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迎欣(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器官移植中心,天津 300192)
腎臟體外保存的發(fā)展歷程包括:靜息冷保存、低溫機械灌注、攜氧低溫機械灌注、常溫機械灌注幾個階段。機械灌注的本質是持續(xù)提供代謝底物、足夠的氧氣并且從移植物的細胞中移除代謝廢物。在理論上,機械灌注可以恢復任何預損傷并防止體外保存過程中的進一步損傷,從而延長體外保存時間。由于器官的短缺、保存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更小更輕便機械灌注裝置的研發(fā),近年來,機械灌注在器官移植中再次獲得關注。機械灌注的應用為客觀的評價器官功能提供了有效指標,改善了近遠期移植物功能。進一步擴大供體來源,增加老齡供體、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 DCD)供體、擴展標準供體(extended criteria donors,ECDs)的使用緩解器官短缺。為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其改善的機制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本視頻內容從移植腎保存的發(fā)展現狀、機械灌注對器官保存的優(yōu)勢、攜氧機械灌注的機制、機械灌注在臨床使用情況對攜氧機械灌注在移植腎保存中的應用進行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