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良,1979—1983年就讀于中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系,后在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徐浩良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政策分析與管理碩士學位后進入聯合國工作。2013年8月13日,被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為聯合國助理秘書長、UNDP助理署長兼開發(fā)署亞太局局長。目前,徐浩良是非中國政府委派的在聯合國任職的最高級別的中國籍官員
徐浩良于1979—1983年就讀于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系,畢業(yè)后的他很自然地留在了國內大學任教。1988年,徐浩良毅然決定遠赴美國留學。之后,他在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順利取得了管理科學碩士學位。
1993年底,當時還在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攻讀國際政策分析與管理碩士學位的徐浩良,在開發(fā)計劃署找到了一份實習工作。因為非常努力,實習結束后,他獲得了一份為期15天的聘用合同,這是他在聯合國工作跨出的第一步。自此開始了他的聯合國之路?!?5天合同到期后,再續(xù)15天,后來延長到30天,再又延長到3個月,就這樣通過不斷續(xù)簽短期合同,逐漸在聯合國立住了腳。直到有一天,我獲得了一份駐哈薩克斯坦的合同,為期2年?!?/p>
1999年年底,在聯合國工作了5年的徐浩良終于拿到了與聯合國簽訂的正式合同。
2007年,聯合國秘書長任命徐浩良為聯合國駐哈薩克斯坦協調員,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中國籍的駐在國協調員暨代表。任職期間,徐浩良在當地領導開發(fā)了2010—2015年聯合國發(fā)展援助框架,“大力提倡千年發(fā)展目標作為重要的國家政策框架,并與這個迅速發(fā)展的經濟體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此外,他還先后擔任過開發(fā)計劃署駐巴基斯坦主任、駐東帝汶高級副代表以及駐伊朗副代表等重要職務。自2010年起,徐浩良開始長期擔任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歐洲和獨聯體局副局長一職。
2013年8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徐浩良為聯合國助理秘書長、UNDP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當時,聯合國新聞稿對徐浩良的工作予以了高度評價,稱他“多年來為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提供了杰出服務,并因此在各種崗位上擔任領導職務”。
時至今日,徐浩良已為聯合國工作二十余年,是非中國政府委派的在聯合國任職的最高級別的中國籍官員。從實習生到正式員工再到非中國政府委派的在聯合國任職的最高級別中國籍官員,徐浩良表示,工作不單純只在于穩(wěn)定高薪,更重要的是一直在路上的勇氣。
工作之余,徐浩良還一直心系祖國,為國家發(fā)展積極建言獻策。他曾對中國西部經濟發(fā)展和建立新型的中國—聯合國關系提出建議,并大力支持中國年輕人加入聯合國,在聯合國成長發(fā)展。
從自費留學生起步,從工科到文科,從實習生奮斗到聯合國高級官員,徐浩良憑借著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為其國際職業(yè)生涯平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留學生:據了解你之前是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為什么會想到轉學其他專業(yè)的呢?
徐浩良:土木工程專業(yè)我是在國內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的。80年代中期,計算機在土木工程專業(yè)的使用和發(fā)展非??欤ㄓ嬎銠C輔助設計、利用計算機設計的漢字化等。所以從工程設計的角度來講,很多事情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做。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更希望做一些管理性的工作,而土木這一行業(yè)的工作性質畢竟是比較具體的、搞工程的,于我而言,我希望能夠有機會再多學一些東西。另外,80年代末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在國內換工作還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想到去國外留學,留學以后再找機會轉行。我當時是先按土木這個專業(yè)去申請國外的研究生的,到了美國以后才轉為管理專業(yè)。
我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學了管理(當時的管理稱為“管理科學”)以后,在自己畢業(yè)開始考慮要找一份什么樣的工作時才發(fā)覺管理的工作方向無非是管理工程之類,這些不是我要工作的性質,我想要做更廣闊的、比較重要的事情,雖然自己當時還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這些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于是就決定再到哥倫比亞大學去讀書。當時看了很多材料,到底學什么,看來看去覺得國際關系是我想要學的,然后就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
留學生:初到美國,你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徐浩良:剛到美國的時候遇到過很多困難。其中主要的困難就是當時沒什么錢嘛,都是借別人的錢來用的。在美國留學沒有什么錢,是非常吃力的一件事情,所以我當時財務上的壓力很大,需要去借一些錢來生活(其實,我到美國后的第二天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另一個困難就是語言問題。因為我當時英語完全是自學的,沒有上過任何正式的課,所以考試成績不是很高。盡管最終考試通過了、被錄取了,但是上課的時候英語卻聽不太懂,壓力很大。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聽不懂時候我會把老師的發(fā)音記下來,下課翻字典,想辦法把它查出來。所以,我從最初老師講話一句都聽不懂到后來逐漸地適應了這種教學。
留學生:你認為美國在學校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徐浩良:我不是很了解中國現在的教育怎么樣,但是和當時作比較的話,我覺得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作為一個學生,學校給你的學習空間非常大。上課只是你學習的一小部分,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你自己去思考、找材料、寫東西(每門課都要寫不少東西)。上一門課你至少要讀十幾本、二十幾本書,所以我覺得我當時上一門課讀的書比我一年讀的書還要多,我對這個印象很深刻。在美國學校,有很多東西是要靠你自己去學的。你可以看兩本就寫一篇文章,也可以看二十本書寫一篇文章,這就看你自己想追求到什么程度。但對我來說讀書這件事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還要打工,所以讀書的時間確實不一定能擠出來。
留學生:能談談你在美國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嗎?它對你今后的職業(yè)生涯有何影響?
徐浩良:實際上,在美國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和我以前的實習工作是緊密連接的。當時,我在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一個部門找到了一個實習崗位。在實習期間,對合作、發(fā)展等方面了解得比較多,也希望將這一領域作為自己職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后來,因為我工作性質的問題、工作的需要,在實習結束的時候就獲得了一份15天的短期合同,接著開始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地延長。所以說我當時的第一份工作(在聯合國實習的機會)到后來就轉變?yōu)樵诼摵蠂唐诠ぷ鞯臋C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又逐漸地將它轉變?yōu)榱碎L期工作的機會,一直到現在,我已經在聯合國工作二十多年了。
留學生:你從最初的實習崗位做起到現在已為聯合國服務二十多年,支持你一路走來的動力是什么?
徐浩良:可能跟教育有關吧,因為我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學生干部,所以保持最好,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有機會的話我當然希望能夠做到最好。但是在聯合國工作期間,自己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畢竟中國人在聯合國任職的人數不多,升遷的人也很少。所以我當時(包括自己在任職助理署長、助理秘書長等職務時)的動力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要通過自己努力把這份工作做到、做好。我覺得一是要追求專業(yè),二是要全心地、盡力地做這件事情。
留學生:中國在聯合國任職的人數大概只占聯合國職員的1%”,屬于“任職人數偏低”的32個國家之一。你認為影響中國職員晉升的原因有哪些?
徐浩良:第一個原因是現在中國人在聯合國任職的總體人數相對比較少。這與中國作為會費繳納大國的地位以及對聯合國的貢獻明顯不相稱。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在聯合國系統(tǒng)任職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多。這就需要一大批的低級人員通過機會升遷來晉級高級職員。從總體來說,中國在聯合國任職的低級、中級人員不多,所以晉升高級職員的人數也就相對較少。第三個原因可能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比較偏重文稿)。我們自幼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凡事要低調”“槍打出頭鳥”等思想意識,這在不同程度上可能會對個人在國際機構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事實上,國際機構中的組織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不盡相同,它比較注重外向型人才,強調主動爭取機會。所以在國際機構工作,不是說你把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了,還要求你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公共表達能力。第四個原因是人際關系的問題。不管是國內機構還是國外機構,都要處理好這個問題。所謂人際關系問題,我覺得最根本的體現主要是價值問題,并不是說你一定要搞“關系”。關鍵是你要了解這個體制文化,因為它大部分會體現出你的價值。我覺得中國人在這方面是有一定的欠缺的,但是隨著現在大家對國際體制的熟悉,這個情況也在慢慢地改變。
所以,對于有志于到聯合國工作的中國青年,我能給出的建議只有三條:一是工作一定要做最好,超出別人的期待;二是不能完全中國式埋頭苦干,要敢于表達自己,讓他人認識到自己價值;三是要真誠尊重別人,善于與人交流,建立并經營關系網絡。
留學生:你在聯合國工作期間有哪些印象比較深刻的經歷?
徐浩良:我覺得印象最深的是牽涉到人的問題,因為我的工作是搞發(fā)展,所以最根本的是要幫助普通老百姓,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你搞政策、搞法律、搞試點、搞項目等,這和人的生活都是相關的。所以,我這里就講一些有關普通民眾的經歷吧!
我清楚地記得2006年在越南工作的時候曾接觸過一些來自阿拉伯國家的難民,不管當時是出于政治原因還是經濟原因,這些難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的經歷和苦難對我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他們所想要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一個偏遠地區(qū)人們的正常生活 )。當時有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到聯合國尋求幫助,跑了很多次,可能是因為正常的途徑解決不了,所以她就跑到了我們這里,當時我就去見了她。我覺得作為一個普通人,自己有義務去幫助她,后來的一兩個月也就忘了這件事情。但是,當這個女孩最終拿到加拿大移民的簽證時,她又跑來見我,送給我兩本書。她對我說,“我們家在逃難時,我就帶了這兩本書,這也是我最寶貴的兩本文學書,現在我把這兩本書送給你留作紀念”。再后來她就去了加拿大。這段經歷于我而言非常深刻,自己從來沒有忘記過。因為我只是幫助她解決了一點點困難,這個小女孩她就把自己的精神食糧也是自己最看重的兩本書送給了我,我覺得這就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
還有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難民(包括因自然災害、戰(zhàn)亂等造成的難民),在電視上也經常看到一些難民營等,往往感覺觸動很大。但是,我想說的是你在電視上所看到的和你的親身經歷完全是不一樣的。2005年,巴基斯坦經歷了一場7.6級的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7.3萬,近7萬人重傷,350萬人無家可歸,將近100萬住房損毀。我們在幫助當地居民重建家園、救災援助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當地官員和居民的聯絡網,50%被毀壞的家園都是由我們來重新建造而成的。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我親眼目睹了很多難民面臨著被迫遷徙的一個狀況,當時內心的觸動很大。當自己經歷過難民的生活以后,再看國際上發(fā)生的一些事件時我往往會更加地感同身受。這些經歷于我而言影響很大,我現在更能感受到難民生活的那種艱難、無助、絕望。
留學生:去年習主席在聯合國發(fā)展峰會上發(fā)表演講、出席并主持全球婦女峰會、向聯合國贈送“和平尊”等活動,一度引發(fā)海內外輿論的持續(xù)關注和熱議。你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在參與聯合國事務方面的角色轉變的?
徐浩良:當時習主席在紐約的訪問我覺得是很成功的,主持了一系列的會議,宣布了一系列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的具體措施。例如,為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未來5年中國將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yè)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00個生態(tài)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y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yè)培訓中心);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12萬個來華培訓和15萬個獎學金名額;為發(fā)展中國家培養(yǎng)50萬名職業(yè)技術人員等等。此外,包括設立南南合作與發(fā)展學院,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供200萬美元的現匯援助等舉措也都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方作出的種種許諾,對于提高中國在參與聯合國事務中的大國地位應該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另外,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聯合國多邊渠道來實施一系列的措施,特別是南南合作的項目,當時習主席還特意主持了一個峰會(以前中國在參與國際事務時主要是通過雙邊途徑來處理的,現在明確提出要通過聯合國來發(fā)揮作用)。我覺得這是中國在參與聯合國事務方面的一個重要轉變。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在變化,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也在變化。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剛加入聯合國時大家都說中國在將來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現在大家是這么說的,“中國已經是個很重要的國家”。
留學生:在“2016全球治理高層政策論壇”上你曾發(fā)表重要講話,那能不能告訴我們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怎么看待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你個人又是何想法?
徐浩良: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愿景,實際上是對中國的發(fā)展和對參與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fā)展,是一個共同合作、互盈互利的項目,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此外,中國不管有沒有聯合國的參與,它都會去推進“一帶一路”的發(fā)展,因為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的一些參與政府,都認為這是對他們的發(fā)展頗為互盈互利的一件事情。那我們的參與我覺得是可以幫助中國政府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把“一帶一路”的投資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更緊密地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