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龍
(藤縣嶺景鎮(zhèn)水產畜牧獸醫(yī)站,廣西藤縣 543309)
淺談仔豬黃白痢的治療
陳 龍
(藤縣嶺景鎮(zhèn)水產畜牧獸醫(yī)站,廣西藤縣 543309)
針對規(guī)模豬場常見高發(fā)的仔豬黃白痢,具體分析主要致病誘因,爭取早期診斷及快速處置,并用中獸醫(yī)科學的辨證論治方法,大大提升了藥物防治效果、完善了綜合防控措施。
仔豬黃白?。慌R床癥狀;辨證論治
傳統(tǒng)獸醫(yī)學習慣將仔豬黃白痢分為仔豬黃痢(早發(fā)性大腸桿菌?。┖妥胸i白?。ㄟt發(fā)性大腸桿菌病)兩種類型,但筆者結合臨床實踐總結認為:本病雖然臨床癥狀有一定差異,但總體防治方案大同小異,辨證論治方法也基本相同。本病主要致病因包括:(1)溫濕度不適,新生仔豬對溫濕度條件要求較高,一般10日齡以內仔豬最適應28~32℃、相對濕度65~70%;11~15日齡以內仔豬較為適應25~28℃、相對濕度65%左右;15日齡以后體溫調節(jié)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新生仔豬舍晝夜間、日間溫差波動不宜超過5℃,否則可能引起仔豬濕熱下痢或劇烈腹瀉,包括仔豬腹部受涼(接觸冰冷水泥地面)也會引發(fā)類似癥狀。(2)飲食源不潔,主要是養(yǎng)殖環(huán)境保潔及消毒措施執(zhí)行不到位,飲水及飼料保管與使用不善,過程中被病原菌污染,被仔豬食入后即引發(fā)本病。(3)飼養(yǎng)管理缺陷,包括母畜、仔畜相關疫苗接種缺失或未產生免疫應答,母豬和仔豬沒有獲得被動免疫抗體保護,對病原菌沒有抵抗力(免疫力);哺乳母豬乳頭保潔、消毒不嚴,經哺乳環(huán)節(jié)感染病原菌;季節(jié)更替、氣溫突變情況下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造成仔豬低溫應激;豬場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落實不力,各種攜原體(人、其他動物、車輛、用具等)隨意進入豬場(舍/欄),散播相關疫??;個別早期發(fā)病個體發(fā)現(xiàn)較晚、隔離及救治措施不及時,導致疫情在群內進一步擴散蔓延等。
本病根據典型臨床癥狀特點作出初診。(1)仔豬黃痢,糞便顏色異常,呈黃色、黃白色、灰黃色不等,糞便內容物呈凝乳塊狀、含大量氣泡;糞便中含乳塊狀、帶氣泡;濕熱下痢或腹瀉及脫水;十二指腸明顯充血、水腫;腸壁變薄、松弛、充氣;以1~7日齡仔豬最為高發(fā),死亡率最高。(2)仔豬白痢,濕熱下痢或不同程度腹瀉,糞便多呈灰白色;發(fā)病仔豬扎堆、畏寒;機體逐漸脫水及貧血;胃腸黏膜水腫、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以10~30日齡仔豬多發(fā),死亡率較低,多數病豬耐過后可致僵。臨床上為了提高準確率,可在無菌環(huán)境條件下取新鮮病料組織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及血清型鑒定,這樣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并對提高藥物對癥控制效果有積極意義。
3.1 治則及用藥方案
本病治則為“排毒利尿、收澀止瀉、固本培元、控制繼發(fā)感染(抑殺菌)”。為降低藥物對仔豬稚嫩免疫臟器(肝腎)的損傷,筆者推薦安全用藥方案為:(1)通過母豬用藥過奶,盡量母子不分離進行治療,防止產生不良應激;(2)凡有飲食欲者盡量堅持口服治療,口服藥物盡量選擇易于仔豬胃腸道消化吸收與利用的劑型,以無刺激、無過敏、高效、保健型制劑為最佳;(3)因腹瀉引起消化道代謝機能紊亂,必然存在電解質大量流失、機體脫水、體耗過高及貧血等情況,因此必須配合“補液、糾正電解質代謝失衡措施”,常采取口服補液鹽、糖鹽水、電解多維液等對癥控制,出現(xiàn)自體酸中毒的病例還要靜注5~10%碳酸氫鈉液加以糾正。
3.2 實用處方
堅持母子同治原則,母豬以“烏梅散、母子康散、白頭翁散”幾種可以過奶止痢的藥物連續(xù)飼喂3d,2劑/d、早晚各喂1次;同時精心護理哺乳仔豬,確保每頭仔豬都吮吸到母乳(初乳);治療期間必須保持仔豬保育舍內溫濕度適宜(28~32℃、相對濕度70%左右),可在仔豬睡覺的地方和仔豬身體上撒施“蒼術香連散”,通過這種芳香型中草藥的味覺刺激,可取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重癥不食病例推薦使用“鹽酸環(huán)丙沙星口服液”,每頭仔豬口服5~10ml,1劑/d,連用3d;還可清潔母豬奶頭后,在乳頭上涂抹“煙酸諾氟沙星膏油劑”,令仔豬吃奶時攝入藥物;對于嚴重腹瀉及脫水的個體,必須予以補液(緩慢靜注或靜滴)。
[1] 李軍.淺談仔豬黃白痢的治療[J].草業(yè)與畜牧,201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