距0.385 m,小區(qū)面積40m2,密度為25995株/hm2。施用內生細菌菌劑前后3天均不施用其它殺菌藥劑,田間管理按一般棉田常規(guī)管理。
1.2黃萎病病情的調查
于8月底在棉花黃萎病的發(fā)病高峰期調查發(fā)病情況,并計算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棉花黃萎病病情分級標準參考孫亞偉,等分為以下4個級別:0級為棉株健康,無病葉,生長正常;1級為棉株發(fā)病葉片在四分之一以下,變黃萎蔫;2級為棉株發(fā)病葉片占四分之一以上,二分之一以下,變黃萎蔫;3級為棉株發(fā)病葉片占二分之一以上,四分之三以下,變黃萎蔫;4級為棉株發(fā)病葉片在四分之三以上,或葉片全部脫落,棉株枯死。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計算。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應的病級值)/(調查總株數×4)×100
防治效果(%)=(CK1-pt1)/CKl×100
其中:CK1表示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pt1表示藥劑處理區(qū)病情指數。
1.3產量性狀調查
在9月17日對每個處理選取中間20株棉花,調查棉花株高、單株果枝數、單株結鈴數等性狀,分析各處理對棉花結鈴性的影響;棉花收獲期對鈴重、衣分等進行考種,同時對各小區(qū)進行實收計產。試驗數據使用DPS軟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 Jaasedl菌劑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分析
通過表1可以看出,2014年的平均病情指數是處理1(CK)>處理2>處理3,處理2的防治效果為26.9%,處理3的防治效果為41.8%,處理間差異比較明顯;2015年的平均病情指數也是處理1(CK)>處理2>處理3,處理2的防治效果為27.1%,處理3的防治效果為44.6%,處理問差異也比較明顯。以上表明,Jaased1菌劑對防治棉花黃萎病效果顯著,且移栽后再菌劑灌根處理效果更明顯。
2.2 Jaased1菌劑對棉花農藝性狀的影響
通過表2可以看出,利用Jaased1菌劑防治棉花黃萎病處理,均對棉花的農藝性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株高方面,兩藥劑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均比較明顯,其中,2014年處理2的平均株高比CK高4.7%,處理3的平均株高比CK高7.1%,2015年處理2的平均株高比CK高4.4%,處理3的平均株高比CK高7.0%。在單株果枝數方面,兩藥劑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同樣比較明顯,其中,2014年處理2的平均單株果枝數比CK多1.9個/株,處理3的平均單株果枝數比CK多3.0個/株,2015年處理2的平均單株果枝數比CK多1.4個/株,處理3的平均單株果枝數比CK多2.6個/株。在單株結鈴數方面,兩藥劑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同樣比較明顯,其中,2014年處理2的平均單株結鈴數比CK高3.8%,處理3的平均單株結鈴數比CK高7.4%,2015年處理2的平均單株結鈴數比CK高2.6%,處理3的平均單株結鈴數比CK高5.8%。在鈴重和衣分方面,均是處理3>處理2>處理1(cK),但是相互問差異比較小。
2.3 Jaasedl菌劑對棉花產量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利用Jaasedl菌劑防治棉花黃萎病處理,對棉花的產量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籽棉產量方面,2014年處理2比CK增產121.67 kg/hm2,增產率為4.0%,處理3比CK增產275.50 kg/hm2,增產率為9.2%;2015年處理2比CK增產203.50 kg/hm2,增產率為4.9%,處理3比CK增產425.67 kg/hm2,增產率為10.3%;處理2和處理3與對照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在皮棉產量方面,2014年處理2比CK增產77.21 kg/hm2,增產率為6.3%,處理3比CK增產149.62 kg/hm2,增產率為12.1%;2015年處理2比CK增產110.10 kg/hm2,增產率為6.9%,處理3比CK增產217.87 kg/hm2,增產率為13.1%;處理2和處理3與對照的差異也達到顯著水平。在霜前花率方面,2014年和2015年兩藥劑處理均低于對照。
3結論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利用新型內生拮抗細菌-枯草芽孢桿菌Jaased1菌劑育苗拌土及在苗期對棉花進行灌根處理,對預防棉花黃萎病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促進棉花的生長,提高棉花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