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的過程,就是從女神到女神經(jīng),再從女神經(jīng)到女神。
爸爸是更好的媽媽,這個觀點來自英國作家Tom Hodgkinson。
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做了一本雜志《Idler》,專門告訴大家怎么吃喝玩樂,因此成為“什么都不干”的代言人——其實他并沒少干:寫專欄,做雜志,出書,舉辦大型派對,辦好玩的活動等等,只是他干的事情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正事而已。這位作家有了孩子以后,也是秉持著同樣的態(tài)度: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管;如果一定要管,那就讓爸爸來管好了,因為爸爸才是更好的媽媽。
如果孩子還停留在6歲之前,我一定對這個觀點嗤之以鼻。媽媽,才是最不可替代的好嗎!媽媽給孩子哺乳,媽媽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媽媽給孩子洗澡……媽媽和孩子的親密度,豈是爸爸們可以比擬的?當然也有一些全能爸爸,比如我的一個漫畫家朋友,他把喂奶粉洗尿布這種事情都承包了,而且還把他和孩子相處的瞬間畫成漫畫在公眾號分享。但是這樣的爸爸基本都是“別人家的爸爸”,“我們家的爸爸”大部分在孩子的生活及情感上是缺席的。
孩子6歲之后,我突然覺得太陽開始經(jīng)常性地從西邊升起。
或許是因為我們家是男孩子的原因,孩子忽然意識到和爸爸原來有那么多的共同語言:他們都喜歡槍、刀、劍等兵器;他們都喜歡看漫威的動畫;他們都喜歡運動。當然,他們在我不在的時候還都喜歡看電視……尤其是在外出游玩和運動方面,爸爸何止是更好的媽媽,而是幾十個媽媽的總和??!雖然我本人也比較熱愛運動,但自己的體力完全跟不上熊孩子的節(jié)奏,嗯,在這一點上,爸爸們完勝。
就這樣,我擁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周末。你所要做的,只需要對爸爸降低標準,比如:只要孩子活著回來——因為這個美好的周末意味著,孩子因為穿得太多或者太少,吃得太多或者太少,喝得太多或者太少而一回來就開始發(fā)燒感冒;也有可能,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孩子丟了幾個小時又被找了回來;當然,更多的時候,他們因為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玩了太久的電腦游戲買了太多的玩具而興奮得不愿意再給爸爸唱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
就像韓劇《請回答1988》里的一個媽媽,因為有事她不得不回一趟娘家,她根本想象不出自己不在家爸爸和兩個孩子該怎么生活!但爸爸和兩個孩子情真意切地跟媽媽表示他們絕對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媽媽走了以后,爸爸和孩子們釋放天性,想吃什么吃什么,衣服想扔哪里扔哪里,家里亂成一鍋粥。當?shù)弥獘寢屢貋砹?,爸爸和孩子們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把房間恢復到了原樣,媽媽特別的失落:原來,自己,并沒那么重要。
很多的媽媽,包括我自己,經(jīng)常會覺得自己才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總覺得自己時刻“被需要”,而忽略了“我需要”和“孩子需要”。
爸爸其實并不比媽媽做得差,而在很多方面,爸爸們比媽媽們更勝一籌。比如,媽媽總是抓住一些細節(jié),而爸爸會抓大方向;媽媽會抓習慣,而爸爸抓做人。就像對一棵樹,媽媽更注重枝葉美不美,爸爸更注重樹干直不直。爸爸是舉重若輕,媽媽是舉輕若重??傊职趾秃⒆釉谝黄?,會給孩子更多的空間,雖然小細節(jié)有太多的不完美。
從長遠來說,爸爸確實是更好的媽媽,因為只有爸爸成為了媽媽的一部分,媽媽才有時間和空間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耳爾:前資深媒體人,圖書經(jīng)紀人。擁有公號﹃多余的婦女﹄,專供孩子媽,涵蓋親子、八卦、生活、兩性等各種精(di)彩(diao)話題,努力讓多余的生活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