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康
沈萬三家族與“藍玉黨案”
——兼論莫旦《弘治吳江志》對沈萬三事跡的重構(gòu)
楊永康
(山西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洪武年間的“藍玉黨案”是沈萬三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這一看法值得商榷。劉三吾、王行、盧充耘等人撰寫的墓志碑銘證明沈萬三家族著籍長洲縣,而《逆臣錄》中所載的沈德全、沈文矩、沈旺、沈海等人均著籍吳江縣,并非沈萬三家族的人,無確切證據(jù)證明長洲縣沈萬三家族因牽扯“藍玉黨案”被誅族。莫旦《弘治吳江志》吸收了吳江縣民間關(guān)于沈萬三家族被誅族的傳說,但不能作為信史來看待。想要弄清楚沈萬三家族衰落的確切史實,還需依賴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
沈萬三;沈達卿;藍玉黨案;《逆臣錄》;《弘治吳江志》
潘群先生《沈萬三姓名籍貫考》、陳高華先生《沈萬三與藍玉黨案》、顧誠先生《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跡考》、王颋先生《“沈萬三”的真實家世及傳奇》諸文清理出大量的沈萬三家族的相關(guān)史料,極大地推進了沈萬三的相關(guān)研究,他們的貢獻毋庸置疑。①參見潘群:《沈萬三姓名籍貫考》,《東岳論叢》1992年5期;陳高華:《沈萬三與藍玉黨案》,收入王春瑜主編:《明史論叢》,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年;顧誠:《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跡考》,《歷史研究》1999年1期;王颋:《“沈萬三”的真實家世及傳奇》,《暨南史學(xué)》2003年。同時,由于發(fā)現(xiàn)的史料眾多,不同史料之間或有矛盾,學(xué)者們的解讀也或有疑義,一些重要問題尚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筆者梳理相關(guān)史料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沈萬三被誅族的故事主要流傳在吳江縣,但是沈萬三家族的籍貫所在地卻是在長洲縣。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以下是筆者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處祈請指正。
沈達卿與沈萬三的關(guān)系問題學(xué)者們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顧誠先生認為沈達卿是沈萬三的第三子,這種說法比較新穎,不同于傳統(tǒng)說法。王颋先生則認為沈達卿就是沈旺,“達卿”是沈旺的字。沈達卿與沈萬三關(guān)系的問題,事關(guān)重大,不僅關(guān)系到沈萬三家族的世系問題,而且關(guān)系到一系列史料的解讀問題,因而有進一步厘清的必要。筆者在研讀了前輩研究成果以及相關(guān)史料之后認為,沈達卿并非沈萬三的第三子,也非沈旺,他與沈萬三家族并無關(guān)系。
從地望上來看,沈萬三家族世居長洲縣之尹山鄉(xiāng)。劉三吾《故吳興處士沈漢杰墓志銘》對沈萬三家族世居的地望有明確的交代:
漢杰之先吳興人,家南潯,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蘇長洲之東蔡村,愛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樸,因家焉。人遂以其所在汙萊未田者歸之,躬率子弟,服勞其間,糞治有方,瀦洩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恒謂二子:“樂莫如兼濟?!倍邮雷裣扔?xùn),益大厥家,長諱富,字仲榮,即萬三公;次諱貴,字仲華,即萬四公。仲華二子:德昌其長,漢杰其次。漢杰復(fù)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莊,讀書勤生,浸廣先業(yè),在里中為人排難解紛,奔人之急甚己之急,鄉(xiāng)里誦其有祖、父長者風(fēng)。[1]卷下
這段史料明確地交代了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為外來移民,由湖州南潯遷到長洲縣東蔡村,家族逐漸發(fā)展壯大,到了第三代,沈萬四的兒子沈漢杰才又遷出東蔡村,向西遷入北周莊。檢隆慶《長洲縣志》,蘇臺鄉(xiāng)下轄有周莊。言外之意,沈萬三這一支以及沈萬四的長子沈德昌這一支依舊居住在東蔡村一帶。東蔡村屬長洲縣尹山鄉(xiāng)。元末明初長洲人王行所撰寫的《沈榮甫墓志銘》、《沈茂卿墓志銘》、《姑蘇沈經(jīng)妻徐氏墓志銘》以及《沈氏幽堂豫志銘》,可以證明沈萬三的兒子沈榮這一支仍然生活在尹山鄉(xiāng)。
《沈榮甫墓志銘》:榮父,姓沈氏,諱榮,世為蘇之長洲人,考富(即萬三),妣曾。生于元大德十年(1306)春正月閏之甲申,卒于國朝洪武九年(1376)秋八月之壬寅,得年七十有一,娶葉氏先卒。丈夫子二:長森,次彬,森先七月卒;女子四:德淑適何、德美適張、德儀適周、德誼適錢,皆同郡也。孫男三:經(jīng)、綖、紳;女二:徽、徵。以九月甲子葬尹山鄉(xiāng)長山之原。
《沈茂卿墓志銘》:茂卿,諱森,姓沈氏,茂卿其字也。世吳人,祖富,父榮,妣葉,生元天歷二年(1329)蠟月壬寅,卒國朝洪武九年如月戊辰,年四十有八,娶程氏,子男一人經(jīng),女二人:德徵、德徽。卜葬地得吉于長洲縣尹山鄉(xiāng)長山之原。
《姑蘇沈經(jīng)妻徐氏墓志銘》:徐氏諱某,姑蘇長洲人。父某,母某,至正丁酉某月某日生,生十六年為同邑沈經(jīng)妻,恭儉和婉,沈靜寡言。凡纂組箴縷悉善,不及事其舅,事姑能執(zhí)婦禮,閨門之內(nèi)夫夫婦婦,姻黨稱焉。歸七年,洪武庚申七月廿一日卒。子一人曰九九,卜吉于縣之尹山鄉(xiāng)之原。[2]補遺
《沈氏幽堂豫志銘》:姑蘇沈經(jīng)思則,家長洲之尹山,和易端謹(jǐn)人也。恒服先人之訓(xùn),慎黙無易言,家素修于禮,戶庭之間雍容怡愉而靜密嚴(yán)敬,歲時儀度,內(nèi)外秩秩。思則自幼習(xí)之以故親,禮賢士夫彌復(fù)周謹(jǐn),君子嘉焉。自其祖父繼沒,年甫十六七固已力持門戶,人以為難能,黽勉自程,有舉無墜。雖云先徳所施,理宜有在,而其勤敏淬厲,克自樹立,亦可見矣。[2]卷9
“世為蘇之長洲人”、“葬尹山鄉(xiāng)長山之原”諸語說明:沈榮、沈森(茂卿)、沈經(jīng)祖孫三代世居長洲縣尹山鄉(xiāng),不僅生于斯而且葬于斯。
沈萬三的另一個兒子沈旺這一脈也沒有離開長洲縣。清道光年間周莊鎮(zhèn)東穎村出土了明初盧充耘所撰《故沈伯熙墓志銘》,序文云:
公諱莊,字伯熙,姓沈氏,蘇人也。其先世以躬稼起家,曾大父由南潯徒徙長洲,見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即沈萬三)嗣業(yè)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難,鄉(xiāng)人以長者呼之。父旺豐姿龐厚,有二子,長曰至,季即伯熙也。伯熙為人持重和遜,衣冠步趨如也。平居善事親,喜接賓客,閭闬間禮容恂恂,不倚富以自矜,雖愛憎一人亦罔形乎詞色,內(nèi)外感德之。尤克紀(jì)綱家事,好蓄書史奇玩,每清暇則出而陳之,坐若翁于堂上,俾家人具酒饌,伯熙與其兄獻壽稱觴,怡怡懌懌,一門之內(nèi)父子昆季藹如也。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入則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藥莫療,竟以其年五月二十一日卒于京,春秋四十。以是月二十七日權(quán)厝于上元縣之礪石岡。去年冬,兄子德全舁櫬歸,未克葬。今始營新邱于長洲二十六都影村羔景字園之原,將卜以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窆焉。伯熙凡兩娶唐氏,俱無子,先卒;后娶郭氏,生男一人曰基,甫六歲。[3]卷3.冢墓
沈旺有兩個兒子:沈至、沈莊(伯熙)。沈莊死后葬于長洲二十六都影村羔景字原,檢隆慶《長洲縣志》,影村失載,但二十六都屬蘇臺鄉(xiāng)管轄?!耙婚T之內(nèi)父子昆季藹如也”,從沈莊的葬地來看,沈旺這一支主要活動也于離尹山鄉(xiāng)不遠的蘇臺鄉(xiāng)。沈漢杰一支主要在北周莊活動,沈旺一家則主要在影村活動,這是通過分析墓志銘得出的結(jié)論。
為什么說沈達卿家族與沈萬三家族無關(guān)呢?因為有文獻證明沈達卿世居周莊,其地望與沈萬三家族不同。王行撰《清安堂記》云:
東陽沈達卿氏居吳長洲之周莊,奕世以來咸以勤慎敦愿處鄉(xiāng)里,治生修業(yè),日以優(yōu)裕。至達卿產(chǎn)益廣,貲益饒,勤慎敦愿益甚,而浸文以飾之。他無所嗜,惟蓄經(jīng)書子史、古圖譜、法書名翰之跡,樓而庋之,籖軸匯列,暇則左右閱視,喜溢眉宇間,曰:“此吾所以為子孫者乎?此吾所以自樂者乎?”聞?wù)吣患螄@。所居之堂庭戶靜深,棟宇宏邃,晨光可辨,幾席既安,子婦孫曾秩焉序進,問興居,奉甘毳,怡怡翼翼,四世一堂,周旋而下上,所謂禮法之家,益將求夫庶幾焉。堂之題間炳然有書曰清安之堂。[2]卷3
分析這段材料可知,沈達卿家族是世居周莊的,經(jīng)過幾世的努力到沈達卿時才真正發(fā)達起來。而沈萬三家族,到沈漢杰(沈萬四之子)時才移民到周莊。這段材料也透露了沈達卿的祖籍也不是周莊,而是東陽,東陽具體在什么位置現(xiàn)在已經(jīng)搞不清楚了,沈達卿家族是從東陽遷到周莊的,如同沈萬三家族從南潯遷到東蔡一樣,只不過沈達卿家族遷到周莊的時間要早得多。王行顯然清楚知道沈達卿家族的來龍去脈,所以《清安堂記》開篇就點明其祖籍之地為東陽。
綜合以上家族地望分析可知,雖然同為沈姓,同為巨族,同住長洲,但是周莊沈達卿家族與東蔡沈萬三家族并無任何瓜葛。二者唯一聯(lián)系之處就在于,王行這位長洲名士與他們都有往來,為他們寫過不少應(yīng)酬之作,令后人誤為一家。
王天有、張何清二位先生點校的《逆臣錄》出版之后,其中一些與沈萬三女婿顧學(xué)文(顧以成)有關(guān)的材料被發(fā)掘出來。受莫旦《弘治吳江志》的影響,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逆臣錄》中的沈姓糧長、富戶,如沈旺、沈德全、沈文矩、沈海、沈昌年、沈德嘉、沈文進、沈伯圭等人,都是沈萬三的子孫。然而,這個看法是值得懷疑的。最重要的疑點就在于這些沈姓大戶的戶籍,根據(jù)《逆臣錄》的記載,這些沈姓糧長、富戶的戶籍所在地都是吳江縣,主要集中在二十九都,例如沈旺就是二十九的糧長,因為顧學(xué)文就是二十九都北周莊的正糧長,顧學(xué)文是主犯,其他糧長多受其牽連。上文已經(jīng)論證過沈萬三家族的活動的區(qū)域主要在長洲尹山鄉(xiāng)。《逆臣錄》也有史料明確交代沈萬三是長洲人,王行曾說:顧學(xué)文是“小人鄉(xiāng)人沈萬三秀女婿”,[4]301《逆臣錄》記載王行的籍貫是長洲縣。[4]10沈萬三家族無論是沈榮一支還是沈旺一支,都是聚族而居,按照明初的戶籍管理制度,沈榮、沈旺及其子孫都應(yīng)該著籍長洲。他們?nèi)绾文艿洁徑膮墙h擔(dān)任糧長,這是有很大疑問的。另外,具體到個人的親緣關(guān)系則疑點更多。
以沈德全為例?!赌娉间洝肪砦濉额櫚脖9┰~》(顧安保即顧學(xué)禮,顧學(xué)文之弟)說:
至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十三日,有表兄沈德全與家人倪原吉,沈子良回家言說:“你兄顧以成在京,因見我家門館王先生在藍玉府內(nèi)教書,我與你兄央他引見,就送烏犀帶一條與本官接受,賜與酒食。吃罷,言道:‘你四分沈家是上等大戶,我如今要行些壽,正要和你商議。你可準(zhǔn)備些糧米、銀子、段正前來,我要賞人?!终f:‘見有鈔一萬五千貫,你可就船順便前去蘇杭收買段子。’各人依允,收訖在已?!盵4]303
根據(jù)上述材料的記載,沈德全是顧學(xué)文兄弟的表哥,年齡肯定比顧氏兄弟大。如果他確實是《故沈伯熙墓志銘》中的沈德全的話,那么問題來了。按照后者的記載,沈德全是沈旺的孫子,沈旺是沈萬三的兒子,顧學(xué)文是沈萬三的女婿,與沈旺同輩,這樣算來,沈德全是顧學(xué)文的孫子輩。雖然大族之間婚姻狀況復(fù)雜,但是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如果不把《逆臣錄》的沈德全當(dāng)作沈旺的孫子來看待,則很好理解。沈祐與顧常是姻親關(guān)系,前者是長洲縣人,后者是吳江縣人;沈德全與顧學(xué)文顧學(xué)禮兄弟是表親關(guān)系,都是吳江縣二十九都人?!赌娉间洝分械纳虻氯c沈萬三家族的沈德全并非同一個人,應(yīng)該是“同名異人”。
再以沈文矩為例?!赌娉间洝肪砦濉赌咴┰~》供述了很多沈文矩私通藍玉參與謀反的事情:
一名倪原吉,蘇州府吳江縣民,系沈文矩家人。逐招于后:
一招沈文矩到京收買白蠟之時,到藍大人家言說:“小人有相識周子讓,要來托投大人門下。”當(dāng)蒙賜酒,同徐德宗飲畢。有藍大人出鈔三千貫,文矩將白蠟二千斤準(zhǔn)鈔七千貫,共成一萬貫,與周子讓去德州買賣,至今未回。
一招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內(nèi),有藍大舍教火者姚德到沈文矩處,喚文矩并徐德宗到藍大舍家,當(dāng)有大舍言說:“我叫你來商議件事,你快同徐德宗回去,用船在浦子口等候,更去蘇州衛(wèi)說與鄭指揮,教他糾合豪民上來同謀大事,約在二月內(nèi)便要下手。”文矩等辭別回家,到蘇州衛(wèi)對鄭指揮議畢,糾合到豪民莊致遠、葉平叔、蔡子蘭、鄧原輝,商議買辦軍裝。聽候謀逆間,不期事發(fā)。
一招先年有沈文矩,為事在京買石砌城之時,為見蘇州衛(wèi)指揮赴京,因與本官熟識,就行對說:“我著本府民人陸進送些金銀與藍大人家,他都不肯收受?!北竟倩匮裕骸拔乙郧昂退{大人來往,我引你去?!碑?dāng)有沈文矩將犀帶一條、珠花四朵、花銀一十個,共重五百兩,送與藍大官人收接了當(dāng)。蒙置酒留飲間,有藍大人對俞指揮說:“我要煩你買些軍器,日后應(yīng)用。”本官依允辭回,后原吉同文矩常于藍府來往。
一招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內(nèi),藍玉回京,是原吉同文矩前去拜望。蒙置酒,與府軍衛(wèi)指揮藍榮同飲間,有藍大人言說:“我二月間定要下手做事,你每可同來扶助?!盵4]304-305
《逆臣錄》所記沈文矩是吳江縣人。根據(jù)王行《半軒集》卷七《沈文矩字說》的記載,沈文矩是沈伯凝二子沈程的字,也就是長洲縣周莊沈達卿的孫子,后者是長洲人。二者應(yīng)該也不是同一人?!赌娉间洝返纳蛭木刈匀灰膊荒芩阕魃蛉f三家族的人。另外,按照《逆臣錄》的說法,倪原吉既是沈德全的家人,又是沈文矩的家人,這樣看來沈德全與沈文矩應(yīng)該是一家人。如果把他們都說成是沈萬三的子孫,用現(xiàn)存的材料是很難解釋的。如果把他們看作是獨立的吳江沈氏,則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沈德全、沈文矩只是恰巧與長洲沈萬三、沈達卿家族的人同名。
明初江南地區(qū)人口稠密,同名同姓的現(xiàn)象極為常見。顧誠先生考訂周莊沈達卿事跡的時候,曾將嘉興檇李沈達卿與高啟、楊基交往的事跡誤作了長洲沈達卿的事跡。這個問題曾被王颋先生指出。[5]這是因為沒有注意到“同名異人”的現(xiàn)象而引起的誤讀。王颋先生所舉的例證中,不僅沈達卿有同名現(xiàn)象,沈茂卿也有同名現(xiàn)象。明初詩人楊基曾有《雨中懷沈達卿、茂卿》的詩,此二人一個宦游不歸,一個辟征未起,均與沈萬三家族無關(guān)??墒?,我們知道沈萬三家族有個人也叫茂卿,沈萬三的孫子,也就是沈榮的兒子沈森,字茂卿。這是名同人不同的又一例證。
筆者曾大概統(tǒng)計過《逆臣錄》中涉案人員的姓名籍貫,發(fā)現(xiàn)同名異人情況極為普遍。以下略舉幾例加以說明:
石巖,廬州府合肥縣人,任金吾前衛(wèi)指揮僉事。[4]65
石巖,年十八,系府軍前衛(wèi)右所千戶石德男。[4]112
石巖,沈陽左衛(wèi)千百戶、鎮(zhèn)撫。[4]192
石巖,池州府貴池縣在城人,任淮安衛(wèi)鎮(zhèn)撫。[4]278
王成,河南開封府陳留縣水南保人,充羽林左衛(wèi)軍。[4]93
王成,水軍右衛(wèi)千、百戶。[4]205
王成,鳳陽府臨淮縣人,任驍騎衛(wèi)百戶。[4]211
王成,遼東人。原系藍玉手下銀牌先鋒,任鳳陽懷遠衛(wèi)百戶。[4]272
以上為四人同姓名者。
陳名,千戶。[4]110
陳名,鳳陽府泗州盱眙縣人,任府軍左衛(wèi)百戶。[4]132
陳名,沈陽左衛(wèi)千百戶、鎮(zhèn)撫。[4]192
李貴,千戶。[4]110
李貴,系真定府無極縣人,任府軍左衛(wèi)所鎮(zhèn)撫。[4]132
李貴,湖廣襄陽府棗陽縣人,任虎賁左衛(wèi)百戶。[4]150
王貴,水軍右衛(wèi)千、百戶。[4]205
王貴,鳳陽府臨淮縣昌義鄉(xiāng)二十四都人,任鷹揚衛(wèi)指揮僉事。[4]212
王貴,年六十五歲,鳳陽府鳳陽縣人,任江陰衛(wèi)千戶。[4]230
劉成,系皂吏。[4]62
劉成,鳳陽府壽州在城人,系府軍左衛(wèi)指揮。[4]124
劉成,年六十二歲,鳳陽府壽州人,任水軍右衛(wèi)指揮。[4]204
以上為三人同姓名者。
張興,揚州府高郵州人,任府軍衛(wèi)百戶。[4]101
張興,湖廣武昌府興國州通山縣人,充府軍后衛(wèi)總旗。[4]145
秦友直,年五十三歲,系廬州府六安縣在城東南隅人。[4]114
秦友直,鳳陽府定遠縣東城鄉(xiāng)人。[4]230
王德,山西平陽府臨汾縣人,任虎賁左衛(wèi)百戶。[4]151
王德,揚州府江都縣在城人,充旗手衛(wèi)后所小旗。[4]185
王榮,年五十三歲,河南開封府陳州襄城人,任錦衣百戶。[4]164
王榮,鎮(zhèn)江府丹徒縣人,充本都糧長。[4]306
周興,山東濟南府新泰縣浮丘保人,充錦衣衛(wèi)馬軍小旗。[4]174
周興,大名府清豐縣人,系雄武侯男,任龍江右衛(wèi)指揮同知。[4]239
許亮,廬州府六安州在城人,任皇陵衛(wèi)指揮。[4]271
許亮,右府都督。[4]35
楊保,系景川侯家火者。[4]13
楊保,浙江衢州府西安縣在城人,任龍江左衛(wèi)百戶。[4]238
潘榮,和州烏江縣人,任旗手衛(wèi)指揮。[4]184
潘榮,揚州府泰興縣人,充驍騎右衛(wèi)后所老軍。[4]212
金德,蘇州府長洲縣人,任沈陽左衛(wèi)百戶。[4]193
金德,鳳陽府滁州人,鷹揚衛(wèi)前所千戶。[4]214
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二人同名的現(xiàn)象超出三十例。這里只舉出九例。
以上為《逆臣錄》中同名同姓的例證,至于異姓同名的情況就更多了。興、旺、富、貴、榮、華、德、文、成、禮、義,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命名率非常高的名字?!赌娉间洝匪d沈德全、沈文矩、沈旺、沈海等吳江縣沈氏與長洲縣沈萬三、沈達卿家族的人同名,亦屬此類現(xiàn)象。吳江縣的所謂“四分沈家”、“四葛四沈”不必與沈萬三家族有瓜葛,人們習(xí)慣性地將他們視為沈萬三家族的人,是受了莫旦《弘治吳江志》的影響。
翻檢《逆臣錄》并沒有沈萬三家族卷入“藍玉黨案”的直接證據(jù)。唯一明確的間接證據(jù)就是沈萬三的女婿顧學(xué)文被卷入。附于顧學(xué)文下的沈氏余黨都著籍吳江,而沈萬三家族主要的活動地區(qū)是長洲?!赌娉间洝芬灿涊d了長洲縣與“藍玉黨案”有牽連的人,只有姚一、張一、吳一、張伯榮、冷文富、張三等少數(shù)幾個糧長、里長被牽扯進去,[4]179-182打擊規(guī)模遠不及吳江縣,也不見沈萬三家族卷入的痕跡。按理說,此時沈萬四的孫子沈玠在戶部任員外郎,如果他的兒子沈海卷入藍玉黨案的話,他的名字一定會出現(xiàn)在《逆臣錄》,可是并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赌娉间洝奉C布之后,由于黨案的打擊面擴大,沈萬三家族有被卷入其中受到牽連的可能性,但就《逆臣錄》而言,在洪武二十六年五月《逆臣錄》頒布天下的時候,并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沈萬三家族涉案被誅。奇怪的是,隆慶《長洲縣志》沒有記載沈萬三被誅族的只言片語,莫旦的《弘治吳江志》卻對此言之鑿鑿。
《弘治吳江志》,莫旦編撰,刊行于弘治元年(1488),“藍玉黨案”案發(fā)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時間相距將近百年。莫旦的祖先莫芝翁、莫禮、莫轅等人均受藍黨案之禍家破人亡。莫旦對家族興衰的歷史體會自然深刻。另外,根據(jù)《逆臣錄》的記載,吳江縣是藍玉黨案的重災(zāi)區(qū),涉及家族眾多,一縣豪民、富戶被打擊殆盡。吳江縣名列《逆臣錄》的糧長、富戶超過50人:顧以成(學(xué)文)、金景、朱勝安、顧常、沈旺、倪原吉、王士榮、吳仲英、朱議仲、張伯琪、張伯堅、曾孟堅、徐真二、徐貴、金恒永、王士云、殷子玉、顧安保(學(xué)禮)、王庭仁、沈德全、沈海、沈昌年、袁祐、龐真、蔣三舍、郁孟舟、陳伯機、閻仲剛、蔣瑄、汝子舟、朱克明、沈德嘉、沈子良、顧炳、朱文衡、徐文昭、徐繼華、山童、沈文進、殷顯祖、金忠、王彥昭、錢凱、沈伯圭、姚仲德、顧升四、宗來安、張法官、陸彬、周子讓、徐德宗、沈文矩、莊致遠、葉平叔、蔡子蘭、鄧原輝等。[4]301-305吳江民間對此的慘痛記憶必然十分深刻。然而民間記憶不同于真正的歷史,它靠口耳相傳得以流傳,故事性較強,而史實性則較弱?!逗胫螀墙尽匪d的沈萬三事跡大多屬于這類民間傳說,即便是莫氏祖先留傳下來的一些說法也屬于民間記憶,不能以信史看待。
《弘治吳江志》有一段記載,經(jīng)常被人用來描述顧學(xué)文的涉案經(jīng)過:
吳江有陳某者,同里鎮(zhèn)人,洪武中為序班。一子呆戇無取,妻梁氏,國色也,且知書善吟。時沈萬三家贅婿顧學(xué)文,同邑周莊人,知而慕之。因充糧長,舟行往來,常泊其家河下,時或聲妓豪飲,或乘涼浩歌,或假道登廁,梁每窺視焉。顧乃厚賂惡少數(shù)人,誘其夫晝夜飲博,計囑賣婆持異樣首飾往貨于梁。梁雖酷愛而以無力償價辭。賣婆曰:“不必言價,顧官人只要娘子一首詩便了?!绷簡柟?則示以顧意,謂少年俊美,德性溫良,娘子若肯相容,更有美于此者。梁笑而無言,竟以手柬答之。顧即酬以詩章,遂成私約。時序班有兄號陳縮頭者知之,乃諭意稚子,日造其室嬉焉。顧適以詩寄至,以松月圖書署尾,梁覽畢,扯成紙捻置燈檠下,隨被稚子竊去??s頭補輳成幅,封寄序班。序班沉思,以為辱及門戶,且不足以致其死,因循久之。乃洪武二十六年春,適梁國公藍坐事在拏,序班從旁面奏:“臣本縣二十九都正糧長顧學(xué)文出備錢糧,通藍謀逆。昨聽宣諭,不出城,見在勾欄某娼家宿歇。”詔捕之,果于娼家獲焉。連及其父常、弟學(xué)禮、學(xué)敬,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規(guī)、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學(xué)、沈文載、沈海八人,皆萬三子孫。顧又指其仇殷子玉等七十二家,其七十二家之中又各互相扳指莫阿定、莫寔、張璹、侍郎莫禮、員外郎張瑾、主事李鼎、崔齡、徐衍等,不下千家。由是黨禍大起,蔓延天下,俱受極刑,至三十一年方息。梁亦被父逼令縊死。嗚乎,天生尤物,流毒于人,皆起自顧賊一人之禍,哀哉![6]卷12.雜記
這段記載充滿了戲劇化的情節(jié),偷情、捉奸、結(jié)怨、誣告、扳指、誅族,故事的前半段細節(jié)描述惟妙惟肖,頗像一回明代的話本小說。這樣的口味無疑是非常大眾化的,適合在民間流傳,然而并不能當(dāng)作信史來看待。文中稱顧學(xué)文為沈萬三家的入贅女婿,這樣的記載就非事實。從《逆臣錄》來看,顧家毫無疑問是吳江縣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有著較高的社會聲望,號召力也很強。說他是沈萬三的入贅女婿是為了丑化他,表達了老百姓對其好色流毒的憎惡之情。另外,顧學(xué)文牽扯入藍玉黨案的原因其實很清楚,就是他與藍玉有直接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投托于藍家,至于有沒有參與謀反其實并不重要。民間的說法太過戲劇化反而不可信。
莫旦對“藍玉黨案”的另一則記載也十分地戲劇化:
洪武中吳江有殷子玉者,龐山富室也。招延里士夏尚忠典塾事。一日有主文葉茂林詣門干謁,殷薄其人,不加禮焉。葉以夏不為助言,銜之。葉遂與他處旗軍汪齾齒者密議,以千戶張鵬出名誣奏夏尚忠、梅元行、何子實等十余家俱系藍黨,有夏尚忠送銀三百兩與縣官買罷等回,且有狂悖之語,葉乃盜用縣印,五更扣城門,朦朧入遞而去。朝廷查無千戶張鵬,欽差御史一員史某至吳江體訪。史至自稱旗軍,時常丐食于人,人呼為叫化軍。辛苦私行,罪人未得。一日更深,行至縣東仙里橋,見一人乘涼啖瓜,忽作氣自言曰:“有一件大事不見明白,罷了?!笔仿勚珓?,詢之左右,曰:“葉茂林也”。默然識之,自后累行體訪。葉已投京衛(wèi)陶指揮家為義男。一日,縣官在松林驛酌客,史至求食??h官與之肉,又索酒,與之酒,又索菜,眾惡之曰:“此人無廉恥?!睆?fù)以鵝腿與之,史即于案楪中蘸醬,縣官怒,欲撻之。史曰:“誰敢打我?!笨h官曰:“你便來了坐了?!痹唬骸拔胰绾巫坏茫俊笨h官乃驚疑而起,史即聚中席而坐,索轎抬入察院,一邑惶駭。史仰縣抄案,提夏等一干人鞠問,無驗俱就獄,明日再問,亦無驗。諭之曰:“必有人排陷,若等試思之?!北姴恢?。復(fù)諭之:“吾聞此地有五顯行祠頗靈,盍往禱之以祈報應(yīng)。”眾如言往禱,復(fù)就獄。史亦露香默禱,正衣冠而坐,至第三夜,夢見朱衣五人同入,謂史曰:“姓汪者便是。”即驚寤。遂取眾出,謂之曰:“曾識姓汪人否?”眾沉思以為必是汪齾齒,而汪亦見誣奏事發(fā),買舟將逸去。夏等令家人各具小舟如龐山,貨蔥菜者夾其舟而泊焉,窺其動靜。汪至更深登舟,由龐山湖將趨葑門而去,眾舟追至半途擒之而返。史鞠之,不伏,加以嚴(yán)刑,乃曰:“寫本是我,主謀乃葉茂林也?!笔放陌冈唬骸笆且??!奔床羁h吏二人往捕之。既至京,見葉乘馬,從者頗都,莫敢下手。拱而立,葉識焉,下馬問故,二吏以他言詒之,又曰:“近聞史御史在吳江行事,問及于我有諸?”二吏曰:“無此訛傳耳。”葉復(fù)笑曰:“今日故人相會,孰為主人?”二吏曰:“區(qū)區(qū)輩當(dāng)作主人?!蹦搜刖扑凉诧嬛?,將半,一吏下樓以公文示肆主曰:“吾捕此人,走則是汝當(dāng)罪?!彼林鞔篌@,即以鐵索鎖之,從者皆走遁。陶聞之,懼,即面奏捕以下獄。二吏歸報,史遂帶一干人復(fù)命,敕汪、葉二犯抬頭,上熟視之,曰:“是惡人,拿去凌遲了?!庇蛛废牡仁嗳颂ь^,曰:“都是好百姓,饒了?!苯院羧f歲,踴躍而退。始史在吳江將及二年,物無微而不察,主于縣市后河吳待召家。吳有母夏月無蚊帳,每夜沽酒一甌以供母,史后召至察院責(zé)之,曰:“汝夫妻共帳而不顧其母,若再無酒一甌,吾則杖殺汝矣。速回以帳與母?!敝寥鍖W(xué)見神廚中有豬,乃大書于壁曰:“神廚神廚,只好養(yǎng)豬?!币嘁哉]教官,教官服罪。又有所謂市語者,如以酒為須,以茶為荼,以囪為內(nèi),以先生為光主,以生員為主貝之類,多出于生員之口,史謂:“生員讀書動遵禮法,顧乃為此等輕薄態(tài)耶?”當(dāng)時風(fēng)憲得人,所謂風(fēng)聞行事者如此,故老至今傳誦回記之云。[6]卷12.雜記
這個故事也是由結(jié)怨、誣告而起,只不過結(jié)果不一樣。史御史最終明察秋毫,審理清楚了誣告案。這個故事比顧學(xué)文的故事更為離奇曲折,其中包含了怠慢結(jié)怨、盜印誣告、微服私訪、禱廟夢神、酒肆擒犯、御前斷案等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故事結(jié)構(gòu)頗類一部章回小說。顯然這樣的傳說經(jīng)過了敘述者的精心加工,糅合了更多的戲劇情節(jié),其離真實的歷史事實也越來越遠。
兩則故事一類比,故老傳說的戲劇性和虛構(gòu)性是顯而易見的。當(dāng)然莫旦記載的這兩則故事也反映了一定的歷史情景。兩個故事的主題都是因仇誣告。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民間的私人恩怨與國家政治大事連接起來,改變了家族的運命。有被誣告誅族破家的,也有遇到清官僥幸躲過災(zāi)難的。很多類似的故事曾經(jīng)在吳江縣上演過,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說這個故事就確切地發(fā)生在某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身上,則是沒有證據(jù)的。很多民間傳說都是在借大人物的名字講述自己的故事。因為這些歷史人物真實存在,他們的傳說轉(zhuǎn)化成文字之后,后世的人很容易弄假成真。兩則故事中,顧學(xué)文、沈萬三、殷子玉、史御史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陳序班、陳縮頭、汪齾齒則有可能是編造出來的。這樣的情形下,《弘治吳江志》關(guān)于沈萬三家族因受顧學(xué)文案牽連被誅族的說法也是要打折扣的。在陳序班誣告顧學(xué)文的故事中,沈萬三家族的人物并非故事的主角,只是順便的提了一下,他們都是故事的注腳。沈萬三家族如何被顧學(xué)文牽扯到藍玉黨案中,莫旦并未提及??傊?,《弘治吳江志》所載的沈萬三的材料多屬傳說野史,其留傳時間距離沈萬三生活的時代過于久遠,其主要的流傳地區(qū)是在吳江縣,而非沈萬三家族生活的長洲縣,在利用莫旦所記材料研究沈萬三時,一定要對史料進行辨別。
綜上所述,傳統(tǒng)觀點認為洪武年間的“藍玉黨案”是沈萬三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這樣的看法還有值得商榷之處。從史源上來看,劉三吾、王行、盧充耘等人撰寫的沈萬三家族的墓志碑銘是研究沈萬三家族的第一手材料,應(yīng)當(dāng)重視,依據(jù)這些材料可以大致勾勒出沈萬三家族主要生活在長洲縣尹山鄉(xiāng)東蔡村,沈達卿家族是東陽沈氏,世居周莊,與沈萬三家族無關(guān)。《逆臣錄》成書于洪武二十六年,罪犯招詞抄錄而成,是研究藍玉黨案最重要的官方檔案,其關(guān)于罪犯姓名、籍貫的記載極具價值,是研究沈萬三家族與“藍玉黨案”關(guān)系的最重要的材料。《逆臣錄》中所載的沈德全、沈文矩、沈旺、沈海等人均著籍吳江縣,偶然與沈萬三家族的人同名同姓,至少在《逆臣錄》中并無確切證據(jù)表明長洲縣沈萬三家族被誅族。莫旦《弘治吳江志》主要吸收了吳江縣民間關(guān)于沈萬三的傳說,吳江縣是藍玉黨案的重災(zāi)區(qū),吳江縣民間對此有深刻的民間記憶,因而保留了較多較系統(tǒng)的沈萬三傳說,但總體而言可信度不高。想要明了沈萬三家族衰落的確切史實,還需依賴新史料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
[1]〔明〕劉三吾.坦齋劉先生文集[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2]〔明〕王 行.半軒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3]〔清〕周莊鎮(zhèn)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天有,張何清,點校.逆臣錄[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
[5]王 颋.“沈萬三”的真實家世及傳奇[J].暨南史學(xué),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3.
[6]〔明〕莫 旦.弘治吳江志[M].中國史學(xué)叢書三編:第四輯.臺北:學(xué)生書局,1987.
(責(zé)任編輯 賈發(fā)義)
SHEN Wansan’s Clan and the Case of Lan Yu’s Faction:Also on the Reconstructed Anecdote of SHEN Wansan in MO Dan’sHONGZHIWUJIANGZHI
YANG Yong-kang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cademia generally hold the view that the case of Lan Yu’s faction led to the decline of SHEN Wansan’s clan,which is debatable.The epitaph composed by people such as LIU Sanwu,WANG Xing,LU Chongyun can prove that the origin of SHEN Wan-san’s clan is Chang Chau County,however,the origin of people included inNICHENLU,like SHEN Dequan,SHEN Wenju,SHEN Wang and SHEN Hai,is Wujiang County.There is no positive evidence for the conclusion that SHEN Wansan’s clan in Chang Chau County was eliminated for the case of Lan Yu’s faction.MO Dan’sHONGZHIWUJIANGZHIcan’t be treated as reliable data,because it absorbed the legend that SHEN Wansan’s clan was eliminated.To gain a clear idea about the decline of SHEN Wansan’s clan,the discovery of new historical data is essential.
SHEN Wansan;SHEN Daqing; the case of LanYu’s faction;NICHENLU;HONGZHIWUJIANGZHI
2017-02-28
2016年度“山西省高等學(xué)校中青年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項目
楊永康(1973-),男,山西芮城人,歷史學(xué)博士,山西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明清史和中國史學(xué)史的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3.014
K248.1
A
1000-5935(2017)03-0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