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艷
(山東省陽谷縣畜牧局 252300)
豬傳染性胃腸炎癥狀及防治
丁 艷
(山東省陽谷縣畜牧局 252300)
豬的傳染性胃腸炎是豬場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疫病,該病特點是新生仔豬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臨床上該病以冬春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較為頻繁。因此,做好該病冬季和春季預防工作是現代規(guī)模化豬場減少損失的重要工作之一。從豬的傳染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類癥鑒別、如何防治的角度闡述該病。結合當地養(yǎng)殖戶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為廣大養(yǎng)殖戶提供參考。
本病潛伏期短,在第1只豬發(fā)病后12~18h即相繼發(fā)病。
1.1 哺乳仔豬
主要癥狀是嘔吐、腹瀉嚴重、脫水快。腹瀉呈黃色或白色水樣,腹瀉物中常含有未消化母乳,有惡臭味。病仔豬表現嚴重口渴、迅速脫水,體重減輕,體溫下降。10日齡內仔豬多于發(fā)病后2~7d死亡,不死亡也發(fā)育不良。
1.2 架子豬、育肥豬
表現為突然發(fā)病食欲減退或廢絕,出現嘔吐,水樣腹瀉,糞便灰褐色混有泡沫狀粘液和大量未消化食物,病豬口渴、脫水,顯著消瘦,體溫正?;蚱?,病程一周左右,死亡率低,無需用藥,可適當補液。
1.3 成年豬
成年豬癥狀較輕,只有一到數天食欲不振,嘔吐、下痢,幾天后可康復極少死亡,少數豬無腹瀉癥狀。
此病發(fā)病急,病程短,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免疫接種是最有效的措施,可配合脫敏藥物進行治療,有助于腸黏膜修復。
2.1 預防
2.1.1 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毒的傳播 建立完善的消毒、刷洗制度是一個現代化養(yǎng)豬場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有效控制疫病的關鍵方法。對于生產中使用的工具、車輛、義務、鞋帽等每天進行徹底清洗、全面消毒。生產人員也要洗澡、消毒。這些看上去較為煩瑣,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防止疫病通過生產用具和生產人員傳播的好方法。另外,各種消毒藥的科學配制和正確使用非常重要。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對于各種消毒藥的敏感性不同,多數的消毒藥對細菌都有很好的作用,但對于有些細菌的芽孢和病毒的作用相對較弱。因此,在秋冬季應考慮病原微生物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對于細菌芽孢和病毒作用相對較強的消毒藥。
2.1.2 管理上要執(zhí)行全進全出,不引進帶病種豬 現代化規(guī)模養(yǎng)殖廠最好建立自己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拋棄散養(yǎng)、傳統(tǒng)的生豬生產模式。加強飼養(yǎng)管理,禁止引進未經檢疫、來路不明的生豬,健全生豬疫病防疫體系。
2.1.3 冬季做好生豬舍的保暖工作 豬舍采用科學的建筑工藝,有條件的豬場要建設供暖設施,便于人工控制豬舍環(huán)境。使豬生活的地面達到其生理需要的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在氣候突變時還要特別注意防賊風。
2.1.4 入冬前做好疫苗注射工作,特別是母豬的預防工作 母豬接種疫苗期間特別是接種前1周慎用獸藥,如病毒靈、病毒唑、腎上腺素、地塞米松、青霉素和四環(huán)素等,以防將疫苗殺死或抑制疫苗發(fā)生作用,造成免疫失敗。 加強疫苗的管理,嚴格按要求使用疫苗和銷毀過期的疫苗:選擇嚴格按GMP管理規(guī)范生產的疫苗產品,嚴禁使用不合格的生物制劑,防止在使用疫苗過程中,直接傳播致病病毒。 工作人員要各司其職,不得亂串豬舍,防止病毒隨工作人員的流動而傳播:生產人員的用具要固定,不要隨意借用他人工具,不同生產用途的生豬要圈養(yǎng)在不同的豬舍,盡量減少病原微生物隨生物載體、機械載體的流動而傳播的危險。
2.1.5 通過母源抗體形成被動免疫 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對空懷母豬產前45d、15d肌注和鼻內各注射1ml,使所產仔豬通過母乳產生母源抗體,形成被動免疫的效果。
2.1.6 口服康復豬的的高免血清或抗凝血 新生仔豬口服康復豬的高免血清或抗凝血每天10ml,連用3~5d,對新生仔豬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1.7 養(yǎng)殖設備要配套齊全 養(yǎng)殖場地要設立與養(yǎng)殖場規(guī)模相適應、配套的生豬糞便、尸體無害化處理的設施,對于發(fā)病豬要隔離飼養(yǎng),糞便、污水要嚴格消毒處理,病死豬尸體要消毒后集中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健康豬群。
2.2 治療
2.2.1 耐過的豬 架子豬、育肥豬,種用公、母豬無需治療,數日即可耐過。
2.2.2 仔豬治療措施 配制口服液,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兌水1000ml,讓其自飲水;減少饑餓,防止脫水,預防酸中毒;用痢菌凈拌料100g/75kg,個別豬配合長效制菌磺(1ml/5kg),連用5d;對于嚴重感染的仔豬可用三七二止瀉靈(1ml/5kg),連用5d;為防止繼發(fā)感染可適當應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如磺胺脒0.5~4g次硝酸鉍1~5g、小蘇打1~4g,混合口服;中藥療法:馬齒莧、一點紅各60g,水煎服。
S858.28
B
1007-1733(2017)03-0036-01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