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最近一位也從事投資理財內容制作的老師說起他們正在做的一個選題—汽車是租合算還是買合算。
說實話這是個俗氣的選題。如果只按現(xiàn)金流的花費和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來說,租用汽車的性價比早就超過了自己購置汽車。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汽車服務項目更豐富,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用車的各個細節(jié)后就更是這樣。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汽車的購置成本越來越低,而其資源占用成本越來越高。但是,真的這么看問題的人真的很少。
除了汽車,還有房子。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租房生活的性價比絕對要高于買房的性價比。看我這么說,你可能立刻就可以舉出一大堆租房的問題。但這都是真的嗎?這些問題大多數(shù)出現(xiàn)的概率都非常小,以至于你沒必要花成本把它們消除掉。另一部分問題,則來自于人們的心態(tài),如果你不和別人比,那就根本不是問題。
還是如同擁有汽車一樣,人們也非常鐘情于擁有自己的住房,即使現(xiàn)在這種資產的價格讓很多購買者的生活變得很尷尬。
再把問題看開一點,幾乎任何東西,只要買得起,人類就傾向于把它買回家,而不是租用。其中最明顯的是婚紗。如果婚禮上的新娘真的那么愛她的丈夫,相信“與子偕老”,那么她的做法就應該是租一件婚紗,因為租金只要比購買價格低,租婚紗就是理性的。但據(jù)我了解,起碼有40%的80后臥室里的衣柜頂上都放著一個儲放女主人婚紗的大盒子—可以肯定,離婚率沒那么高。
這是為什么?人們在各個領域傾向于購買而不喜歡租賃有其個性化原因(比如婚紗,很多女士認為買了婚紗是作為紀念的,那么戒指呢?),而這種人性的偏好也有共通的原因。
偉大的丹尼爾·伯努利對人們這種行為偏好給出一個基礎性的解釋,那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如果用人們感受到的效用作為縱軸,產生這種效用而花費的錢作為橫軸,那么,你看到的函數(shù)曲線不會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它的樣子有點像一片風車葉輪。
這么說好復雜,簡單點,就是人們掙一大筆錢,比如說10萬元,沒有掙10次1萬元的總體快樂程度高;另一方面,人們一次花10萬元,心疼程度也沒有花10次1萬元的總體心疼程度高。你可以理解為,花10萬元時他疼得已經麻了。
租用一件東西,就是讓租的人一次次花費現(xiàn)金,而購買一件東西就是一次性的大筆花費。這種對花費金錢的厭惡感在想象中,即使是同等額度的花費,一次次的租金付出也比一次性的購買付出要痛苦得多。在各個方面,人們付租金和購買的痛苦差也是不一樣的。
還有個商業(yè)現(xiàn)象也說明,很多領域的租賃生意相對于這個領域的銷售商來說,規(guī)模和受眾要小得多。最明顯的是房地產業(yè)和房屋租賃業(yè)、汽車銷售商和汽車租賃商。差距最大的則是服裝銷售和服裝租賃。雖然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創(chuàng)新更加深入細節(jié),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在服裝首飾租賃這個領域想有一些作為,但是一個能形成大規(guī)模的—特別是服裝租賃,這似乎和人性相違。
哦,別老說人們是怎么心疼錢的。在讓人高興方面,類似于租賃和購買造成的效用差也有體現(xiàn)。
如果你要討好你的女朋友,你應該送她10萬元的禮物還是送她10件1萬元的禮物?我建議你采取后一種行動。
當然,這會讓你多付出一些代價—付出10次1萬元比一次付出10萬元要痛苦。但,如果你暗示一下,自己是足夠理性的,這種比較得出的痛苦就會消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