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祎劉海鷗
(1.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020)
(2.四川西南航空職業(yè)學院,四川成都 610017)
“一帶一路”媒體話語中的文化表達式翻譯策略
肖 祎1劉海鷗2
(1.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020)
(2.四川西南航空職業(yè)學院,四川成都 610017)
“一帶一路”倡議是對“中國夢”精神的繼承和具體實現(xiàn)方式。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媒體話語承載著向外界介紹中國特有文化及其內(nèi)涵、重塑中華文化名片的重任,對媒體話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成為對外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夢”精神的重要支撐。文章從媒體話語中的中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的定位和對中國文化特色表達式的結(jié)構(gòu)安排入手,對部分文化負載詞的現(xiàn)行翻譯手法進行剖析,指出文化喻體的翻譯重在保留隱喻認知模式,而在表達式的結(jié)構(gòu)方面可以根據(jù)中文表述習慣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以直(音)譯或直(音)譯加闡釋為主。
一帶一路;媒體話語;中國文化表達式;翻譯策略
文化詞匯具有國別性、民族性、地域性,是對事物的認識方式、價值判斷、歷史典故、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由一系列價值觀念、態(tài)度取向、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組成的文化場域的歷史沉淀及深層認知構(gòu)建。漢語中文化詞匯的種類和數(shù)量尤其龐大,如常用的典籍、四字詞、歇后語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式等,這些高度濃縮的語義整體,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濃縮和沉淀。這些負載著文化含義擁有文化喻體的詞匯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多有體現(xiàn),成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夢”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一帶一路”對外宣傳的媒體話語承載著向外界介紹中國特有文化及其內(nèi)涵、重塑中華文化名片的重任,對媒體話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就成為對外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夢”精神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對社會現(xiàn)象(事件、概念等)的媒體話語表達式(media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的研究得到了大量關(guān)注,如美國主義(Americanism)的概念構(gòu)建[1],“911”中的媒體話語特征[2],以及穆斯林的話語表達式[3]等?!耙粠б宦贰弊鳛閷Α爸袊鴫簟本竦睦^承和具體實現(xiàn)方式,其媒體宣傳話語中的中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值得關(guān)注[4-6]。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的翻譯不僅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獨特性,也應考慮其宣傳推廣的主導方針。本文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聯(lián)合發(fā)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7](“一帶一路”倡議)一文中的中英文對照譯文為例證來源,討論“一帶一路”媒體話語中的中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翻譯策略。
“文化負載詞”是指語言系統(tǒng)中最能體現(xiàn)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詞匯[8]74,反映語言文化的系統(tǒng)性差異以及詞匯的語別特征。陳海燕提出“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這一概念,將其明確地定義為:“固化為一定形式的,由中華民族主體所創(chuàng)造或構(gòu)建,凝聚、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概念、命題和文化核心詞?!盵9]13本文將包含文化負載詞的中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和中國特有的表述形式統(tǒng)一稱之為中國文化表達式。這些文化表達式的共同特征是語義高度精煉、隱喻程度高,具有較強的不可譯性。
從語義的精煉度來看,漢字雖然在 20世紀經(jīng)歷了“文言文—白話文”的演變及漢字簡化改革,由單音節(jié)詞向雙音節(jié)詞改變,但總的來說,漢語仍是凝練的語言,字面相對簡單,語義內(nèi)涵卻豐富飽滿,典型的如包括成語在內(nèi)的四字詞、典籍用語、歇后語等。因此,必須在相關(guān)語境中仔細推敲領(lǐng)悟原文的內(nèi)涵,并如Nida和Taber[10]所說,“用最自然、切近的譯入語再現(xiàn)原文信息”及其文化意象、文化內(nèi)涵。
從隱喻程度上看,為了使描述的事物鮮活生動,表達簡潔有力,漢語常常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由于喻體在語言傳播過程中被廣泛接受,其含義逐漸固化為一種文化形象,隱喻程度較高。在文化表達式的可譯性方面,不同語言背后呈現(xiàn)的是不同的文化慣習,即由于歷史、文化、習俗等原因在特定文化場域中形成的“思維慣習和行為慣習”,很多漢語文化詞匯是通過抽象提煉概括出具象或具事的內(nèi)在涵義,并將其所指及含義在語言使用傳播過程中固定下來后形成的習慣表達,因此在翻譯這樣的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時,便具有較強的不可譯性,這種不可譯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內(nèi)和語際兩個方面。
在源語言內(nèi)部,必須注意到語言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詞義的內(nèi)涵和外延,還是語言表達形式,都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某些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在數(shù)千年的語言演變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語義范圍逐漸擴大,在原始意義的基礎上形成多層意義,在源語本身就存在多個詮釋文本。而一些術(shù)語甚至在學術(shù)界都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定義。王國維對此就頗有感觸:“若譯之為他國語,則他國語之與此語相當者,其意義不必若是之廣,及令其意義等于此語,或廣于此語,然其所得應用之處,不必盡同,故不貫串不統(tǒng)一之病,自不能免。而欲求其貫串統(tǒng)一,勢不能不用意義更廣之語,然其語意愈廣者,其語愈虛。于是古人之說之特質(zhì)漸不可見,所存者其膚廓耳。”[11]46另外,一些文藝方面的術(shù)語不僅是不同時期文學家們的個人心境和感悟,對讀者而言,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個人感知和閱讀體驗。
在語際轉(zhuǎn)換方面,很大一部分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在目的語中找不到意義相符的對應詞,甚至在目的語文化中都沒有對應的文化標的,即語義空缺現(xiàn)象較為普遍,文化的差異性所帶來的語言符號的陌生化(文化信息缺失)和異質(zhì)化(交流的文化之間存在相對的文化標的,但不一致,存在非對應性)導致在對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可譯因素增多。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弱勢文化中的譯者主動將強勢文化譯入自身文化當中,而由宗教目的驅(qū)動的文化傳播則可能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然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話語表達式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一帶一路”媒體話語中的中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的宣傳和推廣是建立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基礎之上,其翻譯應當同時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復興與各種文化平等共存的理念。
在Bassnet和Lefevere歸納的三種翻策略模式中,賀拉斯模式(Horatian model)和施萊爾馬赫模式(Scheleiermacher model)對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的翻譯策略選擇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前者認為“譯者傾向于忠實于他∕她的客戶,即目標讀者”;而后者則“強調(diào)為目標讀者保存源模式的異他性(the alterity of the source model)”[12]xii。“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決定了其媒體宣傳話語的翻譯有兩個任務并實現(xiàn)相應功能:一是介紹功能,將中國文化及其特有視角介紹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二是提升功能,通過媒體話語的推廣,能夠有效提高中國文化理念在國外的接受度,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因此,如果為漢語所獨有的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進行全息翻譯(保留譯文讀者完全陌生的文化喻體加上解釋性翻譯)在一定程度上為譯本讀者獲取深層次新信息、了解與自身文化相異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性,更能提高讀者對譯本的興趣和喜愛度,從而加速漢語文化的傳播。就這一維度而言,應采用施萊爾馬赫模式,保留源文本的“異他性”。相反地,賀拉斯模式翻譯策略指導下的譯文更貼近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能夠讓讀者產(chǎn)生熟悉感和親切感,易于讀者接受。在對文化相關(guān)表達式翻譯策略的討論中,部分學者[13]90認為漢譯英是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的輸入,當涉及到文化關(guān)鍵詞的翻譯時,應該采用歸化策略,即直接將文化關(guān)鍵詞進行歸化處理:或是改變文化喻體,或是直接省去文化喻體,用闡釋性的文字對文化喻體的深層含義進行解釋說明。然而,對文化意象的翻譯也被視為重要的文化博弈,另一部分學者[14]74則指出不能將中國文化典籍完全地現(xiàn)代化和西方化,因為中華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系統(tǒng),其種種精義已被封閉在其疆界之內(nèi)。在翻譯過程中,應將文化介紹功能提升至重要地位,否則譯猶未譯。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接受美學還是讀者反應理論,都是站在譯文讀者視角闡釋整個翻譯活動,對源文本和譯者因素有所忽視。因此,源文本的目的性和譯者的權(quán)利及主觀能動性就應當在協(xié)調(diào)這兩種模式之時得到體現(xiàn)。
很多文化詞匯因為語義來源的本土化使得它們只在本文化中存在并被理解,能指所指以及能指所指間的相互關(guān)系對于其他語言、其他文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
例1.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
在本句中,“薪火相傳”一詞在《莊子·養(yǎng)生主》一文中便有記載,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原意是即便柴燒盡了,火種仍然可以留傳,古代用這個詞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而后用來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在有道電子詞典中查找“薪火相傳”一詞的英譯,會看到有“1. Pass the flame;2. Passing the torch;3. Pas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4. Circle of fire”等翻譯版本,在“一帶一路”的宣傳介紹官方譯文中,譯者采用了意譯的策略,將該句譯為:“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Silk Road Spirit – ‘peace and cooperation,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 - has been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7]
官方譯文為了突出新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古絲綢之路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采用了精神上的傳承這一抽象意義,而去掉了與具象的flame相關(guān)的意象。與此同時,部分文化詞匯由于在宣傳過程中負有體現(xiàn)中國特色、推廣中國文化的功能,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選擇保留具體喻體,如:
例2.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Vision and proposed actions outlined on jointly build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7]
在例2中,“推動共建”和“絲綢之路”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字表達式,但在翻譯手法的選擇上卻不盡相同,前者因為并非該句的核心文化載體,為了減輕讀者的認知負擔,避免使用譯文讀者不熟悉的表達式,因此僅保留了中心詞“共建”(jointly building)。但“絲綢之路”是整個社會事件得以存在和進一步推行的前提,是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其在整個社會事件中具有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須如實地翻譯并保留文化喻體。“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是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看又可以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的總稱,其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chǎn)的絲綢,后來發(fā)展成為對外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往的主要渠道。古代中國是絲綢最早的發(fā)明者與使用者,將絲綢之路直譯為silk road能夠體現(xiàn)中國特色,推廣傳統(tǒng)中國文化。而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兩個概念都是在這一核心概念基礎之上的時間和功能概念的疊加,因此也采用了直譯的方式進行處理。
在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的翻譯中,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文化喻體的翻譯,即為了更直白清晰地理解另一事物,或出于修辭的需要,所舉出的具有明顯特征的熟悉的事物、形象。文化、傳說、習俗等使人們通過聯(lián)想將具有相似性的兩種事物聯(lián)系起來。帶有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的典故類成語采用何種翻譯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可預測的讀者接受度、文化傳播的目的(在某些情況下與話語權(quán)相關(guān))及譯員行動主體性等因素共同決定的,不可一概而論。同時,文化喻體也有一般文化意象和典型文化意象之分,一般文化意象屬于非典型性文化場域,可以改變或舍棄文化喻體。而典型文化意象則需要予以保留,為保護和發(fā)展特定文化場域起到推廣的作用。作為意義表達的主要符號系統(tǒng),語言本身就具有包容異質(zhì)文化的能力,因此對于中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可以采用基于同一準則下的多樣化的翻譯手法,重點在于對文化喻體內(nèi)涵及其對應的隱喻認知模式的保留。
Newmark和Peter在其語義翻譯理論中指出:“譯者在目的語語言結(jié)構(gòu)和語義允許的范圍內(nèi),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盵15]5除了在詞匯層面對具有中國文化喻體的關(guān)鍵詞進行有選擇地全息翻譯之外,在小句排列結(jié)構(gòu)方面也應做到兼顧中式表達特色。如:
例 3.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jīng)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vocates peace and cooperation,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 It promotes practical cooperation in all fields, and work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 destiny and responsibility featuring mutual political trust,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inclusiveness.[7]
在源文本中,有三處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式結(jié)構(gòu),一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重點強調(diào)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譯文用了“peace and cooperation,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這樣對應的并列名詞性短語結(jié)構(gòu)來體現(xiàn)語言結(jié)構(gòu)特色和地位的平等;二是“政治互信、經(jīng)濟融合、文化包容”譯文也直接譯為帶限定成分的名詞性短語“mutual political trust,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inclusiveness”對應中文的偏正短語結(jié)構(gòu);三是“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樣的語言安排強調(diào)利益、命運和責任的一體性,所以將“共同體”提取為共用表達,譯為“a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 destiny and responsibility”。與之類似的還有:
例4.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guān)鍵通道、關(guān)鍵節(jié)點和重點工程。
We should focus on the key passageways, junctions and projects.[7]
漢語以字為基本意義單位,工整的四字詞是中國式簡要表達的主要載體,但在英文中卻很少能夠以詞對應,除例3以結(jié)構(gòu)排列進行對應外,增譯也是一種針對非典型中國文化表達式的有效方式。如:
例 5.以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mào)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nèi)容,重點在以下方面加強合作。
They should promote policy coordination, facilities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people-to-people bonds as their five major goals, 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the following key areas.[7]
在例5中,可以看到,中文政策性表述通常以祈使句為主,缺少主語,且多以具體項目羅列為主,而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接受度,按照英文習慣增補了主語(they, their)和總結(jié)性數(shù)字(five major goals),使行文結(jié)構(gòu)更加清晰。
總的來說,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發(fā)起人和倡導者,其態(tài)度的話語表征也通過對媒體話語的翻譯傳達至各個相關(guān)國家。在對媒體話語中的中國特色表達式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一)文化表達式直譯
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如中國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在西方人眼中是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復雜精美的比喻和句式結(jié)構(gòu),如同東方精巧繁復的雕塑與建筑,成就了東方語言的獨特魅力。在面對極具東方文化色彩的表達時,采取文化喻體直譯的手法可以保留原語意象,迥異于英語常規(guī)的搭配方式將審美對象“陌生化”。對于中國文化背景先在知識不足的他語讀者而言,經(jīng)過陌生化處理的文本是一個充滿著各種潛在因素的結(jié)構(gòu)框架,有待于讀者在閱讀活動中加以具體化和充實化。形式上的認知難度的增加,弱化了“能指與所指之間”符指過程(semiosis)的透明度,延長了譯文讀者的審美過程,對于非漢語讀者來說,是新奇有趣的,能激發(fā)閱讀興趣,增加閱讀享受。文化喻體直譯,不僅能超越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滿足讀者對異域文化的探索心理,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因此,文化喻體直譯的翻譯手法尤其適用于源語與目的語中的對應詞的喻體形象、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相同或相似,能在讀者中引起相同的聯(lián)想意義。某些文化詞匯本身就直觀形象,通俗易懂,再加上語境的烘托,其含義很容易準確傳遞給讀者。
(二)文化表達式直譯/音譯+解譯/注釋
對于容易引起歧義從而導致理解誤差的中國特色表達式,則不宜采用此種方法,而應在其后加注,對其內(nèi)涵意義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對于這樣的詞語翻譯,文化喻體直譯和內(nèi)涵解譯兩部分缺一不可,因為這些成語里的文化喻體有多重含義,對內(nèi)涵意義進行限定性闡釋,這樣的解譯是“譯者根據(jù)原文的語境和文化背景知識給予寓意提示,是追加出來的文化內(nèi)涵信息”[16]55。
在體現(xiàn)形式方面,Appia指出:“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采用添加腳注、注釋、評注等方法,以便將文本置于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和語言語境中,進而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和譯者的意圖相融合。”[17]394因此,注解可體現(xiàn)為文內(nèi)插入內(nèi)涵解釋,加腳注或尾注。解譯的過程在客觀上對源文本中的隱含信息進行了譯者視閾的明示化處理,幫助譯文讀者排除語義干擾,這樣的翻譯策略可以更清楚地體現(xiàn)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和具體態(tài)度,適用于直譯易引發(fā)理解失誤的情況。但這種方式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介紹文本中多有出現(xiàn),在本文所選語料來源中較少出現(xiàn),因為該文本為正式的說明文語類,本身就控制了具有多種語義可能性詞匯的使用。
除此之外,隨著中國軟實力的逐步增強,中國文化話語權(quán)也進一步提升,體現(xiàn)為音譯或“音譯+解譯”的翻譯方式日漸增多,如 “Yin”(陰)、“Yang”(陽)、“Tao”(道)等具有中國哲學意象的抽象詞匯或是指代有中國特色的具體詞匯。這些詞匯的音譯能夠促使譯文讀者對具有文化特色的表達式進行整體接收,并通過加注的方式進行理解,有利于中文表達習慣的擴大化。因此通過音譯,或者音譯+解譯的翻譯手法也不失為介紹中華文化表達式的有效方式。
“翻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體現(xiàn)出對文化的理解、表達,從而塑造相應的文化形象。正確的理解與表達,塑造真實、客觀的文化形象;反之則造成文化的誤讀、誤解,甚至沖突?!盵18]7文化特色表達式包含了特有文化意象和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種文化的精神或其真正的形象”[14]73。文化特色表達式實則是隱喻認知模式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人類認知事物、表現(xiàn)事物的獨特方式。從意義的轉(zhuǎn)換方面來看,文化喻體關(guān)鍵詞中的文化負載詞是傳統(tǒng)文化意象的體現(xiàn),省去文化喻體進行意譯的同時也省去了隱喻認知結(jié)構(gòu),轉(zhuǎn)而用平實語言代替,從而損失了其原有的文字表現(xiàn)力和審美情趣,但從語篇目的性來看,所有細節(jié)意義的翻譯都是為了實現(xiàn)語篇的整體功能而存在的,部分文化喻體的省略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語篇的整體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應一概而論,而應當權(quán)衡保留文化喻體與凸顯文本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再做判斷,在實現(xiàn)語篇功能的大前提下選擇不同的翻譯手法,盡可能保留其中的文化表達式所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大力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是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不斷交融的過程,要對中國文化進行推介,媒體宣傳文本中的文化喻體的翻譯關(guān)鍵還在于保留隱喻認知模式,直(音)譯及直(音)譯加注的方式基本保留了通過喻體映射本體的隱喻認知模式,應當成為翻譯文化特色表達式的主導翻譯手法。
參考文獻:
[1] Ricento T.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ism. Discourse & Society, 2003, 14(5): 611-637.
[2] Dunmire, P. 9/11 changed everything: an 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the Bush doctrine. Discourse & Society, 2009, 20(2): 195-222.
[3] Baker, P., Gabrielatos, C. and McEnery, T. Sketching muslims: a corpus driven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ons around the word 'muslim' in the British press 1998-2009. Applied Linguistics, 2013, 34(3): 255-278.
[4] Ferdinand, P. Westward Ho—the China Dream and ‘One Belt, One Roa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J].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6, (4): 941-957.
[5] Winter, T. One Belt, One Road, One Heritage: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Silk Road [J]. The Diplomat, 2016 (3): 1-5.
[6] Su H. & Y. Xiao. The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Dream: A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2015 (3): 38-50.
[7]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英文)[EB/OL] http://www.fmprc.gov.cn/ce/cevn/chn/sghkt/t1251121.htm
[8] 王銀泉.“福娃”英譯之爭與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6(3):74-76.
[9] 陳海燕.淺談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翻譯中的難點[J].中國翻譯,2015(5):13-17.
[10] Nida, E. A. & Charles R. Taber.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1]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12] Gentzler, Edwin.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usan Bassnett. Foraword[C]. 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13] 黃海軍,馬可云.關(guān)聯(lián)翻譯的本質(zhì)、標準和局限性[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6(9):90.
[14] 蔡新樂.想象可以休矣:論《浮生六記·童趣》文化關(guān)鍵詞的英譯[J].中國翻譯,2015(6):73-83.
[15]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6] 劉法公.彌補文化喻體意象虧損譯法探討[J].中國翻譯,2009(6):55-56.
[17] Appia, K. A. 2005. Thick translation [C]//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18] 姜秋霞.翻譯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文化身份[J].中國翻譯,2016(5):7-15.
[19] 陸相如.論漢英旅游翻譯的特點及翻譯技巧[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1):128-130.
(責任編輯:鄭宗榮)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ward Chinese Cultural Expressions in the Media Discurs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XIAO Yi1LIU Haiou2
(1.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2. Sichuan Southwest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 Chengdu, Sichuan 610017, China )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described as the inherit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piri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media discursive carri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introduce the world the speci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onnotations, which will in turn strengthen the reputation of China. Thu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present Chinese tradition and Chinese Dream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xpression in media discursive.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ultural expressions both in the word level and in the syntactic level. It turns out that, in order to keep the Chinese culture image and tradition, the key to translating cultural charged vehicles is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or without illust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media discursive; Chinese cultural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009-8135(2017)04-0097-06
2017-04-15
肖 祎(1983—),女,重慶永川人,重慶三峽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功能語言學及語篇分析等。劉海鷗(1988—),女,重慶萬州人,四川西南航空職業(yè)學院教師,主要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培育)項目“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夢’輿論引導功能研究”(2014PY41);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文化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輸出研究”(2011QNWX37);重慶市教委教改項目“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yè)文化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學生中國英語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14304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