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波
文化安全政策的國際鏡鑒與啟示*
金海波
法國作為最早進行文化外交的國家,十分重視文化在增強國家實力、提升國家影響力方面的作用?!岸?zhàn)”后,伴隨著法國國際地位的相對衰落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通過文化的力量提升法國的國家地位,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成為其文化安全政策的重要內涵。法國的文化安全政策呈現出濃厚的人本化維度。無論是文化立國、文化發(fā)展,還是文化外交,其均將“人”在文化中的作用擺放在重要位置。就中國而言,積極有效地拓展“人”在維護文化安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應將熏陶人、培養(yǎng)人、依托人作為維護文化安全的三大支柱,進而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維護國家安全。
法國文化安全 文化人本化 文化建設
法國擁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悠久的發(fā)展歷史,為法國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歷代法國領導人的推動,基于本民族歷史文化所形成的民族自豪感已經融入到法國人的血液里,這成為法國立國的基礎所在,也為法國政府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在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聯系日益緊密的當下,外來文化對本國文化的沖擊不斷增強,為維護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做好文化安全的維護工作刻不容緩。法國作為最早開展文化外交的國家,高舉“文化例外主義”的大旗,積極籌劃和推進本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教育青少年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國作為擁有5000年文明的文化大國,同樣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文化安全被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的大背景下,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維護本國文化安全顯得尤為必要。這里的研究試圖從法國文化安全政策的人本化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在維護本國文化安全的過程中,法國是如何培養(yǎng)、影響人的行為,并將民族文化保護與人類普遍性結合起來,以增強本國的文化安全。通過對于法國做法的研究,以期對中國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維護本國文化安全、提升文化影響力有所鏡鑒。
人本化是法國文化安全政策的重要維度,其體現在法國的文化立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與對外文化外交之中。法國文化安全政策導向重視“人”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將“人”的力量、能力與國家、民族的榮譽感結合起來,培育出法國特有的文化自覺,從而為法國防范外來文化的侵襲、維護文化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對外文化交往中,法國政府同樣注重將文化對于人類的普遍意義作為其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依據,通過這一主張的強調與宣誓,法國也得以贏得良好的國際聲譽,表現出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法國追求文化立國,強調其民族文化國際地位的重要性,同時也著力追求其文化立國的普遍意義和民族的整體意義。在法國文化安全政策中,人本追求仍然是最基礎的邏輯起點。法國素來擁有的文化自豪感來自于其認為在自己的文化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同化時,本國文化也影響、同化了羅馬文化?;诖?,法國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承載、宣揚羅馬文化。[1]這份對于傳承羅馬文化的情懷賦予法國的文化政策更為深刻的普遍情懷。這也決定了法國的文化安全政策離不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通過向其他國家傳播文化的形式,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從而在提升自身影響力的同時,與外部國家形成共同的文化安全利益。[2]除濃厚的普遍情懷以外,法國在其文化立國政策之中將維護公民的普遍意愿作為其基本的價值追求。啟蒙運動所宣揚的理性、博愛等理念,《法國人權宣言》所倡導的自由、平等等基本價值與公民意愿相結合賦予了法國民族國家的身份。[3]法國維護文化安全的目的除了維持本國文化民族性的考慮,同時也是將公民的普遍意愿納入到了考量的范圍。法國政府對于文化安全的追求邏輯可以概括為:基于對法國公民根本利益的追求,維護文化安全,并通過公民普遍意愿這一媒介,獲得其文化安全政策的政治合法性,進而實現文化安全政策的普遍目的。法國政府重視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宣傳與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基于消費者的意愿與偏好通過市場傳遞給商品生產者,從而影響生產者的生產經營。[4]形成符合文化消費群體需要的文化產業(yè)也是法國文化立國政策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旨在通過消費領域影響生產領域的企業(yè)行為。
推動本國文化發(fā)展是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法國文化安全政策同樣將推動文化發(fā)展擺放在突出位置。法國政府著力以法國公民的文化自豪感、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產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作為其安全政策的基本布局。
在公民的文化自豪感培育上,法國政府歷來重視對于本國文化的宣言與維護。早在路易十四時就強調:“正是借助舞蹈藝術,法國的榮耀照亮了歐洲的每一個角落。”[5]而拿破侖也通過編纂《法國民法典》的形式,意圖通過法律規(guī)范的力量影響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法律體系。這些政府的行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法國以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成為世界知名的文化大國。法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到了每一個法國公民的精神世界,使其以極強的文化自豪感肩負起保護本國文化的民族性、維護本國文化安全的責任。
法國政府同樣注重青少年在文化傳承、文化安全中的作用。伴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信息進入大爆炸時代,為提升本國文化在新一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競爭力,法國政府著力構建“學習型社會”,意圖通過課程的設置、教育的投入、青少年的培養(yǎng)等手段提升法國文化抵御技術沖擊的能力。同時,通過對于青年人的培養(yǎng)也可以破除法國政府對于其自身在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成員中地位弱化的擔憂。[6]青少年被視為法國文化的未來,法國政府致力于通過教育、語言等多種手段提升其對本國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數字時代創(chuàng)意文化的發(fā)展同樣是法國文化安全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推動創(chuàng)意文化的發(fā)展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搶占文化高地的重要一步。[7]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與創(chuàng)意的結合可以作為重要的生產力推動一國經濟迅猛發(fā)展,使該國的文化實力得以提升。法國政府高度重視創(chuàng)意文化的人才培養(yǎng),并將創(chuàng)意文化與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依托傳統(tǒng)文化的肥沃土壤,提升文化發(fā)展的能力與水平。
文化外交是將自己的文化特性、價值理念和社會生活等昭示于人、取信于人的過程[8],這一過程需要長期的人員、資源的付出。法國是第一個將對外文化輸出納入官方外交的國家,并通過政府機構、民間組織等多種形式推動法國文化在海外地區(qū)的傳播,擴大法國的影響力?!岸?zhàn)”之后,盡管法國的國際地位有所削弱,但是法國依然將文化影響力作為維護其大國地位和形象的基本手段?;谖幕饨唬▏鴮崿F了自身民族文化的對外輸出,以一種積極的行為實現了本國文化的安全。在法國對外開展文化外交的過程中,讓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了解、認知法國文化,從而對其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全人類受益為旗號,借助文化的力量影響法國文化輸入地區(qū)的人民,從而使得法國在文化外交中獲得人性收益。[9]此外,法國外交奉行“文化例外”的理念,在WTO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法國反對視聽產業(yè)的開放,并依托歐盟發(fā)布《共同行動綱領》,要求將文化產品置于開放的名單之外。[10]法國在《多邊投資協(xié)定》、《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談判中同樣堅持保護本國文化產業(yè)的理念,抵制境外文化產業(yè)的強勢入侵。[11]法國的“文化例外”主義同樣有深刻的人本考量?;趯γ褡逦幕a業(yè)的保護,法國可以保有本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動力與基礎,從而使得法國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展,不會被某些外來文化所影響、侵蝕。法國政府在文化安全政策中關注本國公民人性利益的同時,也積極在國際社會中推動文化多樣性的概念,并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聯合其他國家提起《保護文化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條約的形式,捍衛(wèi)文化的民族性特征。[12]在維護法國文化民族性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保護創(chuàng)造了基本的規(guī)范基礎,使得法國的文化安全政策具有了濃厚的普遍意義。
在全球化潮流的推動之下,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日趨緊密。外來文化對于本國文化的強力沖擊也開始顯現。[13]法國政府為抵御外來文化對于本國文化的侵蝕,高舉文化人本化的大旗,在國內文化發(fā)展和對外文化外交中,注重發(fā)揮人的作用。在國際規(guī)則為世界各國交往建立秩序的當下,法國政府以其自身特有的政治智慧推動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出臺與實施,并在創(chuàng)設國際規(guī)則的進程中,維護和實現法國的文化利益。
法國文化安全政策注重對于“人”的培養(yǎng),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影響,注重發(fā)揮文化對于人性、價值觀念的影響。法國政府依托其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強大的文化外交歷史積淀,著力整合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等諸多資源,并力圖借助青少年教育與文化人才培養(yǎng),促進文化傳承,搶占文化發(fā)展高地。法國政治領導人歷來重視文化發(fā)展,并將維護法國文化安全、提升法國文化影響力作為其執(zhí)政的重要綱領。政治領導人的重視為維護法國文化安全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重要的保障?;跉v史所形成的文化自豪感已經融入到法國人的血液,法國人基于熱愛與傳承承擔起維護本國文化安全的責任。[14]同時,法國政府將青少年教育作為其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通過在學校教育中強化法語課程教學、幫助培養(yǎng)法語教師、要求適齡兒童接受法國歷史文化教育等形式提升青少年對法國文化的認識,拓展其對于自己本國文化的認同。面對現代科技的沖擊,法國政府致力于搶占文化新高地,通過培養(yǎng)創(chuàng)意文化人才的形式,提升法國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能力。一方面,法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減少稅收等形式推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并積極營造有利于文化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鼓勵社會人才積極投身文化產業(yè),推進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保護,進而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法國政府借助大學、技術院校等教育資源,設置專門的文化藝術類課程,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參與、從事文化產業(yè)的興趣,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后備人才與力量。[15]法國政府通過對于青少年的培養(yǎng),著力提升其在文化發(fā)展與傳承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挖掘青年人在推進文化發(fā)展與文化輸出上的能力,為法國的文化安全形成充實的人才儲備。
作為老牌的歐洲強國,法國深知國際法在調整國家關系、規(guī)范國家行為中的作用。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法國出于維護本國文化安全、提升本國文化影響力的考量,著力提升其在與文化安全相關的國際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與主導權。法國推動或者倡議制定的國際規(guī)則呈現出濃厚的法式民主與文化民主的色彩[16],保證本國人民對于本國文化的接受與認同、推動世界人民享受全球文化多樣性是其創(chuàng)設國際規(guī)則的基本出發(fā)點。法國著力從貿易、投資、文化保護等領域推動國際規(guī)則的建立,以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在貿易領域,法國在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始終強調將文化產品排除在商品和服務之外,使之免受WTO項下貿易開放的困擾。面對美國在談判中強大的氣勢與影響力,法國積極加強在歐盟內部的協(xié)調,使得歐盟其他國家與法國達成政策一致,從而有效抵御美國的詰難。[17]在《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中,法國同樣將文化產品置于談判議題之外,繼續(xù)捍衛(wèi)其文化政策與文化發(fā)展的自主性,盡可能減少其他國家對本國文化的沖擊。在投資領域,法國始終將《多邊投資協(xié)定》解釋為不得限制政府為發(fā)展或者保護本國文化需要而對境內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干預,法國的主張賦予了東道國為保護本國文化或者文化產業(yè)而采取或實行保護政策的權利。[18]法國作為《保護文化多樣性公約》的重要發(fā)起國,積極推動在全球范圍內對于文化的保護行動,通過對國際公約發(fā)起與制定的參與,法國得以將自己的本國利益與國際公約的規(guī)定結合起來,在制定文化安全國際規(guī)則的過程中占得先機?;趯H文化事務的廣泛參與,法國得以將其作為推廣本國文化影響力、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19]
除了發(fā)展國內文化產業(yè)、增強法國抵御外來文化沖擊的能力之外,法國政府還巧用外交手段,加強同法語國家之間的聯系,借助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邊機制,發(fā)出法國的聲音。法國政府著力培養(yǎng)法語國家之間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增進法語國家之間的交流?;诜ㄕZ國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致力于維護法語的世界地位,探討法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借助這一會議機制,法國將法語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對于以法語為代表的法國文化的沖擊。[20]此外,法國積極借助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邊合作機制,實現和維護本國利益。在法國就WTO談判與美國僵持不下之時,正是由于法國在歐盟內部的倡議與呼吁,使得歐盟可以作為整體應對美國的文化入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法國緊密合作、推廣文化合作的重要舞臺。[21]法國借助這一平臺推進對于其他國家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保護工作,并通過這一機制協(xié)調國家合作,推進文化保護與傳承。法國的文化外交手段既注重聯合與法國具有特殊歷史關聯的國家和地區(qū),也注重同與自己具有共同國家利益的國家展開合作,從而使得其文化外交的開展更富有針對性,提升了文化交往的效果。法國政府同樣注重民間組織對于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作為民間文化外交的先行者,法國政府積極探索減少文化傳播負面影響的方式,將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作為法國文化外交的重要綱領。法國政府通過民間團體興辦學校、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等形式,形成獨具特色的法國文化輸出,通過對于其他國家個人的影響,提升法國的文化影響力,進而防范法國文化遭受更多外來文化侵襲的風險。
面對洶涌的外來文化沖擊,維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文化安全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闡述。文化安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更為廣闊的內涵和外延、更為深厚的時空觀念以及更為復雜的內外因素。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既需要修煉內容,發(fā)展本國文化產業(yè),培育文化人才,同時也要具有國際視野,深刻地認識與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國應積極學習法國在文化安全政策中的先進經驗,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提升文化影響力。
幾個世紀以來,經過歷代領導人的推動以及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實施,對于法蘭西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已經融入到每一個法國人民的心中。基于法國歷史、音樂、繪畫等傳統(tǒng)藝術所建立起來的法國文化根基已經悄然成為法國最為豐厚的文化遺產,也賦予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國人維護本國文化安全的文化自覺。就中國而言,讓每一個公民擁有并樹立對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自覺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政府積極通過法律手段加強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作出了規(guī)定,并通過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形式加強對于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針對性,進而提升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實力水平。[22]2011年公布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則對于保護的主體、對象、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構建起基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框架。在保護本國文化、維護文化安全的道路上,中國更應該注重發(fā)揮“人”的核心作用,注重向古人學經驗,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將古人的經驗與智慧成果與當前的社會治理相結合。[23]在汲取古人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同時,政府還應通過政策激勵、理念引導、輿論宣傳等多種手段促進理念的內生化,使得傳承本國文化、維護文化安全成為公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來源,提升公民維護文化安全的自覺意識。
法國政府致力于通過財政扶持、技術支持等手段促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推進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從而增強法國文化的實力。此外,法國政府還積極通過教育手段和產業(yè)保護手段,推進青少年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與熏陶,保護本國的文化產業(yè)不受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國政府同樣重視對于本國文化產業(yè)的保護,但仍存在保護力度不足、法律規(guī)定不清等諸多問題。以《中美電影協(xié)議》為例,這一協(xié)議的內容對于電影配額的放寬以及貿易進口權的放松,將會使本國電影產業(yè)遭受美國文化產業(yè)的劇烈沖擊。[24]對于本國文化安全的維護,中國政府應借鑒法國以 “人才”為中心的培養(yǎng)方式,在培育文化產業(yè)人才、促進青少年培養(yǎng)上做文章。中國應著力推進對于青少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其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的同時可以始終秉承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25]對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國政府應做好政策、財政、人才的三重引導。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應將文化安全問題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并將文化安全作為對外交往與合作的重要內容。在財政方面,中國政府應通過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等對于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支持,并通過減免稅收、簡化審批流程等形式,減少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障礙,推進文化產業(yè)的跨區(qū)域流動,積極鼓勵、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與繁榮。在人才方面,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傳統(tǒng)文化學科的教育資源與資金的投入,同時著力引進海內外相關的人才,加強人才儲備與培養(yǎng),提升文化發(fā)展與傳承的能力與后勁。
法國的文化外交源遠流長,并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的特點。法國政府既依托其自身的語言文化優(yōu)勢聯合相關的法語國家成立法語聯盟,也積極通過其深厚的外交與政治積淀在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中縱橫捭闔,實現自身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法國政府注重民間文化外交的力量,積極通過民間往來,加深相互影響,提升文化吸引力與影響力。
就中國而言,應秉承積極參與的理念參與國際文化事務之中,無論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還是有關文化多樣性問題的研究,都應積極參與。[26]一方面,中國應加大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金支持,用以保證其可以正常開展保護文化的國際行動;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鼓勵文化創(chuàng)新的國際交流活動,提升參與的熱情與能力。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影響的擴大是提升本國影響力、維護本國文化安全的重要形式。民間外交是推進本民族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中國應積極借助孔子學院、舉辦國際大型會議或者賽事的機會,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增強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民心相通是實現互聯互通的重要內容。民心的互聯互通離不開文化的相互聯系、相互融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將極大地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國家合作的穩(wěn)定性。中國理應借助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契機,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企業(yè)投資相結合,通過對于當地教育的支持與幫助,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與感染力,進而推動中國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的共同發(fā)展。
法國的文化安全政策呈現出“雙鉗攻勢”的特點,以國內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對外文化外交消解外來文化的沖擊。國內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組成了法國文化安全政策的“一鉗”,善用國際規(guī)則、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則組成了法國文化安全政策的“另一鉗”。法國政府以其深厚的文化外交積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維護法國文化安全的道路。即使在法國國際地位大不如前、影響力持續(xù)下降的今日,法國政府通過聯合其他法語國家,借力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形式,將自己的利益訴求與這些國家或者國際組織綁定,通過國際合作的形式共同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蝕。同時,法國注重增強內功,著力提升法國人民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與獲得感,并通過對于青少年的培養(yǎng),為未來的文化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文化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同樣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基于對文化產業(yè)的保護與扶持,法國得以在文化輸出之中占據優(yōu)勢,并不斷提升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
學習借鑒法國維護文化安全的舉措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進而維護文化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并將文化安全的維護與國家、民族的興旺發(fā)達有機結合起來。在“一帶一路”倡議有序推進的當下,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往是這一倡議所要實現的愿景之一。通過與沿線國家的民間交往與文化交流,中國政府得以極大地提升其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影響力,同時也可以同這些國家開展合作,為推進各自國家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作出貢獻。
[1]Theodore Z..The French.Pantheon,1982:p.152.
[3]Benedict A..Imagined Communities.Verso,1983:p.126.
[4]陳瑜:《消費資本化理論——城市和企業(y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和市場問題》,《中國城市經濟》2003年第5期,第15~18頁
[5]田珊珊:《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個基于民族文化視角的研究》,《法國研究》2010年第2期,第 76~82頁
[6]Haize D.L’action culturelle et de coopération de la France à l’étranger:un réseau,des hommes.L’Harmattan,2012:p.37.
[7]鄧文君:《數字時代法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創(chuàng)意環(huán)境構建研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 6期,第 141~145頁
[8]吳白乙:《文化外交:歷史、現實的審視與思考》,《美國研究》2016 年第 3 期,第 9~33 頁
[9]Jacques L.Itinéraires de l’histoire du droit à la diplomatie culturelle et à l’histoire coloniale.Publications de la Sorbonne,2011:p.131.
[10]王毅:《奧朗德執(zhí)政以來的法國外交及中法關系》,《當代世界》2013 年第 6 期,第 49~51 頁
[11]沈孝泉:《法國:“文化例外”是確保文化安全的國策》,《紅旗文稿》2014年第19期,第33~36頁
[12]Natali D..Martin R.Trade-offs and Veto Players.French Politics,2004,12(1):p.23.
[13]劉躍進:《文化安全的三種思維方式與政策導向》,《國際安全研究》2015 年第 3期,第 3~21頁
[14]Serge R.Politiques et pratiques de la culture.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2010:p.204.
[15]Olivier K.Géopolitique de la France:Entre déclin et renaissance.dition Technip,2013:p.179.
[16]江凌 陳軼歐:《論國家文化貿易安全——基于國際文化貿易比較的視角》,《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8期,第69~76頁
[17](法)弗雷德里克·馬特爾:《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zhàn)爭》,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366頁
[18]薇冉:《法國21世紀對外文化新政又有新動向》,《中國文化報》2013年7月26日
[19](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的成功之道》,吳曉輝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52頁
[20]Alain D.Diplomatie culturelle et propagande fra naises auxtats-Unis pendant le premier vingtième siècle.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2001,48(1):pp.102~119.
[21]Marc O.P.France and Cultural Globalis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9,9(2):p.26.
[22]劉躍進:《當代國家安全系統(tǒng)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第2期,第14~21 頁
[23]湛眉:《軟實力與文化外交》,《經濟觀察報》2013年7月15日
[24]曾文革 蔣世松:《論WTO框架下〈中美電影協(xié)議〉的戰(zhàn)略缺失與反思——以電影產業(yè)安全為視角》,《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3年第6期,第 162~171 頁
[25]魯世巍:《我國文化外交的機遇、挑戰(zhàn)與戰(zhàn)略思考》,《公共外交季刊》2012年第12期,第56頁
[26]張國斌:《借鑒法國文化推廣經驗 改革中國文化“走出去”方式》,《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 2期,第 31~35頁
International Mirror and Enlightenment of Cultural Security Policy
Jin Haibo
As the first country to carry out cultural diplomacy,Fra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culture in strengthening national power and enhancing national influence.After World War II,with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French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its cultural security policy has important connotation,that is enhancing the French national status through the cultural power and safeguarding the country's cultural security.France’s cultural security policy also presents a strong humanistic dimension.For China,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exp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humanism”in maintaining cultural security.We could take fostering,training,relying on people as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maintenance of cultural security,which further enhanc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afeguares national security.
French cultural security,cultural humanism,cultural construction
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湖北武漢 430072
*該標題為《重慶社會科學》編輯部改定標題,作者原標題為《法國文化安全政策的人本化維度及對中國的啟示》。