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濤 江宵兵楊敏馨 孫鐵成 福建省畜牧總站 福州 350003
我國生豬聯合育種現狀及對福建省豬育種工作的思考
寇 濤 江宵兵*楊敏馨 孫鐵成 福建省畜牧總站 福州 350003
生豬聯合育種是提高我國生豬自主育種水平,做大做強種豬產業(yè),推動養(yǎng)豬業(yè)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文中闡述聯合育種的重要意義,分析我國及福建省生豬聯合育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種豬育種模式,提出推進福建省生豬聯合育種有效開展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種豬 聯合育種 思考
AbstractCombined breeding of pig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ependent breeding of pigs in China,as well a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make enterprises bigger and stronger,and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mbined breeding,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siting problems of pig combined-breeding in China and Fujian province.By drawing on the advanced breeding models in the world,we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advice which may b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combined-breeding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Pigs Combined breeding Proposal
良種是生豬生產發(fā)展的物質基礎,遺傳改良對生豬生產效率提高的作用居各項技術之首,占到40%。通過持續(xù)的遺傳改良,美國母豬平均年出欄生豬從1930年的7.6頭提高到2009年的20.56頭,年產窩數由1.28窩提高到2.17窩。我國擁有豐富的地方豬遺傳資源,截至2017年,我國地方豬品種共計90個,其中列入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除從國外引進的6個豬品種外,各地還培育了18個豬品種。近年來,隨著種豬企業(yè)“重引進,輕選育”觀念的轉變,我國種豬遺傳改良取得了長足進展,尤其是2006年全國豬聯合育種協作組成立以來,通過實施生豬聯合育種,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加快我國生豬遺傳改良進程,已經成為業(yè)界的共識。
生豬聯合育種是有計劃地在核心育種場間開展遺傳交流與集中遺傳評估,即將多個種豬場的遺傳資源合并到一起,形成相對大的核心群,進行統一遺傳評定,選出最優(yōu)秀的種公豬,供參與聯合育種的各個豬場共同使用[1]。經過推廣普及選育出優(yōu)秀種豬,將優(yōu)良種豬精液迅速應用到生產一線,可迅速改善生豬生產水平。聯合育種工作主要包括7個部分內容:種豬登記、統一規(guī)范的生產性能測定、統一數據管理系統、跨場聯合遺傳評估、種豬跨場選擇與利用、人工授精體系以及網絡信息系統[2]。我國生豬聯合育種以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為基礎,截至2017年9月,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共計92家。
生豬聯合育種是由英國Cotswold豬發(fā)展公司1987年提出的,并應用于多核心群育種機構,目前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豬育種公司都采用聯合育種這一組織形式,美國、加拿大、丹麥等國都有國家級的豬育種改良計劃和組織。在美國和加拿大,豬的育種體系基本由三部分組成,即國家育種體系、跨國育種公司和個體育種場。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遺傳材料、技術和服務,然后通過豬肉產業(yè)鏈創(chuàng)造出較高的利潤[3]。特別是PIC公司在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分別擁有自己的核心群,各國核心群必須使用30%以上其他國家的核心群精液用于品種改良,實行的是跨國聯合育種[4]。
2.1 加拿大種豬育種組織 由加拿大豬改良中心(CCSI)及4個區(qū)域性遺傳評估中心(西部種豬測定協會、安達略豬改良公司、魁北克豬改良中心和大西洋種豬中心)組成,目前擁有一個國家級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和遺傳評定記錄的國家數據庫,年測定規(guī)模10萬頭。為了適應養(yǎng)豬產業(yè)發(fā)展的需求,由CCSI、育種公司或育種場、加工企業(yè)、實驗室、大學和地區(qū)中心進行合作研究選擇策略,確定育種目標、數量遺傳學方法、全球協作及遺傳學在生產群的最佳利用等方面內容[5]。CCSI經過30多年的全國遺傳評定為聯合育種者提供豬重要性狀的遺傳評估,已取得巨大的進展。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養(yǎng)豬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其已經運行100多年的種豬登記制度是分不開的。
2.2 美國生豬聯合體系 由美國種豬登記協會(NSR)主導,是以保護系譜準確和維持品種純度、為NSR成員提高遺傳進展、提供NSR種豬品種質量方案為目的,結合種豬性能測定和遺傳評估系統(STAGES)開展聯合育種,并由專業(yè)化公司派人員巡回到各個種豬場進行測定,收集有關體重、超聲波測定、新的產仔記錄等數據,對其進行評估,所有評估信息可通過網站www.nationalswine.com直接獲得,使全美的種豬育種信息共享和種豬商務國際化。截至2012年,NSR共獲得生長記錄938 438頭,繁殖記錄624 890頭,并儲存1萬多個個體的DNA庫。目前NSR拓展的業(yè)務范圍,主要有在線登記、在線AI授權、在線系譜查詢和建立豬DNA文庫等[5]。
2.3 丹麥國家育種體系 丹麥國家生豬委員會組織實施了丹麥豬育種計劃,聯合了國內42家種豬場,約72個種豬群,擁有180個擴繁場。72個核心群每年測定的種豬頭數超過10萬頭,中心測定站年測定的公豬5 500多頭,丹育的人工授精站擁有1 800多頭特優(yōu)級種公豬,用于生豬聯合育種。全國180多個擴繁場同時開展性能測定,在提高遺傳改良速度和提供優(yōu)秀種豬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丹麥的種豬測定分為中心測定站和場內測定,人工授精站選留的種公豬主要來自中心測定站。而人工授精站的效益依靠養(yǎng)殖企業(yè),以此激勵他們加強選育,提高種豬質量。此外,丹麥正在世界各地建立微衛(wèi)星場,尋求一種跨國界聯合育種模式。
實踐證明,國外聯合育種企業(yè)堅持市場需求和經濟價值為導向的價值育種理念取得了成功,并帶來了強大的盈利能力。參與聯合育種的企業(yè)及時根據各個性狀的遺傳力、市場經濟價值和生產狀況適時調整權重。以丹麥為例,育種目標平衡著豬肉產品質量、商品豬和母豬的表現,且母系豬和父系豬的育種目標不同,每隔三四年,遺傳選育性狀和權重系數都要根據生產和市場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實現符合市場需求的遺傳改良。此外,美國NSR的育種計劃同樣是根據市場上飼料原料、生豬售價和需求變化及時調整。
3.1 我國生豬聯合育種發(fā)展歷程 1993年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豬學分會聯合國內部分種豬育種場成立長白豬、大約克豬、杜洛克豬育種協作組;1998年成立全國種豬遺傳評估工作小組;1999年制定 《全國種豬遺傳評估方案》;2000年全國畜牧獸醫(yī)總站印發(fā)《全國種豬遺傳評估方案(試行)》,進一步規(guī)范了種豬遺傳評估測定的性狀、測定數量及統一遺傳評估方法等,為實現全國生豬聯合育種奠定了基礎。到2001年,參加全國種豬遺傳評估的種豬場有37個。2006年初,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中心建成。2006年全國生豬聯合育種協作組成立。2009年農業(yè)部辦公廳印發(fā) 《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 (2009-2020)》,至此,我國生豬聯合育種正式拉開帷幕。2010年啟動全國核心育種場申請、審核、評選工作,第一批進入國家級核心育種場的企業(yè)僅16家,第二批僅增補8家,第三批也僅13家。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遴選96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2016年3月,農業(yè)部撤銷陜西省原種豬場的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資格,至此,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為95家;2017年7月,河北旺族種豬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正虹原種豬場、湖北省正嘉原種豬場有限公司鄂州原種豬場等3家企業(yè),因不能正常開展種豬性能測定等育種工作,農業(yè)部取消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資格,至此,我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僅剩92家,這也標志著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實行有進有出、動態(tài)調整的戰(zhàn)略布局,同時越來越多的育種場也準備申請加入全國豬聯合育種協作組,為提高核心育種場含金量、推進聯合育種搭建堅實的基礎平臺。
3.2 我國生豬聯合育種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通過構建有效的育種組織體系,應用現代分子育種、遺傳評估和聯合育種技術,建立了公司化育種體系,基本實現種豬質量的可持續(xù)遺傳改良[6-7]。但是全國豬聯合育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3.2.1 育種目標單一,育種工作仍處在盲目被動狀態(tài) 2014年,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中心專家組將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中心的選擇指數進行修改,不再為每個品種分別計算父系指數和母系指數,而是只為“杜洛克”計算父系指數,為“長白”和“大白”計算母系指數,并且對父系指數和母系指數中各性狀的重要性重新調整,更加注重生長速度和產仔數,背膘的權重有所下降,這說明我國生豬聯合育種工作已經開始以市場為導向。雖然我國聯合育種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水平已與國外相當,但所有技術的應用都在局部范圍或者單一場,未形成區(qū)域性乃至全國性的應用,至今未能形成強有力的種豬測定服務體系,沒有國內自行估算的遺傳參數、經濟加權系數[8],反映出我國育種基礎性工作和遺傳評估體系還與歐美國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3.2.2 核心種豬場間遺傳交流欠缺 我國的育種場沒有充分的遺傳交流,育種場之間的遺傳關聯也就無法建立,以聯合育種為主要形式的生豬育種體系還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根據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信息網公布的2016年第四期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遺傳評估報告,聯合育種的效果并不理想,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杜洛克、長白、大白三個品種場間關聯率顯示為0的豬場分別有21家、17家和11家。關聯率為0,意味著該育種場與其他育種場在遺傳交流上沒有聯系。其中有7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杜洛克、長白、大白任一品種都沒有關聯場。
3.2.3 種公豬站樞紐作用發(fā)揮不足 國內大多數種公豬站還是各自為營,雖然一些種公豬站硬件水平相對較高,規(guī)模也較大,但它們的作用僅限于為生產提供精液,并未參與到生豬聯合育種工作中來,無法發(fā)揮種公豬站在優(yōu)質精液交流中的核心作用,導致我國生豬聯合育種工作無法順利推進。
3.2.4 企業(yè)的測定數據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截至2015年,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中心積累的種豬生產性能測定數據已達270萬條,且數據規(guī)模仍在不斷擴大,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數據由于場間遺傳交流僅局限在個別場間開展,且大多是單向的,各個測定站的數據也未得到很好利用,種豬企業(yè)提交的大量育種數據未能成為指導育種的參考[9]。此外,部分企業(yè)由于專業(yè)技術力量薄弱,對測定的數據無法正確客觀地分析,生豬遺傳目標選育的標準無法基于科學和實際情況來制定,導致大量數據作廢,浪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
3.2.5 缺乏主導市場的自主培育品種 我國的豬種資源占全世界豬種資源的1/3,但我們對地方豬種的利用、開發(fā)卻相當不足,其中87%左右的地方豬種群體規(guī)模在變小,有11個品種接近消失,而且有特色的地方豬種配套系在整個生豬商業(yè)生產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少。大多數核心場僅選育國外引進品種,對地方豬種普遍缺乏持續(xù)選育,選育方向不能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產業(yè)化生產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主導市場的自主培育品種,已培育出的優(yōu)良種豬也沒能得到有效推廣[10]。
3.3 福建省種豬育種存在的問題 福建省高度重視生豬遺傳改良工作。2009-2013年,福建省有6家種豬企業(yè)入選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分別是福清市永誠畜牧有限公司、福建光華百斯特生態(tài)農牧發(fā)展有限公司、福建一春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福清市豐澤農牧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廈門國壽種豬開發(fā)有限公司和福建寧德南陽實業(yè)有限公司。近年來,通過各育種企業(yè)的努力,省內種豬選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生產性能在全國集中測定評估中名列前茅,在國內打出了品牌。但從整體上來說,除了存在上述我國生豬聯合育種存在的共同問題之外,以下幾個問題還值得關注和思考。
3.3.1 育種目標的市場定位不明確 雖然省內育種企業(yè)對生豬育種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遺傳進展,但部分育種公司的市場定位和育種目標尚不明確,仍然停留在為滿足國家農業(yè)部遺傳評估的測定評分要求而測定的“被動”育種階段,育種的市場目標不清晰,種豬特色優(yōu)勢不鮮明,種豬市場競爭力不足。大部分企業(yè)采用的選擇指數的經濟加權系數沒有根據公司自主育種目標和市場定位來“量身定做”,有的則長期依賴國外育種公司提供的選擇指數,成為為國外育種公司的擴繁基地,長期為國外公司提供大量測定數據,還要給國外公司繳納不菲的費用,而國外公司提供的各項經濟加權系數設定依據是所在國的市場需求和生產環(huán)境,無法體現我國本土市場的特殊需求和所在地區(qū)的資源配置特色,從而導致我省育種工作的盲目性。測定選育工作的投入無法最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3.3.2 種豬選留與測定脫節(jié) 省內部分企業(yè)在育種時,種豬選擇指數的經濟加權系數的構建并未完全考慮所有的選留性狀,選留種豬并非完全依據測定成績,在未將體型因素納入選擇指數的情況下,有的企業(yè)仍然在選擇指數和外型選擇之間難以取舍,使“方法”偏離了“目標”,影響遺傳進展。再如,雖然大多數核心育種場高度重視種豬核心群的疫病凈化工作,但在疫病沒有完全達到凈化的前提下,部分選擇指數較高的種豬因疫病陽性而不能選入核心群,而種豬選擇指數一般、疫病凈化較好的種豬又被選留進核心群,導致遺傳進展緩慢甚至上下波動,成效不顯著。究其原因,是因為育種企業(yè)尚未充分認識到疫病凈化工作是育種工作開展的前提。
3.3.3 育種投入分配不合理 多年來,我省種豬育種企業(yè)簡單以種豬群體規(guī)模來分配測定數量,從而投入大量資源測定母系豬(大白豬),而終端父本(杜洛克豬)和第一父本(長白豬)的核心育種群由于規(guī)模較小,所分配到的性能測定數量嚴重偏低。而在杜長大三元豬的生產性能性狀上,終端父本 (杜洛克豬)和第一父本(長白豬)的貢獻占到75%。由此可見,育種企業(yè)忽略了公豬對整個生豬“金字塔”體系綜合性能水平的影響更大這一重要因素[6]。測定數量的不合理分配嚴重制約了整體育種效率的發(fā)揮,導致育種進展較為緩慢,成效不是特別理想。然而,幾個品種面面俱到的測定選育,對于一個種豬企業(yè)來說成本是相當可觀也是難以承受的。因此,更需要依靠企業(yè)之間開展聯合育種,在選育品種上彼此分工,實現協作共贏。
4.1 推進規(guī)范化的育種體系建設 育種的核心競爭力取決于數據的大量積累和有效利用。各育種協作單位需要進一步提高育種環(huán)節(jié)的數據化管理水平,加強核心場、專家組成員對育種數據的分析和利用;其次,要深化育種企業(yè)和育種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通過專家到場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方式加深技術問題的探討,對聯合育種目標統一認識,這樣才會促進育種企業(yè)的技術工作,促使測定數據得到有效利用[11]。重視父本品種的測定選育,擴大父本核心群的測定數量。各育種企業(yè)應該客觀分析自身需求,盡量對“杜洛克”實施全群測定,并且逐步提高長白豬的測定比例,促進總體育種效益的提高。
4.2 加大遺傳交流 種豬場要改變閉鎖核心群選育的理念,采用“閉鎖-開放”相結合的選育方法,根據既定的育種目標,及時利用國內外育種的先進成果,適時引進優(yōu)秀種豬。這樣,不但能有效提高核心豬群基礎性能水平,實現種豬效益最大化,還能減緩近交壓力[12]。此外,種豬場通過成立區(qū)域性的育種協會,采取純生豬聯合育種的模式開展區(qū)域聯合育種。各地政府部門可以協調區(qū)域內的中小型種豬企業(yè)組織起來,共同參與區(qū)域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工作,提高育種效率,改變整體上成為國外種豬企業(yè)擴繁基地的局面。同時,要加快建立以區(qū)域性中心公豬站為紐帶的種豬遺傳聯系網,通過政策利好促進種公豬站的精液交流來加強聯合育種的遺傳交流,從而使得生豬遺傳改良成為現實。
4.3 探索區(qū)域聯合育種模式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顯著,各種豬育種場選育目標和方向也大不相同,技術力量、設備軟件也有所差異,這就使得單一的聯合育種無法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在同一區(qū)域內開展聯合育種,環(huán)境相同、目標市場相近,資源集中,精液交換和遺傳聯系相對方便。若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相當的企業(yè)能達成統一共識,根據各自的品種定位和育種優(yōu)勢,在場間進行任務分工,各場主攻一個品種,育種成果共享,實現互利多贏的局面??梢员苊飧髯詾殛嚒⒃诘退降倪x育測定中重復無效的育種投入,同時可以大大加快生豬遺傳改良進程,實現區(qū)域內育種效益最大化。目前,山東、上海、河北、廣西等地已在籌備建立省級種豬遺傳評估信息平臺,推進區(qū)域內生豬聯合育種,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福建省的生豬聯合育種遺傳評估平臺建設也已經啟動。
4.4 探索差異化品牌化育種之路 充分利用福建省獨特的地方豬遺傳資源,為母本的雜交利用以及用地方豬種培育新品種(配套系),在建立區(qū)域性聯合育種體系基礎上,開展跨場間新品系的培育與配套系選育。探索構建“本土化”的選擇指數和經濟加權系數。各育種企業(yè)要明確市場定位,針對地區(qū)的市場消費習慣、產品價格以及成本特點來調整選擇性狀和權重,施行“差異化”育種,選育出特色鮮明的種豬,提高種豬競爭優(yōu)勢,實現育種效益最大化。
4.5 發(fā)揮政府管理部門的積極性 目前全國生豬聯合育種協作組組織機構中,領導小組成員包括了各主要省市的主管領導,各地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種豬企業(yè)的監(jiān)管,經常開展核心育種場督導檢查和技術指導,促進種豬場按要求開展性能測定,做好育種工作。此外,要加強對國家核心育種場的監(jiān)管,完善“有進有出”、“動態(tài)調整”的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核心種豬場的含金量。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探索促進區(qū)域內聯合育種企業(yè)真正實現以市場效益為核心的可持續(xù)聯合共贏的機制。4.6 加強疫病凈化這個生豬育種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性工作 育種企業(yè)要充分認識到疫病凈化工作是育種工作的前提,在開展種豬性能測定前進行疫病凈化,疫病陽性的種豬不進入核心群。嚴把引種檢疫關,確保種源無特定疫病。
聯合育種是提高我國種豬育種水平的必要手段,而聯合育種恰恰需要共享、開放的互聯網思維,只有打破單打獨斗、相互競爭的育種局面,開放資源、共享信息,實現強強聯合,才能協作育種,合作共贏,建立完善自主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促進福建省生豬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1]張晶,王愛國,張勤,等.聯合育種十年回眸[J].豬業(yè)科學,2008(1):48-51.
[2]李巖,梁如意,黃瑞華.豬聯合育種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畜牧與獸醫(yī),2011(11):83-86.
[3]鄧政.實現區(qū)域性聯合育種 加快種豬遺傳改良[C].第十屆(2012)中國豬業(yè)發(fā)展大會會刊:中國安徽黃山,2012.
[4]王楚端.全國豬聯合育種的思考[J].豬業(yè)科學,2008(3):74-75.
[5]劉貴生,黃京書,李良華,等.生豬聯合育種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畜牧獸醫(yī),2009(10):8-11.
[6]陳瑤生,陳偉生,王健.我國規(guī)?;N豬育種實踐探索[J].中國畜牧雜志,2015(4):3-8.
[7]吳妍.2012年全國豬聯合育種工作成績顯著[J].中國畜牧業(yè),2013(1):14-15.
[8]黃若涵.中外豬育種目標和技術的異同[J].豬業(yè)科學,2015(5):39-40.
[9]孫曉超,聶玲琦,王曉鋒.種豬企業(yè)育種工作中常見問題及對策[C].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豬學分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養(yǎng)豬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論壇論文集:中國廣西桂林,2010.
[10]張文成,單留江,閆立新,等.淺談我國種豬育種工作的現狀、主要問題及措施建議[J].畜禽業(yè),2016(5):50-51.
[11]鄭友民.提升服務水平 積極推進全國豬聯合育種工作[J].中國畜牧業(yè),2012(2):24-26.
[12]王亞輝.開放資源 共享信息 聯合育種 發(fā)展共贏-2015年全國豬聯合育種協作組年會在廈門召開[J].中國豬業(yè),2015(10):8-10.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combined breeding of pig and reflections on pig breeding in Fujian province
Kou Tao Jiang Xiaobing*Yang Minxin Sun Tiecheng
(Fujian Animal Husbandry Station,Fuzhou 350003)
A
1003-4331(2017)05-0026-05
寇濤,男,助理畜牧師,研究方向為畜牧。E-mail:koutao91526@163.com。
*通信作者:江宵兵,女,推廣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畜牧。E-mail:fzj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