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紅郭緒兵戴文壇陳偉霖王厚麟繆紳裕
(1. 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廣東 南雄 512421;2. 廣州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維管植物區(qū)系研究*
陳志紅1郭緒兵1戴文壇2陳偉霖2王厚麟2繆紳裕2
(1. 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廣東 南雄 512421;2. 廣州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基于歷史資料、文獻查閱和2016年4—8月的樣線、樣方補充調查結果顯示,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共有野生維管植物1 289種,隸屬于185科652屬;其中蕨類植物112種,占8.69%,植物區(qū)系起源較古老;蕨類植物的科、屬地理分布以熱帶、亞熱帶為主;種子植物區(qū)系表征科為殼斗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金縷梅科、冬青科等共14個科,是華夏植物區(qū)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種子植物科、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中均以泛熱帶分布型占優(yōu)勢,同時含有較多的熱帶亞洲、北溫帶區(qū)系成分,區(qū)系成分復雜、多樣且古老;區(qū)內(nèi)有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植物13科14屬15種,其中的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和南方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植物;與鄰近的車八嶺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比較,二者的科、屬相似性系數(shù)分別為92.86%和77.40%,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維管植物;種子植物;區(qū)系;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護區(qū)
廣東省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粵北南雄市區(qū)西北部和東南部,成立于2007 年11月,總面積7 874 hm2,屬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1]。由小流坑(25° 16′ 39″~25° 19′ 01″ N;114° 07′ 33″~114° 09′ 48″E)和青嶂山(24° 59′ 19″~25° 05′ 12″N;114° 20′ 05″~114° 26′47″E)兩部分組成。近年來,保護區(qū)工作人員及相關學者對區(qū)內(nèi)的動物種群數(shù)量變化、寬葉澤苔草(Caldesia grandis)群落和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繁殖行為做了研究報道[1-3]。2006年10月筆者等撰寫的保護區(qū)植物資源調查報告(數(shù)據(jù)未發(fā)表)顯示,該區(qū)共有野生維管植物182科596屬1 119種。2016年4—8月,為了解保護區(qū)內(nèi)的植物多樣性(含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本底及變化情況,筆者等對保護區(qū)內(nèi)的維管植物資源進行了補充調查,并設置1個1 hm2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固定樣地進行植物多樣性的詳細調查。本文基于上述調查結果,對區(qū)內(nèi)的維管植物進行區(qū)系成分分析,并與鄰近的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植物區(qū)系進行比較,以揭示該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的組成、分布及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維管植物起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4-5],為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恢復、植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大庾嶺南麓,小流坑屬北部山系,以帽子峰為主峰(海拔1 058 m);青嶂山處南部山系,以青嶂山為主峰(海拔917 m)。保護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具有四季分明、冬短夏長、秋季過渡快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9.6 ℃;極端最低溫-6.2 ℃,極端最高溫39.5 ℃;霜凍期歷年平均18 d;降雪日數(shù)歷年平均3.3 d。年均太陽輻射量111.7 kcal/m2,年均積溫7 177.9 ℃,年均降雨量1 551.1 mm,年均蒸發(fā)量1 678.7 mm。區(qū)內(nèi)土壤以紅壤為主,分布于海拔250~700 m低山、中高丘陵及中低山麓地帶;山地黃壤分布于海拔700 m以上中山的中上部區(qū)域[6]。
在整理歷史資料[2,7]的基礎上,采用樣線記種調查方法,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路線,記錄樣線范圍內(nèi)出現(xiàn)的植物種類。區(qū)內(nèi)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固定監(jiān)測樣地的調查方法,參照《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維管植物部分)》[8],用GPS定位,總面積1 hm2。對樣線或樣方中出現(xiàn)的不能確定種名的物種,將其拍照、采集并制作成臘葉標本,再根據(jù)《廣東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等工具書進行鑒定,參考《廣東維管植物名錄》[9]編成名錄,依據(jù)吳征鎰等[10-11]的植物科、屬區(qū)系分布類型系統(tǒng)進行種子植物區(qū)系成分分析,計算科的植物區(qū)系重要值VFIC(Value of Floristic Important in China)、VFIW (Value of Floristic Important in the world)[12];根據(jù)吳兆洪等[13]的《中國蕨類植物科屬志》對區(qū)內(nèi)蕨類植物的區(qū)系成分進行分析。
VFIC=研究區(qū)域內(nèi)某植物科的種數(shù)/同一科在中國的種數(shù)×100
VFIW=研究區(qū)域內(nèi)某植物科的種數(shù)/同一科在世界的種數(shù)×100
相鄰的種子植物區(qū)系比較中,科(屬)的相似性系數(shù)采用Sprenson等[14]提出的公式:
Ss= [2c/(A+B)] ×100%
式中: c為兩地共有的非世界廣布科(屬)數(shù),A或B為甲或乙地區(qū)(不包括世界廣布)植物科(屬)數(shù)。
3.1 植物多樣性組成
據(jù)補充調查及資料統(tǒng)計分析,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共有野生維管植物185科652屬1 289種(含種下分類單位,下同);對照2006年10月申報省級保護區(qū)時的科考調查數(shù)據(jù)182科596屬1 119種[7],新增補了3科56屬170種。其中蕨類植物31科57屬112種;種子植物共有154科595 屬1 177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6屬6種;被子植物149科589屬1 171種(其中雙子葉植物125科468屬990種;單子葉植物24科121屬181種)。表1中可見,裸子植物共5科6屬6種,相對數(shù)量較少,所占維管植物總數(shù)的比例偏低。
表1 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2016年維管植物多樣性組成
3.2 數(shù)量優(yōu)勢科屬及區(qū)系表征科
蕨類植物組成中,以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15種為最多,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12種次之,其他科所含種數(shù)均少于10種。
種子植物中,所含種類大于等于17種的有20科(表2),合計257屬619種,分別占種子植物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43.19%、52.59%,因此這些科可看作是本區(qū)的數(shù)量優(yōu)勢科,它們多為世界廣布,或分布區(qū)為熱帶、亞熱帶的科。其中世界廣布科有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薔薇科(Ros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唇形科(Labiatae)、茜草科(Rubiaceae)、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等,由于世界廣布型在分析植物區(qū)系的性質時作用不太大,因此去除廣布科后,該地區(qū)植物區(qū)系性質以亞熱帶植物區(qū)系為主, 即樟科(Lauraceae)、殼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但也包含了部分熱帶植物區(qū)系成分和一些溫帶植物區(qū)系成分,表明該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成分復雜,是地處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帶的表現(xiàn)。
4.2 建議 1)充分利用標準舞和拉丁舞對大學生鍛煉效果的差異性,應均等分配課時和鍛煉要求,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表2中的數(shù)量優(yōu)勢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該區(qū)的植物區(qū)系組成,但要確定該區(qū)的表征科,應考慮其在中國和世界區(qū)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在植被中喬木層的作用(在林冠層有較多的代表性種類出現(xiàn)或有群落的建群種),并參考系統(tǒng)發(fā)育和現(xiàn)代地理分布及古植物學的有關資料等。表2中,首先去除世界廣布的12個科及VFIW值小于1.8的2個科,其次,因葡萄科和蕁麻科是藤本或草本植物,紫金??圃诒緟^(qū)植被林冠層無代表種類,胡桃科主要分布區(qū)為溫帶,與本區(qū)的地理位置亞熱帶不符,故以上4科均不作為表征科。由此,綜合確定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的表征科為樟科、殼斗科、山茶科、木蘭科(Magnoliaceae)、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交讓木科(Daphniphyllaceae)、珙桐科(Nyssaceae)、山礬科(Symplocaceae)、清風藤科(Sab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共14個科,各科均為VFIC≥8.0、VFIW≥1.8。其中,木蘭科、金縷梅科、殼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等的原始類群都是在中國亞熱帶地區(qū)起源的,因此這些科也正是華夏植物區(qū)系的主要表征成分[15-16]。而五列木科、交讓木科、珙桐科、山礬科等的VFIC值均超過20,屬于所占比例較高的科;五列木科、交讓木科、三尖杉科、金縷梅科、山礬科、清風藤科、山茶科的VFIW值均超過6.0,也屬于所占比例較高的科。
區(qū)內(nèi)含9種及以上的大屬為:懸鉤子屬(Rubus)(20種),冬青屬(Ilex)(19種),山礬屬(Symplocos)(17種),栲屬(Castanopsis)(13種)和蓼屬(Polygonum)(13種);柯屬(Lithocarpus)、青岡屬(Cyclobalanopsis)、獼猴桃屬(Actinidia)和苔草屬(Carex),均為12種;柃屬(Eurya)、榕屬(Ficus)和紫金牛屬(Ardisia),均為11種;潤楠屬(Machilus)和山茶屬(Camellia),均為10種;杜鵑花屬(Rhododendron)和莢蒾(Viburnum),均為9種,這些屬可以歸為該植物區(qū)系的數(shù)量優(yōu)勢屬。
3.3 蕨類植物科、屬的區(qū)系成分
按照《中國蕨類科屬志》[13],蕨類植物31
科中,世界廣布科9個(占29.03 %);熱帶至亞熱帶分布科16個(51.61%);熱帶分布科5個(16.13%);溫帶至亞熱帶分布的成分極少(僅鱗毛蕨科1科,占3.23%)。因此蕨類植物在科級水平上以熱帶、亞熱帶分布為主。蕨類植物共57屬,分布類型簡要劃分為8類(表3)。從分布區(qū)類型看,熱帶亞熱帶分布型和亞洲熱帶亞熱帶分布型所占本區(qū)全部屬的比例最大,分別有20屬與14屬,占本區(qū)全部屬的38.47%和26.93%,合計65.40%;其余的分布型相對較少,表明該區(qū)蕨類植物的區(qū)系主要為熱帶亞熱帶分布。
表2 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2016年種子植物區(qū)系種類數(shù)量優(yōu)勢科及表征科
表3 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2016年蕨類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及其比例
3.4 種子植物科、屬的區(qū)系成分
根據(jù)吳征鎰等[10]對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本植物區(qū)系中有9個分布區(qū)類型及其變型(表4),在去除世界廣布科之后,以泛熱帶分布及其變型的58科為最多(占總科數(shù)的51.78%),北溫帶分布及其變型的有26科,占23.22%,居其次;其余類型所含科數(shù)的比例均小于10.00%,但把熱帶亞洲分布及其相關的間斷分布(分布區(qū)類型中的3、4、5、6、7)合并,則有19科,占全部科的12.34%;缺乏中國特有分布、舊世界溫帶分布和地中海、西亞至中亞分布等6個分布區(qū)類型。表明區(qū)內(nèi)種子植物區(qū)系在科級水平上以泛熱帶分布科及其變型成分為主,包含有較多的北溫帶分布和熱帶亞洲分布科。
根據(jù)吳征鎰[11]對種子植物屬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區(qū)內(nèi)種子植物區(qū)系的595屬歸入15個分布區(qū)類型及其變型(表4)。表4中顯示,在去除了世界廣布屬之后,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以泛熱帶分布(含變型)為最多,占全部屬的26.56%,共145屬;熱帶亞洲分布成分(含變型)次之,共83屬,占15.20%;北溫帶分布(含變型)的占70屬,占12.82%,其余的分布型所占比例均少于10%,中國特有分布有10屬,占1.83%;缺少中亞分布區(qū)類型。因此,在屬級分類水平上,該植物區(qū)系分布區(qū)類型(含變型)多樣,共有14個分布區(qū)類型及14個變型,以泛熱帶、熱帶亞洲和北溫帶分布區(qū)類型為主,這些特征與保護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相適應。
3.5 國家保護與珍稀瀕危植物
根據(jù)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和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公布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20],統(tǒng)計出區(qū)內(nèi)共有I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和南方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II級重點保護植物8種(表5),其中莼菜和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在2006年的科考報告中未見記錄。區(qū)內(nèi)有瀕危等級的植物1種(南方紅豆杉),漸危等級的1種(觀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稀有等級的6種。上述2個名錄合計,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15種,隸屬于13科14屬。
此外,根據(jù)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一、二、三)植物部分[19],本區(qū)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及蘭科植物11屬16種被列為附錄二植物。區(qū)內(nèi)三尖杉科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和殼斗科的秀麗栲(Castanopsis jucunda)為廣東省重點保護植物[21]。
3.6 與車八嶺種子植物區(qū)系的比較
本文選擇位于保護區(qū)西南部的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理坐標24° 40′~24°46′N;114°07′~114°16′E,總面積7 545 hm2)作為種子植物區(qū)系比較對象,二者總面積相近,主要保護對象均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珍稀動植物,直線距離約50 km。由于車八嶺保護區(qū)建立的時間相應較早,所做的植物多樣性調查也較深入。截至2012年,車八嶺調查記錄到維管植物194科735屬1 692種,其中蕨類植物38科76屬189種,裸子植物5科10屬15種;被子植物151科649屬1 488種[22]。
小流坑—青嶂山出現(xiàn)的紅豆杉科(Taxaceae)、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五列木科、牛栓藤科(Connaraceae)、山欖科(Sapotaceae)、貍藻科(Lentibulariaceae)植物在車八嶺未發(fā)現(xiàn)。而車八嶺所出現(xiàn)的羅漢松科(Podocarpaceae)、罌粟科(Papaveraceae)、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水馬齒科(Callitrichaceae)、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檀香科(Santalaceae)、伯樂樹科(Bretschneideraceae)、列當科(Orobanchaceae)植物在小流坑—青嶂山未發(fā)現(xiàn);兩地種子植物科的相似性系數(shù)僅有92.86%(表6)。
表4 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2016年種子植物科、屬的分布區(qū)類型及比例
盡管兩地地理距離相距不遠,但種子植物屬的相似性系數(shù)僅77.40%,以中國特有分布屬為例,兩地共有僅杉木屬(Cunninghamia)、觀光木屬(Tsoongiodendron)、石筆木屬(Tutcheria)3個屬,而小流坑—青嶂山分布的大血藤屬(Sargentodoxa)、半楓荷屬(Semiliquidembar)、喜樹屬(Camptotheca)、鐵欖屬(Mastichodendron)、秤錘樹屬(Sinojackia)、雙片苣苔屬(Didymostigma)和南一籠雞屬(Paragutzlaffia),均未在車八嶺發(fā)現(xiàn)。車八嶺分布的傘花木屬(Eurycorymbus)、伯樂樹屬(Bretschneidera)、銀鵲樹屬(Tapiscia)、青錢柳屬(Cylocarya)、繡球茜屬(Dunnia)、盾果草屬(Thyrocarpus)、毛藥花屬(Bostrychanthera)、酸竹屬(Acidosasa)和三蕊草屬(Sinochasea),均未見于小流坑—青嶂山,因此推測兩地在中國特有屬的起源上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也有可能與植被保護的歷史、資源調查的尺度有關。
表5 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2016年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珍稀瀕危植物
表6 小流坑—青嶂山與車八嶺種子植物區(qū)系科、屬的相似性系數(shù)
4.1 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野生維管植物種類豐富,有185科652屬1 289種;其中蕨類植物31 科57屬112種;裸子植物5科6屬6種;被子植物149科589屬1 171種。
4.2 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復雜,多樣而古老,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植物區(qū)系的特點。在科級水平上有9個分布區(qū)類型,在屬級水平上有14個分布區(qū)類型14個變型,以泛熱帶、熱帶亞洲和北溫帶分布區(qū)類型為主。區(qū)系表征科為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金縷梅科、五列木科、交讓木科、珙桐科、山礬科、清風藤科、安息香科、杜英科、冬青科、三尖杉科。其中,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金縷梅科、冬青科等是華夏植物區(qū)系的特征成分。但無中國特有科,其特有性水平很低。有中國特有屬10屬(各含1種),這些種子植物特有屬體現(xiàn)出該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們的屬數(shù)(10屬)和種數(shù)(10種)較少,在區(qū)系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僅占屬總數(shù)652屬的1.53%、種總數(shù)1 289種的0.78%,卻對研究本區(qū)系的特征和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4.3 蕨類植物科、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以熱帶、亞熱帶分布為主;種子植物科、屬的地理成分均以泛熱帶分布成分為主,包含有較多的世界廣布成分、熱帶亞洲成分和北溫帶分布成分;這些特征與保護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為亞熱帶相適應。
4.4 區(qū)內(nèi)的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較豐富,有13科14屬15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
野生植物莼菜和南方紅豆杉2種;Ⅱ級重點保護植物8種等。
4.5 與鄰近地區(qū)車八嶺保護區(qū)的植物區(qū)系的比較結果顯示,種子植物科和屬的相似性系數(shù)分別為92.86%、77.40%,盡管二者的地理距離不遠,但它們在植物區(qū)系組成上(如特有屬)有各自特點,尤其是在屬級水平的相似性系數(shù)較低。
致謝:野外調查工作得到了南雄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護區(qū)、帽子峰林場各位領導和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曾志峰、陸海坤、姚世健、梁鳴政同學參加了青嶂山固定樣地野外調查工作,特致謝意。
[1] 陳志紅. 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護區(qū)動物種群數(shù)量變化分析[J]. 中國林業(yè)產(chǎn)業(yè), 2016(7): 258-259.
[2] 肖建生, 鐘平生, 胡喻華. 廣東南雄青嶂山天池寬葉澤苔草群落觀察[J].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6, 32(2): 48-51.
[3] 鐘平生, 張英宏, 陳志紅, 等. 廣東南雄青嶂山海南鳽繁殖行為研究[J]. 四川動物, 2014, 33(1): 56-58.
[4] 程方, 劉風強, 丁曉龍, 等. 惠州古寨水源林縣級自然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研究[J].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6, 32(1): 17-22.
[5] HOEHNDORF R, ALSHAHRANI M, GKOUTOS G V, et al. The flora phenotype ontology (FLOPO): tool for integrating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phenotypes of vascular plant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Semantics, 2016, 7: 65. DOI:10.1186/s13326-016-0107-8.
[6] 南雄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南雄縣志[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1: 57-240.
[7] 中山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南雄市林業(yè)局. 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護區(qū)資源調查報告[R]. 南雄:南雄市林業(yè)局, 2006: 21-37, 73-126.
[8] 李意德, 何克軍, 許涵, 等. 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維管植物部分)(報審稿)[內(nèi)部資料]. 2015.
[9] 葉華谷, 邢福武. 廣東植物名錄[M]. 廣州: 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5: 12.
[10] 吳征鎰, 周浙昆, 李德銖. 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系統(tǒng)[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257.
[11] 吳征鎰. 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IV): 1-139.
[12] 彭珍寶, 夏江林, 曠建軍, 等. 南岳衡山種子植物區(qū)系組成及代表類群特征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區(qū)系(一)[J].湖南林業(yè)科技, 2012, 39(1): 30-37.
[13] 吳兆洪, 秦仁昌. 中國蕨類植物科屬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1.
[14] 張鏡鋰. 植物區(qū)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參數(shù)——相似性系數(shù)[J]. 地理研究, 1998, 17(4): 429-434.
[15] 張宏達. 廣東植物區(qū)系研究[C]//《張宏達文集》編寫組. 張宏達文集.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5: 42-71.
[16] 張宏達.嶺南亞熱帶(南亞熱帶)種子植物區(qū)系研究[C]//《張宏達文集》編寫組. 張宏達文集.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5: 72-99.
[17] 傅德志, 傅立國, 左家脯. 中國被子植物物種多樣性現(xiàn)狀及其保護[C]//宋延齡, 楊親二, 黃永青. 物種多樣性研究與保護.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48-49. [18] 侯寬昭, 吳德鄰. 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M]. 2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
[19] 彭少麟, 陳萬成. 廣東珍稀瀕危植物[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75-83; 84-100.
[20] 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區(qū)委員會.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內(nèi)部資料]. 1984.
[21] 《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編輯委員會, 廣東省林業(yè)廳. 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M]. 廣州: 廣東旅游出版社, 1997:361-374.
[22] 饒紀騰. 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調查研究論文集[M]. 廣州: 廣州新華出版發(fā)行集團, 2013: 74-137.
Study on Vascular Plants Flora at Xiaoliukeng-Qingzhangshan Nature Reserve in Nanxiong City
CHEN Zhihong1GUO Xubing1DAI Wentan2CHEN Weilin2WANG Houlin2MIAO Shenyu2
(1. Xiaoliukeng-Qingzhangshan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Nanxiong,Guangdong 512421,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 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pplement survey of plot line and quadrat from April to August in 2016, the vascular plant species has been calculated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ere are 1 289 species belonging to 185 families and 652 genera at Xiaoliukeng-Qingzhangshan nature reserve in Nanxio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here are 112 species of fern, accounting for 8.69%, indicating that the flora origin was ancient. The distribution of families and genera of ferns are mainly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types. There are 14 typical families of seed plant flora which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Cathaysia flora, such as Fagaceae, Theaceae, Lauraceae, Magnoliaceae, Hamamelidaceae, Aquifoliaceae etc., The distribution of families and genera of spermatophyte are mainly pantropical, and also contain the tropical Asia areal-type and north temperate flora component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lora composition is complex, diverse and ancient. There are 15 species of national key protected and rare endangered belonging to 13 families and 14 genera, including thegrade I of national key protected species of Brasenia schreberi and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Compared with spermatophyte flora of the adjacent Chebaling nature reserve,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family and genus were 92.86% and 77.40%,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vascular plant; spermatophyte; flora; Xiaoliukeng-Qingzhangshan; nature reserve
Q948.2
A
2096-2053(2017)01-0016-08
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專項資金項目“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tài)監(jiān)測與評估”(GDHS15SGFG10122)。
陳志紅(1971— ),女,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與生物資源科研監(jiān)測工作,E-mail:649893254@qq.com。
繆紳裕(1965— ),男,教授,主要從事植物多樣性教學與科研工作, E-mail:2721181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