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房價問題在這個春天又一次成為熱點,這次對房價的討論還衍生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是房子更重要還是“愛”更重要?長吁短嘆、慷慨激昂、愁煩無助或惺惺作態(tài),在這個問題引領下全都冒了出來。
然而這是一個偽問題,這個問題和“是打電話的功能重要還是擁有一部手機重要”屬于同一類。沒辦法,在中國,“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和房子連在一起的,這兩者根本鋸不開。
3月份有北京、南京等十幾個城市升級了限購措施,對于許多飽受買房問題折磨的人而言,不限購買不起,限購了買不到,唯一能做的就是調侃幾句。“愛和房子哪個重要”,看似嚴肅,本質上還是一種調侃。隨著價格一年年攀升,房子從跳一跳還可能觸及的高度,上升到了云端,這個時候強調“愛”的價值,已經(jīng)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有個有房的朋友半開玩笑地說:“房子有那么重要嗎?實在買不起,大不了回農(nóng)村去蓋?!彼斎环浅G宄?,這根本不可能。
回農(nóng)村蓋房有兩種情況,一是你已經(jīng)在城市里有房,再回老家蓋房相當于宣示自己的成功,部分包含著炫耀的目的;二是你在城市里沒有房,那么回老家蓋房就等于“昭告天下”:我的奮斗失敗了,我承認自己是個笑柄。
從這兩種情況我們都可以看到,房子除了具有居住價值,還具有心理價值,它直接關系著人的自尊的高低,是支持心理生存的重要資本。它作為一種心理資本的重要性因人而異,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才會認為它一點也不重要—比如某個非常有個性的獨身或丁克藝術家。
正因為它在心理上的重要性,所以它才和“愛”捆綁在一起。如果你在意識里認為賃居是一種還不夠體面的居住方式,你就會把對家人的愛階段性地附著在努力給他們買一套房子上。盡管你什么也沒做錯,但“沒有屬于自己家的房子”這一不成功感,無形中會轉變?yōu)閷胰说呢摼胃?,甩脫負疚感對任何人而言都非常重要?/p>
房子的心理價值,還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得再往下看。
我們發(fā)現(xiàn),試圖通過對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概念的推崇來告訴中國人“House不重要”,“Family”最重要,“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在中國,房子和人的權利的完整度直接相關,以房子為起點,可以拉出一條長長的鏈條:“房子—戶口—孩子上學—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鏈條上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能讓無房者體會到在生活環(huán)境里的次等感、被排斥感?!皯艨凇笔且环N社會控制工具,但在人口流動背景下它事實上變成了一種社會排斥工具,在鏈條上游,它以房子為重要的入場券。如果在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里,沒有房子的人,會感覺到自己處在公共管理的外圍。
這種事實存在、容易感知的權利弱勢,直接輻射到私領域,還帶來對初級生活圈倫理的某種心照不宣的修改—無房者也是倫理上的棄兒。房子是一部分“丈母娘”的武器, 她們不愿意把女兒嫁給沒有房子的男人,就是因為身為男人而無房,在倫理意義上貶值了。
也就是說,對于城市人而言,房產(chǎn)證不只是房產(chǎn)證,而是一種在城市里持久生活的“免于排斥資格證”,“資格證意識”保證了房地產(chǎn)市場順利發(fā)展為一種財富掠奪機制。在過去十幾年里,房價已經(jīng)讓社會人心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人們只是假裝若無其事。
房價一直不斷往上竄,原因多端。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人在自我效能感上以及事實權利上都被房子綁架了,為防被“撕票”,只能不斷交納“贖金”,沒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